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相宝 第234章 昂贵碰瓷

《相宝》第234章 昂贵碰瓷

作者:炎宗 字数:3162 书籍:相宝

  “卢少,与裴先生约定的时间到了,我们是不是该去了?”丁一忠提着手提袋提醒道。

  卢灿看看表,有些念念不舍的望了望前面,想想去裴家事情很重要,“走,我们回去。”

  早晨出门晚,又在裴东岭的小店耽搁一个小时。

  到中午十一点十分,他才逛完平字楼十五家摊位,只占一楼大厅的三分之一,还有二楼、三楼呢?还有仁字楼和爱字楼呢?

  零零碎碎买了二十四件物品,好在面积不大,基本是胸章、邮票、老钱币,之类的,一只手提兜就搞定。还有一本明代中叶的民间报纸《京报》十二本合辑。

  一共也没花多少钱,二十四件放在一起,不到四万新台币。

  其中,那本《京报》十二张合辑,就占据了一半的价格。

  有清晰历史记录的中国古代官方报纸为唐代的《开元杂报》,得到官方授权的民间第一报,为明代成化年间创办的《京报》。

  卢灿手中这一本合辑,是收藏者将十二本报刊用绳线装订在一起的。

  是的,当时的报刊很像今天的小开本杂志,泥字印刷,小楷竖行,有封面,封面上的报头名称为“采录京城杂事报抄”,侧面是报房名录:合成坊刊印。

  当时的京报,已经有报头、政/治新闻、商贸资讯,甚至已经有了广告。

  卢灿边走边翻看,刚才就看见一条招聘广告“集文坊礼聘录文先生一名例银五百文有酒”。这句话的意思是,集文坊招聘写字的先生一名,每月例银五百文,中午有一顿酒喝。

  每月五百文,中午管一顿饭,还有酒,这待遇已经不低了。

  这本《京报》合辑,保存的还算不错,其文化研究价值很高,但艺术价值而言,很差劲。虎园博物馆中,未来同样需要有文化研究课题,增加研究类展品,否则那只是展览馆,在博物馆行业中,始终处于最低一档。

  步出平字楼,卢灿低头将这份《京报》合辑,塞进文件袋中。前面,两位小青年,手中陪着一件瓷器,说说笑笑的走上台阶。

  卢灿和丁一忠都没太在意,正准备下台阶,去找裴东岭。

  两帮人正要擦肩而过时,靠近卢灿的那位花格子青年,突然一个趔趄,直直的向卢灿侧身栽了过来,说是栽倒,更像是撞,他手中的那只瓷器瓶,也脱手飞出。

  碰瓷?卢灿脑海快速闪过一个念头。

  上辈子在潘家园,每天几乎都要发生一两起碰瓷事件,卢灿太熟悉这套路。

  跟随孙立功学习两年多的形意,这一刻终于起到作用。卢灿右脚发力,将正准备踏向下一级台阶的左脚硬生生收回,身体向后倾倒。

  在身体即将倒地的瞬间,单手在台阶上一撑,整个身躯再度反弹回来,左脚回收,撑住上面一节台阶,再度站稳身影。

  反观那位直接撞向卢灿的年轻人,一下子扑空,在卢灿面前下一级台阶上,斜斜的栽倒,双手如同乌龟划水般。

  丁一忠一直在卢灿的侧面,根本不清楚怎么回事。眼前前面有人栽倒,下意识的一伸腿。那年轻人总算捞到一根救命稻草,右手捞住丁一忠的小腿,才没有直接摔个脸面开花。

  那只脱手飞出的瓷器,在空中翻了两个跟头,无巧不巧的再度落在卢灿身前。

  真要在自己面前淬了,事情多少有点麻烦。卢灿用空着的左手在空中一拨弄这翻转的瓷瓶,让它往自己怀里转向,拿着文件夹右手与胸部之间围成一个圈。

  那件瓷器,与卢灿的胸口亲密接触一下后,很安稳的落在他的怀中。

  对于碰瓷,卢灿深恶痛绝,而且刚才那青年,是很明显的“生碰”,也就是很生猛的往对方身上撞,要求对方赔偿所摔坏的物品。

  这种生碰,带有强烈的威胁、敲诈性质,背后往往有很雄厚的地下组织支持。

  卢灿抱着怀里的瓷瓶,退后一步,冷眼看着另外一个白衣青年,慌慌张张的过来掺扶摔倒的花格子。

  丁一忠也将腿抽了回来,与卢灿并肩站在一起,“卢少,怎么回事?”

  卢灿没说话,暗自冷笑,现在摔是自己摔的,东西也没碎,看你们怎么往下演?

  那位花格子青年,在同伴的扶持下,坐在台阶上,搓揉着小腿,不停的哎呦。刚才撞在台阶棱角上,小腿已经青紫一片。

  那个穿白衣短袖衫的青年,在帮扶花格子的同时,眼睛偷偷瞄了卢灿一眼。

  这一眼,被卢灿看见,更加确信,这两人就是碰瓷的!

  只不过,事情出乎他们的预料,两人一时间没主意,这戏该特么的怎么往下演?

  两人的年龄都不大,应该只有十七八岁的模样,穿着举止中,都在模仿街头阿飞,应该混社会不久,否则不会这样手足无措。

  这种小混混,卢灿都没兴趣逗他们玩,将目光落在怀中的瓷器上。

  看了两眼,嗯?卢灿目光一凝,这特么是哪家的小混混?这么舍得?竟然用正品明代官窑瓷器做道具?

  这恐怕是卢灿见过的,最昂贵的碰瓷了吧!

  这是一款青花金凤白瓷罐,瓷器胎体比较厚重,胎质细白滋润,釉色白中闪青,光亮透明,玻璃化程度很高。

  尽管没上手,也没有看到底款,但露出的一面,主体图案为双凤呈祥,一上一下围绕中间的明珠,呈太极状盘旋。

  双凤图案,走得是金釉色,金彩色为特种釉色,为金铜两种粉末研磨出来,极难上色,需要趁着瓷坯未干时,使用模范套在瓷坯上面注金彩,工艺很繁琐。

  这绝不是民/国仿品,也不是民窑瓷器,是典型的明代官窑器!

  明代烧瓷,规矩森严,这种龙凤图案,民窑想都不要想,绝对是皇室专用图案,而且是为后宫定制的赏器。

  这只大罐,高足有三十公分,口径十五公分,腹径超过三十五公分,底足径在十八公分左右。型制敦实,厚重而沉稳,妥妥的官窑作品。

  “帮我拿着。”卢灿连忙将手中的《京报》合辑文件夹,塞进丁一忠的手中。

  一手托底,另一只手抓住罐口,先察看是否有碎痕——这类碰瓷的家伙,喜欢将整器弄裂,以便于摔碎讹诈。

  还好,这件器具完整无缺,但罐内有股子泡菜味道。探入罐口的几根手指,还能摸出内壁滑腻腻的泡菜汤汁。这么好的大罐,竟然被拿去腌泡菜?

  卢灿有点想撞墙!

  想必那位花格子青年,在家中随手拿出一个泡菜坛子,想要出来碰瓷,结果没想到,这只泡菜坛子,竟然是官窑老货。

  卢灿看了眼罐口,罐口有磨损痕迹,应该是有盖的。

  再翻过来看底部,一愣,如此鲜明的明代官窑青花器,竟然无款?

  旋即明白过来,这应该是空白期的官窑瓷器。

  所谓空白期,就是明代正统、景泰、天顺三个年号期间的官窑瓷器。

  很多人鉴定,喜欢看底足朝代款,然后依据朝代款,反推这个朝代瓷器的特征,以论证法来验证瓷器的真伪。

  这种鉴定手法没问题,但有很大的局限性。

  譬如明代洪武和永乐瓷器,很多都是不留朝代款的。

  明太祖洪武时期,瓷器基本无款,而永乐大帝时期,有部分瓷器留四字篆书款永乐年制,但依旧有很多生活用瓷,是不留款项的。

  大量使用朝代年款,始于宣德皇帝,也就是明代的第五个皇帝。

  但到了明代第六个皇帝,也就是明英宗时,情况再度出现变化。

  英宗是明朝建国以来第一位幼年天子。

  即位之初,军政大事操持在太皇太后张氏和内阁三杨手中。

  太皇太后张氏很有才智,在正统朝前期政/治活动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国家大事多禀裁决。三杨,即杨士奇、杨荣、杨溥,是明朝历史上少有的“名相”。他们历永乐、洪熙、宣德三朝,有着丰富的治国经验。

  因此在英宗亲政之前,明朝仍然延续着仁宣时期的发展轨迹前进着。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正统七年,张太后去世,三杨也被英宗挤兑出历史舞台。

  也就是说,正统七年之前,因为英宗皇帝没有亲政,官窑瓷器是不敢附带年款的,所以留下长达七年的无款空白期。

  等他正真大权在握时,先是发动几次战争,征伐麓川王国{也称"勐卯王国",是傣族先民在云贵高原西部建立的古代王国},后来又遇到北边也先{蒙古}侵边,不得不发动北讨。根本没有在意瓷器年号这等小事,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土木堡事变,正统帝被俘。

  因此,正统一朝,瓷器无年号!

  至于景泰帝,他是在哥哥正统帝被俘虏后,被大臣们推上帝位。

  景泰一朝八年时间,他不仅需要处理国事,还需要和朝廷内外支持他哥哥正统帝复位的官员进行博弈。

  景泰帝做了八年的皇帝,再度被从蒙古回来的哥哥,联络京营督管太监曹吉祥、忠国公石亨、内阁大臣徐有贞等人,发动多门之变,一举推翻。

  因此,景泰一朝,景德镇官窑也没有出过年号款的瓷器。

  正统帝复位后,改国号为天顺。

  天顺一朝,只有八年时间,天顺帝再度忙于清理朝廷内部,譬如处死当初支持景泰帝登基的内阁大臣于谦、范广等人。

  天顺一朝,同样也没有瓷器留款。

  长达三十年的景德镇官窑瓷器无留款,就这样出现。

  这也使得那些靠朝代款辨别真伪的专家们,对这一时期的瓷器束手无策。

  可卢灿不一样啊。上辈子参加过多次“空白期官窑瓷器专场拍卖会”,对空白期瓷器的特点,可谓了如指掌。

  这件青花金凤莲纹大罐,具有鲜明的永乐特征{仁宗只在位一年},但又较永乐瓷器更细腻柔和,青花发色,更接近于空白期瓷器——这一时期的青花色沉,晕散不明显。

  这应该是正统早期的官窑瓷器,卢灿甚至怀疑,它是景德镇瓷窑专门烧制给权倾天下的太皇太后张氏的贡瓷!

  得出这一结论的理由很简单:双凤呈祥的图案,很容易招到皇帝的忌讳的!空白期三朝,有且只有正统朝初期太皇太后张氏,有这种权威!

  卢灿喜出望外,这就是一件极其珍贵的空白期特供瓷!

  这件瓷器还缺盖子,另外卢灿还想知道,那位花格子年轻人,家中是否还有类似的瓷器?

  他笑眯眯的走了两步,在那年轻人的身边坐下,“怎么样?膝盖摔伤了,要不要去医院?”

  ………………

  本章重点介绍明代空白期因何而来。空白期的瓷器,总体质量还是不错的,但这一时期的假货,巨多!入手需慎重!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