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混在三国当军师 第二百五十七章 登琅琊台

《混在三国当军师》第二百五十七章 登琅琊台

作者:贪财好色 字数:2975 书籍:混在三国当军师

  糜家需要补齐它缺少的那块蛋糕,而赵二的选择有两个:从管氏商会里分出一块蛋糕给糜家,或者想方设法去帮糜家夺回他原先那块蛋糕。

  让乐毅去出血,割他的蛋糕送给糜家,这是乐毅不愿意看到的,同时也是赵二不情愿的。这个肯定不是最优先的选择。而把糜家失去的蛋糕夺回来,同样不是容易的事情。

  夺回糜家蛋糕的方法有两个:一为出兵兖州,将济北郡和博平县攻下来,或者以出兵为威胁逼迫刘岱取消针对泰山郡的贸易限令。

  二则是允许糜家商队借道青州,从青州这边抵达冀州贸易。

  对于赵二来说,现在出兵兖州可不是什么好时机。虽然现下群雄并起,渐渐开始进入了互相厮杀的阶段。但那也不代表你可以随便动手想打谁就打谁了。

  至少,你得有个说得过去的战争借口。在势力数目越多的时候,战争借口越是重要。历史上曹操要打徐州,还得以为父亲报仇的名义呢!

  战争借口这玩意,可别以为只是一块掩盖私欲的遮羞布。对于有些人来说是遮羞布,而对于一个明智的诸侯来说,战争的“正义性”非常重要。

  就拿三国时期来说,曹操为什么非要挟天子以令诸侯?就是因为他有了天子之后,就有了大义名分。这大义不是给普通百姓看的,也不是给那些读书读傻了的书呆子听的。而是给那些世家大族,那些敌我双方阵营里的官员听的。

  像荀彧那种王佐之才为了大义而竭力辅佐曹操这事就不多说了。

  最经典的例子就是官渡之战了。你看官渡之战双方进入对峙阶段后,曹操是处于各方面都不利的状况的。兵力不占优,粮草告罄,战略上被压制,谋士们的计策也难以发挥……

  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曹操手底下的官员还在坚持咬牙支持曹操,没有选择叛变。虽然有不少人偷偷写信给袁绍表示投靠之意,但那也只是给自己留条后路而已,并没有真的投靠过去。

  反观袁绍那边呢?明明占据优势,许攸却要叛变袁绍去投曹操,这是为何?

  有人说许攸跟曹操有旧,但他跟袁绍同样有旧。乌巢守将无能守不住,但是你许攸不去跟曹操告密,曹操哪里会知道?审配逮捕了许攸家人,许攸是生气。但是那也等同于把许攸家人变成了人质,你这一叛变,那家人就不是关押那么简单了,而是死定了!如果许攸不叛变,凭着他跟袁绍的关系,活动活动,未必就不能把家人放回。以后再找个机会报复下审配就好了,何必要投敌?

  乌巢之战后,袁绍方将领更是相继开始倒戈向曹操。

  你说之前曹操粮食早没了,没有曹操将领倒戈袁绍,为啥袁绍一没粮了,袁绍将领立刻就开始倒戈曹操了?

  一切的一切,只有一个原因,因为曹操是正统,有大义名分!故而那些袁绍的部下投靠曹操,投靠得心安理得,毫无愧疚感。因为他们是投靠朝廷,是反正,而不是叛逆。名声不损。

  这是真正天下人所认同的大义才有的效果,随便编出来糊弄小孩的借口,也就只能糊弄小孩了,起不了丝毫作用。

  即使是刘岱杀桥瑁,还得找个借粮不给的借口呢。毕竟刺史向辖下太守要粮食是正当要求,只不过借粮不给这种借口只能允许你强行征用东郡的粮草,不足以让你杀桥瑁。故而引得兖州各地纷纷起兵反抗,甚至连豫州的鲁国都参与其中。

  若是刘岱没干这事,兖州境内如果有人胆敢起兵攻击刘岱,那陈留张邈、东郡桥瑁、山阳袁遗、济北鲍信等人,都会纷纷出兵帮助刘岱镇压,而不是闭门自守,甚至逃遁出境。

  这就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

  你让赵二现在出兵兖州,以什么借口?为桥瑁复仇?天下人都知道你赵二跟桥瑁没有任何交情,为他报仇纯属强找的借口!你若说是出于义愤要去惩罚刘岱的不义,那你早干嘛来的?刘岱刚杀桥瑁时你不动手,现在黄花菜都凉了你出兵了?

  反对刘岱对商人课以重税?更是笑话!刘岱身为兖州刺史,对进入境内的商人收多少税是他的权力,关你赵二P事!

  既然兖州这条道走不通,那就只能让糜家商队借道青州了。不过这事也不是可以简单答应下来的。

  以往糜家走兖州去冀州,因为各种限制,每次贸易获取的利益算不上太多。故而就只有一支商队进行这项任务。

  一支商队所能携带的货物量很少,所以不会影响青州与徐州的贸易。要知道,青徐两州之间的贸易,可不单纯只是交换这两州的物产而已!

  徐州会将南边扬州、西南豫州贸易来的商品,转手卖给青州。而青州同样会将冀州、幽州的货物转手卖给徐州。

  糜家直接从冀州贸易来的货物,跟青州提供给徐州的冀州商品比起来,不过九牛一毛而已。但若是允许糜家自由地通过青州去跟冀州贸易,而不课以重税的话,糜家显然肯定会扩大这支商队的规模,或者派出更多的商队去冀州贸易。

  这就间接影响了青州的利益。

  无论赵二选择怎么解决糜家的问题,自己想一点血不出是不可能的。于是在赵二犹豫了一会儿后,对糜竺说道:“子仲啊,这事本官需要回去好好筹划筹划。”

  与其说是筹划,倒不如说是与管氏商会的人一起来谈。

  糜竺点点头:“当然,此等大事确实需要慎重考虑。”

  赵二略一思虑,而后对糜竺说道:“这样,子仲你派个能代表你们糜家的人跟本官回青州一趟,到那里我们再细谈!”

  糜竺身为别驾,一般没有大事是不会随便离开徐州的。故而赵二让糜竺另派人跟他回青州。

  听到这里,糜竺不知为何忽然苦笑了一下,而后答复道:“好,竺会派人跟大人一起回去的。”

  事情谈完后,赵二也没心思继续在陶谦这里蹭吃蹭喝了,在又吃了陶谦一顿送行大宴后,带着那个糜小白脸踏上了返回青州的道路。

  路上赵二对他调侃道:“糜……小子,看起来你族兄糜竺很不放心你外出啊?”

  从糜竺口中得知,这小白脸跟糜竺是同一辈的,虽然两人年龄相差很大。

  而糜白脸也放弃了让赵二记住他的名字,拱手回道:“毕竟吾尚未及……弱冠,兄长不放心也很正常!”

  赵二嘲笑道:“弱冠?哈哈,你若是女子,及笄的年龄也没到吧?”

  说到这,赵二忽然好奇心起,瞟了眼他的脖颈处……哦,有一点喉结。

  呸!恶心的臭男人!

  糜白脸没有回应他这个无聊的话题,而是转而邀请道:“赵州牧难得来一趟徐州,不如在此看看风景如何?”

  赵二想了想,答应道:“好啊,反正不急!”随后问道:“徐州这边有什么必看的风景吗?”

  糜白脸答道:“徐州这边的名胜很多,而在北部,最有名的无疑就是琅琊台了。”

  琅琊台为不知多少年前古人缘琅琊山夯土筑就的。郦道元在《水经注》中描绘当时琅琊台“孤立特显,出于众山上,下周二十余里,傍滨巨海”,其“台基三层,层高三丈,上级平敞,方二百余步,高五里”。当下琅琊台,依然可见台分三个层次,递级而上。

  周代初期,姜太公封齐时作八神,其中四时主祠就立在琅琊山上,历代有许多帝王来这里祭祀四时主。越王勾践在琅琊山起观台会盟诸侯。

  秦始皇三次登琅琊,一住数月,从内地迁来三万户百姓,修筑起琅琊台并刻石纪功。琅琊台也是秦朝方士徐福率数千童男女东渡日本启航地,是学者文人访古探幽寻梦地方。所以,琅琊台犹如一部厚重的历史书,是琅琊文化的一个重要凝聚点。

  琅琊台冠领群山,仰俯高天风云与大海碧波惊涛,和海上岛屿相望相呼应,自然风光:大气磅礴、蔚然壮丽、天地山海间奇观异景丛出迭现,使游人叹为观止。

  赵二此刻登山望海,看到一块碣石后,忽然诗兴大发,咏诵道: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糜白脸听后赞叹道:“真是一首好辞!这是大人所作?”

  赵二哈哈一笑,答道:“不是,此乃曹孟德之作。”

  他才不屑于去抄诗,虽然曹操作这首《观沧海》是多年后的事情了。

  糜白脸点点头:“早听闻曹孟德文采斐然,果然如此!而大人在此刻咏出此辞,想来大人的内心想法、志向,与曹孟德创作时,是一样的!”

  赵二高兴地拍了拍他后背:“你很懂我嘛,小子!哈哈哈……”

  其实赵二哪有曹操那种伟大志向,他不过是随口背诵而已。甚至连《观沧海》里到底表达了曹操什么志向,赵二也不了解。

  赵二在穿越前,那些什么唐诗啊、宋词啊、元曲啊……他才不像其他穿越者那样记得那么清晰。他平时对古诗词也没有任何兴趣,更不会闲得蛋疼去背它。也就是上学时老师要求背的那些诗词里,他记得少数几首罢了,什么“床前明月光,地上鞋两双……”

  唯独曹操的两首诗,《观沧海》和《短歌行》他记得。

  然而记得这玩意,对于穿越后的他来说,毫无卵用。别的穿越者一穿越后,抄上一首诗后,立刻名声大噪,声名鹊起。再抄上几首,就名闻天下,成为无人不知的大才子大诗人了。

  而赵二这货……先不说他对抄诗这事极为反感,就算他性情大变,彻底不要脸了,硬说《观沧海》是自己作的,也没人会相信。毕竟赵二没啥文化,天下皆知。

  正当赵二准备再谦虚几句时,糜白脸忽然望向远处:“咦?”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