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兰陵风流 62 062:清川郡主

《兰陵风流》62 062:清川郡主

作者:君朝西 字数:4137 书籍:兰陵风流

  次日就出了关州。

  往北就是威州, 河西威胜军的驻地。

  威胜军已经派出五百骑兵驰到威州边界,接过威州境内的护行任务。

  途经威州三个县,入城所见普通百姓都是佩刀或挂弓,形容慓悍, 街市上看起来人流不多,但喧声闹劲儿不比原州关州的县城差,因为这些人的嗓门洪亮,一人说话抵得上普通三人, 就连妇孺都吼得更有声气儿。

  萧琰兴致勃勃的陪沈清猗逛商市。

  萧琮一听说逛市就呵呵说去茶楼体察民情, 萧琰觉得茶楼枯坐着听说书才没意思,还是逛街市有趣, 可以看到不同的铺子, 不同的商货,不同的风俗, 还有形色各异的着装。

  因有族里的宗师叔辈暗中护四哥,萧琰就放心随姊姊出来了。

  萧琰见城里老少男女着装都是利索,很少看到宽袖大袍的郎君和衣裙宽大的娘子, 已经到了夏季,男子多是穿缺胯袍半袖露出健壮的小手臂,女子也是翻领短胡装, 下着短裙或窄裤, 一身儿飒爽利落。

  这里的汉胡混血也很多, 大唐帝国鼓励各族通婚, 威州这里就是通婚频繁的, 接近两百年下来,许多以前的“胡族”都跟汉族融杂在一起了,分不出彼此,有的连族名消失了,成了汉族,信奉的教派也是一家子混杂,以信佛、信道为主,也有信袄教、景教、摩尼教的。

  给她们热情做向导的是县令家的媳妇莫贺三娘。她的莫贺姓是以前羌族的大姓,后面就成汉姓了。高宗皇帝说诸族归夏,愿意的也可归汉,就有好几个跟汉族长相无二的“胡族”积极改汉族了,一下子从少数民族变成了大唐的主体民族,莫贺三娘的祖族羌族就是改族为汉的,但一些传统族俗还保留着,她衣领上就戴着羌人的长骨珠项链,而左腕戴了道珠,右腕戴了佛珠,衣袖上用金线绣着袄教的绚丽火焰,说话的时候一会儿“无量天尊”,一会儿“阿弥陀佛”,一会儿“光明神尊”,萧琰听得大乐:你不怕这些仙佛神打架么?

  莫贺三娘声气豪爽壮阔的,“我们是大唐帝国呀,天空一样的广阔,海洋一样的浩瀚,神仙佛各有位置,各占各的,打什么架呀?”后面又一句,“圣高武说了,要以德服人。不要乱打架。”

  萧琰哈哈笑:那有人不服怎么办?莫贺三娘:圣高武说了,出拳头!

  萧琰:……

  高宗皇帝说过这三字?她怎么没读过?

  回去后就问沈清猗,沈清猗说:“高宗皇帝没说过这三字。”顿了下,“她只是做这三个字。”

  ——说理你不听,那就揍你。

  这就是唐人对外的普遍方法。

  萧琰又向四哥感叹说,比起贺州,感觉威州更慓悍,涌动在这里的人们的血管里,有一种粗犷的野性,活力张扬,即使是这里的士家,也更觉得豪迈壮阔,还有更包容。

  “不止威州,河西各州都如此,只是威州更外显。”萧琮笑了一会,说道,“这就是大唐帝国。”

  大唐帝国的天穹下,才有这样的威州出现。

  萧琮心里深深叹息,河西,大唐,忧虑如阴影在他心底里静伏着。

  ……

  次日车马队伍就近了威州城。

  州城南三十里的驿铺外,已经驻有百骑,军容威肃,竖着一面“韦”字大旗。

  韦蕴率百骑在此迎接萧琮。

  萧琰抬目望去,但见一位头戴乌纱软幞头、身穿儒服襕衫的四旬儒者,从白竹檐子上下来,温文尔雅,朗朗如君子。

  这就是威胜军军主,归德将军韦蕴。

  四哥说,韦将军大战时也是一身儒服,由亲卫抬檐子而行,手执竹节指挥,看起来就像是战场上的书生。

  但没有人认为他文弱。

  燕周人骂他是“横马山拦路虎”,河西军都称他“韦虎”。

  骁骑军军主曹元度在河西军五军演习中吃过他大亏,牙疼说:“二虎一遇,必有一伤!”

  梁国公萧昡说韦蕴:“京兆韦怀睿,三吴周公瑾。”

  史书说周瑜周公瑾儒雅超群,仪表不凡,韦蕴年四十有五,也是貌相俊雅,气度恢廓。

  萧琰将他与父亲梁国公比较了一下,觉得父亲的威势更重,而韦蕴的君子风度更胜一筹。

  国公世子和归德将军同为从三品下,两人同时行礼,韦蕴笑容温雅和煦,“世子一路辛苦。”

  萧琮身穿国公世子的紫色公服,双肩和袖摆上又绣着武阶麒麟团,腰系十三金銙带佩横刀,气质却是文俊,眉眼清雅似水墨,“有劳将军出迎。”

  韦蕴似是很欣赏他的文雅气质,“听闻世子学问出众,某已在书房备下宽榻,欲与世子抵足夜谈可也。”

  “琮闻之欣然也。”

  一老一少相视而笑。

  “这是某十七弟琰,字悦之。”

  萧琰踏前一步行军礼,“萧琰见过韦将军。”

  她已经在大都督府入了军籍,因在原州杀敌贼有功,还斩杀了登极境大圆满的箭道敌贼,被河西大都督府授从九品上陪戎校尉,此时就穿了肩绣飞鱼的浅青武阶服,腰系𨱎石蹀躞带佩秋水刀,身姿秀拔,又透出一股锐气。

  韦蕴一眼看出是宝刀沥血后的锐气,想起世子遇贼袭杀的军报,露出笑容,“萧郎英锐当横刀。”

  萧琰道:“尚不及吾祖。”

  韦蕴仰首大笑。

  当年高宗皇帝赞河西大都督萧铖,“横刀立马,金面梁公也。”韦蕴便是以这个典故夸赞萧琰少年英锐,是长者对晚辈的美誉;萧琰说“尚不及”,意即现在不及,少年英锐奋发跃然于这三字。

  “好志气!”韦蕴大笑后回头对身侧的英武儿郎道,“汝以后当说:尚不及吾父。哈哈!”

  身穿河西军袍的英武青年行礼应一声,“是,父亲。”

  “这是某三郎应周,字季衡,现任游奕营校尉。”

  “韦应周见过世子。”

  萧琮见他年纪二十四五,眉如悬剑,斜斜入鬓,鼻梁高挺,五官如刀刻般分明,一双眼眸也如薄刃般锋利,与他父亲的儒雅风度完全是两个极致。

  心叹:真乃严父,虎子也!

  ——游奕营职司巡逻哨探,战时最危险,平时最辛苦,韦蕴将亲子安置在游奕营中,真系严父。

  ——大唐军中,“先登之下,游奕”,指除了打前锋的先登营外,就是游奕营最精锐,韦应周以弱冠之龄成为统二百骑的游奕校尉,真系“虎子”。

  萧琰已经和韦应周行礼,两人目光相撞,一个黑亮有神,一个刀刃锋利,仿佛有无形火花迸出。

  “听说十七郎君刀法出众,改日打一场。”

  “好。”

  萧琰对较技一向干脆。

  韦应周也很高兴,虽然英俊冷硬的脸庞很难有表情。

  萧琮与威胜军前来迎接的都尉、参军和幕僚见礼后,一行人便各上车马,驰向威州城。

  ……

  威胜军驻扎在城内,军衙在内城北部,与南部的刺史府同在中轴线上,中间隔着十几坊市。从南城正门到内城军衙的大街已经清道,一队队藏青甲的威胜军执步槊守卫。

  大队人马从正南门入城,沿着南城大道往城北去,萧琮骑在马上,见外城到内城一路都是警戒,远处的街巷似乎也有军士巡逻,气氛颇为肃穆。

  他心中生起疑惑。

  以父亲对韦蕴的评述,此君系举重若轻、外松内紧的人物,必不会因他在原州遇敌袭就在威州城内这般戒严。

  莫非威州还出了什么事?

  骑步兵护送世子车马到归德将军府。

  世子和家眷的居住就安置在将军府里。

  韦蕴的归德将军府是在原来的将军官邸上,又扩建了两倍,一眼望去重楼叠栋的十分宏阔。

  萧琰听四哥说过,韦将军出身京兆韦氏,这也是大唐甲姓,韦将军又是现任家主韦苍的亲弟,买下邻街房舍扩建宅子的费用还是出得起的。

  将军府正门的门槛已经卸下,车马直入,行到西路院的檐子门前才停下。

  韦将军夫人一身大袖礼服珠钿盛妆,带着仆婢在檐子门外迎接,门外已经备了肩舆。

  下车马后又是一番见礼。

  萧琮和沈清猗坐了肩舆,韦蕴仍然坐他的白竹檐子,萧琰和韦应周均是健步而行。

  从西檐子门进入的西路院,是韦府修建的园苑,门匾上有韦蕴亲题的“知仁苑”,萧琰心忖应是取自“知者乐水,仁者乐山”。苑门外有持槊军士守卫,苑内也不时见到军士巡逻,使得这个清雅幽静的园林似军营般肃穆。

  萧琮的眉毛又挑了下。

  知仁苑有贵人入住?

  还不是一般的贵人。

  ……

  约一刻钟后,到了一处阔院,前后三进,乌瓦白墙,东面是一半月形的莲湖,澄碧湖中莲叶田田,荷花才露尖尖角,让人遐想盛夏时“荷花舒芳艳,红姿映绿萍”之景。

  院门题匾笔力清隽:乐水居。

  萧琰心想,这里是沿湖乐水,那就还有一个乐山居,倚山而建。

  行至乐水院前,韦家三口告辞离去,待众人沐浴更衣后再见。

  外院已经安排了几名粗使仆婢,听候吩咐;内院仆婢主家是不安置的,因为贵家会用自己的仆婢。

  众侍从仆婢立即接手内外院子,一拨人安置行李,一拨人安置屋子,一切都训练有素,井井有条。

  萧琮三人各自沐浴更衣。一时辰后,韦夫人携了府中女郎拜访世子夫人。沈清猗带了侍女在内院堂厅见客。韦应周也过来了,换下了甲袍穿了身石青圆领袍,代父亲请世子过前府叙话。

  萧琰紧随四哥而去,有她在就不需要侍卫了。

  韦蕴沐浴后仍是一身白色儒衫,在他住的三省居门前相迎。

  见礼后进入堂厅,各分宾主席坐下。

  萧琰仍戴着面具,但在同为甲姓世家的韦氏父子面前就是失礼了。萧琮解释道:“十七郎面有疮疥未愈,露颜不雅,还望见谅。”

  萧琰起身向韦蕴行了一礼。韦蕴道:“无妨。”侍女上了茶汤,韦蕴便关心问起萧琮遇袭之事,萧琮微笑回复,能说的的说,河西局还在调查的就要隐下。

  萧琰与韦应周俱是坐姿笔挺,都没有对话的意思。韦应周是习惯了冷面,萧琰遇上这样的也没搭话的兴致,便都静坐静听着。

  说完遇袭之事又饮了一盏茶,韦蕴忽地神色一肃,说道:“世子,清川郡主在此。”

  萧琮吃惊,“清川郡主?”

  她怎么会在威州?

  ……

  清川郡主李毓祯,太子与太子妃之女,既为嫡,亦为长。

  如果圣人百年后,太子登基,清川郡主就是第一序位继承人。但圣人还健在,齐王也一直与太子争储,未来如何,还难讲。

  让萧琮吃惊重视的,并不是“太子嫡长女”这一身份。

  而清川郡主李毓祯本身。

  她的另一重身份是天策书院的“天策卿士”。

  天策书院是皇族第一书院,也是帝国第一书院,更是大唐帝国武道四大宗门之一。

  它的前身是太宗皇帝建立的天策府。

  太宗还为太子时,高祖诏他建立天策府,作为东宫的统军府。大唐统一中原后仍然战事频繁,先后打败高氏鲜卑和宇文鲜卑的“复国”进犯,又打败北突厥的进犯,打败西域诸胡的进犯,而天策府都立功至伟,太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中,有三分之二都是出自天策府。

  高祖驾崩太宗为帝后,取消了天策府的军府之职,更名为天策武院,作为皇室的武弼之府,培养皇族宗室子弟和忠诚于皇室的统兵将领。后来明宗皇帝扩建天策武院,更名为“天策书院”,从此文武并授。到高宗皇帝亲政后,又再次扩建天策书院,书院也是在这个时期真正强大起来,确立了天下武道第四宗门的地位——成为继三清宫、剑道阁、梵音寺之后,武道第四大宗门,实力凌驾于诸世家之上。

  可以说,高宗皇帝驾崩之后,皇族能在众甲姓实力强盛下仍然稳如磐石的统治帝国,与天策书院的强大分不开。

  当年高宗皇帝有《皇族宗室入学诏》,规定皇族宗室子女六岁后均可入天策书院——这门槛看起来很低,适龄就可入学,但只是外学,称天策预备生,又分六个学级,年年有考核,通过的升级,未通过的留读,最迟须在十五岁前通过六个学级,考入内学,否则淘汰出书院。这一关,刷下三分之二的学子。

  入内学后授“天策普士”,这才是真正意义的天策书院学子。但入内学后还有考核,十六岁前必须通过“天策良士”,否则淘汰。十八岁前必须通过“天策策士”,否则淘汰。能顺利晋级为“天策策士”的,已经是皇族少年一辈的佼佼者。

  而策士之上,还有辅士、弼士、卿士、师士、国士五级。而卿、师、国三士才是书院的核心,无一不是才智和实力卓绝者,一旦入朝,就是高阶官员,最低也是四品起。

  以卿士为例,天策武卿士入朝,授武散官正四品上忠武将军;天策文卿士入朝,授文散官正四品上正议大夫。卿士中的优秀者授阶更高。

  清川郡主就是天策书院有史以来最年轻的卿士,而且是文武双卿士,乃是皇族年轻一辈的领军人物!

  如今还没有正式从书院毕业,却已经在军旅践习期就累积了四项一等军功,一旦入朝授武阶,起步就是从三品上的云麾将军。不需要太子嫡长女这个身份,她也是皇族年轻一辈中最璀璨夺目的星辰。

  何况还有太子嫡长女这个身份呢,那就是给她加辉了。

  以太子的身体,不大可能再有第三个孩子,而太子嫡子广平郡王年纪尚小,虽然天资也出色,但和嫡姊相比,就如远星之与皓月,远星大小不可知,但皓月又大又圆,近在眼前,能比吗?若他日太子登基,储君位置又有谁能与清川郡主争夺?

  ——在各大世家眼中,这位郡主绝对是重量级人物。

  兰陵萧氏的疾风馆也将她与太子、齐王列为同等级的情报对象。

  按之前疾风馆安北分馆递来的情报,这位郡主应该正在安北都护府践习,怎会到了威州?

  是私访还是明至?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