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昭华 第十三章 登闻

《昭华》第十三章 登闻

作者:惊年渡 字数:2084 书籍:昭华

  马车经过了宫城的正南门,此门名叫午门,南京民间俗称午朝门,因此门居中向阳,位当子午,故名午门。午门前一条御道街上,行人却不多,张昭华得以看得清楚。

  南京都城的午门和后世故宫午门相似,为三孔门券两边有双阕建筑,顶上构筑雁翅楼,底部汉白玉须弥座印在张昭华的眼里,带给她熟悉的感觉。

  然而让她眼前一亮的,并不是午门,而是午门硕大的皮鼓——

  登闻鼓!

  这个东西是做什么用的,张昭华电光火石之间忽然就明白了,是皇帝设立,让冤民敲鼓申诉的东西,即某些重大案情和冤抑莫申者,超出了一般诉讼管辖和诉讼程度之范围,便可敲击此鼓,直接向最高统治者申诉。皇帝将亲自受理,官员如有从中阻拦,一律重判。

  此制度并不是明朝独有,而是沿袭了以往,早在西周之前就有了登闻鼓制度的雏形。所谓“有狱讼者摇鼗”,鼗就是古代大臣用于伸冤进谏的一种小鼓。周礼甚至提及了西周有一个著名的路鼓制度,允许有冤无门者来击鼓申诉,讲冤情直达于上。

  唐朝是登闻鼓制度的确立和形成时期,而宋朝的时候,走登闻鼓诉讼的程序已经完善。宋朝整体的司法制度非常严格,不但设立了完备的登闻鼓院和登闻检院,而且还派重要的官员任职来管理登闻鼓。

  元朝甚至也保留了登闻鼓,直到国朝,开国皇帝十分注重下民申诉,为了爱护百姓,特许直奏皇帝本人。也就是说,在最初那几年,只要有人敲鼓,皇帝就亲自接见。哪怕是东家丢了一只鸡,西家少了一头牛,也由皇帝听闻诉讼、亲自裁决。

  张昭华就是见到了这个东西,才算看到了希望。

  她跳下马车,直奔这面登闻鼓而去。

  然而令她惊讶的是,她明明看到这面鼓周围并没有人,当她靠近的时候,却突然冒出来了四五个,将她拦下了。

  “你有何事,”为首的人明显是侍卫,上下打量她,道:“敲鼓作何?”

  “我有冤情要上诉!”张昭华激动道:“要直达天听!”

  “上诉天听是不可能的,”这人道:“你有什么案件,受理、审核、上呈,是检察御史来负责的,审判是六科给事中和锦衣卫一员轮流负责。”

  “不可能,”张昭华精神都有点不对了:“登闻鼓敲响,是能面见天颜,直诉于御驾之前的!你们不能阻拦我,否则会重判!”

  “洪武十二年以前,确实都是皇上亲自过问。”这个侍卫还算是好声解释道:“只是多得是刁民愚顽,借机诓骗,反而扰的陛下再难清静——所以十二年之后,就改了制度,由官员受理了。”

  “你若不信,”这个人把手摊开道:“自去敲吧。”

  张昭华愣在那里,不知道是要再往前走一步,还是后退。如果又是官员受审,那岂不是又是要重复应天府衙的情境。她便喃喃道:“我有冤情要诉,难道就没有能面见天颜的办法么?”

  她听到那些人在旁边嘀嘀咕咕,倒是有一个人道:“你若真有十万火急的事情——”

  他话还没说完,另一个侍卫狠狠瞪了他一眼,道:“不要胡说!”

  张昭华却抓着那个人恳求道:“大人有话请说,请给民女指一条明路罢!”

  “我说的可是一条不回头的路。”那人踌躇半晌,不得已道:“三年前的这个时候,有个从龙阳县来的典吏,名叫青文胜的,他敲响了这鼓,他呈递的奏疏惊动了宫里的皇上。”

  洪武二十四年,龙阳地滨洞庭,连年洪水为灾,许多障垸田废赋存依元朝旧例,总额浮至三万七千石。百姓如牛负重,有的逃走他乡,老弱病残活活饿死。以贡生起为龙阳县典史的青文胜面对如此民困窘况,痛心疾首,决意为民请命,甘冒越职越级呈诉罪名,连上三疏,他大声疾呼:“地本弹丸,赋同大邑……民难堪命,天鉴唯聪!”然而,这三道奏疏如沉大海。

  于是青文胜亲赴南京,慨然诣阙,准备面奏皇上。到京后,青文胜要求见驾,因官职卑小,被挡殿外。于是借早朝之机,跪禀于大官桥马之前,请为代奏,亦遭拒绝。叹道:“半途而废,有何面目归见父老!”便决心舍身活民,击登闻鼓以进,系疏于发髻,自缢于登闻鼓下。

  青文胜死谏于登闻鼓下,才惊动了高坐龙椅的朱老皇帝,悯其为民杀身,便蠲免龙阳县积欠,并免浮额二万四千石,每年岁交止以一万三千石为额。青文胜死后,一仆裹尸而还。县民感恩载德,为他立祠城东。子幼妇寡,贫不能归,养以公田百亩。

  “原来是死谏——”张昭华恍恍惚惚地看着那面三四米大的登闻鼓,原来这才是等级最严苛的体现,原来说什么击鼓就能受理案件都是说一说而已。

  几千年的封建社会,集行政、司法大权于一体,根本不存在行政诉讼,而平民百姓被封建意识的“三纲五常”所禁锢,也根本没有民主、民权所言,只知道“下不可告上”。

  下告上是有着重重障碍的。青文胜的行为虽然是为民请命,但是更可以看做是对朝廷赋税的反抗,这种质疑政府的行为,不能为统治者所容。

  皇帝虽然是平民的出身,怜爱底层的百姓,但是当他当了皇帝,他是要和士大夫阶层治天下,而不是和百姓了。所以这样的行为是要付出代价的——如果青文胜不死,所有的地方官吏有学有样,借机减免地方官粮,就会动摇统治基础。

  张昭华不知道自己若是死在登闻鼓下,能不能换来皇帝一顾。

  她脑中一时清醒,一时糊涂。清醒的时候知道离那鼓远一点,糊涂的时候又从袄裙上扯下丝带来,那几个守卫也面色不好起来,又过来推搡她:“与你戏说呢,你怎生还当真!快快家去吧,这里不是久留之地!”

  说着又叫套车的老仆把她拉上车,这老汉也吓了一跳,把马车赶得飞快,不时还回头撩起帘子来看她,等到送到家门的时候,才放下了心。

  张昭华没想到竟见到了王氏、张昶和郑氏,大家见面连一句话都说不出来,只能相持抱着痛哭;张昭华又捉着他们问家里又出了什么事,在王氏断断续续的叙说中,她才知道原来在她去南京的第四天,家里来了一帮游手无赖,一进门就打砸起来,还说张昶犯了事,要带他坐监狱——

  关键时候还是村人齐心合力,将这伙游手赶出了村子。但是粮长说村里不能再呆下去了,让他们连夜收拾东西往京师去寻公道;他们徒步走到商丘才搭上了马车,一路颠簸来京。

  “平生未做一星半点恶事,”王氏抱着什么都还不懂的小宝号泣道:“为什么要遭受这样的祸事!”

  看着面前瑟瑟发抖的家人,想到这半个月来所经历的一切世间的祸变频仍,其中的艰险万状辛酸悲苦,她居然都一一尝过。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