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邪星变 第一百四十九章 盘巫永远只能有一个

《邪星变》第一百四十九章 盘巫永远只能有一个

作者:孔已已 字数:2064 书籍:邪星变

  农场内刊没稿费,让人家义务写稿,小刘也有些不好意思:“杨同志,要不我请你吃饭吧。”

  杨君苏摆手拒绝:“不用不用,咱们都是无产阶级兄弟姐妹,理应互相帮助。没事的,我给你写。”

  杨君苏答应第二天交稿。

  小刘一脸惊喜:“不急的不急的。”

  杨君苏说到做到,第二天上午就交了两篇稿子上去,一篇是奠基仪式的感想总结,一篇是对新场未来的畅想。

  小刘先审的稿,看罢,他不得不承认,人家杨同志就是有两把刷子。跟她一比,自己写的文章就是白开水,平淡无味,让人昏昏欲睡。人家杨同志写的,能让瞌睡的人突然精神。小刘揣摩了一会儿,为什么同样的词句,人家杨同志这么一组合就是那么带劲呢。就像是同样的五官,有的人就是能组合出让人惊叹的长相。

  小刘叹息一声,把稿子交给纪书记审查,纪书记一看,眉头都舒展开了,心情也畅快了。稿子就要这么写才有意思嘛。

  他大手一挥:两篇都发。

  三天后,杨利民在农场内刊上看到了闺女的名字,还是两次,他激动得两眼呆滞。

  众人争相传阅,纷纷恭喜杨利民。

  杨利民得意得尾巴都快翘起来了。

  旁边的耿忠气得脸都绿了。

  他到底没忍住,酸气冲天地说道:“有什么可得意的,不过是上个农场小报而已,总共才多少人看,有本事让你闺女上县里市里的报纸啊,那样我才服你。”

  杨利民回击道:“有本事,你也让你儿子也上一次内刊呀。”

  耿忠冷笑道:“你闺女好又怎样,你到底还是没有儿子。”

  杨利民头一扬:“你有儿子又怎样,到底还是没出息。”

  大家兴致勃勃地围观,他们现在就靠这对冤家下饭了。

  杨利民还记着闺女连个皮包都没有的事,下了班,他火速去镇上的商店给杨君苏买了个黑皮包。

  杨君苏接过皮包高兴地说道:“爸,你对我真好,我以后开会就用这个包。”

  好消息还不止一个,《农垦报》报社的编辑有时也会关注各大农场的内刊,这天正好看到了胜利农场的新刊,他本来只是随便看看,很快,他就被上面的两篇文章吸引住了。

  这天,编辑打电话到内刊编辑室,要求转载文章。这可把小刘给激动坏了。人家肯转载你的文章,那是给你面子。

  他连声答应:“好的好的,没有问题。”

  《农垦报》不像农场内刊,人家是有稿费的。短篇稿子2块钱一篇,杨君苏挣了4块钱稿费。

  杨利民激动得非要把这四块钱给裱起来。

  杨君苏:“……”

  她说道:“钱是用来花的,裱起来干什么?我还想用它买件短袖呢,马上就是夏天了。”

  杨利民一咬牙一跺脚:“就裱起来,我给你10块钱,你去买衣裳。”

  杨君苏把稿费给了他,杨利民真的拿去裱了,连同这期《农垦报》一起裱起来贴在墙上。

  做完这一切,他又找别人借了一张《农垦报》,回到办公室当众狠狠地嘲讽了耿忠一番:“我闺女就是上了报纸,哎哟哟,这次你不服也不行了。”

  耿忠耷拉着眼皮,一言不发。

  杨利民大获全胜,神清气爽。

  自从上了一次《农垦报》后,杨君苏在农垦系统内部也算有了一点点名气。

  甚至,纪书记去县里开会时还带上了杨君苏。虽然,她只是个小跟班,也没有发言的机会,但至少是不一样的。

  这下,不仅杨利民激动,连杨君苏的爷爷杨富贵也激动了。那可是县里呀,难道说,那个牙尖嘴利气死人不偿命的孙女还真有官运?难道说,杨家祖坟上真的冒青烟了,还冒错烟了?

  他找杨利民来问,杨利民决定不再隐藏实力,得意洋洋地就把上次算命的事说了出来。

  杨富贵也惊住了,他愣了一会儿,埋怨道:“这么大的事,你为什么不早说?”

  杨利民说道:“你见了我不是数落就是骂的,我哪有机会跟你说。”

  杨富贵将信将疑:“这算命的真的准?”

  杨利民笃定地说道:“那肯定准,人家什么都给我算清楚了。说我命中无子,说我从小不得爹娘喜欢,这辈子注定碌碌无为。说我家老三天赋异禀,骨骼清奇,前程远大,就是不会投胎,六亲无靠,白手起家。”

  杨富贵听到不得父母喜欢,不由得哼了一声。

  接着,他又问道:“你就没算算大宝二宝将来会怎样?”

  杨利民说:“我又不知道他们的生辰八字怎么算?再说了,还用算吗?现在就能看出来了,肯定不好呗。”他家老三出生时就天降异象,哭声响亮,长大后天天精气神十足,打架骂人就没输过。那个大宝算个啥,小时候哭起来跟猫儿似的,长大后天天睡不醒似的,一看就不行。

  杨富贵狠狠地瞪了杨利民一眼。

  父子俩再次不欢而散。

  杨君苏第二次去县里开会时还见到了一个熟人,在荒原错打流氓时遇到的那个什么温连长。对方朝她矜持地点头致意,杨君苏也点头致意,两人一句话没说,擦身而过。

  开完会正好赶上县报的记者来采访,记者采访完纪书记,也想顺便采访一下杨君苏。杨君苏征得纪书记的同意后便接受了采访。

  这个记者姓袁,是个刚上班的小年轻,他问道:“杨同志你好,你是怎么想到集资建房这个主意的?”

  杨君苏答道:“说来话长,我来自基层,见过千家冷暖,看过万户悲欢,深知人民群众生活中的困难。场领导也想解决这个问题,无奈基建资金不够,他们又不想伸手向国家要。我看在眼里,急在眼里,关键时刻,领袖的思想启发了我。

  我怀着忐忑的心情,大胆地提出了这个建议。没想到场领导就是这么重视群众的意见,很快就召开了讨论会,还让我在会上发言。第一次发言我十分紧张,好在我们三分场的何书记,我们生产科的宋科长,以及总场的谢秘书,都亲切地鼓励我。我顺利地发了言,壮着胆子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

  之后,我们纪书记力排众议,开启了这个项目。纪书记的初衷是美好的,政策是英明的,广大职工深深感动,就说领导心系群众,我们群众也要体谅领导。得知基建科人手不够,我们全体群众就一起义务劳动。我也跟大家一起搬砖。我们搬的可不是普通的砖,是革命的砖,每一块砖头都在奠基我们社会主义的大厦,每一块砖都是通向**的台阶。”

  袁记者一脸震惊地看着杨君苏,随即他不好意思地说道:“杨同志,你说得很好,我想把你的原话引用到文章里,可是我没记全,你能不能再说一遍。”

  杨君苏面带微笑,说道:“袁记者,怪我语速太快了。我再说慢一些,你慢慢记,不着急。”

  于是,她用缓慢清晰的把原话重复一遍。

  刚跟杨君苏有点头之交的温连长经过这里。

  他不由得放慢脚步,听了个完全,他也不知道说什么好,只能怪自己见识太少。

  杨君苏跟记者重复完自己的原话,袁记者确保自己每一句话都记清楚了,才终于松了一口气。

  他不好意思地道:“杨同志,麻烦你了。我刚上班业务还不太熟。”人家老记者都有速记的本领,不用让采访对象老重述。

  杨君苏诚恳地说道:“袁记者太谦虚了,我觉得你问纪书记的那几个问题的角度特别好,挖得特别深,你有着老记者的职业敏感,还有年轻记者的锐气和朝气,你让我重述不是业务不熟,而是对工作认真负责。”

  袁记者简直是心花怒放,他忍不住跟杨君苏用力握手:“杨同志,你这么年轻就这么厉害,以后一定会大有前途。你以后有空可以来报社找我,我的全名叫袁洛。”

  “好的,袁洛同志。”

  两人正要道别,袁洛一转身就看到了温同志,

  袁洛热情地招呼道:“温同志,你也来开会了?”

  温致远朝袁洛点头:“袁记者,我负责会场的安保工作。”

  袁洛想着杨君苏也是熟人了,就想跟两人引荐一下,就说道:“杨同志,这位是温致远温同志,是咱们县武装部的。”

  “温同志,这位是杨君苏,胜利农场的。”

  两人互相打量一眼,同时客气地伸出手:“温同志/杨同志好。”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袁洛又多补充一句:“杨同志,这位温同志的叔叔就是你们农场镇上人民饭店的厨师温大厨,他做的鱼是一绝,我上次去采访吃过一回,一直念念不忘。”

  杨君苏恍然,对温致远的态度略好一些:“温同志,你叔叔的厨艺很好。”

  温致远牵牵嘴角:“谢谢杨同志,你也不错,文武双全。”打起人来虎虎生威,忽悠起人来一套一套的,可不就是文武双全吗?

  袁洛笑了一下,他并不知道两人之前的过节,只觉得这个夸奖真是别致。

  杨君苏也笑着回敬道:“温同志下得了厨房,钻得了丛林,也是个人才。”

  温致远纠正道:“虽然我叔是厨师,可我并不会下厨房。”

  杨君苏略带遗憾:“那可真是可惜了你家祖传的厨艺。”

  虽然她跟狗都能聊,但也未必跟所有人都能聊。她跟这个温致远话不投机,那就别尬聊了。

  杨君苏说道:“抱歉两位,我们纪书记在等我,我得过去了,咱们下回再聊。”

  袁洛说道:“好的好的。”

  她朝两人点头致意,转身离开。

  杨君苏说得没错,纪书记一行人确实在等她吃饭。

  他们吃饭的地方在县委的食堂,谢秘书一看人到齐了,就赶紧带着人去打饭。

  杨君苏歉意道:“对不起各位,本来我应该先来打饭的,结果倒让你们等我。”

  纪书记和气地说道:“没关系,我看袁记者一直在采访你。”

  纪书记说着,指指对面:“小杨,你赶紧坐下喝口水润润嗓子。”

  杨君苏坐在纪书记对面,拿起水杯,轻轻抿了一口水。

  “记者都问你什么了?”

  杨君苏把刚才的话重复了一遍,然后忐忑地问道:“纪书记,我回答得没有问题吧?”

  纪书记笑道:“没有问题,你答得非常得好。”简直是超出预期了。

  杨君苏松了一口气,笑容明朗灿烂:“那我就放心了。”

  谢秘书带着人端着饭菜回来,杨君苏赶紧起身去接盘子。

  饭菜上齐后,大家安静地吃饭,偶尔说几句话。

  每当有人跟杨君苏说话,她都会先放下筷子,认真地听,认真地回答。在座的人比她职位高,年纪大,但她一点也不怯场,不亢不卑,应对从容得体。

  纪书记愈发满意,他不经意地问道:“小杨,你是农场子弟,你父亲叫什么名字?”

  杨君苏答道:“我父亲是二分场后勤科的科员杨利民。”

  “哦,原来是他。”纪书记想了一会儿,也没想起这个杨利民是谁。

  他还以为杨君苏的父亲至少是个小领导呢。

  谢秘书闻言则是松了一口气,幸亏她爸是杨利民。:,,.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