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相宝 第151章 嘉妮意图

《相宝》第151章 嘉妮意图

作者:炎宗 字数:3010 书籍:相宝

  一幅小版勒南兄弟的油画,两套银质餐具,换来四十四件精品瓷器,两尊圆明园兽首,一尊晏池分水兽汉白玉石雕,还有七幅字画。

  价值对比,怎么看都是一个合适的买卖,但卢灿依旧感觉有些窝心。

  这些文物当年都是他们抢走的!

  卢灿手衬着耳根,搭在车窗上,神游天外。

  “维文,这些东西……你准备放哪儿?”嘉妮开着车,扭头问道。

  “送到巴黎!”卢灿扭头看了她一眼,这女人,还挺有个性的。自从卢灿答应和托马斯交易那幅油画,这么长时间都没有主动和他说一句话。

  她所说的那些东西,指的是跟在这辆车后面的那辆厢式货车。

  刚才交易结束,兴奋的托马斯很爽快的答应,将瓷厂运送瓷器的厢式货车,借给卢灿,安排了司机。

  “我让陈晓押车,到巴黎后,有人会安排这些东西,走空运回港。”

  此时的法国,《文物法》并不健全,可谓欧洲第一古董文物交流集散地。真正开始禁止文物流通售卖,还是在一九八四年颁布新的《文物交流新章程》这部律法之后。

  这一整车的文物,卢灿有正规的交易合同,不虞法国海关的检查,到时候,纳徳轩珠宝在巴黎参加珠宝展的工作人员,会协助安排空运。

  只不过,那只两吨重的汉白玉分水兽,是个麻烦事,空运肯定有问题。

  算了,让群姐操心去。

  “那只神兽,空运怕是不容易吧。”刚想到这问题,嘉妮就冒出这样一句话。

  咦?她怎么关心这事?

  卢灿已经确定,刚才在一楼时,托马斯肯定是故意将伪作、价值一般的瓷器,另外再特意拿出几件表现不错的瓷器,混搭在一起,让自己挑选。

  这是一个交易范围内的局——去古董店买东西,卖家也不会百分百保证这些都是真品。

  所幸,自己的眼光不错,可以说,将托马斯家中精品中国古瓷一网打尽。

  这件事嘉妮是否知情,卢灿还没想清楚。不过,交易已经结束,这件事也变得无所谓。他笑着问道,“确实是个问题,怎么?你有什么好办法?”

  她拍拍方向盘,“放在运通的仓库吧,等你的制瓷设备购买后,一起走海运回港,不是更好吗?”

  主意不错!

  卢灿点点头,“那行,就先去运通的仓库,把分水兽安置好,再让他们去巴黎。”

  运通瓷器厂,位于利摩日西边的一个村落附近。这个地图上没有显示的村落叫芒迪,只有十来户人家。在村落的右侧,两米高的院墙,将运通瓷器厂圈起来。

  与图卢兹瓷厂相比,这里要简陋很多,许多建筑落在卢灿眼中很熟悉——有着内陆南方民居的挑梁结构。

  “这些都是你的臣民?”卢灿指指那些住户的房屋,调侃道。

  她的笑容有几分苦涩,“这里最多时有三十来户,这些年搬走不少。你见过仅有七位臣民的女王吗?”

  呃,这不是个愉快的话题,卢灿马上住口。倒是嘉妮,似乎找到发泄对象,滔滔不绝的讲起这里曾经的辉煌,以及心酸的没落。

  运通瓷窑工厂,建立于1910年,是她父亲卢芹斋一手筹建的。最早就是仿中瓷,为此,卢芹斋还从景德镇及湘南挖来两大瓷器世家,专做中瓷。可惜,中瓷此时已经在欧洲没落,不得不改弦更张,又高薪请来本地的两位制瓷师傅,玩起了中西结合瓷器。

  卢芹斋的手腕不弱,他充分利用人脉资源,将这家瓷器厂带上正轨。最兴旺时,这里的瓷器大量出口美国,红透纽约麦迪逊大道(卢芹斋的卢吴公司在这里有艺术会所)。

  那时,这个附属瓷厂的村落中,最高峰时,住进了三十多户瓷工家庭,运通也成为利摩日十大瓷厂之一。

  二战爆发后,不得不关闭窑场,这让运通瓷厂丧失了继续做大的绝佳机会。

  战后,卢芹斋的生意一落千丈(随着新中国的建立,文物走/私和国际贸易中断,更使其国内文物来源断供,50年代初他不得不全部清货,结束生意),他不得不再度重启这家窑场以作生计。

  可惜,美国市场也彻底衰败——卢的疯狂倒卖/国家文物行为,遭到谭敬为首的作伪集团阻击。卢芹斋连续三次失手,败在谭敬的伪作手中,这让他在纽约声誉急剧下降。

  运通瓷厂在卢芹斋去世后,被记名到他最小的女儿,也就是嘉妮的名下,而主管这家瓷窑厂的是当初他从湘南醴陵请来的制瓷名家唐兖。

  前些年唐兖去世,嘉妮不得不来管理。她管理经验原本就不足,这两年,又恰逢法国经济衰退,运通瓷厂,顿时陷入困境中。

  在两辆车先后驶入运通瓷器大门时,门厅中走出一位老者,推开铁门。

  这是一位来自内陆的老者,头发已经全白,见他出来,嘉妮放下车窗,对他招呼一声。那老者对着车里眯眯眼,了一眼,点点头。

  汽车驶入瓷厂后,她对卢灿说道,“那是陈老,我父亲当年请来的,三十年代就来到窑场,是运通彩绘负责人。”

  下车后,卢灿四下观望。

  瓷窑厂,他太了解,看看建筑,便知道运通瓷厂在早期完全按照景德镇窑口的方式修建的,只不过在后来添加欧式电窑烧制设备后,又重新改建成大棚式中空烧制格局。

  中式窑大多数是柴窑,窑口的布局,讲究“窑中”,也就是以窑口为中心,四周梅花形布局。而西式电窑,讲究流水直线布局——以流水线的方式运作。

  中式到欧洲的变革,让运通瓷厂的布局显得有些乱。

  卢灿在调景岭渔湾码头规划的窑口,就是典型的流水直线布局。同时还有一个大棚为柴窑,放在边角,是按照梅花布局来设计的。

  陈晓、昆希,带着嘉妮招呼来的两名员工,负责往库房中搬运那沉重的分水兽。

  卢灿在她的带领下,简单参观一遍,便没了兴致。

  运通窑口,实在很一般。

  他隐隐猜测到嘉妮的想法——她在试图让自己“买下”或者“投资”运通瓷窑厂。

  买下运通瓷窑,不得不说,这是个足以令卢灿心动的想法。

  首先,这七八位工人,还有内陆来的三位师傅,完全可以将自己在调景岭投资的瓷窑工厂支撑起来。

  至于说工人愿不愿意远赴香江,卢灿认为问题不大。法国现如今经济相当困难,运通瓷厂两个月未开工,这些工人没想过辞职吗?不可能!还不是因为整个利摩日,瓷厂工作都不太好找罢了。只要自己稍稍提高点薪资待遇,即便是让这些人去非洲,估计也不会拒绝。

  其次,自己对国瓷的烧制有一定经验,但对欧洲瓷器,还真的有些不是很明白,而这些瓷窑工人,二战后三十年,主要烧制的就是欧式瓷器。

  这能有效补充自己的不足。

  至于第三个理由嘛,更充分。

  利摩日瓷器的未来如何,没有人比自己更清楚!可谓守得云开见月明。

  利摩日瓷器在八十年代中后期,浴火重生,名动欧美,此后一直位于世界前三的瓷器生产基地,从未动摇过。

  自己买下运通瓷器,可以封窑两年,所有人员抽调到香江,将渔湾瓷窑带入正轨。等法国瓷器再度焕发活力时,将这里的窑口启封,一帮人马再度杀回来。

  反正在法国,这片山林、村落以及窑口附近的土地都是私有的,政府可不会强制拆/迁什么的。

  卢灿越想越觉得这件事很有价值。

  他眯着眼,陪在嘉妮身边,等候她主动提出。

  将汉白玉分水兽安置好之后,卢灿细细叮嘱陈晓一遍,便让他押车前往巴黎。临行前,他塞给那位图卢兹瓷厂派出的司机两千法郎,辛苦他跑一趟。

  喜从天降!两千法郎,相当于他两个月的工资呢,这位中年司机,将胸口拍得咚咚响,保证又快又安全的将这些货物送到维勒班。

  送走陈晓一行后,卢灿随着嘉妮,来到库房右侧的一间办公室。

  嘉妮撩撩刘海,“这是我在瓷厂时的办公室,很简陋。平时没什么客户来,所以我也就没怎么收拾。”

  确实很简陋,房间也只有十来平米。办公桌、会客区的沙发,还有一组放着样品瓷器的木架子,呃,靠内侧还有一组书橱,将房间挤得满满当当。

  理解,如果不是瓷厂上不了台面,运通又怎会将产品展示厅放在路易勃朗大道呢?

  那个兼着专卖店和展示厅的二层小楼,估计是运通瓷器最后的脸面。

  在递给卢灿一杯咖啡后,嘉妮坐在他对面,终于提到正题,“维文,你为什么要选择香江作为制瓷基地?”

  她摇摇头,似乎对卢灿的决定很不认同,“我可从来没听说过,香江有瓷器品牌?”

  卢灿已经将她心思猜透,微微笑道,“正是因为没有,所以我才投资啊。”

  这句话让嘉妮噎住,踌躇半晌,她开口道,“利摩日的条件似乎比香江更好,你……有没有想过,在利摩日这里投资一家制瓷工厂?”

  “你说的是运通吗?”

  卢灿也不客气,直接点明她的想法,“你打算将运通全盘脱手……还是想筹措一笔资金度过难关?如果是前者,你卖掉运通,不后悔吗?”

  卢灿一句话,点燃她心中压抑许久的委屈。

  她突兀的站起身来,挥舞着胳膊,继而揪着黑发,“后悔?去他么的后悔!”

  “巴黎服装学院设计系毕业后,该死的命运!怎么让我来管理这家老掉牙的瓷厂?”

  “我实在是受够那些采购商们的白眼与调戏!我实在是怕看到那些员工一到发薪日资那种渴望的眼神!我实在是不愿意再闻到这里的烟灰与土气!我实在是受够了这种半死不活的样子!”

  “我知道你一直觊觎展厅中的那些中国瓷!说吧,你能出多少钱?我把展厅所有瓷器,还有这家瓷厂、周边的山地、还有路易勃朗街上的那栋楼房,捆绑在一起,卖给你!”

  “你能出多少钱!”她的声音有些嘶哑。

  也许有些不舍,也许是多年委屈的倾泻,也许是彻底解脱的渴望。

  这一刻,她泪如雨下。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