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最强村少混都市 第1168章 四爷的近况

《最强村少混都市》第1168章 四爷的近况

作者:曾家小少 字数:0 书籍:最强村少混都市

  故而若只论这一点,竟比那些学子都可贵。

  宫夫人道:“难得来一趟,留下用饭吧。我们这里整日鲜有人至,也怪冷清的。”

  人家这样讲,况且长女还在里面求学,江茴也只得应了。

  却说里面裴远山酣畅淋漓过了把当老师的瘾,先看字,又随口提问几句,惊喜地发现师雁行虽未读过多少圣贤书,可许多大道理竟是通达的,越发欢喜,亲自从书架上挑出五七本书来与她。

  “我观你字虽不大好,可却已认得七七八八,倒不必再如寻常人一般按部就班读什么三百千,直接看这史书吧。”

  让个商女读史书,外人知道后又要笑他疯了。

  师雁行都应下,捧那几本书跟捧宝贝似的。

  这年月不比现代社会,士人阶层对知识几乎完全垄断,普通百姓正经进学前,除了三百千等启蒙读物,想买点有深度的书籍都买不到!

  这是真正的无价之宝。

  第50章 寿宴(一)

  师雁行才和裴远山从里出来, 就听见宫夫人在安排午饭,忙毛遂自荐起来。

  “今日贸然登门已是不妥,亏得先生和师母不嫌弃,且好歹有了师徒名分, 我竟未能孝敬一回, 且容我小露一手。”

  天地君亲师, 这五类人物是律法和人文都认定了要恭敬孝顺的,时下弟子们都将先生等同于生身父母, 一应衣食起居都十分尽心。

  若有朝一日先生驾鹤西去, 弟子们也是要披麻戴孝的。

  只是做饭而已,并不算什么。

  可俗话又说, 君子远庖厨, 师雁行虽是个女子, 又干的这样营生,但宫夫人未曾与她打过交道, 不晓得是否妥当。

  宫夫人看裴远山,后者眼底隐约沁出笑意, 竟点头应了。

  “也罢。”

  于是师雁行便立刻从学生的角色中跳出来,马上跟着诗云往后头厨房去了。

  路上诗云就说:“前头你送来的水晶粉和酸菜, 老爷夫人用着都很好,我们看着也欢喜。”

  纵然裴远山心性豁达, 一朝遭贬也胸中郁郁, 且又千里迢迢跑来这小县城,中间许多波折暂且不提,夫妻俩毕竟有了点年纪, 先后病了两回, 安顿后又水土不服……

  如此折腾一番, 都瘦了好些。

  裴远山和夫人都是西南一带人士,五公县的饭菜并不合他们的口味,跟着的诗云等数个仆从见他们日益消瘦,心急如焚却无可奈何。

  师雁行听着,也替他们捏把冷汗。

  这年月,贬官固然可怕,但更可怕的却是路上的各种潜在风险,身心双重打击之可怕难以言表,多少历史名人都是死在贬官路上?

  裴远山和宫夫人能顺顺当当抵达五公县,实在不易。

  如今等闲见不到地图,师雁行并不清楚这大禄朝和自己后世所处的国家地形人文是否一致,但听诗云的描述,想来总体喜好是相仿的。

  地方饮食习惯与地形环境息息相关,比如东北冬日酷寒而漫长,那里的人们就必须高碳水高脂肪,不然根本扛不住;

  比如西南一带气候湿热,当地百姓便会大量食用酸辣,以便祛湿除热。

  多种多样的地理地貌造就了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细细研究起来,就会发现这实在是一门很大的学问。

  师雁行顿时明白裴远山喜欢酸辣土豆粉和酸菜蛋饺的原因了。

  也算误打误撞。

  她笑道:“我倒是很会几样酸辣的,今天虽然仓促,少不得硬着头皮上了。”

  裴远山夫妇平时对吃穿不大讲究,小厨房内食材也有限,师雁行看了一圈,所喜竟有一条不大的草鱼,自己今天又带了酸菜和泡椒来,一应配料都是齐备的,便当场定下酸菜鱼。

  郑家第二次宴会裴远山没去,还没吃过哩!

  将带来的腊肉煮一点,片成薄片用蒜苗炒了。

  蒜苗沾润油脂,油汪汪一层,越发翠碧可爱。

  排骨也有两根,干菜还有几扎,别的倒也罢了。

  五公县内外盛产豆角子,光干豆角就有一大捆,见师雁行拆开,诗云苦恼道:“我们当地倒是喜欢泡酸豆角呢,随便用点肉沫炒都好吃,只是这干的,却不大好摆弄。”

  南方气候温暖,菜季极其漫长,几乎一年四季都有鲜菜吃,自然犯不着巴巴儿弄干菜。

  师雁行道:“正好还有腐竹,就弄个干豆角腐竹炖排骨吧!”

  裴远山夫妇这个年纪,又才遭了波折,想来脾胃尚未归正,也别一味酸辣刺激,更不能太过油腻,略调和调和才好。

  干豆角和腐竹都极易吸收油脂,又能为排骨增添风味,炖出来之后保准叫人不知先吃那个好呢。

  今天人不多,只有裴远山一个男丁,偏又上了点年纪,三个肉菜足够了。

  师雁行又随手捡了几样素菜,或爆炒,或只调和一点酱汁凉拌,十分清爽。

  一顿饭下来,裴远山夫 妇都极其受用,还补了表礼,连鱼阵都有。

  裴远山对酸菜鱼很是中意,连连举箸夹了许多,还专门去挑那泡椒吃,面不改色。

  最后竟添了一回饭,将那酸辣汤混着大块鱼肉一并泡饭吃。

  见他用得香甜,宫夫人也是欢喜,被带着多进了小半碗,那边诗云等人都喜得直念佛。

  稍后母女三人告辞,夫妻俩还送到门口,亲自目送她们远去。

  宫夫人缓缓吐了口气,又看自家相公,总觉得彼此心神都舒爽不少。

  罢了,天意如此,暂时远离京城纷争,来此处调停几年或许不全是坏事。

  师雁行的行程安排得极满,离开县学后,又马不停蹄去往孙县丞家,只是这个门却不大好进。

  因当日她是晚间和郑义来的,又一路低头,外头的门子们根本没有印象,不敢贸然放她进去。

  师雁行也不急在一时,只将带的年礼和礼单递过去,“劳烦大哥通报一声,说是郑大官人举荐的那位厨子来送年礼,若夫人得空,能拜见一回自然是好的;若不得空,只送下东西就走。”

  那门子一听是郑大官人举荐,倒不好怠慢,闻言就道:“既如此,你倒不必等了,里头的事我虽不大清楚,可今儿一早老夫人和夫人就赴宴去了,什么时候归家且不一定呢。”

  师雁行倒没奢望回回扑中,只要对方不是故意躲自己就好。

  “那劳烦大哥务必帮忙转达,实在是事关几日后老太太的寿诞,不好耽搁。”

  那人听罢,越发慎重。

  一直到这会儿,师雁行这回来县城的目的才算完成一半了。

  江茴就笑,“累坏了吧?”

  鱼阵吭哧吭哧爬过去,趴在师雁行背上为她捏肩捶背。

  她力气小,捏起来跟挠痒痒似的,师雁行装模作样一回就叫停了。

  “还行,”师雁行赶车往郑家走,“人生在世,少不得人情走动,虽然累,可只要想想回报,也就值了。”

  要是什么时候没处走动了,那才是哭都没地方哭去!

  她说得直白,江茴都听笑了。

  不过话糙理不糙,确实是这个道理。

  进郑家一番寒暄自不必说,母女三人还是去之前的小院。

  听小胡管事讲,以后这院子也不会再安排旁人了。

  歇了小一个时辰,师雁行去洗了手脸,这才郑重翻开裴远山给的史书。

  这书来得很是时候。

  江茴虽读书识字,范围却大多局限在诗词歌赋上,偶尔掺杂几本游记还是偷看的,对本朝历史也不过道听途说,竟不很清楚。

  至于外地风俗人文,知道的更是零星破碎。

  毕竟史书这类书籍,早已超脱了寻常读物,即便这五公县的书肆中,也未必有得卖。

  也由此可见,裴远山实在非比寻常,并不将等闲世俗礼法放在心上。

  他素来如此。

  只要合乎眼缘,又有心向学,便是渔民樵夫又如何?说送就送的。

  这还是师雁行来到大禄朝后第一次看正经书,心情竟有些激动。

  竖排,繁体,看着着实叫人头大。

  师雁行耐着性子边看边读,偶尔遇到不认识的字,就请教江茴,渐渐体味到其中妙处,也不觉得难了。

  史书嘛,颇多人物传记和大事,看惯了很有意思。

  江茴和鱼阵都托着下巴在旁边听,时不时还根据情节发出“哇”“哦”之类的赞叹。

  鱼阵其实不大明白,可见姐姐和母亲都连连惊叹,也跟着凑热闹。

  说来奇怪,跟的次数多了,她竟隐约感受到一点本不属于自己的意思,但具体是什么,她说不出。

  薄薄几册史书,便将那许多名人名家波澜壮阔的一生浓缩成几行字,属实令人唏嘘。

  就好比某一页中提到的“三年大旱,饿殍满地”,简简单单八个字,却是人间炼狱。

  细细想来,怎不叫人心惊胆战?

  鱼阵听不懂,就仰头问江茴是什么意思。

  江茴沉默半晌,摸着她的脑瓜叹气。

  “就是连着三年没下雨,地里的庄稼都枯死,人没得吃,没得喝,都饿死了……”

  鱼阵睁大眼睛,十分惊恐。

  这样的历史对小孩子而言,无疑太过沉重。

  鱼阵想了一会儿,越想越难过,竟呜呜哭起来。

  她不想有人饿死。

  人的共情能力达到某种程度,就很容易感同身受。

  江茴搂着她安慰许久,又取出带来的蜜汁肉脯给她吃。

  鱼阵抽噎道:“给,给别的小孩吃。”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