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大明武状元 155 讨论讨论

《大明武状元》155 讨论讨论

作者:穿山虎 字数:3759 书籍:大明武状元

  朝廷里的政务也日趋安稳,一众官员也渐渐接受了这种相权的时代,从王丞相入主朝廷以来,他们就再也没见过皇帝,朝廷的议政也都是在丞相官署里进行,每一道政令也全都是从丞相官署里发出。

  这日,各部大臣再一次奉命在相衙云集,到场的一共有三十多人,里面既有丞相衙门里的官员也有朝廷各级衙门的。

  王岚平一身暗红色的绣有浮云腾龙的衮袍,腰系玉带,头带缀穗金冠,全身都透着一种精明强劲的气息,这一身打扮是礼部特意选的,这丞相一职都废除了几百年,也亏这些礼部的官员会办事,硬是从堆积如山的典籍中找出了以前的记载,丞相就应该是这种打扮,当然为了和皇帝的衮龙袍相区别,王岚平的衣袍上的龙少一个爪子(其实是蟒),但依旧是威风八面。

  一众官员见王岚平来了,忙都起身迎接,分列两旁,拱手齐道,“丞相”

  王岚平径直走向最里边的案桌后,“各位大人请坐”

  但大家谁都没有坐,等王丞相落了座,大家这才抖开衣摆坐了下去。

  王岚平向来不喜欢拐弯抹角,当即道,“今日的议政只谈三件事,一,今年的文武双科开考日渐临近,有关官员都准备得怎么样了;二,按以往惯例,每年正月朝廷要对今年的财政支出做一个预算,今年由我主政,这个惯例不变,今天议一议;三,目前朝廷多事之秋,国事维艰,百姓也不堪重负,为朝廷计,也为百姓计,我拟推行新政;此三件事,今日当堂议定,先说第一件,恩科,礼部,兵部的官员来了吗?”

  礼部尚书孙之仁和兵部职方司主事黄端伯、武选司主事陈用极起身道,“下官在”

  王岚平压压手,“恩,都坐,说说,恩科之事如何,孔尚书,你先说说文科之事”

  孙之仁道,“丞相,都以备妥,此次恩科虽是临时开考,却影响颇大,朝廷南迁后头一次开科取士,实有一种励精图治的激励之意,一众举子异常涌跃,都怀着一颗报效朝廷之心前来应考,目前,已有一千一百举子云集南京城”

  王岚平点点头,“恩,国子监那边准备得怎么样了”

  国子监祭酒起身道,“回丞相,一切具妥,敢问丞相,此次文科当取才多少?”

  科考除了在京城的会考之外,在地方还要举行乡考,当然乡试不在王岚平的关注之内,他只看重一个月后在国子监举行的会试,中试者都可称为文进士。

  王岚平之所以要大力推行恩科,那主要是为了重新选官,他想在全国之内进行一次官员的大换血,重新洗牌,暗中培植忠于自己的势力,这所需要的官员缺口将是个天文数字,也不是一两年之内能完成的,但如果仅仅是对南京周边各府官员大换血他却能在短期之内做到。

  现在王岚平能掌控的南直隶一带有应天府、广德州(同府级)、太平府、镇江府、常州府、松江府、苏州府,这些府州的官员一律直接绕过六部向相府负责,据锦衣卫的暗中监视,这些地方的官员对丞相表面上虽迫于无奈顺从,私自却颇有微言,出了这南直的各布政使司那就更别提了,没人理会王岚平这种嚣张跋扈的乱臣行为,所以,王岚平一定要在最短的时间之内完全掌控这七州府,成为自己的后方根据地。

  如果要将这七府之地的所有官员一一换掉,那至少要一千三百多人,这肯定不行,此次参考的举子一共才一千一百人,那只能先换掉府一级的高官,大概也要百十人左右。

  王岚平道,“按以往旧例十取一,也就是一百一十人”

  王之仁拱手道,“下官遵命,丞相,下官还有一事要向丞相禀奏,这次恩科的布告宣示后,引起的震动不仅是举子们的涌跃,更多人是在议论”

  王岚平早料到会有这样的事情,淡然道,“是不是在议论这次科考不以四书五经为科考内容呀?”

  王之仁道,“丞相明查,正是,举子们说他们十年寒窗,从小习读圣人之言,为的就是能有朝一日皇榜题名,为朝廷效力,可现在朝廷却不以此为科考内容,那他们这些年所学岂不是白废,还说,说”

  王之仁欲言又止。

  “说什么?”

  “说丞相这是不尊圣人之道,读书人若是背离了这些,那还叫读书人吗?举子们觉得朝廷这是背弃了儒家经典”

  王岚平哈哈一笑,“他们说得没错,不过我并不是不尊重圣人之书,读书人习文以求卖与帝王家,这没什么不对,读儒家圣人之书可以明理,开智,儒学一道源远流长,是汉家的灵魂骨髓,是为人处世之道,儒家讲仁义礼智信忠孝悌,这不是治国之道,却是立身之本,儒家教人知礼义,知廉耻,此为人之四维,不读儒学如何知道这些,但一个朝廷官员不仅仅只限于此”

  王岚平从桌后踱步走了出来,在众人之间来回走着,继续道,“民间有谚,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要我说,这当官也是一行,术有专攻,才能各司其职,文兵部之员应该多体军情,户部之官要了解财政,工部则分工更细,每一名官员都要了解其职内的差事,这些是圣人教不他们的,所以,此次科考的考题不统一,由六部堂官各自出题,让举子们自行选择他们想任职的科途,各部堂官的出题也需出自其体系之内,我以户部举例,则可出与赋税、财政、盐政之类的题目,举子可选意答题,不必忌讳文体,我只注重实用实干之官,至于那些善吟风弄月诗调就别往卷子上写了,文字的目的是传播知识,并不是少数读书人的专利,要让天下每一位百姓都能看得明白,听得懂”

  众人闻之都面面相觑。

  王之仁诧异道,“白话答题?”

  王岚平点点头,“并不作这样的要求,但也不限于此,举子们可随性而为,我只看答题内容,这次所有举子的试卷我都会一一过目,本相自领主考官,六部各举荐一人为副考监考,考题定为六题,考期为两日”

  众人还是觉得不可思议,这变化太大了,简直有辱斯文。

  王岚平又道,“各位别太多心,以此选官只此一次,以后还是按旧例循之,当然如果有可能的话也可推而广之,这是后话,现在朝廷急需相应的良才,不得已之法,还有,我先前就说了,此次科考结束后,要榜举子一律实授品级,按其参考的题目送往各部观政三个月,三个月后,我会一一实授官职,这一条,王尚书可在布告中写明”

  王之仁这才感到一丝安心,这种取才的手段太过诡异,以后肯定不能这么做,“尊命”

  随后王岚平又道,“兵部尚书去往南方各司巡视武科之事,黄大人,陈大人,武科之事就由你们多费心了,有难题吗?”

  兵部职方司(主管武官任用)主事黄端伯和兵部武选司(管核查武官的任命)主事陈用极齐道,“下官遵命”

  王岚平道,“文臣不爱财,武将不惜死,则国强,现在我朝只剩半壁江山,就更应该发奋图强,富国强兵,将天下良将从民间挖掘出来,那他们一展才华,沙场争功,黄大人”

  黄端伯拱手道,“下官在”

  王岚平看了他一眼,此人年近四十,身材挺拔,且精神抖擞,是个干练之人。

  “武科共有多少人应考呀”

  黄端伯道,“回丞相,二百四十八名武举人”

  王岚平直摇头,想不到文武科的现状都到了这份上,差别太大了,但症结还不在于大明轻武重文的国策,而是一人人习武从军再到出入投地这条路太窄,首先,大明军人世袭,指挥使以下官员也世袭,这等于将平民想以军功出头的路阻塞了一大半,再有,军功,那也靠玩命才能挣来的,风险太大,将比较还是老老实实当个文臣比较安全。

  王岚平道,“人是少了点,但也要重视,武科按崇祯旧制取士,同样,中榜者最底授五品武官之衔,发往京师七大营中历练”

  “是”

  科考一事相对来说比较简单明了,选才用才那都是以后的事,现在也只是做准备,也用不着多做讨论,一切按部就班来就是。

  接下来便是讨论今年的财政支出。

  户部尚书张慎言先道,“丞相,下官以与各部核对了去年的奏销开支,各地方官员也将税银在年底时押解进京,其中,盐政课税九十八万两,铁政课税八十万两,铜政课税一百六十万两,煤政课税五十八万两,漕运课税二十万两,杭州织造得利三十万两,福建三处市舶司课税银八万两……”

  王岚平突然打断道,“等等,据我所知这福建泉州和漳州市舶司每年的海外商业流通货银都在八千万两左右,从隆关开关后,每年也能收到税银四十万两左右,经过这么多年的,怎么可能只有区区八万两,我没估计错的话,至少还有一百两万两,这样的奏销你们户部也通过了?”

  张慎言回道,“丞相说的不错,可福建远在东南,市舶司明为朝廷的税收重要,实则受控于福建布政使司,朝廷鞭长莫及,再有,福建沿海一带,郑氏……”

  张慎言说话的时候看了一眼坐在对面的郑森,意思很明显,市舶司的收入绝对在年入一百万两以上,只不过郑家拿了大头,只给了一个零头给朝廷交差了事,这已经算是难能可贵了,就算郑家一两银子不给,朝廷拿他也没办法。

  当然这并不是说郑芝龙敢从福建官员手里硬抢税银,而是市舶司的地位早就被郑家的私人码头给代替,明目张胆的走私进出货物,来往的东南沿海的商船只要悬挂郑家的旗子,无人敢拦,随时可以停靠在郑家的码头上装卸货物,税银自然就落入了郑家的口袋,官府也拿这位爷无法。

  王岚平明白了,“恩,福建总兵郑芝龙也是尽心国事,毕竟朝廷的二十万水陆大军要靠他养活,不容易,你继续”

  这时候还不能得罪郑家,更不能当着郑森的面指责郑家的不法行为。

  张慎言接着说,“方才下官所说是去年一年各税司衙门报上来的,再扣除各处的支出,实际押运到户部的税银一共为一百三十八万两,全部核对完毕”

  税银奏销,一为奏二为销,两下相抵才是真正能进入户部的国家财政收入。

  张慎言又换了一本帐本,说道,“下面是各省报上来的,直南各府共收缴税银一百二十万两,去年四月,组建江北四镇,各府临时调银到南京,两下核销,南直去年共需缴银,嗯……”

  王岚平见他闪烁其词,便道,“多少?”

  张慎言道,“户部倒欠南直七府州十八万两”

  这不是笑话,去年弘光登基,大修南京紫禁城,又组建江并四镇,又选美女入宫,南直各府去年应缴的税银早就被搜刮过了,两下一算,可不就成了户部还欠人银子。

  王岚平皱皱眉,“继续”

  张慎言接着道,“浙江报银二百八十万两,奏销后,押运进京的税银共为三十万两”

  王岚平脸上一疼,“怎么差这么多,浙江是税收大省,里面是不是有贪墨之事”

  张慎言道,“下官只是据实奏销,浙江上报去年水灾严重,朝廷赈灾的银子都是当地衙门先行垫付,还有就是江北四镇,浙江的税银也……”

  “够了够了”王岚平愁眉苦脸的摆摆手,“你直接说个总数,去年一年全国的总共税收实际入户部的有多少”

  张慎言直接翻到最后一面,“一共是五百三十七万两”

  王岚平想杀人的心都有了,去年光是抄马士英的家就抄出了近三百万两,却没想到大明朝一年的岁入却只有区区五百多万两,这点钱够干嘛呢。

  张慎言又换了本帐目,“丞相,下官我说说今年的财政预算,工部来文,紫禁城要再进行修善,预计耗银二十万两,开春后长江讯期已近,河道总督来文,目前急需要修整的各条河道需用银一百二十万两上下,水利灌溉工程也需银八十万两左右,为应备天灾,户部预备银五十万两……”

  王岚平听得心烦气燥,“行了,别念了,直接说,今年财政开支一共是多少?”

  张慎言又翻到最后一面,“共需银七百五十万两”

  王岚平站起来道,“这么说我这丞相刚刚当家,就欠天下衙门一百多万两银子,是这意思吗?”(未完待续。)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