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兰陵风流 324 324:心有一湖翠色

《兰陵风流》324 324:心有一湖翠色

作者:君朝西 字数:4441 书籍:兰陵风流

  到这里, 似乎可以结束了。

  她已经明情。

  ——知道了对沈清猗的情从何而来, 也知道了自己的情会往何处而去,在漫漫的时间长河中,情理共融的感情会是她们的恒久,经得起风浪和岁月。

  她也已经明心。

  ——知道了自己内心的恐惧, 唯有大毅力正面迎上而不可因情而怯退, 才是不负大道不负情。

  她已经无疑无惧。

  大道艰辛,清静寡情会走得相对轻松,而有情人一旦生死相隔,另一人可能也就毁了,情愈深愈成大道的障碍, 但无情不是她的本心, 避情不是她的道,只有直道而行勇往直前让自己更强, 才是她的解决之道。

  霎时间, 萧琰的灵台一片通透, 道心的间隙已经浑然无隙, 但距离圆满却差了一点点。

  差了什么呢?

  光影流转, 蜃境中的时间继续向前。

  时光如梭, 流去的皆是她和沈清猗的往昔……

  眼见到了这一年的九月初十,又是萧琰去承和院上课的日子。这日是旬休日,萧琮在家, 萧琰从中庭自习课程出来, 便去外庭的书房, 向四哥请教功课上的疑难。

  外庭的书房题匾“谧斋”,取卧病心静之意,萧琮病愈后也未改其名,继而以“静能生定,定能智慧生”为惕厉,作为君子的修身自省。此时沈清猗也在谧斋中,正与萧琮对坐书案,推敲新诗中的一处用词。

  因昨日是重阳节,士族向来有登高菊会宴诗作赋的传统,宴上评出菊诗榜,节后集结出诗,兰陵萧氏还会专门为子弟设菊榜,节后出萧氏重阳诗集,以观子弟诗赋水平与去年相较是否有增长,萧琮和沈清猗都有一诗入选,今日上午萧琮再回看上榜的那首诗,琢磨有一词可修改,斟酌再三,颇犯踌躇,遂请沈清猗过来一道推敲。

  眼见兄嫂终于敲定那一字,萧琰苦着脸说写诗也好辛苦,反正比她练刀辛苦。

  萧琮一笑说:“不敢与贾瘦石比苦。”

  萧琰噗哧乐了。

  “贾瘦石”是穆宗朝有名的苦吟诗人贾阆仙,因号碣石山人,世人皆称“贾瘦石”,平生作诗最是苦吟,在字句上狠下功夫,“推敲”一词就是从他而来。

  萧琰打趣兄嫂说:“你们都不做手势的,要又推又敲才行。看人家贾瘦石,在门前都是推了又敲敲了又推。”

  萧琮哈哈道:“碣石以诗为妻,咱们总不能也学他这般痴。”

  沈清猗忽地顿眸,神色有些微妙。

  萧琰正巧看见了,觉得这神情有些熟悉,好像是隐藏了秘密的那种,回眸瞅一眼四哥,心道四哥这句话难道有问题?笑问,“姊姊你又想到了什么?”

  沈清猗有些感叹,说道:“贾碣石一生不婚,非是以诗为妻,而是别有怀抱。”

  萧琮、萧琰:“……?”

  又有秘闻呀!萧琰眼睛噌一下亮了,脱口道:“难道贾碣石还有暗思,求而不得?”

  若是明恋,早就世人皆知了。以大唐民众狂热爱诗的劲头,对有名诗人的恋情也是津津乐道,碣石山人若有恋情不可能默默无闻,除非是不为人知的暗思。

  “不是暗思。”沈清猗说道。

  萧琰咦。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沈清猗轻吟这首有名的推敲诗,清眸微有异色,“这个‘僧敲’不是僧敲,应该是,孙敲。”说着提笔在纸上落下一字:孙。

  萧琮、萧琰:“……?”

  所以这“僧”不是指贾阆仙自己?

  孙?……哪个孙?

  沈清猗轻轻道出四字,“孙文简公。”

  兄妹俩:!!!

  一脸惊怔。

  大唐名臣辈出谥号“文简”的就有好几位,但姓孙的文简公只有一位……

  穆宗朝宰相,门下侍中孙凝孙穆清,吴郡孙氏家主嫡妹,四十五岁入政事堂,历三年从门下右卿升门下左卿,又五年晋门下侍中、帝国次相,被誉为“政令铁门闩,乱命不出门”,史书评赞“执事有制,执要能固”,是《帝国名相录》有名的“审相”。

  这位名相也是大唐最出色的诗评家,青年时就在诗论上崭露头角,为诸多诗人推崇,以她评诗为荣,三十多岁就俨然为大唐诗论之首,一部《人间诗话》成为大唐诗论的典范,要说贾阆仙倾慕孙凝,是不令人奇怪的。

  但令萧琮萧琰受惊吓的是——这段情始于何时?毕竟孙相公在史上有修身君子之称,在个人传记中也有专情名声,若贾阆仙是孙相公的婚外情,那就是故作名声的伪君子之辈了,以萧琮兄妹俩的品性,自是相当不齿。

  萧琰一脸受惊吓的表情,“……孙、孙相公!她、她,有夫室了吧?”

  这是废话,孙凝当然有夫室。

  萧琮抬拳掩唇轻咳一声。

  孙凝的夫室是琅琊王氏的嫡支,婚后一直随孙凝任上,据说夫妻感情甚笃,孙凝一直未纳郎室,可见这个“感情甚笃”也不是空言。

  不过,大家族的婚姻很难说,何况孙凝这种明显是家族联姻,夫妻情义多半是义大于情,婚姻久了夫妻情义也就是亲情了。孙凝未纳郎室,在外也无风流名声,有可能是她对丈夫的专情,但也有可能是她根本不好美色,一心务政和治学,后宅人口简单,反而得清静。

  萧琰没有想这么多,只是关注这段情是婚前还是婚后,若是婚后,她对孙相公的观感就要下调一个度了——她虽有小顽皮却心性昭昭,品性纯粹,虽然因道境不足还未确立自己的道,却已经在不觉中以“正心”衡量世间的人事,认为宰执者应持正心秉天下国事也应为天下人之表率,德与位相匹配,若地位越高反而德行越薄,岂不是鼓励德薄更能得高位?如此上风不正,大唐的风气也会变得物欲在上,而不是德行名望被崇敬了。

  沈清猗提笔将纸上的“孙”涂黑抹去了,搁笔说道,孙凝与贾阆仙相知时,已经娶亲三年。

  那年孙凝正任幽州刺史,贾阆仙就是幽州人,但因双亲早逝心中悲郁,少年时就随云游法师出家,被带回樊川香积寺,后与常至寺中说经的隐居大诗人“诗佛”王摩诘相识并成忘年交,因其劝说心念通达,刚刚脱了僧籍回幽州还俗,与孙凝在诗会上几度相遇,渐渐相知,生情。

  沈清猗说:“……那一日,贾碣石去易水访诗友,恰孙相公也在那里做客,赏花品诗。深夜,孙相公去了他院中,廊上徘徊,和他只隔一门,抬手欲敲,又落下,反复沉吟……是推门直接进去,还是先敲门询问可否?她心中又推又敲,辗转无数回,终是凝成无声的克制,决然离去。”

  沈清猗说,那道门是横在孙凝的心上。心中有门,如何能破?从此之后便是情断两隔,再见也是陌路。

  萧琰心叹,却更为孙相公的克制赞叹。

  若换了那风流的,纵情一夜又何妨?

  只是这道“门”就是孙相公的底线,那是夫妻的道义、责任,也是她对贾碣石这份感情的尊重。

  ……

  认知念说:孙凝心中这道门,是她的品格和感情,也是她的理性和冷静。

  最真挚的感情,是超越了情爱和占有欲的感情,是对感情本身和双方人格的尊重,这是最理性的冷静。

  最纯粹的感情,没有爱和性这两种欲望,是回到人间产生情爱的最初,对至纯至美的向往,所以情意真正纯粹的人,能在心境上达到情至深而至静。

  此即情到深处情转无,不是无情,而是感情到了至纯净至宁静的状态,心中不起丝毫波澜,看起来就跟无情一样。

  认知念说,情至深而静,在色.欲天中也是如此。

  沉于色.欲天而出离色.欲天。

  便听“轰!”一声,光幕哗然塌落,蜃境溃散化为万千光点,重新归入识海。

  萧琰的灵台一道光明,一刹那心神出离坐忘,入形体,身心合一,睁眼垂眸,似拈花又似顿悟,微微而笑。

  她的神情宁静,眼神空明,似明月松间、清泉石上,隐隐又有流水的淙淙之音,这是道心的静悦从容,恰似“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意境,空灵、澄净,至静生定。

  她的身体忽然袅袅而散,聚成一缕清气入莲,琉璃莲花的剔透玉色又净去一分,愈发向无色转化。

  ……

  萧琰睁眼,看见湛蓝的晴空和火红的杜鹃花,胸口抱着信匣,身下是湿润的泥土,混杂着花香和土腥气,是如此的鲜明和真实。

  她在蜃境中岁月回溯也是真实,但以纯粹的认知念看去,却是点线面构成的纯物质世界,真实而无感情,至静而无生动,是物质世界构成的有,却又是无情无欲的无。

  蜃境回溯,不止让她明情明心,更让她的认知真实经历有无之境:客观世界之有,世界至静而无;因情而有,因静而无。而至情和至静却不是矛盾的,而是在两个极致中达到了统一。故,至情之极为至静。这个领悟,就是她突破色.欲天的关键。

  她起身扬眉一笑,真气化巽诀清去衣上泥尘,几步踏空步掠回飞雁石,将信匣搁回书箱,提起背上,便如疾风般掠下山去。

  ……

  纯阳峰人依然清静,翡翠湖风景依旧,吕道君却云游未归,道侍算日子说大概还有十天半月才回。

  萧琰心急,恨不得马上回神农峰见沈清猗,表白情意,但不能因为急切就中断求道,对讲道夫子不辞而别,这不止是失礼,还是心性态度问题。

  萧琰静下心来,在湖边练刀,又冥想吐纳,回复清静心境,心神再入紫府却发现了一个问题……

  她之前道心补缺没有了情障的漏洞,心境回到清静心而且更澄净,自然脱离了色.欲界,此时她再动情念炼成色.欲天虚境,心神入其中却感应到自己不可能沉沦了。

  她在坐忘观中洞悉了破色.欲天的法门,以情至深沉沦色.欲天,又以情至深而至静出离色.欲天,但无沉沦何以出离?

  色.欲天是因欲而生的虚境,而她道心澄净空明,有情却无情障,情意纯粹真宁,恰如清泉流于石上,澄静自然,如何沉沦?

  萧琰叹息。

  这真是有得必有失。

  她可以清静心脱离色.欲天,但脱离不是突破,心境从“观光”晋阶“定无”,必须得静定,而她的静定是从坐忘观中悟得,不是心境经历磨砺而得,松柏要经历风雪不凋才是岁寒枝,她入色.欲天就是寻求心境的风雪。

  她入色.欲天更是寻求晋阶先天的机缘,此时道心的圆融是因为心境漏洞的补缺,而不是因为道境的提升。

  萧琰不会放弃色.欲天,不会中止对吕道君的求教,但也不可让沈清猗等下去受煎熬,立即打开书箱给沈清猗写信。

  离开元合庭时,她对沈清猗说,“可能几天,也可能一月两月”,现在已经过去一月,纵然不能立即相见诉情,也可以信寄情,让沈清猗明她心意。

  信急速书就,请吕道君的道侍送过去。

  信很短。

  “吕道君让我看花去,万紫千红,唯你最艳。我在坐忘观里明情见心知真意,道深不阻情深,情理无惧岁月。心中切切,盼与携手,道情共永。”

  ……

  元合庭内,合欢树叶飒飒而摇。

  书房内,沈清猗心如枝叶抖颤,又如迸泉飒飒,激溅飞沫。

  她将薄薄一页的信看了一遍,又一遍,素手撑于眉间,手掌覆住眼帘,掌心泪湿。

  良久,激荡的心才静下来,想到纯阳居的道侍还在侧厅候着回信,立即提笔蘸墨。

  心中千言万语却只落下一句,墨浓如她的情意。

  ——已知心意,静待君归。

  ……

  栈桥上人影端坐。

  萧琰看了信就笑,笑了又看,反反复复。

  信上短短一句话就让她看出无尽意味来。

  不需要多言,情意已经透笔而出,浓厚炽烈、温柔,又蕴藉着情定的从容。

  ——我等你,不着急。你也不要着急。我们会有很长的岁月。

  萧琰满心欢喜。

  次日凌晨从栈桥起身,仍去高山草甸练刀,至旭日高升方回翡翠湖,又打开书箱取出纸笔给沈清猗写信,仍请那位道侍送过去,又有些羞涩说:这次不急着等回信了,信送到后即可返回。

  道侍很年轻,是在纯阳居打理庶务的,虽然奇怪无念宗师不用传讯符,却依然没多问,接信而去。

  萧琰有传讯符,是沈清猗给的,符上有元合庭的定位标记和沈清猗的神识气息标记,发出后就会飞回元合庭。这种传讯符并不贵,因为符纹不复杂普通符纸就可承载,而且读取后符中的元气就会消散归于天地,对天地元气的折损极小,多用几张也不会可惜。虽然可用传讯符,萧琰还是习惯写信。写信和传讯符是不同的,笔意,也是她的情意,传讯符,却只是符纸而已,信可以看了又看,符纸却是读了就废。

  这封信她写得不急,相应的内容也详细,说自己构造蜃境,以坐忘观明情明心的过程;说自己悟出了破色.欲天的办法……情若真粹纯净,则不惧沉沦……说自己一得一失,遭遇的困境,需向吕道君请教解决之法。

  写完这些前因后果,她停笔,抬眸看着翡翠湖,只觉心情透碧如湖水,于幽碧静谧之中生欢喜,是一种别样的宁静,不由又落笔。

  “心如一湖翠色,静中别样欢喜。只因有你。方知何为静好。”

  唇边微笑,眸光澄净、安然。

  “清猗,”

  她落笔写下这两字,只觉胸口一荡,这是她第一次叫她的名,心里欢喜温柔,自然写道:“我心悦你。”

  萧琰还是喜欢用直白的话语来表白。

  ……

  沈清猗泪湿。

  她思念她最深的时候都未泪过,万般相思凝噎于心,也不愿虚弱于外;此时却因萧琰两次表白,而泪两次。她可苦极痛极而忍,却是喜极而不禁。

  平静后她又看萧琰的信。

  她本就聪慧,思维力惊人,入道之后又不再克制,推理洞察能力比昔日更甚,由萧琰信中的内容便可推出她问题之所在……但,不适合由她说出。

  她不愿给萧琰一点压力。

  由吕道君说更合适。

  沈清猗提笔濡墨,徐徐道来,说道贵于自然。情就在那里,不会流走,安心静悟就好;说到看花去,说诸峰哪些花景好,自己看过哪些,笑问萧琰看过几处的“万紫千红”……

  她写相思诗情意入骨,又可缠绵悱恻,写信却是情不直露,而是在平常的话语中蕴藉,读来只道是寻常。

  ……

  翡翠湖边。

  萧琰依然端坐栈桥上,认真看信。

  一边看,一边笑,不是喜极而笑,是会意的微微笑,看了一遍,又一遍,像珍珠米粒一般,慢慢咀嚼出淡淡的甜味来。

  与诗中那些刻骨情意相比,信里的情似乎浅了些,淡了些,萧琰却觉出这就是“幽泉细无声”的情意。因至深而静。

  ……

  次日,她又给沈清猗写回信。

  说自己去了哪些山峰,看了哪些花;……看到每处花时,都想到你。

  景因情更美。

  人因情更艳。

  ※※※※※※※※※※※※※※※※※※※※

  感谢为我投出霸王票或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哦~

  感谢投出[地雷]的小天使:ZYY 2个;olivia、VK、言、麦旋风超好吃、格格巫、人生三次方、折脂、mwan 1个;

  感谢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

  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