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桓容 123 第一百二十三章

《桓容》123 第一百二十三章

作者:来自远方 字数:5089 书籍:桓容

  一卷诏书,短短不足百余字,桓容通读三遍,满心都是无奈。

  如果他手握十万雄兵,此刻定已如获至宝。奈何新官上任,私兵和州兵加起来不足一万,多数未经过训练,财政半数靠盐渎支撑,他凭什么和群雄去争?

  资本太少,实力不够雄厚,遇到渣爹这样的对手,完全能预见将来的下场。

  于他而言,这份诏书来得很不是时候,非但没有好处,反而会带来无穷无尽的麻烦。

  万一消息泄露,甭管渣爹还是褚太后,甚至是京口的郗刺使都会对他起杀心。

  “司马奕……“

  这位貌似窝囊的天子,突然精明一回,当真给他出了个难题。

  身为被坑的对象,桓容对这种“精明”没有半分赞许。假若司马奕当面,他不保证会不会当场-暴-起,对其饱以老拳。

  诏书放在面前,桓容良久不语。

  宦者亦未出言,只是安静的跪坐在廊下,仿佛成了一尊雕像。

  贾秉和钟琳闻讯赶来,见桓容眉间紧缩,显然是遇到了什么难事。正要开口询问,却见桓容递过一份诏书,口中道:“秉之,孔玙,都看看吧。”

  两人口称“诺”,展开竹简细看。

  一瞬间,表情由疑惑变成惊讶,继而满是凝重。

  “明公,这……”钟琳率先开口,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

  事关重大,绝不能轻率。

  桓容想到的事,他同样不会忽略。此时此刻,这份诏书压根不能带来好处。司马奕写下这份诏书,怕也不存半分好心。

  “以二位之见,此事当如何处置?”

  “慎重,绝不可贸然行事。”钟琳开口道。

  贾秉迟迟不语,最初的惊讶和凝重消失,双眼微微眯起,神情间现出几分狠意。目光落在宦者身上,似在估量什么,又似在计划什么。

  “秉之?”

  “明公。”贾秉转过头,对桓容道,“这诏书来得蹊跷,无法确定是否为官家亲笔,且上面并无玉玺痕迹,仅有一方私印,如是伪造,背后之人居心险恶,必将对明公不利。”

  贾秉这番话实在出乎预料。

  不等桓容和钟琳出声,宦者已大声呵斥:“一派胡言!”

  “一派胡言?”

  贾秉冷笑道:“皇后薨逝,官家却是春秋鼎盛,如何会起禅位的念头?且官家并非无子,更有琅琊王等皇亲宗室,如何会想禅位于长公主之子?这分明是有人设计陷害!”

  宦者哑口无言,手指着贾秉,嘴唇不停颤抖。

  他总不能说太后和朝臣决心废帝,司马奕的三个儿子都被打上“私-生”烙印。皇后丧期之后,建康必起风雨,司马奕不过是想拉桓容下水,临退位也要算计众人一回?

  这些事都不是秘密,却是能想不能说。

  以贾秉的心性手段,只要宦者敢道出半句,他就能劝桓容将此人斩杀当场。

  管他是不是司马奕身边近侍,一个“勾结朝臣矫诏禅位,陷害幽州刺使”的罪名,足够他死上十几二十回。

  “明公,此人身份可疑,当押下严加看守。”

  只言看守不说审讯,桓容思量片刻,明白了贾秉的意思。

  “来人!”

  门外健仆应诺,大步走进室内,将宦者双臂反折到身后,取布巾勒住他的嘴,预防他咬舌。

  “暂且押在府中,严查是否有人跟随,如有一并抓捕。封-锁此人进府的消息,不得走漏半分!”

  “诺!”

  健仆将人拖走,宦者拼命挣扎,奈何无一丝用处。

  还要感谢朱胤,这座宅邸内不缺暗室牢房,正好用来关押“人犯”。绳子一捆,门一锁,从外边根本看不出端倪,连看守都可以省下。

  待廊下重归安静,桓容表情变得肃然,起身向贾秉和钟琳拱手,正色道:“请两位舍人救我!”

  凭他现下的手段,寻常的事情可以处理,面对这样的坑害,实在无法全身而退。闹不好就要大祸临头。

  “明公切莫如此!”

  钟琳匆忙扶住桓容,贾秉却是定定的凝视着他,开口道:“明公可能下定决心?”

  “能。”桓容没有迟疑。

  “哪怕要暂时示弱,甚至同大司马联手?”

  什么?!

  一句话犹如惊雷劈下,桓容愕然当场。

  “秉之此言何意?”

  贾秉没有着急解释,而是请桓容先坐下,同时请其屏退廊下健仆,确认仅有三人可以听闻,方才道:“仆确信诏书内容十成是真,并非违诏。”

  “那为何?”钟琳神情微变。

  “孔玙且听我言。”

  示意钟琳暂莫开口,贾秉从建康的局势入手,将这份诏书可能带来的机遇和隐患逐一讲明。

  “官家退位势在必行。逢皇后大丧,或能拖上几月,但以‘官家伤痛,身陷重病’为由,更好过此前都城流言。”

  “仆闻姑孰、京口皆有调兵迹象。”

  “大司马和郗使君带兵入城,二人立场无需多说。宫中褚太后不论,城中高门士族不动则已,如若有意入局,势必会将水搅得更浑。稍有不慎,建康城恐会生出一场兵-祸。”

  说到这里,贾秉声音渐沉,表情格外冷硬,似风雨欲来。

  “明公手中这份诏书无疑是烫手山芋。”

  “一旦消息走漏,无论哪一方都会设法先除明公。无需动刀兵,只要逼官家当众出言,说是明公联合宫中宦者矫诏,一个谋反的罪名压下,明公努力得来的一切都将化为乌有。”

  桓容点了点头。

  司马奕的性格绝对是不求利己只求害人,这事他真能做得出来。

  “秉之言消息不能走漏,我十分清楚。但为何说要示弱家君,以求联合?”

  “明公莫急。”贾秉微微一笑,笑意却未达眼底,“大司马之心满朝皆知。然其有一个致命弱点,好名望。”

  桓容咧了下嘴角。

  这分析的确没错。

  “暗中动作不提,就明面而言,在不知情者眼中,大司马依旧舐犊情深,对明公多有回护。”

  舐犊情深?

  这比父慈子孝更让桓容牙疼。

  “如明公能示之以弱,设法让大司马相信,短期之内,明公安于幽州,无意起争端,甚至会为大司马提供一定协助,那么,在新帝登上皇位之前,明公可保安稳。”

  在这之后,不用贾秉说,桓大司马定会“撕-毁-协-议”再次动手。但能躲过最危险的一段时期,暂时避免被群起而攻之,就是一场难得的胜利。

  桓容没有出声,细思贾秉所言,不得不承认,现下没有比这更好的出路。

  “如从秉之之计,此事当如何为之?”

  贾秉指了指摆在面前的诏书。

  “这个?”桓容诧异。

  钟琳似有几分明白,却面露迟疑,明显很不赞同。

  “此计太险,恐会弄巧成拙。”钟琳道。

  “非也。”贾秉笑道,“仆知明公手下有能吏,擅长模仿字迹,大可伪造一份,仆亲自怀揣前往建康,当面会一会桓大司马。”

  “秉之的意思是,将诏书送到家君面前?”

  “然。”贾秉点头。

  “此乃敲门砖。有诏书在先,仆定设法说服大司马,让其相信明公的诚意。以大司马之智,应该会明白,压下这个消息远比传播开来于其有利。”

  桓大司马推琅琊王上位,打的就是“禅位”的主意。

  司马奕玩这一手,固然将桓容套了进去,何尝不是给众人都挖出一个深坑。

  将诏书送来幽州,司马奕肯定还有后手。闹不好就会寻找机会,当着众人的面宣布消息,将此事大白于天下。

  届时,众人将面临两个选择。

  承认诏书是真,势必要面对“正-统”问题。

  哪怕司马奕做了多年摆设,终究是晋室天子。背后如何暂且不论,当面驳回他发的诏书,肯定会被世人诟病。

  除此之外,就是如贾秉之前对宦者所言,指称诏书为假。

  如此一来,牺牲桓容一条性命,纵然留存有疑点,也能保证自己扶持之人上位。

  对褚太后和郗愔等人来说,明摆着第二条路更切合实际。还能趁机打击桓氏,何乐而不为。

  桓大司马则不然。

  需知今天用来对付桓容的说段,日后都可以用在他的身上。

  今日否认禅位诏书是真,无疑是给自己留下隐患。待到他日,被人以同样的借口-攻-讦,桓大司马又将如何自处?

  “官家身居台城,身边不乏众人耳目。诏书的消息早晚会泄-露。”贾秉话说得直白,就差明说司马奕是个摆设,台城内外都不能做主。

  “如此,不妨将诏书送到大司马面前,示之以弱,让其以为明公走投无路。此后阐明利弊,无需明公多费心思,大司马定会设法压下消息。”

  “请明公早作决断!”

  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风险同机遇并存,桓容想要赢得时间,必须尽快做出决定。

  当年韩信受-胯-下之辱,忍一时之气,仍能成就军神之名。桓容向桓大司马示弱,远比不上前者。更何况,此时示弱不是真的让步,而是借力打力以图后事。

  桓容十分清楚,他已经行在独木桥上,举步维艰,不进则退,而后退就是死路。

  想要活命,唯有坚持走下去,走到桥头为止,无论用什么手段。

  “好。”桓容沉声道,“就用秉之之计。”

  “明公英明。”贾秉道。

  “另有一事,拟刻诏书时,可将明公的名讳隐去,代以‘桓温子’,诏书刻印完成,刻书之人需当灭口。”

  灭口二字说得极其自然,钟琳亦觉得理所应当。

  桓容微感头皮发麻,最终什么也没说,只是点了点头。

  “可严审宦者,确保字迹不错。”钟琳提议道。

  桓容再次点头。

  三人一番商议,认为此事能快不能慢,最好能今日刻印诏书,明日就出发前往建康。

  “秉之一定要亲往?”

  桓容非是不信贾秉的本领,而是太过信任,生怕渣爹看上眼,将人扣在手中。

  如此一来,就成了肉包子打狗……不成,不能这么想,如此形容桓大司马,他这个做儿子的又成了什么。

  “明公放心。”贾秉笑道,“仆既然敢去,便有脱身之计。”

  看着贾秉的笑容,桓容神情微顿,不期然想起毒士贾诩的丰功伟绩,当下打了个机灵。心中很有几分担忧。

  当年贾诩能引乱兵火烧长安,身为他的后人,贾秉会不会在建康也放一把火?

  应该不会的……吧?

  议定之后,贾秉和钟琳告辞离开。

  前者着手选择随从,打点行装。虽然嘴上说得轻松,但心知此行非善,不得不多加小心以防不测。

  钟琳前往值房,一人担起两人的职责。

  在今后的一段时间,钟舍人都将左手抓政务,右手抓军务,熬油费火,忙得脚大后脑勺,几乎每天都在怀念盐渎的荀宥。

  之前被打压得抬不起的徐川,终于不再坐冷板凳。虽然处理的都是繁杂之事,好歹是个不错的开始。

  桓容关上房门,迅速翻找出几册竹简。

  因要对诏书的内容加以改动,必须一个字一个字的复制,不能一蹴而就,实在有几分耗费心神。

  好在改动的内容不多,且简上都有对照,桓容要做的就是多吃几盘馓子,多嚼几盘炸糕,顺带的,晚膳多吃半桶稻饭而已。

  在拟刻的过程中,桓容发现私印并未刻在竹简上,用刻刀可以轻易划去。

  想到可能是司马奕故意为止,桓容的心情愈发不美好。

  老虎不发威,当他是狸花猫?

  即便是是狸花,惹急了,照样能挠花某人的脸!

  桓容握紧竹简,对司马奕仅存的一点同情心瞬间消失无踪。刻好一份新的诏书,习惯性留底,随后又摸了摸下巴,看着落在最后的私印,感到有几分惋惜。

  “可惜没有玉玺……不对,有啊!”

  桓容灵机一动,翻找出授封的官文,对着上面的玉玺笑出声音。

  现在用不上,等他积攒下实力,足以和渣爹这个级别掰腕子时,这些可是大有用处。

  “要是诏书再长点就好了。”

  看着堆满桌案的成品,桓容很有几分可惜。

  山-寨-到他这个地步,绝对能以假乱真。

  不是对司马奕厌恶到底,等到实力增强,他也可以仿效曹孟德,将人抓来幽州,玩一手挟天子以令诸侯,没事发几道圣旨,让建康头疼去吧。

  当然,这事只能想想,没有任何实行的可能。

  饶是如此,想到建康众人会有的表情,也能让桓容乐上一乐,稍微轻松片刻。

  诏书拟刻好,贾秉没有耽搁,迅速动身赶往建康。

  如今局势不明,建康活似个火-药-桶,随时可能打起来。必须尽快说服桓大司马,不然的话,等到司马奕出昏招,一切谋划都将落空。

  为保证贾秉安全,桓容派出三百私兵,破格提拔许超为幢主,沿途-贴-身保护。

  不怕一万只怕万一。

  如果渣爹真要扣人,不管其他,扛起人就跑!以许壮士的膂力和脚力,寻常人绝对跑不过他。

  渣爹总不能派兵去追吧?

  要是西府军调动,同在建康的郗愔绝不会坐视。甭管原因如何,都会先拦下再说。

  局势过于紧张,牵一发而动全身。

  桓容身陷危局,随时可能跌落坑底。建康的大佬们也不轻松,如果粗心大意,同样会遭人暗算,一脚踩空。

  想从坑底爬上来?

  先问问坑边举着石头的答不答应。

  贾秉在路上时,桓温和郗愔已进过台城,分别见过褚太后和司马奕。

  两人都十分谨慎,为避免无谓的冲突,都选择在城外扎营。

  此举是为安全考虑。

  彼此都信不过对方,见面都要放几把眼刀。不敢将全部力量带入城中,唯恐被包了饺子。

  桓大司马与褚太后意见不和,早有争端,如此行事无可厚非。郗愔则是见到袁真的下场,联想到自身,对晋室早有几分心冷。

  现如今,郗刺使手握北府军,和桓大司马同列权臣,在朝中分庭抗礼。如若心思转变,对晋室的威胁绝不亚于后者。

  故而,褚太后也在提心吊胆。

  每每想到城外的军队,简直是寝不安席,食不甘味。即便有王坦之和谢安等人的保证,照样不能让她安心。

  这般心态之下,整个台城都变得风声鹤唳。

  庾皇后的棺木送入皇陵,司马曜没有借口继续留在宫中。司马奕终究还是天子,是台城明面上的主人,他要赶司马曜离开,褚太后也不好强行阻止。

  好在司马昱始终低调,除了必须出现的场合,几乎很少露面。

  褚太后几番思量,终于放司马曜走人。

  不料想,司马曜前脚刚回到青溪里,后脚就遇到郗超上门。

  “郗参军要见我?”

  司马曜踌躇不定,见禀报之人是司马昱身边的忠仆,知道不见也得见,只能将人请到客室,命婢仆送上茶汤。

  “见过世子。”

  郗超未着官服,一身蓝色深衣,腰束绢带,发束葛巾,眼角爬上皱纹,仍不减半分英俊,反而增添几分岁月沉淀的魅力。

  “郗参军。”

  司马曜请郗超落坐,心中略有几分忐忑。

  “未知郗参军此行何意?”

  “超是为救世子。”

  “救我?”司马曜满脸愕然,心中防备更甚。

  身为王府世子,他绝不如表现出的“忠厚”。若非如此,也护不住昆仑婢出身的亲娘。

  “然。”

  司马曜终究年少,神情间的变化逃不过郗超双眼。

  对他眼底的戒备,郗超并未十分在意。如果司马曜真的一根肠子通到底,他今日就不会走这一趟。

  “明人不说暗话,官家今日困局,想必世子也看到了。”

  司马曜皱眉不言。

  “今上登位之时,年长于世子,太后仍摄政数载。直至今上亲政,政令依旧多出长乐宫。”

  思量此言背后的含义,司马曜的表情变了。

  “世子以为改朝之后,太后可会轻易放弃手中权力?”

  当然不会!

  司马曜十分清楚,自己登上皇位之后,肯定要和司马奕一样做几年摆设。但他有决心走出和司马奕不同的路。

  年少是劣势也是优势。

  起个大不敬的念头,熬也能熬到褚太后薨逝。

  “仆知世子心中所想。”郗超摇了摇头,道,“纵然太后还政,世子可能指使朝堂文武?”

  “我……”司马曜喉咙发干,他想说可以,奈何没有半分底气。

  “世子终究年少,尊侯则不然。”

  “琅琊王乃是晋室长辈,太后亦要称一声‘叔父’。且身为当朝宰相,与王、谢士族关系厚密,在民间颇富声望,如能登位临朝,实乃众望所归。”

  见司马曜神情恍惚,眼底犹有几分不甘,郗愔暗中一笑,发出最致命的一击,直打得司马曜溃不成军。

  “世子,太后同你并无血缘,琅琊王殿下才是你的至亲。殿下已有春秋,膝下仅存世子与小公子。术士之言想必世子也曾听闻,世子今日退一步,将来仍大位可期。”

  “如若一意孤行,史书之上将如何记载?”

  郗超拉长声音,慢悠悠道:“不认至亲,与父-争-权,不孝之人!”

  司马曜脸色煞白,郗超的话好似一记重锤,狠狠砸下,令他耳鼓嗡鸣,再维持不住镇定。

  他知道郗超所言都是借口,为的就是逼他让步后退。

  桓大司马早有意晋室江山,扶持大君不过是权宜之计,将来极有可能迫使大君禅位。但是,郗超的话他不能不思量,更不能随意抛之脑后。

  不孝,不认至亲,与父-争-权。

  如果他坚持不退让,这些将不再只是劝说的借口,而是确实压到头上的罪名!

  将来的事不好定论。

  褚太后能不能争过桓大司马,同样是个未知数。

  正如郗超之前所言,大君儿子虽少,却不是只有他一个。

  能成事且罢,不成的话,如果、只是如果,大君将来可以立下太子,有今日之事,自己绝不会是第一选择。

  想到这里,司马曜脸色更白。

  郗超则端起茶汤,掩去唇边一丝浅笑。 166阅读网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