当前位置 首页 与南宋同行内 第十六章 在大宋的天空下逛街

《与南宋同行内》第十六章 在大宋的天空下逛街

作者:小样有型 字数:2916 书籍:与南宋同行内

  临安县城里当然有公房了,但是这个早就不在考虑之中的。

  六名时空走私者一点也不想和官府打交道,哪怕现在这全县城的武装力量加一起,也可能抓不住他们。

  在南宋时期,不是边镇的县城里一般是没有兵的,手下也就是衙役,相当于今天的执法人员。

  又叫“三班衙役”——快班、壮班、皂班。

  快,即捕快,负责抓差办案;壮,由少壮组成,相当于司法警察;皂及皂隶,负责站班跟班和杂役,也就是机关门卫兼保安。

  具体人数以中县为例,门子2人,皂隶16人,马夫12人,捕快8人,轿夫与伞扇夫7人,灯夫4人,库卒4人,仓夫4人,民壮50人。

  衙役手下还可以带3、4个“白衙”,就相当于临时工,没编制的。

  所以平均一个县的县尉实际统领能有三、四百人。

  这是中县水平,临安县城可能更少一些。

  六名时空走私者确实不怕这点人数,但是他们是来打仗的吗?他们是来搞走私的,所以能离官府多远有多远!

  不久以后,当他们完全了解了情况时,他们有些后悔了,当然,这是后话。

  他们一开始只是想让店小二去打听下,这城里哪里可以租房。

  那店小二笑着说:“客官有所不知,这样的闲事,自有那牙郞来做,有个几十文,他定能帮助你找到。”

  万事达也笑了,这个青衣黑包头的家伙牙挺白,笑起来的样子,像个辍学打工的初中生,就是那种真实感到打工很快乐的少年。

  “好吧,你去给我找一名牙郎,最好是正规的有执照的中介------若是事情办好了,打赏是少不了你的。”

  那店小二愣了,何为正规的有执照的中介?

  “看看吧,还得上学才能知道啊。你先去找一个再说吧。”

  昨晚他们就给了打赏,这次还能给,那个店小二欢天喜地地出去了。

  也就是斗两三把地主的时间里,他带回来一个精明的小老头。

  一问才知道,人家不过四十八,这一个时候的人老相啊。

  那个牙郎听明白了这几个高大的汉子的要求后,点头说道:“此事好办,客商来自海外,不懂这大宋的规矩是无妨的,想要住的偏僻安静些当然可以……”

  他扫了一眼这几个人的装扮,便知道他们怕是连小客的水平都没有,只是海外来的行商。

  这个时空把拥有一百千贯资产以上的叫大客,以下的统称为小客。

  那名牙郎允诺今天晚上就过来给回信。

  当他离开后,他精明的神情让大家想起了火车站广场上的票贩子。

  不知道为什么,张国安和安静、万士达这三个人看了后却挺高兴,对嘛,这个大宋朝的人哪里来的那么多淡定和淡然?总要有一些我们熟悉的东西出现嘛!

  这三个人也打着找房子的旗号出去转转,全当是旅游观光了。

  就眼下来说,他们这三个人对这座城比对商铺更感兴趣,就让另三个喜欢做买卖的人,去和宋朝人做买卖吧。

  这样的买卖怎么也亏不了的。

  租房早在北宋时期就已经相当活跃了。

  宋朝时,大城市人烟浩瀚,人多地少,人口流动性较强,所以房屋自住率不高,许多市民都得租房居住。

  宋代城市巨大的租房需求,制造出一个十分活跃的房屋租赁市场,在大城市有套房子出赁的人,基本上就衣食无忧了。

  特别是南下之后,大量的南归人员客观上又加剧了这一点。

  所以当时有闲房子的江南土著们好过极了。

  但是这只是针对大城市的,像临安县城这样几乎就是在山区的地方,应该不会太难租房的。

  在计划中,他们要找一个开阔一些的地方,最好不要在民居区。

  他们事先都问过店小二了,知道这城的北面,靠近天目溪的河畔可能有他们需要的民房。

  那可不是什么河畔小区的地方,那是城乡结合部了。

  万士达通过先前和店小二的交谈,对自己的沟通能力大有信心。

  要不然他们也不会分组行动。

  三个人也装出神情淡然地走在这片天地里,拿出一幅那面世界里的暴发户走在意大利古城中的表情。

  大家都有些看不惯那些过路人的淡然样子,哪怕你们的眼睛里也是露出攫取的目光啊,别这样视我们为平常。

  哥是有钱人,真的,以后还会更有钱。

  他们看见远处的群山,那里在这上午的阳光下是青黝黝的,透出一种古韵来,再看看那些民居建筑,这就是画片上看过的小日本的小镇子啊。

  他们慢慢穿过了两条街道,顺路就拐上了一条土路。

  天目溪水这时又显现在眼前了。

  溪水在这个秋季里依然不是宽阔,两岸零落地摆布着一些民房。

  万士达准备开始询问了,闲着干啥,正好是一个交流的借口。

  他们挑选了一家看上去房间多一些的民宅。

  那民宅的院子是用细竹木搭成的竹篱笆,可以看到里面是青青的菜园子,没有什么家丁之类的。

  万士达冲着张国安摆摆手,让他上前去小叩柴门,自己准备好负责答问。

  这时,突然响起了一声驴叫声可吓了他们一大跳!

  他们光去琢磨别人了,没有注意到后面竟然来了一辆驴车!

  洪乔祖来临安县城是来拜见这里的老友,县令胡进。

  当年,两人在建康游学时,偶然相识,从此便结交成友。

  县令胡进只有一子,常年在入秋后咳嗽不停。

  奇怪的是,这个孩子每一次听到诵经的声音时,便能减轻病症。

  县令胡进因此认为这个孩子与佛法有缘,但是又只有这一子,不舍得送到佛门里,便是十分纠结。

  他写信给他的朋友洪乔祖询问办法。

  洪乔祖也略微识些草药功能,便上山挖掘了些可以止咳的草药晒制好,亲自送来了。

  他想劝自己的老友佛家可以因缘因时而入,最好不要因需而进。

  同时,他也准备了《十二因缘经》,看看能不能帮助一下朋友。

  昨天晚上,他到了临安县城,住进了这座靠近天目溪的宅子里。

  这里是洪家早先年置办的家业,这宅子后面还是一座小小的染坊。

  今天早上一早,他便去拜访县令胡进,把来意说明了后,结果让老友陷入了沉思。

  至于这孩子的病情,洪乔祖自有自己办法。

  他让人煎制了草药,服侍孩子喝下,接着又念诵了《十二因缘经》,那孩子就在昏昏中又睡着了,咳嗽确实轻了。

  县令胡进非常感谢老友的帮助,说:“不知道贤弟使用了什么手段?”

  洪乔祖说:“不可说,不可说。明天一早再来。”

  他说完转身就走,县令胡进当然知道他的脾气,也没有阻拦,任由他去了。

  这样,他就坐着自己的驴车回来了,赶车的童仆还没有到家门时,就悄声对他说:“官人,路上见过的那几个大汉竟然在哪里!”

  洪乔祖掀开麻布车帘,看到确实是路上见过的几条大汉在那里,当时还感觉他们身材甚是长大,走起路来差不多快过自己的驴车了!

  就是那个高高的女子也不让须眉!

  但是看他们的样子和举止,怕是海外商人,不是宋人。

  赶车的童仆这时悄悄捅了一下驴的屁股,它们之间一定有默契,那驴就真叫了一声,这才吓了三人一跳。

  三个人眼见那驴车到了近前,上面下来了一个一脸淡然的青年人。

  万士达这个时候马上上前叉手问道:“我等是海外来到大宋的行商,想要在此地寻一处住房,莫见怪!”

  洪齐祖脑袋里转了一圈,怎么从海外来的人竟是从天目山那里来?

  怕是另有原因。

  “呵呵,三位客商有所不知了,这里是上溪村,怕是没有空余的房间了。

  那下溪村或许有,未尝可知了。”

  这时他们身后的柴门响了,出来了一个壮汉,只见他的短衣和头巾上都是五颜六色的样子,脸上也还红色的痕迹。

  这大概是开染房的出来了。

  那人豪爽地说道:“大郞回来了!某是知晓的,这下溪村也没有空余的房间!乡野之地,哪里会有闲房租给旁人,只能是在那县城里找了!”

  张国安心里话,妈蛋的,房子竟然短缺,现在盖个房子很费事吗?!

  这眼见着中午了,三个人回去了,他们失去了去下溪村走走的愿望,专心等着那个牙郎的回复吧。

  回到邸店里,他们发现另三个人还没有回来,不过他们一点也不担心,那三个人是横货,说实话,还怕他们抢了人家宋人呢。

  -----------------------------------------------------------

  主抓经商的另三个人那是满怀着兴奋出门的。

  年轻了,让他们有自信。

  这么好的机会再发不了财,真是二货了。

  当时,他们三个人早早就出门了。

  当他们在找邸店的时候,他们早就瞄好了那些大商铺了。

  除了吃的,这个时期的一切手工品都是好东西!

  当然,字画和瓷器是硬通货,不过这个不急,慢慢来。

  他们事先明确商量好了,一定以当铺为先,原因很简单,他们运回去后不用做旧了,也不用管年头了,反正那里的东西肯定很旧了。

  宋代当铺称长生库,由于宋朝社会经济日益发展,长生库(质库)亦随之发达。

  富商大贾、官府、军队、寺院、大地主纷纷经营者中以物品作抵押的放款业务。

  宋入长生库抵押的物品除一般的金银珠玉钱货外,有时甚至还包括奴婢、牛马等有生命的物品,而普通劳动人民则多以生活用品作抵押。长生库放款时限短,利息高,还任意压低质物的价格,借款如到期不还,则没收质物,因此导致许多人家破产。

  所以啊,没有钱,在哪个时代也不会过好。

  三个主管经商的人确信这一点。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