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兰陵风流 35 035:妙趣横生的说史

《兰陵风流》35 035:妙趣横生的说史

作者:君朝西 字数:6166 书籍:兰陵风流

  沈清猗颔首一笑。

  “可是, ”萧琰又疑惑问道, “如此说来,太宗皇帝即在位时就起了灭太原王氏之心?”不然何以如此早布局?

  沈清猗又是一笑。

  “确切的说,太宗皇帝想灭的不是太原王氏,而是甲姓这个世族。”

  萧琰吃惊瞪眼。

  沈清猗微笑, “这就是史笔的春秋手法了。重新修史时, 《太宗本纪》和《太宗实录》对这一点都讳言了,从明史上你是看不到的,也就在各大世家的祖录里有。

  “高宗皇帝定‘帝国之治’后,皇族和世家就是帝国权力制衡之道,缺一不可。以前太宗皇帝欲‘削弱世家, 独尊李氏’的心思也就不须提了, 何必白纸黑字记着,提醒世人有这一茬?”

  “哦——”

  也是, 太宗这想法对世族来说挺刻骨的, 从魏晋到南北朝, 哪个王朝不是尊崇士族, 君臣礼敬共治呀, 偏你要灭我们, 让我们同那些庶族一样,跪着称臣当奴,能忍?

  虽然士族门阀这种骨子里的尊严高傲是世禄世卿的权利养出来的, 但萧琰也觉得皇帝想让天下所有人都跪伏趴倒唯我独尊, 这想法更糟糕。换了她, 她也不乐意。

  一时便觉得,太原王氏生出谋逆之心,也可以理解。

  沈清猗道:“太宗皇帝生出削弱世族之心,也很自然——

  “太.祖皇帝当年能举兵造反,取代鲜卑北周立国,又灭鲜卑北齐统一北方,就是举起恢复汉家衣冠、复士族之治的旗帜,得到太原王氏、清河崔氏这些关陇和山东士族门阀的支持:唯有灭了鲜卑人的王朝,踏下鲜卑皇族和武勋贵族,汉人士族才能重回金字塔顶端,恢复晋时门阀盛况。

  “这就决定了李唐立国的根基就是士族。到太.祖皇帝统一南北,以关陇山东士族为首的北方门阀势力已经很强大。

  “萧氏的南梁王朝虽被覆灭,但按世族的规则,灭国不灭族,梁敬帝见势不可挡也是果断降了,南梁萧氏的势力得到了保存,仍然是南方士族之首,而南方士族的势力也没有受到多大摧折。

  “太.祖之后高祖继位,当时北方和西北都不定,鲜卑人和西域胡族对大唐仍是威胁,大唐的军事都用于,定内就要用文治手段。高祖皇帝要压制南方士族实现大唐对南方的真正统治,就必须依靠北方士族,这一压一涨下,北方门阀势力更大,太原王氏、清河崔氏、范阳卢氏、赵郡李氏、荥阳郑氏就是北方甲姓五大。

  “陇西李氏和这五个千年世家相比,历史和底蕴都还是不够的,就是比起先汉同一个祖宗的赵郡李氏,崛起也算晚。当年明宗的母亲,宣惠长公主,是高祖皇帝最宠爱的女儿、皇后嫡长公主,但嫁到太原王氏也得恭恭敬敬执媳礼,地位还在宗媳之下。

  “——甲姓五大家都不愿将嫡长子尚公主,即使身份高贵倍受宠爱的宣惠公主,太原王氏也是以嫡幼子尚主。”

  萧琰眨了眨眼,就想到安平公主在国公府内的睥睨横行,她孝顺太夫人,礼敬伯叔婶长辈,但那也是灼艳明朗意气飞扬;然后又想象公主母亲低眉顺眼兢兢敬敬的模样,不由打个寒噤,太不可怕了,噗哧一声,感叹说道:“公主与公主也是不同的。”

  沈清猗一笑,又凛色道:“皇族公主的头颅跟她的脊梁骨有关。”脊梁骨强,挺直,头颅当然昂得高。

  “为王氏为首的五大甲姓都愿意将嫡长女嫁给太子,以后为皇后,生下有世家血统的皇储;却不愿意嫡长子尚公主,生下有皇家血统的承祧人——这让当时还是太子的太宗皇帝就很不高兴。太宗登基后,创立科举,拔擢寒门人才,以此抑制世族垄断朝堂,但在世族尤其五大甲姓的阻力下,举步艰难。太宗的诸多治国之策,每每深入下去触及到世族利益,就会受到阻挠甚至打断。这桩桩件件累积起来,让太宗皇帝非常、很不高兴。心里阴影面积可以与朱雀门广场相比。”

  “哈哈!”萧琰笑出声来,被姊姊这样一说,就觉得太宗皇帝明面笑嘻嘻心里滚你蛋的暴怒郁卒样子跃然眼前,不由笑起来,一时觉得太宗皇帝想将世族削下去的心思也是可以理解了。

  两方都有道理,萧琰心想,这就是母亲说的:世间不是只有黑白两色。世族不愿弯脊梁可以理解,太宗不愿被世族阻碍治国也可以理解。这就是立场不同,对错不同。

  萧琰心里琢磨着,对知黑守白又有了体悟:什么是黑?什么是白?对错是自己的心,向着什么立场。

  沈清猗道:“削弱世族,皇族为尊的心,在太宗皇帝心中坚定了。此时,太宗已经认定:李唐之大患,不在于外胡,而在于世族。一旦他晏驾之后,出现一个魄力不够强、手段不够铁腕的子孙,大唐皇帝立即就会像东晋皇帝一样,成为五姓门阀的傀儡。

  “太宗皇帝默许自己的儿子们争储,也是因为对太子不满意,觉得不能担削世族的重责,希望能争出一个更合适的继承人。”

  但事与愿违。

  “前太子被废又自尽后,太宗势必要重立太子,五大甲姓有适龄的嫡女都在家中留着,都盯着太子妃之位。太宗已流露出立赵王为储之意,赵王成年当然已有王妃,但皇帝和五姓都想让她‘病亡’,为了自己的父母亲族,她就只能染病不治而亡了。”

  “……”

  萧琰沉默了一下,这是史书中没有的,史笔也不会记载。

  她皱眉,心中很不认同,默了一会,问道:“赵王妃,就是仁宗即位后追谥的淑惠皇后吗?”

  “是,就是与仁宗合葬的淑惠皇后。”沈清猗的眸色有些别样意味。

  萧琰叹道:“我读史的时候还以为是明宗知自己会为帝,不以皇后葬仁宗陵,才在帝陵建成后建议迁淑惠皇后入陵呢。”

  “你这样想没错。仁宗不能无后。”

  让仁宗一人躺在帝陵,世人也会谤毁明宗。

  “这也是一个约定,”沈清猗声音清幽道,“属于赵王妃和明宗的约定。”

  “啊?”

  “赵王妃与赵王成亲一年,腹中仍无消息,察觉到公公太宗皇帝隐有不悦,她立即物色人选给赵王纳了三位美妾,一看就是圆润擅生养的,但一年后三妾都无消息,太宗见着赵王妃神色便和蔼极了。”

  萧琰明白了,“可见是赵王的问题。”

  可姊姊说这个是?……仁宗后来也有子嗣呀,可见不是生不出,是孩子到得晚的缘分。

  沈清猗有些叹然,“由此桩小事,即可知赵王妃是极擅于观颜色,心思也很剔透聪明的女子,当赵王有被立储的可能时,她就知道自己危矣。她是皇子妃,明宗是王氏嫡女,宴席上游园中也曾诗赋相和,算是有交往的情谊,她又是擅观人的,遂悄遣人请明宗相会,问:

  “君可佑我身后?”

  “啊,那明宗怎么说?”

  “明宗回:卿为后。纪氏可兴。”

  “啊?……哦!”

  萧琰记得,淑惠皇后出身丹阳纪氏,在甲姓中颇有些低调,一直居在中间不上不下的位置,四哥讲《士族谱》时提到纪氏说“很稳”,再上溯到南梁的士姓时,说到丹阳纪氏也是“稳”。四哥说:能始终持稳,这也是本事。也由此可观这个家族的风格。当初将嫡女嫁给赵王,应该也是看出赵王无争储之力,也无争储之心,既能和皇族联姻,也能求稳,谁知一朝风云变幻,纪氏成了风口浪尖。

  但在之后却能保全,并且稳中有进。

  “这就是明宗说的‘纪氏可兴’啊。”萧琰心想,必是明宗皇帝在背后护持,或者还有后面的高宗,世宗。

  又睁眼奇道:“姊姊你怎么知道这些?”连赵王妃和明宗私会都知道。

  “嗯,前阵子在你四哥书房看了本纪氏先祖的《诗窗杂谈》,有几个人物诗赋相和的细节,推测出来的。”沈清猗轻描淡写。

  萧琰:“……”

  这种秘事你到底是从诗窗哪个窗户看出来的啊?

  “姊姊你不去做大理寺卿真是可惜了!”

  “你要是大理卿,就又是一个狄公了。”火眼金睛,明察秋毫呀,任什么狡诈犯罪都逃不过她的蛛丝马迹缜密推理……萧琰深为自己以后看不到《沈公案》而遗憾。

  唉,姊姊成了世子夫人,就不能做官了。

  沈清猗白她一眼,“我要成了大理卿,你可没姊姊了。”心里哂然,她当年何尝没想过科举,但吴兴沈氏不会给女郎多少支持,官场资源都倾斜给郎君了,哪有给她的,还有吴郡陆氏也绕不过,等她出头,估计母亲得受陆夫人不少阴招了。而嫁入萧氏,是她最快的路。

  萧琰连连点头,“也是,姊姊要不嫁给四哥,我哪来姊姊呢。不过还是可惜呀。”

  沈清猗淡笑,“有何可惜的。你希望我成天跟鬼域之徒打交道?”沈清猗对于未入官场没有任何遗憾,孙先生说:择道而固执,虽百死而无悔。什么是道?在她心中,就是守护最重要的。道只唯一,而路有千条。科举和嫁人,只是不同的路,有何可惜的呢。

  萧琰想了想笑说:“那姊姊还是做我的姊姊吧,官场太多明枪暗、贱了。”

  她将个“贱”音加重,沈清猗噗一笑,“你呀。”又神色一正,“行了,言归正题。”

  萧琰立即正襟危坐,学母亲拉回原话题的语气,“说:赵王立太子妃——”

  沈清猗忍俊不禁,也接了下去。

  “说:赵王立为太子,太子妃空缺。

  “太原王氏将明宗推出入选太子妃,就是王氏进一步巩固家族,强盛家族的打算。但王氏失算的,恰恰在于明宗。他们将自己最优秀的女儿嫁出去了,而这个女儿嫁出去了,就再也不是他们的女儿了——这就是太宗的谋局开篇。”

  这是非常精妙,又非常微妙的布局。

  明宗一半血脉是父族太原王氏,一半血脉是母族陇西李氏。

  “世人都以父姓为宗族,太宗却偏偏极具魄力的选中了明宗——姓,可以改!同样是一半血统,李氏公主的子女为何不能成为李氏?上古伏羲皇娲皇时代,就是以母姓为尊:以母姓立族,族下分父氏。

  “有祖例,那就可循。能不能循,在太宗心中,决定的是实力,不是礼辩。

  “当然这也是太宗皇帝的无奈之计。

  “太宗谋算‘以斗养储’,太子、魏王、楚王争夺皇位,三个皇子半斤八两,斗到后面没有谁能脱颖而出,反因有世族搅入争储,后面的局势谁都没法掌控了,三位皇子一死二废。

  “成年皇子中,就只剩下九皇子赵王。

  “赵王性子仁厚,待人优容,若为王,为贤王;但为帝,只有仁厚却是不够的——在太宗眼中,这恰恰是最大的缺陷。宽仁少断,政便不能持久。无果决、无魄力,无法与世族相抗。

  “明宗,恰恰能补全仁宗的这些缺失。”

  萧琰想起明宗本纪里说明宗“性毅,果决,明睿”。

  而仁宗最大的毛病就是耳根子软。

  “宽厚仁恕,却失之优柔寡断,政不持久。最初登基的五年就是朝令夕改,用人不能持久,三年间换了十一位宰相。虽说这也是世族在朝堂相争的结果,但谁愿意才坐上去就被揪下来?仁宗这般易变,世族也是恼火的,没有谁能在频繁变动中得到利益。

  “即使皇后的祖父,太原王氏的家主,尚书令王辑,也受到了涉及,差点被仁宗宠妃的祖父,弘家杨氏的家主杨素取代。王辑便希望宫中的王皇后能起到‘匡正’皇帝的作用——当年太宗暴怒几次要贬落世家朝臣,还不是被上官皇后‘匡正’了?

  “因有王氏暗中支持,后来仁宗头风发作,明宗以皇后秉政,中书省和门下省的宰相班子也稳定下来,朝廷诏令也得到了持续。而明宗持政又公正平衡,虽偶有偏向王氏,但总体是平衡各方利益,有之前仁宗乱调的对比,世族都认为皇后秉政比较靠谱。仁宗头风偶有不犯时,也被宰相们当成圣人有疾,遇到不着调的批谕,转头就找皇后。

  “明宗就这样,一步一步被世族接受,仁宗头疾时就是皇后临朝处政,朝臣均称皇后陛下。而这也离不了太原王氏的支持和推动。”

  萧琰不由佩服,太宗这谋局,就是让王氏以为支持的是自己人,然后就壮大了明宗。让世族在前面为她吆喝,有说“牝鸡司晨”的王氏就为她斩棘了。

  萧琰更佩服的,是太宗发现了明宗这颗明珠后,就敢以大唐国祚付予这个外侄女,然后成功的将外侄女变成了内侄女,于是大唐多了一位明君,而太原王氏失去了他们最杰出的子弟——原本是他们王氏的嫡长女……

  “所以说这是非常精妙,又非常微妙的布局,”沈清猗道,“微妙就在于太原王氏拒绝不了这个诱惑。”

  明宗能顺利改回母族之姓继皇位,没有掀起滔天大波,既和太宗皇帝生前布下的重要支持者有关,也和太原王氏的支持大有关系——而这,是因为明宗养出了他们的野心。

  “贪婪蒙蔽人的眼睛。如果说王氏以前还是理智清明的,那么随着明宗一步步向帝位接近,王氏就疯狂了。”

  以前太原王氏争权是想绵延第一世族的地位,而明宗将他们心中贪婪的猛虎引了出来,渴望着更高:

  如果明宗为帝,再选入王氏子为皇夫,诞下王氏血统的皇嗣,太原王氏权倾满,再掌兵权,何愁不能文变加兵权威胁将“李”唐变成“王”唐!

  “这个布局的一个关键还在于明宗为皇后时无子。”

  “……若是有子呢?”

  “正因明宗无子,仁宗才一直未立储。朝堂有太原王氏顶着,提请立两个妃嫔所出皇子为太子的,都被骂了下去。因为朝堂一直争争吵吵,仁宗又是个没决断的,直到驾崩时也没定主意,反而拉着皇后的手对众宰相说:皇后可为继。众宰相都当是仁宗头疾发昏说胡话。

  “仁宗就这么去了。如果皇后有子,那他就是名正言顺的帝位继承人,不管仁宗有没有立储遗诏,其他世族都会倾向于支持这个嫡皇子继位。

  “再者,明宗若夺亲子之位,这名声也就败坏了,为皇后时秉政十五年累下的政治声望也会毁于一旦;即使成功登基,执政也会多出许多掣肘,大唐各道都不会安静,朝堂上也会被太原王氏以‘从龙之功’挟制要求更多利益回报。”

  萧琰明白了,明宗皇后时无子,就为她之后即帝位清除了障碍,加上仁宗没有立太子,又有太宗“先见之明”的遗诏说:司天监已算出仁宗无储,皇后秉政:“唐四代后,母帝兴唐”——这“母帝”,不就是说皇后为帝,然后生子,子兴大唐吗?

  于是这就成了天意了。

  皇后学上古故事,循母姓,易李氏,即帝位,这那是天意,你太原王氏支持那也是循天意,不是你披荆斩棘的功劳。

  王氏会不会支持?——会!因为已经有了野望。

  萧琰眨眼,轻问沈清猗:“太宗说那句‘唐四代后,母帝兴唐’——说司天监大易家李、袁二监测天意占的,是不是真的?”

  李、袁二位大易家在太宗史中可是赫赫有名的,几乎整辑太宗史里都有他们隐隐绰绰的影子。可惜过逝得早,在太宗薨前就相继过世了,列传中就说窥测天意太多,受反噬。若按太宗遗诏说的天意,难道这两位司天监大监少监当年就是因为这个撒手人寰的?

  沈清猗眸色深幽,“这就难说了。从帝王之术来说,或许是太宗皇帝假借天意;但也不断言……”

  她忽然笑一笑,“阿琰以后有机会了,可以问问父亲,先祖铖公的《伯器录》,对太宗皇帝这句话是如何记的。”

  萧琰拍额,“对哦。各大世族肯定对此有反应嘛。”而最真实的想法必定是记在秘札中。

  “明宗最终‘循天意’登基了,有大宗正卿和天策书院为代表的皇族支持,有太原王氏为首的文官集团支持,有太宗的天意遗诏,谁还可以反对呢?”

  沈清猗语调轻快,“人家皇族都同意接受易姓了,人家太原王氏都同意王氏女改姓了,这改姓易姓就是人家两宗族的事,关你其他宗族什么事啊?姓氏没问题了吧,再说为政,秉政十五年你说不贤能?你拉出仁宗那俩皇子来比比?说女人?谁说女人不能为帝啦,你这是要推翻娲皇庙吗?小心三清掌教会找你喝茶。”

  萧琰听得直笑,原来姊姊调侃历史会这么有趣,“哈哈。”感觉那些权谋深沉,刀光剑影,暗潮翻涌的史事,就这么真实又浅显的展露于眼前了。

  这么说史她喜欢。

  ……

  沈清猗道:“高宗能以公主立储即帝位,也和太原王氏的支持分不开。”

  明宗登基为帝之后,即娶了王氏一位嫡出表侄为后君,育有一女,即高宗。

  “当初明宗娶王氏子为后,其他世族和朝臣均极力反对,如此王氏的势力就是滔天了。明宗虽然易姓成了李家人,但毕竟有一半王氏血统,再娶个王氏血统的后,王氏就成了第一世族再加第一外戚,戚中的战斗戚——”萧琰噗哧一笑。

  沈清猗清眉一扬,“那还了得?”

  萧琰“哈哈哈!”

  “‘后君’的定名就是这么得来的。崔氏家主说:皇帝就是夫,皇后就是后。你都当了夫了,破天了,皇帝当什么?

  “其他世族轰应:这个道理对极。太原王氏也不敢在这上面揪着,最主要王氏子能成后,至于称呼什么的,那是次要。

  “但这个称呼就很重要。

  “‘后君’一定,就只能是后,统御后宫,不能干涉前朝。其他世族火眼金睛的盯着:明宗又不是仁宗患有风疾不能理政,王氏后君又何道理问政?你可以做贤后谏君,过了,那就不行。王氏家主也会被弹劾教子不贤。为此,懿德后君很是安分了一段时间。”

  萧琰悟道:“太原王氏这是被世家联手对付了啊。”

  “这就是: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以前太原王氏是第一世族,但五姓都是高木,只太原王氏高出三五丈;如今却是向上拔高了几十丈,树冠也蔓延了几十丈,下面枝杈横生,其他四木能忍?以前五姓是互斗,现在就是四姓联合斗一家了。”

  沈清猗很佩服明宗的手段,“一方面,有四姓在朝堂上联合,打明拳出黑拳带拐腿,逼得太原王氏忙于应对;

  “另一方面,明宗暗中挑动仁宗两位皇子不愤属于自己的帝位飞了,联合皇族中的一些亲王郡王争位。跟着又顺王氏家主之意,削弱仁宗两位皇子的势力,却又不打死,明面还不时有恩恤,世人皆道明宗仁德,却不知是这是明宗造出的吸引王氏注意力的棋子。

  “借此时机,明宗实施策略,掌控地方,拉拢被打压的南方甲姓,朝堂上则留给王氏和四姓斗;

  “也借此时机与朝中将门秘密接触,在太原王氏眼皮子底下,顺利接过了太宗皇帝布局留给她的兵权,却营造出十二卫大将军正在支持她与支持仁宗皇子之间矛盾游移的假象,让王氏以为明宗还未掌握军权,便只以为她在文治上出色,而收服武将和治军上还缺了些能力,心中便大定,对明宗行事也少了几分猜疑;

  “明宗又以天策书院在‘遗诏天意’上立场正确,投桃报李,下诏扩大天策书院,顺理成章,不惹人怀疑。

  “又以奖功为由,赐予有功有绩的地方官员之子入院荐举资格,家中优秀的孩子都可申考进入天策书院,和皇族宗室子弟们一道读书。”

  萧琰嗯嗯点头,高宗亲政的许多臂助就是在天策书院结成的,每位同窗的身后就站着一个家族,有政方的,也有军方的,有士族的,也有寒门的。

  “明宗立的标准很高,甄选相当严格,每年获得荐举资格入内的,不过七八人,进入的皆以为荣耀。因为人少,入学的孩子年龄也不大,出身门第也都不高,打消了太原王氏的疑虑,以为明宗真是奖功赏能。

  “而最后,无论孩子还是孩子的父亲,和他们背后的亲族,都是明宗为高宗精心选的班底。”

  萧琰点头,由衷,“母爱重如山。”

  高宗一生至敬至爱母亲,因为明宗为她,殚精竭虑。

  ※※※※※※※※※※※※※※※※※※※※

  【注】:

  高祖,太宗,高宗:这些都是庙号,是在庙中被供奉时称呼的名号。

  以前不是所有君王都有庙号,对国家有大功、值得子孙永世祭祀的先王,才会特别追上庙号,以视永远立庙祭祀之意。唐朝的皇帝才都有庙号了,所以历史上上唐以前的皇帝都只有谥号,称“某某帝”,比如汉武帝,就不是汉武宗。

  一般来说:

  创基立业曰“太”——本文中太.祖,高祖,太宗,都是戎马创基业的:高祖没称太宗,就是为后面的太宗留位置,不然你叫了,你儿子叫啥呢(笑)。

  功高者曰“高”——本文高祖,高宗,都是。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