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大隋软饭王 306.文圣教子,遇到问题找方法

《大隋软饭王》306.文圣教子,遇到问题找方法

作者:散言 字数:2702 书籍:大隋软饭王

  “听父亲的言下之意,似乎对孔圣人的行为有不赞成的地方,儿子才疏学浅,请教父亲,请父亲解惑。”

  “呵呵,你这是为儒教来争面子了?也是,你是宫中那几个老儒教导出来的,你由此一问也算是题中应有之意。

  来,我问你一个问题,你想想,想好了回答我。”

  “请父亲出题。”

  杨佑一听,能和自己的号称文圣的父亲辩论实在是难得的机会。

  李睿也不客气,缓缓一笑,随口念出了自己的问题:

  “乞丐何曾有二妻?邻家焉得许多鸡?当时尚有周天子,何事纷纷说魏齐?”

  号称在皇宫内辩论无敌手的杨佑,听完后,硬是被噎住了,立即就沉默了下来。

  后面一路下来,一直到父子二人回到黑山庄,杨佑回到自己的房间去休息,这期间杨佑一句话都没有说,只是苦苦的思考。

  “为难这孩子了。希望他能想通吧。”

  看着杨佑冥思苦想的样子,李睿也不去打扰,这是他磨练杨佑心智的第一关。

  作为帝王,可以用学说,但不能被学说所用。

  希望明天有机会和自己这看着已经钻了牛角尖的傻儿子谈谈,解开他的疑惑吧。

  今天,这杨佑看来是要想一通宵了。

  其实,李睿还是不太了解自己的这个大儿子。

  杨佑可没他想象的那么执拗,他想了一路没有想通,当即回房把李睿的问题写成了三份纸条。然后叫来自己的随身伺候的侍卫:

  “你们把这三份题目分别交给国子监大祭酒孔颖达、太常寺卿王通、宰相魏征,就说这是父亲对我提出的问题,请三位老师指教。”

  一旦把皮球踢出去了以后,杨佑就安心的去睡觉了,根本不存在去熬夜想通宵的问题。

  负责杨佑安全的龙卫,把这一消息报告李睿以后,李睿也是哭笑不得。

  现在的孩子们都这么会利用手头的资源了么?

  确实,要是杨佑求助的这三人都解答不出来,他一个十二岁的小屁孩更是没有什么办法,真不如去睡觉。

  李睿心中暗忖:看来这小子天生就是一个使唤人的人上人,命好。

  杨佑求助的这三个人中,孔颖达和王通都是他的启蒙恩师,从小教授他如何做人做事,而魏征是后来女帝给他制定的老师。

  由于先入为主的思想作怪,杨佑对启蒙恩师的感情要深厚的多,对魏征这种自己家长指定的老师内心还是有点抵触情绪的。

  小孩子从小都有主见,现在自己碰到了如此难题,本不想求助据说是心学弟子的魏征。

  但想着这魏征现在是自己明面上的老师,如果请教其他人,而不请教他,那势必会把这个魏征给得罪,让师生不和的情况表面化,对自己登基以后的统治不利。

  所以,这杨佑才把魏征算了进来。反正你魏征是担着未来帝师的名义,你不操心谁操心?

  看看,这才十二岁的小屁孩,放到上个世界的华夏还是一个不懂事的小学生,可是在这大隋,就已经是一个具有权术思想的小大人了。

  果然,由于杨佑的祸害,年纪已经一大把的孔颖达和王通两人硬是一夜都没有睡好。

  李睿这一首提问的小诗,直接就是提出了三个问题:

  第一句说的是孟子里“齐人有一妻一妾”的故事,李睿是在质疑为什么这么穷的人还娶的起一妻一妾。

  第二句“邻家焉得许多鸡”,这也是《孟子》里面的一个典故。孟子讲,有一个人天天到邻居家去偷鸡。那李睿就问了,邻居家哪里来的这许多鸡,让你天天去偷?

  后两句最狠,直接骂的是孔子,那时周朝天子在位,既讲忠义,孔夫子就该效力周朝,匡扶盛世礼乐,可是他却奔波半生,到处投靠不忠王室的诸侯求官做。

  前两句还好说,勉强可以解释是孟子们的门生为用故事来教育人,有故意杜撰的嫌疑。

  反正只看故事的教育意义就好,无需纠结这些小细节。

  那么如此胡混,应该也算勉强能解释或者糊弄过去。

  关键是后面两句,让孔颖达这个孔子直系后人都脸红不已,实在是不好解释,怎么解释都不对。

  你说孔子为国为民吧?可他如此崇尚礼仪忠义之人,该为周国打算啊,跑去周游列国算是什么事情?

  你做孔子不对吧。可那是自己的老祖宗,是儒教的圣人,这如何能说的出口?这个面子如何能丢?

  纠结一夜后孔颖达知道,能给杨佑出这种题目,又逼得杨佑不得不回答,只有求助场外指导的人,只会是杨佑的父亲,当今文圣李睿。

  本来女帝也是有资格逼迫杨佑的,但女帝学问不高,又一直对儒教存有敬畏之心,是绝对不会对儒教圣人提出任何质疑的。

  就像天下广大的儒教学生,个个都把那四书五经作为儒教圣典,只会去揣摩和背诵,并作为自己做文章引经据典的来源。

  是绝对不会想着去质疑一下这里面的故事是不是真实?是不是合理?

  更加不会去近乎指着儒教圣人的鼻子骂其假做忠义,不去找周天子效忠,而是去那些明显已经不尊重周天子的诸侯国求官了。

  所以,虽然孔颖达心里也没有什么好的说辞,但却不能不回复,毕竟这可是未来大隋皇帝杨佑的征询。

  思前想后良久的孔颖达,只有给杨佑回复了一封信件,上书:

  乞丐邻人皆典故,无需舍本逐字究;只有先贤事诸侯,唯有当时圣人忧。

  杨佑看着这当代孔家辈分最高、研究儒学最精通的老儒给自己来了一个,平仄不对,韵脚没有,的打油诗也是哭笑不得。

  自己这位启蒙恩师是遭受了多么大的思想冲击啊,一生追求谨慎的他,居然做了一首狗屁不通的打油诗来搪塞自己。

  而且,这打油诗也只大致回答了第一和第二句的疑问,对质疑孔家圣人的话语完全没有辩解解释的意思。

  只是简单的说了一句:当时的情况我不知道,要想知道,你要回去当时的环境,去问孔圣人了。

  这就是文人的耍赖了,反正我们祖先圣人当时一定是有自己的想法和原因的,只是我们作为后世子孙无法了解其中的原因而已。

  王通的回答和孔颖达的回答差不多,也是认为《孟子》中的小故事有杜撰的成分,无需多去追究字面意思。

  而对孔子的质疑,王通做的更是干脆,完全不予回答。只是表明这是儒教圣人的事情,他没有资格去评价和议论。

  其实,这也是耍赖了。

  只有魏征要送信之人带回来的回答,最是直接明了:

  “臣不知,不敢也不会妄加猜测先贤意图。但若以心学理论来寻求答案,却是很简单,人要先活着才有可能再去传播学问。这是人性,无可厚非。”

  杨佑好好的睡足了一觉,起来后就看到了这三个老师的回复。

  他思索了一番以后,在和李睿共进早餐的时候,也就对李睿说:

  “父亲,我觉得你昨天的问题很有意思,我连夜请教了三个老师。两位儒教的老师基本上就是用耍赖的办法在胡混。只有一个您开创的心学传人的老师,回答说这孔子去诸侯国找官当,是人性。

  我一时有点转不过来弯,但却直觉的认为,心学学子出身的老师说的“这是人性”更加靠谱,距离事实的真想更近一些。”

  李睿听完后,点点头,对自己这有些老成持重的大儿子说道:

  “你能在想不通的情况下,不钻牛角尖,而是交给其他更专业的人去回答这个问题,这很好。

  至于我提出的三个问题,其实不重要,重要的是你遇到问题是如何去解决,如何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所以,你昨天的表现,可以得到四分,满分是五分。”

  “那,父亲,我丢掉的一分是在哪里?”到底是个孩子,对很多东西追究的就是一个盘根问底。

  “你丢掉的一分是因为你发动的人还不够多。你是知道的,你未来身上的担子很重。一定要多听多辩,绝不能只找三个人,而这三个人还只是两个阵营的人。

  那支持你判断和做出决定的依据其实是不够的。

  用一句你现在应该理解的话来说,这就是样本量还不够多。

  明白吗?”

  “可我的老师只有这三位,我去找谁收集样本?”虽然杨佑很不服气,但是却瞬间就领会了样本的意思。

  对此,李睿真是对自己的这个儿子满意极了。

  有了这个悟性就什么都有了,至于,眼界和胸怀,自己再慢慢培养就是了,不急,李睿有的是手段。

  李睿只是笑笑,拍了拍自己儿子的头顶。

  他并没有和自己这个十二岁多,一身都是反骨气息的儿子去争论,太没必要。

  至少,李睿的第一步是成功了,自己的儿子愿意和自己无保留的进行交流。

  这点可是很多父子,特别是皇族父子之间都无法完美做到的。

  新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