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大宋第一公子 第一六〇章 天子守国门

《大宋第一公子》第一六〇章 天子守国门

作者:九天枫 字数:2257 书籍:大宋第一公子

  一国之君向一个小子询问在那里建都比较好,这未免有点荒谬。

  如果赵承嗣是当朝重臣,比如他是宰相的话的,赵匡胤这样问,也不奇怪,关键他是一个官。

  武德司的武德使,在满朝文武之中,根本就算不上什么高官。

  虽然他属于典型的位卑权重,可这样的事情根本轮不到他参与。

  事实是赵匡胤开口询问了。

  “官家其实这样的事情不是我这样一个小吏应该说的,既然官家询问,不敢不应答,历代都城莫出长安和洛阳两城!”

  长安和洛阳都是古都。

  长安是西周,秦,西汉,新,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等十三个朝代的都城,历时一千余年,是我国历史上建都朝代最多,建都时间最长的一个城市。

  洛阳夏朝、商朝、西周、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朝、唐朝、武周、后梁、后唐、后晋等十三个王朝在洛阳建都,有十三朝古都之称。

  “官家我们先说说这长安当时作为都城的重要因素,这对今天有着重要的借鉴。”

  长安位于八百里关中平原的中部,它南依秦岭,北临渭水。

  气候温和,终年多雨,土地肥沃。大禹曾经把天下的土壤分为九等,称雍州的土壤为上上等。

  关中的东面有函谷关,西面是散关,北面是萧关,南面有武关,这四关都是天险。

  留侯张良在劝汉高祖定都关中时,把这里称作是天下的咽喉,由此可见,它的地理位置极为重要。

  特别是函谷关,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天险。我们知道,在我们和敌人搏斗的过程中,要迅速致敌人于死地,必须扼住他的喉咙。

  对于封建王朝而言,这样的咽喉要地,肯定是作为城首选。

  另外,他还说,“夫关中,左崤函,右陇蜀,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饶,北有胡苑之利,阻三面而守,独以一面东制诸侯。诸侯安定,河渭漕挽天下。

  西给京师;诸侯有变,顺流而下,足以委输,此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也”。其中就是对关中地形的分析。

  汉高祖采纳了他的措施,最终取消了定都洛阳的决定。

  “所以如果新建王朝这长安时一个良好的选择,大唐在那里创造了赫赫大唐帝国。”

  赵承嗣说这些是信手拈来。

  “而洛阳作为古都也有着其原因。”

  洛阳西依秦岭,过函谷关是陕西的关中平原,东临嵩岳,北靠太行山又有黄河之险,南望伏牛山,毗邻中岳嵩山。

  自古以来既是兵家的必争之地。可谓是山川纵横,有“河山拱戴,形势甲于天下”之说。

  洛阳四通八达,地处中原,横跨黄河中游,境内有黄河、洛河、伊河等。

  隋炀帝时开凿大运河,永济渠和通济渠分别以洛阳为中心分别向东北和东南延伸。

  洛阳成为大运河的中枢和全国最大的粮食集散中心。隋代在洛阳建设有含嘉仓和洛口仓这两大粮仓,粮食到唐朝贞观年间都未用完。

  “官家,这两个都城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地理位置,地理位置对于一个国家相当重要。”

  而长安在六个古都中,是著名的形盛之地。西汉和唐朝定都于长安,所以两个王朝在军事上处于绝对的优势,特别是在对付少数民族的入侵上,是相当成功的。

  洛阳地理位置也占据绝对优势,所以在此建都的王朝都曾有过辉煌的一面。

  “现在来说说我们大宋,我们大宋的都城在汴梁,古称大梁。”

  大梁城自古以来就是四战之地,战国时期强大的魏国在大梁建都,四面受敌。

  大梁处于交通要道上,无险可守,所以暂时作为都城还是可以的,但是长久以往于国不利。

  “官家大梁则是四战之地,无险可守,臣大胆试想一下,如果有一强国越过长城之后大粱几乎是可以不攻而下!”

  赵承嗣看了一眼赵匡胤,见到他没有什么异常,才继续说道。

  “北方的幽云十六州,已经不在我们手中,我们北方几乎是一马平川,如果真的有一天北方变得强大起来的话,他们便不费吹灰之力便会兵临大梁城下。”

  赵承嗣这不是危言耸听,这是历史上确实发生过的事情。

  赵匡胤眉头紧皱,这些他不是没有考虑过,正如赵承嗣所说,北方还有一个强大的邻居,虎视眈眈。

  如果他们真的很有可能会攻到汴京,这也是他心中想要迁都的一个重要原因。

  “你接着说,朕想听听你有什么高见?”

  “官家这话就严重了,这样的大事岂容我置喙,但是我的看法倒是有一点,如果让我选择都城,我会在长安洛阳还有幽州以及邓州这四个地方选择。”

  赵承嗣读的史书不少,后世一些关于都城的讨论也有不少的见解。

  赵匡胤听到赵承嗣这样说也是很疑惑。

  要说洛阳和长安,自然不用说,赵匡胤本来就打算先洛阳后长安,各种优缺点也自信分析过。

  就连邓州也说的过去,因为在历史上邓州曾经有好几次差一点被选为都城。

  北魏孝武帝永熙二年,高欢将入洛阳,北魏孝武帝为了避开高欢,接近荆州刺史贺拔胜,考虑迁都邓州穰城。

  但散骑侍郎柳庆劝武帝迁都长安,权衡利弊后,孝武帝最终决定迁都长安。翌年,高欢入洛阳,后建东魏于邺!

  唐高祖武德七年秋,突厥颉利和突利二可汗自宁夏固原侵入渭水以北,唐朝大臣认为突厥之所以觊觎关中,是因为关中太富饶,建议迁都他处,可选襄、邓一带。

  唐高祖同意了大臣的建议,但秦王李世民竭力劝阻,最终未能成行;

  唐昭宗干宁三年(896年),唐朝左谏议大夫兼同平章事朱朴上书朝廷讨论迁都襄、邓之事。

  朱朴认为:“国步多艰,当迁都图存,襄、邓之地,实惟中原,人心质良,去秦咫尺,而有上洛为之限,永无夷狄侵轶之虞,此建都之极选也。

  ”据《新唐书》称,唐昭宗确曾有意迁都襄、邓,但考虑到依靠赵匡凝以自全,且由于朱温的牵制而未能实现。

  可是这幽州现在是契丹的地盘,怎么也可以作为都城呢,这不是胡闹吗?

  “纯臣,朕也明白你说的洛阳长安以及邓州都可以作为都城选择,可是幽州怎可作为都城备选之地呢,那里现在还在契丹手中,而且距离契丹太紧,安全方面有忧呀。”

  赵承嗣听到这里也明白赵匡胤心中所疑虑的,其实这也是他心中的一个念想,毕竟自己来自后世,幽州那可是新中国的首都,而且自己还有一条重要的原因,一个民族的骨气。

  “官家,幽州北面有燕山,东面是山海关,西边是太行山,天然有着优势,形成拱卫之势,现在幽州是在契丹手中,可是一旦我们收回,可以将之作为都城,天子守国门,这样会极大的克制那些异族,保我大汉民族千秋万代!”

  天子守国门?

  赵匡胤一愣,还有这种说法,这是多么热血的一句话,明朝皇帝的做法,也被称为有骨气的一个朝代。

  明朝虽然有昏君,但是没有孬种皇帝,赵匡胤一个武将出身,听到这句话,也热血沸腾。

  好一个天子守国门,无论幽州能不能作为大宋都城,可是天子守国门,应该是我赵氏皇族应该做的事情。

  为大宋,我汉人的千秋基业,以天子守国门,必将极大的增进大宋臣民的民族自豪感和积极性。

  赵匡胤一拍桌子站了起来:“好一个天子守国门,赵纯臣真乃朕的姜尚周公也!”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