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三国新天子 第718章 满城尽是福尔摩斯

《三国新天子》第718章 满城尽是福尔摩斯

作者:隐于深秋 字数:2475 书籍:三国新天子

  长安城中的气氛,忽然变得很诡异。虽然,这里仍旧川流不息,城门也一样早开晚闭,但不管怎么说,城中的气氛就是大异于平常。行走在大街上的百姓,一个个都仿佛得知了天机的模样,遇到相熟的人也不再打招呼,而是神神秘秘地目视一眼,搞得跟细作碰头一样,然后擦肩而过。

  造成这样情景的原因,知道的人自然知道,不知道的人,也装作知道。但事实上,无论知道或不知道,他们都感觉,汉室这几天要有大动作了。

  可提心吊胆了许多天,他们想象中的大动作,却迟迟没有发生。金乌每日还是东升西落,长安城中仍旧一片车水马龙,这样的结果,让见过了宫廷厮杀、政治**的长安百姓,一时很有些不适应。

  天子非先帝之子啊!

  如此倾覆天下的大事,怎么可能这般风平浪静?

  可终究不知深宫朝堂的百姓,永远不知道,长安城除了这般风平浪静之外,不会再有第二种可能。

  **爆发的形式,基本上就是两种。一种是大规模的军事**,另一种就是小规模的政变。

  可军事上,刘协是汉军绝对的把控者。他几番御驾亲征打出的威望,他军制改革给汉军带来的实惠,他手下各员大将的忠心耿耿,都使得长安城内不会出现任何一丁点的军事**。

  至于小规模的政变……呵呵,谁活得不耐烦了?

  如今汉室朝堂那些老臣看似还跟刘协吵得脸红脖子粗,但事实上,他们这些人精儿,哪里还不知道他们没有赢过哪怕一次?

  如今的朝堂,连三公都没了,把持朝堂权力的,都是刘协的心腹小集团。剩下那些即便有心之人,猛然四顾,才发现他们要兵力没兵力,要权力没权力,要想联络个人,还怕那人转头就把自己卖了——这样的状况,他们哪能发动得起一场政变?

  最主要的是,汉室的锦衣卫是吃白饭的?

  然而,谣言终究散布了出来,即便刘协严防死守,维持住了一片安宁的假象。但百姓心中的疑惑,还是会酝酿成一股风暴,也由此,长安城的诡异便进入了第二个阶段:猜测。

  没有人不会对事关自己生死的大事不感兴趣,也没有人认为自己是傻瓜。所以,当朝廷上层一片宁静祥和的时候,底层百姓这里就会卷起一股强大的漩涡,将谣言的威力的发挥到极致。

  这时候的百姓,当然不敢大庭广众下议论宫闱秘辛。但心中的疑惑憋了这么久,他们就会三五成群地聚在人迹罕至的地方,议论纷纷。

  “你们说,我们那位天子,究竟是不是先帝之子?”

  “我看呐,十有**不是。”有意思的是,人类总是将悲观的论断挂在嘴边,虽然他们心里也渴望那是假的。但真将心里话说出来,又觉得显得自己没水平:“你说冀州那边都传得有鼻子有眼的,更有人说,那人长得简直就是二十年后的陛下,你说这还能有假?”

  “我觉得这事也是真的。”另一人也凑了上来,语气当中充满了担忧:“当初董太后抱养天子的时候,我觉得就事有蹊跷。你说假如陛下真是先帝之子,那王美人刚死,先帝自然视陛下为最亲之人,又怎么舍得让董太后抱养?”

  “那你说这是为什么?”

  “当然是因为董太后想跟何后分庭抗礼啊!”这人一副恨铁不成钢的模样,又忍不住洋洋自得分析道:“你想想,当初何后把持后宫,董太后几乎被逼入了绝境。这时董太后再不扶持出一位皇子,岂非就被何后给杀了?”

  “不错,我觉得也是这样。”又有一人颌首抚须走了出来,分析的神情完全就是汉代般的福尔摩斯:“你看,无论如何先帝之后是少帝,而不是我们这位陛下。假如先帝真认为陛下乃他亲子,那他怎么也会留下一份遗诏不是?这天子就是陛下的,他立下遗诏,那何后再只手遮天,也不能罔顾先帝遗诏呐!”

  “嗯……”众人一阵应和,纷纷觉得分析得有道理。随后众人又是一副唉声叹气的模样,感叹他们命苦:好不容易盼来一位好皇帝,可怎么是个假货啊,唉!……悲哀!

  这样的议论,几乎遍及长安的大街小巷,一个个神神秘秘,一个个都是福尔摩斯。反正众百姓每议论一次,都会加重一次猜疑,整个长安城的以着缓慢而坚定的步伐,渐渐转入一种消沉、绝望的气氛当中。

  毫无疑问,这个时候,只要有强大的势力渗透进来,在长安当中搞风搅雨,利用百姓的恐惧心理,必然能弄出一些事情来。事实上,这些也的确显露出了苗头,司隶校尉的兵士出现在大街上的次数多了起来,一阵暗战也在百姓看不到的地方打响。但总体来说,这些小打小闹,还未酿成倾覆长安的大祸。

  不过,谁也看得出来,这也不过时间问题而已。只要积腋成裘、聚少成多,这种量变的事件终究会引起质变。到时候,长安百姓担忧的大祸,也就会猛然笼罩在长安城头。

  可就在这个时候,长安城中忽然出现了一件大事:大隐士郑玄奉诏入朝,已到都亭驿!

  汉代到了刘协这时代,是经学是天下。可一提起经学,便不得不提经学泰山北斗的人物:郑玄。

  郑玄师从马融,《易经》、《春秋》、《礼记》、《诗经》无所不通无所不精。一生最大的成就,便是融汇今、古之长,锻成“郑学”,流芳百世。这在文坛当中,可谓旷古一人也。

  郑玄、荀爽、陈寔是这个时代的三大贤士,凡朝廷三公出缺,总会象征性地向他们发出诏命,但此三人却甘老林泉从不奉诏。尤其郑玄被州辟、举贤良方正、茂才等有十余次,皆拒不受。公车征左中郎、博士、赵相、侍中、大司农,也都没有就职。

  郑玄有意保持其名士的清节,不肯与自己所鄙视的那些外戚、宦官及唯名利是图的假名士们为伍,一心在学术上发挥自己的才智。以布衣而雄视世人,不愧为这个时代的真名士。尤其当荀爽、陈寔死后,郑玄作为硕果仅存的一人,更是显得冠世天下。

  可想不到,这样一位人物,今时今日竟然来到了长安!

  这是何等的幸事!

  而此人到了长安,所代表的意义,绝非文坛盛世那般简单。一个人的声望到了顶点,有时候所做的一件事,足以影响天下。郑玄至长安,那长安集蔡邕、孔融、伏完、陈纪等大儒济济一堂,便为毫无争议的文治中心。这时候,就算刘协真不是汉灵帝那脑残皇帝的亲儿子,那这个汉室,也绝对是这个天下毫无争议的正朔!

  由此,长安城中的风向一时转变,人人仿佛注入一针强心剂的同时,都不由分散了精力打听起了郑玄为何这次会接受朝廷的征辟。

  有的说,是郑玄隐居高密时,袁谭作乱,郑玄唯一的儿子引兵抵抗战死,使得郑玄对袁绍恨之入骨。

  也有的说,是天子命太中大夫孔融和豫州牧刘备连番相请,郑玄深受感动,毕竟,隐居高密时,孔融便与郑玄相厚。而刘备乃卢植学生,卢植与郑玄同门,两人也有一定的香火情。

  还有的说,就是天子几番相请,郑玄也感汉室如今朝廷宴清,才肯出山为万民立书。

  但不管怎么说,当郑玄入长安的时候,谁都看到了天子用安车蒲轮、束帛加壁的规格,将年逾古稀、白发苍苍的郑玄请入了未央宫。

  安车平阔,以蒲叶包裹车轮,绢帛垂挂于车壁,可避免颠簸。当年汉武帝就是用这种方式把枚乘接入了京中,从此这种方式被视为汉室敬贤的最高礼节。郑玄当世最著名的大儒,这个礼节放到他身上,谁都不觉得过分。

  只是,没有人知道,天子在将郑玄接入未央宫的同时,也将郑玄的一票杰出弟子,统统打包收入了朝堂。也没有人知道,刘协与郑玄在宣室殿奏对的时候,刘协开口的第一句话便是:“郑君,你再收个徒弟如何?”

  郑玄眯着眼睛,笑得露出了没有了牙齿的牙床,一脸的心领神会:“陛下,老臣来此,正为此事尔……”

  最快更新无错,请访问 请收藏本站最新!

  (美克文学-)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