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相宝 第766章 老辈趣事

《相宝》第766章 老辈趣事

作者:炎宗 字数:2647 书籍:相宝

  张老爷子一只手推推老花镜,另一只手在三河香筒上轻抚,雕刻的牌匾上,墨林堂三字,清晰可见,字体为秦隶,也就是古隶。

  办公桌上,还零散的摆放着几张打印纸、照片,全都是项元汴先生常用的印签押记,像“墨林山人”“墨林居士”之类,这是老先生准备用来对比的。

  在办公桌的另一侧,则是高高堆积的资料,张博驹老爷子自己常说,生平最后一件大事,就是将当年项元汴先生的天籁阁藏品,整理收录成册,以供后人瞻仰。

  这本《天籁阁珍品集萃》,现在已经汇编了六百六十七件藏品,都是虎博收集上来的,以及南北两宗历代人遗留下来的珍品。

  眼前这件,虽然肯定不是天籁阁藏品,可它与墨林堂关系重大,老爷子同样小心翼翼——终于能通过这件实物,一窥当年天籁阁项家的盛景。

  老先生明显不是在鉴定,而是……在出神,卢灿坐在旁边,没敢打搅老先生遐想。

  许久,老先生放下手掌,轻声叹了口气。

  卢灿知道他这是在感怀而并非这件香筒有问题,问道,“张伯,您看……我的推测,有没有可能?”

  老先生没直接回答,而是拿起一张墨林山人的印签照片,放在香筒雕刻牌匾旁边,两相对比,“东西没问题,画面上的内容,就是项老的墨林堂。”

  他这么说是有因由的,“项元汴的天籁阁匾额,书写者是文嘉(文征明的二子,明代书画家),匾额执刀雕刻的是方古林……”

  这事卢灿还真没听说过,若不是有渊源,谁会没事情去研究天籁阁匾额的题写者和雕刻者是谁?

  方古林是谁?这个人,卢灿知道。

  明代江南的雕刻大师,而且是全能型雕刻大师——牙雕、木雕、竹雕、漆雕、根雕无所不精,同时他还是治印高手。

  “能琱琢犀象、香料、紫檀图匣、香盒、扇坠、簪纽之类、种种奇巧,迥迈前人。取材工巧,别有精思。如所制瘿瓢、竹拂、如意、几杖,其就物制作,妙用入神,亦称明朝妙技。仿效倭器亦精。”

  请注意最后一句话“仿效倭器亦精”——说明此时东瀛雕刻技术并不差,而且在江南一地很受欢迎,明代雕刻大师也会仿制。

  “那……墨林堂的牌匾呢?”卢灿今天又被上了一课。

  “墨林堂的牌匾雕刻,同样出自方古林,牌匾上的字嘛……出自高濂。”

  “高濂?”卢灿有些好奇,追问道,“您老见过高濂的书法?”

  高濂是谁?喜欢戏曲的可能知道,他就是中国古典十大喜剧之一《玉簪记》的作者,同时还是明代有名的养生专家,其养生著作《遵生八笺》是中国古代养生学的集大成之作,据说宋美龄对这本书推崇备至。

  此人高才,他的香道功夫,名震江南,茶道与花道同样很牛,编撰有《牡丹花谱》和《兰谱》传世,还是与项元汴同时代的江南藏书大家、鉴定家。

  他建有两栋收藏阁,分别是“山满楼”和“妙赏楼”,其中,山满楼用于藏物,妙赏楼用于藏书。同时,他的诗词、书**底也不弱,不过,他存世的书法作品很少。

  张老点点头,“当年我在国图整理卷宗时,曾见过一本他撰录的《道门十诫》,对他的秦隶,有所了解。”

  他又抬头看看卢灿,笑着说道,“如果你仔细过他的《遵生八笺》,应该记得住,他的《燕闲清赏笺》中,曾经提到过‘秦隶仿古道,宜于养气’。”

  这句话再度让卢灿脸色微红,《遵生八笺》这套书看过,可卢灿对养生没太大兴趣。

  这句话啥意思呢?

  高濂认为秦隶书的笔画架构蕴有一丝天道,在心思平静时书写,有助于养生。

  顺便说一句,此人还是龙虎山正一道的护教真人。

  好吧,扯远了。

  卢灿的“墨林堂藏品被掩藏”的猜测,老爷子认为不无道理,只不过,他不太指望那些掩埋点能有收获。

  三百多年的变迁,嘉兴县城又是怎样的沧海桑田?想要从万人居住的县城中,找到当年掩埋物品?这近乎不可能。

  见卢灿似乎心有未甘,老爷子笑道,“你小子……一向运气好,去试试也罢,兴许还能找到点线索。”

  从张老办公室出来,刚好遇到潘奶拎着食盒,匆匆而来,见到卢灿,她笑着点点头,“阿灿来了。”

  潘苏现在是香江艺术基金会成员,最近重拾画笔,和岭南派赵少昂等名家切磋丹青,顺便帮卢灿监管艺术基金,日子过得相当惬意。

  “潘奶好!”卢灿侧身给老太太让路,微微躬身施礼后问道,“老爷子的肠胃,现在没好点没?”

  潘苏拎起食盒示意给卢灿看,“调理这些日子,已经好很多了。”

  上次体检,现张博驹老爷子有着一定的肠胃功能退化迹象,保健医生建议他少吃多餐,可以适当做点海鲜汤,这不,潘奶煲汤为他加餐。

  “那就好!”

  卢灿正准备离开,却被潘苏留住。

  “阿灿,你在楼下等一会,我有点事和你聊聊。”

  他一愣,潘奶这是有事,而且还需要避开张老爷子?卢灿与张老一家关系胜似亲人,什么事情都瞒不过他,没听说他们家最近有什么事啊?

  卢灿在一楼小会议室等了十分钟,潘苏拎着食盒下来。

  “阿灿,我……”她将食盒放在会议桌上,话语中有些犹豫。

  “潘奶,有事您说话。”卢灿连忙起身,帮她面前的椅子,伸手示意她就坐,语调带着一股子京油子的味道。

  “呵呵,你这一口地道京片子,乍一听还以为你是皇城根儿来的。”

  果然,卢灿的一句调侃式话语,立即让潘苏刚才的犹豫消失殆尽,很爽利的说道,“阿灿,最近君翁来港参加艺术基金举办的岭南画派艺术展,你知道吧?”

  君翁是中国当代著名画家黄君璧的号,羊城南海人。

  此人在当代画派中,非常有名气,致力于山水画,尤以画云水瀑布为长,与张大千、溥心畲以“渡海三家”齐名。

  同时他还是中国现代画派画技的融合者与革新者,当代艺术教育家。1929年任广州市立美术专科学校教务主任、1937年后历任国立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等。1949年迁居台岛,任今台岛师范大学艺术系教授、主任,现如今的“岭南画派”中许多年轻人都是他的门生。

  香江艺术扶持基金最近屡屡举办当代艺术展,渐成规模,黄君翁虽身在台岛,年事已高,但依旧热心中国艺术的推广,因此,前段时间特别赶到香江参加最新一起画展。

  “君翁老先生的身体还好吧?我还想着上门拜访来着呢。”

  卢灿点点头示意自己清楚,并顺着她的话说下去——拜访并非虚言——君翁本人就是一位收藏大家,家中藏品,涉及书画、瓷器、铜器、玉器近三千件。

  君翁八十有五,这些藏品如果虎博能拿下……那再好不过。

  “君翁的身体不错,你要是去拜访……他的住址你有吧?”

  这个好打听,稍后给赵太来一个电话就能解决。卢灿点点头,笑着问道,“潘奶,该不是君翁老先生邀请您去台北吧?”

  潘苏惊讶的抬头看着卢灿,“你知道了?”

  “这事……好办吗?”潘苏紧跟着问道,有些急迫。

  呃?这下轮到卢灿惊诧了,刚才还真的是胡乱猜的,没想到还真是这事!

  说实话,这事不太好办。

  尽管张老和潘苏都是民革中央人士,可别忘了,他俩都在内6担任学术机构的职务,现在还挂职。入港常驻没问题,但要是入台,那审批手续就太繁琐……

  卢灿也不敢说一定能成功,他试着问道,“张老也一道……?”

  潘苏摇摇头,“我带你小苗姑(潘苏的小女儿)去,老张的身体……还是不要四处走动吧。”

  “您老这是……”卢灿挠挠头,怎么突然就想着去台岛转转?这事……有点蹊跷啊。

  “嗨,我就是去看看故人。”

  见卢灿犹豫,潘苏索性挑明,“我听君翁说,大千居士今年两次住院,身体很差,我想去看看老友。”

  哦,这事啊!卢灿笑笑,难怪潘奶要躲着张老。

  这中间还有点趣事,那就是潘苏与大千居士的“画缘”。

  潘苏二十一岁学画,四十年代已经崭露头角,尤擅长工笔重彩山水画,承继了细密严谨,金碧绯映的一派。1942年,她陪同张老游历山川,偶遇大千居士,俩人曾经联手创作《千荷图》《碧峰翠岚》,相互之间颇为欣赏,据说张老爷子颇不高兴……

  见卢灿笑得有点暧昧,潘苏脸色一肃,扬起手臂,作势欲打,“笑什么?我就是去看看老友……”

  “是是……我明白!”卢灿抱头一闪,站起身来,笑道,“潘奶,这事我来安排,不过,要点时间。”

  “皮猴子!”见卢灿闪身出门,潘苏也站起身来,笑着骂道。

  孰料,卢灿没走,又探头进来,笑嘻嘻道,“潘奶,这事啊,我琢磨着,还是您和张老一起去吧。反正是找人办事,你俩一起办了,挺好。”

  …………

  回家的路途中,卢灿嘴角笑容怎么也隐不去,张老爷子刚才的反应,太有趣了!

  老小孩,还真是!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com。妙书屋手机版阅读网址:.com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