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温僖贵妃传 一片冰心在玉壶——纳兰容若

《温僖贵妃传》一片冰心在玉壶——纳兰容若

作者:李叙桦 字数:4974 书籍:温僖贵妃传

  元旦快乐,亲们,加更一篇番外,想看孝昭的亲们打开自取,另外,加一下q-q-群,5-7-9-9-6-4-8-6-2,不订阅没关系,至少叫我知道你们在看,我已经很开心-----------------------------------------

  似乎是许多年前,又仿佛不过是昨天,东珠对我说:“我必定是要进宫去了,你久负文才,年少早慧,送我一首诗罢。【无弹窗.】”

  可我已是心乱如麻,才知道那句‘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含义,大抵能吟诗句来寄情的时候,都不是紧要关头,至少说对我纳兰容若如此。

  我答应东珠,今后想好了,会写给她,后来,我也确实为她写了许许多多的诗,‘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消魂’‘肠断月明红豆蔻,月似当时,人似当时否’,‘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可归根到底,我最想要告诉东珠的便是这一句‘一片冰心在玉壶’。

  顺治十七年之前,我和东珠是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的表姐弟,当时的圣上顺治皇帝虽专宠董鄂氏以致后宫不宁,却也励精图治。

  我的阿玛明珠通文,遏必隆姨父善武,钮钴禄家与纳兰家同为京中勋贵,一向有走动,姨妈常带着东珠来我家里,我也常跟随母亲去遏必隆府拜访。

  我与东珠是青梅竹马,性情相投,家中大人也都乐见其成,只等我们成年后,遏必隆姨父和阿玛便会为我们做主。

  谁知变故陡生,顺治皇上深爱的皇贵妃董鄂氏病亡,对顺治先帝带来了极大的打击,从此一病不起,没有多久便驾崩了,这一年我算虚岁才只八岁,却也晓事了,清楚的记得先帝驾崩后,由于皇位继承,安亲王岳乐,康亲王杰书,几位年幼的小阿哥们和太皇太后暗暗角力,那风平浪静下的波谲云诡。

  当初阿玛频繁出入遏必隆姨父家里,遏必隆姨父是武人,有军功,有名位,却不大善于计谋,我想阿玛一定是去出谋划策了,没过多久,比我不过大几个月的三阿哥玄烨继承皇位,而遏必隆姨父也成了四辅臣之一。

  或许从那日开始,一切就悄悄地发生着改变,如同缫丝的蚕茧,只待那蜕变的一刻,又如数年后,我为避太子讳,将名字由纳兰性成改为纳兰性德一样,这变化是悄然又不由人的。

  不几年,新帝到了大婚的年纪,四辅臣家中的格格们都被太皇太后宣入慈宁宫,说是‘说话看戏’,实际上是为皇上选看皇后,这时我在用心读书习武,并未留意,我一直记得我和东珠的约定,要成为有用之才,将来建功立业,名垂青史。

  只是去遏必隆姨父家里请教骑射的时候,姨父的态度已经变了,听到我提东珠时,面上呈现出一种极为古怪的神情,东珠趁着送点心的借口来见我,说:“冬郎,太皇太后似乎有意选我为皇后。”

  我大惊失色,手中一块糕点啪落在青石子路上,松软的桂花糕便摔的粉碎,再也无法弥合。

  东珠黑亮如葡萄般的眼眸一眨不眨,只是那样静静瞧着我说:“我去求义父,义父也没有答允我,皇上一日大似一日,亲政之心渐渐显露,义父和阿玛想必也是慌了。”

  我一向话不多,东珠是知道的,她轻轻叹了一口气,扯下旁边一株木兰花上新结的蓓蕾揉出黏腻淡青的汁液,复又抛到一旁去,转头问道:“慧儿约莫也要进宫去的,你可知?”

  慧儿是远房伯父家的女儿,因她们那一支早已零落,康熙二年,祖母便接了慧妹妹来,一则待选入宫,二则也是怜恤她孤苦。

  都是差不多的年纪,感情也是极好的,那年往灯市口看灯,东珠就曾闲笑着对我说:“慧儿似乎对你十分钦慕。”

  我只当她是混闹打趣,也没有放在心上。

  “冬郎,若我果真为大清朝的皇后,会为你留慧儿在身边。”东珠背过身去,我看不清她面上的神情,自然她也看不到我面上的失落和苦闷。

  “东珠,你想嫁给皇上么?”我突然抬起眼来,大声问她。

  东珠依旧背着身,只是说了一句:“冬郎,我不想嫁给皇上,可我想做皇后,我不能叫义父和阿玛失望,再者,我自信不比赫舍里芳仪差。”

  她曾不止一次提起对太皇太后的仰慕和敬佩,并一度以之为目标,我似乎能明白她的选择,只是抬起手来想要抓住她不叫她走,东珠却翩然转身,快步走开。

  打那以后,我再未与东珠私下里见过面。

  所有的忧愁苦闷不过化作诗词,落于笔下,慧儿时常托腮在一旁看,待写成一首时,总是很小心地捧在手里轻轻吹干墨迹,然后笑着说:“大哥哥,你写的真好。”

  她瞧着外头满树春光,转头盈盈笑道:“瞧这海棠花又开了,开的这样红,这样好,大哥哥,改日,咱们再去请二姐姐,五妹妹还有姨妈家的东珠姐姐,咱们再起一回诗社,再做一回诗罢。”

  春日的海棠浓艳,阵风过片片花瓣吹落枝头绵绵如春雨,想起东珠,我只觉怅然若失,海棠依旧,故人怕不再如故了罢,想着这个语气便显得干涩而落寞:“东珠要准备进宫待选的事,如何还能来跟咱们起诗社?况且东府里二姐姐也要嫁了……”

  慧儿只微垂臻首,低声说道:“任谁走,我是不会走的!”

  我只是笑她傻气,小姑娘家家的又哪里懂我心中之事。

  没多久,听阿玛和额娘说,太皇太后择定的皇后是赫舍里氏,可要同时为皇帝纳东珠为妃……

  妃?不知东珠会怎么想,我正瞎想着,便见钮钴禄府的嬷嬷火急火燎地来求见额娘,问东珠是否来过,我才知东珠出去骑马,跟着的下人没留神没跟上,到处找不见她。

  我知道她一定是去了桃花溪,我们出去遛马总去那里,她一向喜欢那里,说武陵人的桃花源也不过如此,想到这里,我立刻骑马去找她。

  东珠抱膝坐在桃花树下,似乎坐的久了,肩上发上落了厚厚的落英。她一向骄傲飞扬,总是一席烈烈红妆,不逊须眉,此刻却分外安静,甚至有一丝挫败。

  她微翘的睫毛轻轻颤了颤,一瓣落英顺着她腮旁滑落,她以那样挫败的语气说:“我到底输给了赫舍里。”

  “不是你不好,我听我阿玛说,太皇太后是为平衡朝局,争取索尼的支持,”我说道。

  东珠深吸一口气,转向我,面上又恢复了些骄傲和从容,说道:“多谢你,其实我坐在这里时,一直在想你会不会来,等了许久。”

  我胸中情怀一涌,说道:“东珠,做不成皇后,你还想不想进宫?”

  东珠拿手中马鞭扫着地上堆积的花冢说道:“太皇太后已下懿旨册我为妃,况且赫舍里入宫,与索尼互为臂助,阿玛和义父在外头势单力孤,我不得不去。”

  我知道她,也了解她,只说:“你说的是,底下弟妹还小,我们做长兄长姐的,自然要负起责任来,不能做糊涂事,可我还是想问你一句话。”

  东珠手下的动作便显得有些慌乱和匆促,将满地落花推地乱七八糟,才又站起身来道:“我说,可是冬郎,我要你先送我一首诗。”

  我心中仿佛乱絮填塞,仓促间想不出什么诗句可以献给我的东珠,不,她已不是我的,再过几个月,她就成了皇帝的,那个高高在上,却又被鳌拜挟制如同傀儡的人,我只说:“等过两日,我再送给你。”

  东珠拍了拍身上的灰土,笑道:“等你送诗来,我再告诉你答案。”

  “好,”我只回了这样简单一个字,与她并肩走出桃林,东珠忽而转头又望了一眼那桃林,说道:“回府后,我会叫人来把这林子铲了,冬郎,我不来,你也不许来!”

  她说这句话时,腮旁落下一滴泪,我怔住了,东珠自小被遏必隆姨父又当女儿又当儿子一般养大,一向坚定,这是头一回流泪。

  东珠似乎意识到失态,赶紧转过头,上马离去。

  自从那之后,我未再去过桃林,我知道东珠说过的话,必定会那样做,桃林一定不在了。

  东珠入宫后,我们便再无联络。听额娘偶然跟祖母提起,说宫里有位庶妃先有了身孕,皇帝与皇后琴瑟和谐,与钮钴禄妃却并不怎么好,我忽而像是心里憋了团火似的,发了疯一样往外跑,深秋的时节,跑到河里打湿了衣裳,却毫不觉得冷,东珠怎么办!

  皇帝不喜欢她吗……我心里担心、怜惜,却又忍不住去有一丝丝的高兴,不知是否是因为‘东珠不喜欢皇帝,皇帝也不喜欢东珠’。

  当日回去便发了高烧,额娘送了大夫出去,微微叹气着同阿玛说:“是时候为冬郎定一门亲事了。”

  阿玛说:“前阵子应酬,结识两江总督卢兴祖,听说过些才名,他家的姑娘倒是适龄。”

  没过多久,太皇太后为皇帝充实后宫,广开皇嗣,遴选八旗闺秀入宫,阿玛额娘便送了慧儿入宫,慧儿走前含泪来找我,送我一枚荷包。

  我拿在手中却仿佛滚炭,只递还给她说道:“我是个极自私的人,你当知道,带走吧,好好的过你的日子。”

  慧儿没来得及说什么,便被母亲身边的嬷嬷叫走。慧儿进宫后不久,阿玛升任弘文院学士,来道贺的人暗暗说:‘钮钴禄妃似乎病了’,而此时东珠一向视为亲母的姨妈也病逝了。我只是放心不下她,可深宫高院,岂是我可以踏足的。

  不知是否上天听到我的愿求,没过多久皇上便要在八旗子弟中挑选些年纪相仿的侍卫练习布库,我随众人一道进了紫禁城,跨进乾清宫的大门,按照内侍的提点叩拜,只能看见那一双墨色朝靴。

  皇帝的声音很是年轻,却透着沉稳,吩咐我们先进行比试。我轻而易举地将一个小布库撂倒在地,皇帝拍手击掌道:“好俊的身手!”又问:“你叫什么?”

  我打了个千儿答:“奴才纳兰性成。”

  皇帝又问:“你父亲是?”

  “家父弘文院学士纳兰明珠。”我又答。

  皇帝才笑道:“原来如此,慧儿的文采不错,她曾说她的堂兄学问贯天下,也就是纳兰明珠的大公子,想必就是你罢。”

  我只觉心中涌起不知名的滋味,只道:“奴才不敢。”

  皇帝的声音十分温和,说道:“朕意留你在身边任三等侍卫,今后在朕面前,你可要称臣了。”

  我心怀一动,侍卫?是不是可以见到东珠?一时又意识到自己其心当诛,只忙叩头谢恩。

  皇帝十分好学,却没怎么仔细学过汉人的典籍,得知我曾遍览四书五经,他十分惊喜,常常拿着经书来问我,我与皇上一道交流学问,阿玛对此十分赞成,并说太皇太后似乎并不怎么打算叫皇上学习太多汉人的思想,可治国理政不学汉人的东西是不成的。

  与我一道在任侍卫的,还有赫舍里索尼的三子索额图,皇帝十分信任他,几乎算得上言听计从,我对阿玛说,皇上常常与索额图私下里说话,宫里怕有大事发生。

  阿玛只是眯了下眼睛,神情高深莫测,说道:“咱们又不隶属派系,你只管听从皇上吩咐便是了。”

  直到那一天夜里,皇帝留下一部分侍卫,并告知了他的计划,我才知道鳌拜危矣,鳌拜是东珠的义父,跟东珠感情很好,若他出事,东珠会不会伤心?可是我已无法行动,所有人都在乾清宫不能擅自离开。

  皇帝知道我想去看看慧儿,却笑道:“你不是外人,去也无妨。”毕竟此举凶多吉少,或许永不能走出乾清宫了。

  索额图却深为质疑,皇帝只说:“容若父子一向洁身自好,与鳌拜并无牵扯,”又对我说道:“只是要速去速回。”

  我心中颇有些感触,皇帝对人和气并无多少龙威,之所以想出这样的损招,也必定是索额图出的主意。

  我只匆匆见了慧儿一面,暗示她去通知东珠今夜有变,东珠绝顶聪明,定然理解。

  第二日,未成想鳌拜如期而至,这些侍卫清一色训练有素,又攻其不备,最终将人制服,皇帝一举擒下鳌拜,皇上真正开始亲政。

  自此,索额图成了皇帝身边的第一等功臣,改授保和殿大学士,而东珠亦因对鳌拜有力地牵制和及时地投诚,受到太皇太后的青睐,处境渐渐好转。阿玛也因学识出众,拔擢为都察院左都御史,担任经筵的讲官。

  可我心中郁结一直未改,我为东珠写的诗还未送给她,她也未告诉我那个答案,慧儿知道我的心思,可她也只是一个庶妃,后来她有了身孕,为皇上诞下皇子,恩宠渐隆。

  那年上元灯节,她安排我假扮诵经的喇嘛在她宫里与东珠见上一面,东珠憔悴很多,她还是要跟赫舍里分出个胜负。

  “我知道你要问的话,这话也藏在我心里多年‘冬郎,我心里有你’,可我知道你我已是不可能,当初我未说,是怕说出来,我们就要犯下错事。”她声音轻缓,仿佛浑厚的沉水香。

  我点点头,我懂东珠,正如东珠懂我。这一次见面本以为好聚好散,将一切画上句号,可谁知竟被赫舍里皇后的人发觉,我虽逃出,却牵累慧儿,我负疚她良多。

  阿玛为避嫌,安顿着将卢氏娶进门,卢氏性格贤淑大气,我努力渐渐忘记东珠,和卢氏好好生活。

  一年后,赫舍里氏难产而亡,东珠也迎来她的春天,慧儿没了皇帝的恩宠,却也并未受人欺侮,而且东珠因为之前的事,对她十分照拂。

  天有不测风云,我以为生活向好,可老天偏偏跟我开起了玩笑,卢氏生下了富哥儿,产后却得了溽热,她曾对我提起,想叫东珠的妹妹容悦来续弦,额娘来问我,我只推说不合适,额娘说,当初姨妈为悦儿取名字时,特意也选了个容字,便是有心补偿,如今也算是风水轮流转,因果早定。

  容悦和她姐姐性格天差地别,东珠永远不会服输,从不轻易落泪,遇事简断果决,绝不拖泥带水。可容悦恰恰相反,若东珠是曜日,容悦便是月亮,胆小懦弱,犹豫不决,动不动就流泪。

  我知道我自己,是不能接受东珠的亲妹妹的,可额娘和阿玛都中意她,富哥儿也离不开她,我无法违拗额娘,此事一拖再拖,若非太皇太后或皇上金口直断,娶容悦续弦已成事实。

  可我明白,我心里放不下东珠,根本无法亲近容悦。

  那日皇帝退朝后与我闲聊,曾问:“钮钴禄家的小格格,跟你是中表之亲?”

  皇帝虽深不可测,可伴圣久了自然也敏锐的多,我忙说:“是,只是中间差着年岁,寻常并不得见。”

  皇帝哦了一声,将一本奏折随手拿起来翻着问:“都说你最懂女儿心,可知小女孩儿家都喜欢些什么?”

  我心中一怔,只是说着:“内子生前与容悦表妹私交甚笃,隐约听拙荆提及容悦表妹爱看些闲书话本,吃些零食。”

  皇帝哦了一声,说道:“朕不过问问,过几日是大公主的生辰,朕想为她预备些礼物。”说着便含糊揭过不提。

  我隐隐觉得皇上对容悦有了意思,那日圣寿节,佟贵妃突然发难,指责我与容悦私相授受。

  我趁机拒了这门亲事,我若娶容悦,只会为容悦和东珠带来无穷无尽地指责和讥讽,况且东珠坚持为我操持此事,难免惹皇上不悦,这是对东珠不利的。

  况且瞧见容悦那双眼睛,我总是想起东珠,我想这样的结果更好,当众拒婚,便会打消皇帝对我和容悦的疑虑,皇上果然乐见其成,并立刻指婚了瓜尔佳氏。

  东珠操劳成疾,终归没能熬过这个冬日,她走的那一日,我梦见了她,在我们的桃花林,她说:‘冬郎,这辈子我们为别人活的时候太久,也该为自己活着了’。

  东珠去了,谥曰孝昭皇后,一个昭字配得上她。

  我想我的灵魂早随她死去,剩下的只是躯壳,因我尚未完成《通志堂经解》,编纂此书是我自小的夙愿,总该留下些什么才不枉人世间走一场。

  卢氏过世三年,瓜尔佳氏嫁了过来,她蛮横霸道,不能与东珠相提并论,甚至也不比卢氏,至少我和卢氏之间还能和平相处,相安无事。

  事情越来越糟,我也越发不耐烦。

  不知是否我与瓜尔佳氏不合的消息传的尽人皆知,南巡时,贵妃撮合我与沈宛,我想我若与沈宛相知,那必能化解皇帝对容悦最后一丝疑虑,对钮钴禄氏和纳兰氏都好。

  沈宛冰雪聪颖,一点就透,是一个很好的红颜知己,然而……曾经沧海难为水,到底不是东珠。

  临终前,我想下辈子若能再遇东珠,我会对她说那句诗“一片冰心在玉壶”,自卿别后,此心未改。(未完待续。)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