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桓容 9 第九章

《桓容》9 第九章

作者:来自远方 字数:2575 书籍:桓容

  桓容心下好奇,却没有机会问得此人身份,已被请到竹桥对岸。

  乐声再起,带着朴拙的古韵。

  忽有一阵香风吹来,耳边流入环佩叮当之声。

  数十名身着大袖儒衣,腰束绢带,头梳高髻的美婢从亭后鱼贯而出。行动间,裙摆如水波摇曳。

  碧玉年华的美人逐一走到竹桥上,倩影倒映在水中,仿佛云端下来的仙子。人未过桥,歌声已融入春风,引来声声赞叹。

  “难为谢兄的好心思!”

  桓容眨眨眼,这是谢玄安排的?

  “自然。”王献之笑道,“谢公放情东山,豢养歌-妓天下知名。容弟岂能不知?”

  桓容扯扯嘴角,胡乱点了点头。

  两晋名士放-浪不羁,与众不同。

  有爱好在宾客面前玩天-体的刘伶,也有鼓琴“与豕同饮”的阮咸,这两位都属竹林七贤。相比之下,谢安养美人顶多算是随身卡拉OK,发挥点唱机功能,实在算不上什么。

  行到竹桥末端,美女左右分开,引诸位郎君入两岸席位。其后跪坐矮榻旁,为众人斟酒奉筷。

  另有美婢步入亭中,展开立屏风,以便宴席中途为士族女郎传送字文、吟诵诗句。

  待众人落座,十余名乐人行出。

  乐人多为男子,头戴方山冠,怀抱四弦阮及筝、笙等乐器,至席间空地落座。

  乐声起时,数名身着汉时舞衣,纤巧婀娜的女子飞旋而出。

  皓腕似雪,轻柔交错于发顶;腰肢款摆,时而大幅弯折,如弱柳扶风。

  女子足下踩着弦声,旋转之间,彩裙似流云飞散。

  “汉时戚夫人擅翘袖折腰之舞,此间舞者虽不比戚姬绝艳,倒也有几分楚舞的风采。”

  桓容转过头,发现说话的是张陌生面孔。

  和在场多数人一样,身着大袖长衫,发未束起,随意披在背后,显得潇洒不羁。面容俊美,尤其一双桃花眼生得格外惑人。

  只不过……

  桓容扫过说话之人,又转向对岸的庾攸之。一眼看去,两人有三四分相似。

  “容弟不认得我?”

  桓容有些愣。

  他只背下族谱姓名,初步理清建康氏族门阀间的关系。这位不报出姓甚名谁,只凭一张脸,当真不晓得彼此是什么亲戚关系。

  “这名郎君乃是东阳太守之子,郎君从姊之夫。”

  阿谷小声在身后提醒,桓容立时恍然。眼前这位就是庾宣,他的堂姐夫。

  按照时下的称呼习惯,为表示礼貌,要么称“从姊夫”,要么称“同堂姊夫”,“堂姐夫”这词还没出现。

  桓容侧身拱手,庾宣笑着摇头。

  “上巳节实为欢庆之日,容弟无需拘礼。”

  庾宣斜靠在榻边,婢女无需吩咐,素手执起酒勺,从樽中舀出美酒,缓缓将酒器注满。

  “容弟可唤我字。”

  饮下满觞,庾宣倒扣酒杯,单手撑着下巴,桃花眼微微眯起。无意之间,指腹擦过婢女的手背,引得婢女红霞满面,目含春-波。

  桓容嘴角抖了抖。

  这位明显有点喝高了,还是含糊些,少说几句为好。

  多说多错,少说少错。

  听闻庾希和庾友兄弟不和,但总归是亲兄弟,属于一家子。自己和庾宣只是姻亲,后者的老丈人和桓大司马也有心结,算来算去,两人的关系未必“友善”。

  “容弟多虑。”

  庾宣似能知道桓容所想,扫对岸两眼,坦然道:“我那从兄是叔父独子,常得伯父庇护,碌碌无才却张狂妄行,数次惹来是非。家君几度劝导叔父,均是白费口舌。”

  桓容正拿起一枚沙果,闻听此言,手顿在中途。

  “日前从兄所为,家君俱已得知。对伯父所行并不赞同。”

  放下沙果,桓容慢慢转过头。

  视线扫过两人身边的婢女,再看庾宣无所谓的样子,显然是不在乎这番话传出去,或许就为传到庾希和庾攸之的耳中?

  “家君曾言,从兄伤人在先,本应负荆赔罪。”

  庾宣笑着看向桓容,脸颊微红,貌似醉意朦胧,实则眼神清明,没有半点醉态。

  “伯父所行实在不妥,非庾氏所愿,望容弟能够知晓。”

  桓容点头,心下十分清楚,这番话不是对他说的,而是南康公主和桓大司马。

  如此来看,庾友确实是难得的明白人。极懂得看清时势,明哲保身的道理。如果他来做庾氏家主,九成会和庾希完全不同。

  “从姊夫所言,容记下了。”

  “容弟见外,唤我字即可。”

  桓容尴尬扯扯嘴角,道:“容惭愧,敢问从姊夫字为何?”

  庾宣:“……”

  敢情说了这么半天,这小郎君不是发自内心的尊敬,而是压根不知道他的字是什么?

  庾宣突然有点“受伤”。

  两人谈得热络,自然引来庾攸之关注。

  思及庾友同伯父不睦,且三番两次劝说父亲对他严加管教,庾攸之心怀愤意,手指慢慢收拢,几乎要捏破酒盏。

  再看桓祎盘坐席间,一手酒盏一手炙羊腿,旁若无人大吃大嚼,神情间更是厌恶。仗着几分酒意斥道:“如此痴子,怎配坐于席间!”

  先时被桓容留意的陌生郎君,正同谢玄把酒论兵。耳闻怒斥声,不由得挑眉。

  “幼度,说话之人出自庾氏?”

  “是。”谢玄懒得看庾攸之一眼,对凝眸的秦璟道,“他口中的痴子乃是南郡公四子。”

  “早年间,家祖曾与庾氏都亭侯结交。”秦璟收回目光,长指摩挲酒盏,凝脂之色几乎要压过青玉,“没料到,庾氏儿孙如此不济。”

  谢玄没说话。

  顺着秦璟贬低庾氏实非所愿,驳斥对方又不切实际,干脆举杯饮酒。

  和南渡的门阀士族不同,秦氏始终留于北地。虽在东晋名声不显,其祖却可追溯到西周幽王时期。

  准确来说,“秦”是后改,按照古时姓、氏分开,他的氏是赵,姓是嬴。同扫除六合的秦朝皇室有血缘关系。

  经秦乱汉兴,又经两汉衰落,三国鼎立,晋室衰微,五胡乱华,秦氏家族始终屹立北方,如今更自建坞堡,收拢流离的百姓,抵挡胡人进犯。

  传言秦氏坞堡的战斗力可比鼎盛时期的乞活军。秦氏家主不比当年发下“杀胡令”的冉闵,却也不差多少。

  无论氐人还是鲜卑人,对这支汉族势力均不敢小觑。数次遣人招拢,许下诸多好处利益,可惜秦氏始终不为所动,就像一根钉子牢牢的扎在北地。

  比起前秦,前燕更加闹心。

  秦氏坞堡建在并州和荆州交界,大部分位于西河郡。提防氐人的同时,还要堤防这股比胡人更加凶狠的汉人势力。假设出兵讨伐,又怕被氐人钻了空子。

  左也不是右也不是,着实让慕容氏好一阵头疼。

  现如今,前燕太宰慕容恪沉珂不愈,命不久矣。前燕内部动-荡,宗室和朝臣争权夺利,苻坚率领的氐人军队虎视眈眈,北方的局势可谓一触即发。

  作为秦氏最出色的子弟,秦璟选择这个时候秘密南下,内中因由着实值得推敲。

  “我到建康数日,细观朝廷风气,未必好过慕容鲜卑。”

  主弱臣强,这是君主统治的大忌。

  可惜东晋建立之初,便定下皇室士族共天下的局面。王导去世,谢安顶上。谢安之后,肯定不乏后继之人。何况这中间还有个权臣桓温。

  秦璟看了多日,不由得暗中叹息。

  晋室如此,祖父和父亲期待的王师北伐,统一中原,怕是难以实现。

  “南郡公是不世出的英雄。”

  不提桓温在东晋朝廷中扮演的角色,仅是他两度主持北伐,先后战胜鲜卑人和氐人,在北方的汉人心目中,地位就相当不低。

  “成行之前,家君曾经嘱托,令我务必要亲见南郡公一面。”

  秦璟抬起头,俊雅的面容隐隐透出几分凌厉。眼角一粒泪痣彰显妩媚,却不损半分英气。

  “还望谢公能行个方便。”

  谢玄点点头。

  虽说谢安崇尚老子之学,但在教育族中子弟时,却更多引用儒家经典。可以推断出,他并非没有北伐的思想,只是还不到时机。

  “玄愔之意,我会向叔父转达。月中大司马将归建康,如玄愔愿多留数日,想必可行。”

  “善。”

  秦璟点头,端起酒盏同谢玄对饮。唇缘被酒液浸染,恍如红宝般耀眼。

  乐声渐停,舞蹈渐止。

  自溪水上游缓缓飘下一片木制荷叶,上托注满的酒觞。

  十余名婢女行出,手托笔墨纸砚并数卷竹简。随荷叶在第一名郎君面前停住,上巳节最精彩的“保留项目”曲水流觞,就此拉开序幕。

  众人双眼随酒觞而动,连亭中的小娘子也不例外。

  桓容则是咬着沙果,脑中另有所想。

  荷叶顺水而下,期间不乏陡峭处。酒水虽有洒落,酒觞始终不翻。

  这是什么缘故,莫非藏了磁铁?

  正不解时,一名郎君提笔挥毫,写下一首颂春日的诗句。只是内容平平无奇,并未引来多少称道。

  郎君扼腕落坐,荷叶又开始飘动,接连越过数人,最终停在桓容面前。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