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长安卿 第三百九十三章 指点江山

《长安卿》第三百九十三章 指点江山

作者:若相姒 字数:2834 书籍:长安卿

  楼阁之上,李绥凭栏远眺,看到的是芙蓉园绮丽的春光,这里曾是阿姐走之前与赵翌、与杨崇渊话别的地方,而今阿姐已然走了数年了,长安宫城也已换了姓氏,唯有这数丈的高楼却是从未变过。

  阿姐,不论我想做什么,你都会站在我这边的对吗——

  一阵风过,漫天的柳絮如受到感应般溢散开来,任由清风卷着它们回旋如雪,迷了李绥的眼。

  惶然间,李绥仿佛回到了那一年的冬日,她与阿姐坐在廊下煮茶,看过的那场最美的雪仗。

  情不自禁的,李绥伸出左手,掌心摊开的那一刻,一缕飞絮落在了她的掌心,酥酥麻麻的触碰着她掌中的纹路。

  “御陵王妃。”

  耳畔传来的声息打断了李绥飘飞的思绪,瞬息间李绥垂下眼睑,掩盖了眸底的片刻柔软与脆弱,再转眸时,已是寻常般明艳却不可探。

  “别来无恙。”

  听到李绥熟稔的与自己打招呼,陈之砚低眸便算是应了。

  “上官娘子已经走了许久了——”

  说话间,李绥翩然转首,听到李绥的话,顺着她看向远处的目光,陈之砚也看向园外的长安城,耳畔随即传来李绥的话。

  “你就未曾想再娶妻?”

  此话一出,陈之砚波澜不起的双眸泛起涟漪,只见他唇畔微扬,明明是笑着,却是那般淡薄嘲讽,再无往日的温润如玉。

  “寄人篱下,前路未卜,又何必连累他人随我受苦。”

  耳畔的话恍然间,李绥也曾听过,就在她与赵翌的新婚夜,同床共枕之时。

  沉默中,李绥与陈之砚眼神交汇,看着那双失去生气的双眸,李绥心下深知,其实早在周朝覆灭,元成帝身死,临淄王府陷落的那一刻,从前那个天之骄子的渤海郡王便已经死了。

  如今的他,早已没了普通人的美好祈愿。

  亲人走了,友人走了,而在他的心底,从始至终都住着一个不可能的人。

  “王妃暗里与我见面,就是为了寒暄旧事?”

  听到陈之砚的话,李绥笑了笑,转首间便看向陈之砚道:“你可还记得,当日东宫大婚之夜,你我于庭前月下所说的话。”

  陈之砚闻音颦眉,抬眸间却是看到了李绥富有深意的笑。

  “人生一世数十载,虽有悲却有喜,若只沉溺于此难免虚妄,我们眼前这座长安城既有万国来朝之雍容,我长安卿客便有包容四海之气度。人都说洞房花烛夜是喜,金榜题名时也是喜,郡王自小富有盛名,亦有一日看尽长安花的肆意洒脱,定知你我之人生不止于眼前繁花,更有瀚海阑干,何不就此一探,才不枉今世来这一遭……”

  那一夜的豪情劝慰之语再一次响在耳畔,让陈之砚许久不曾动过的心弦亦为之轻吟。

  可他,还有机会吗。

  “王妃,想与我说什么——”

  “若我想说,我可助你一臂之力。”

  陈之砚的话被李绥的回应堵在了喉间,当对上李绥笃定认真的目光,陈之砚不由道:“助我什么?”

  “助你入仕,助你真正发挥你的才能,不至于明珠蒙尘。”

  此话一出,陈之砚瞳孔微颤,良久后却是轻然一笑,打破了异样的沉默。

  “入仕?”

  呢喃间,陈之砚眸底渐起孤傲疏离道:“作他杨氏的官?”

  对于陈之砚的反应,李绥并不意外,因而此刻她亦是平静地看着远处亭台楼阁道:“这天下从来都不是一家之天下,而是万千黎民百姓的天下,我以为你是明白这个道理的。”

  听到李绥的话,陈之砚不由侧眸看去,便看到李绥坦然地道:“你看看那些百姓,他们从来不会在意今日天子御座上坐的是谁,更不会在意明日被推下神坛的是谁,因为于他们而言,高高在上的天子贵胄,远远不如一方可护他们平安的父母官,可为他们镇守边关,护得他们世代绵延的将军更值得他们景仰。”

  说到此,李绥将眺望长安城的目光转向陈之砚道:“若你愿意,我相信你必能做到,至少在这个所谓的杨氏天下,你也有了可以守护之人,可以为了他们而用尽毕生所能,而不是在世人怜悯、落井下石的目光里,庸碌地耗尽一生。”

  “毕竟,当初我救你、救陈氏一族性命,可不是为了看你就此荒废一生——”

  陈之砚闻言蓦然抬眸,当对上李绥深沉的眼眸,那一刻他便明白了。

  原来,当初天子下毒一事,并非是杨行简棋差一着。

  而是眼前的李绥,借用他的手,逼得杨崇渊不得不在天下的质疑声中,放过了陈氏一族。

  这一刻,陈之砚看向李绥的目光复杂了许多,良久才道:“你,为什么要帮我们,你不是——”

  “我不是出自杨氏姻亲的李氏?我不是帮着杨氏坐上天子之位的李家郡主?”

  李绥笑了笑,下一刻笑意便一点一点凝在眉眼间定格,直至消失不见。

  “你曾处在权力争夺的漩涡,便该明白大势所趋四个字,从前的李氏帮助杨氏,是因为没得选,至于我为何帮助陈氏,很简单——”

  这一刻,李绥郑重看着陈之砚道:“因为我受一人所托所求,因为我血脉里也流着陈氏的血。”

  因为,我知道,陈氏总会有用得着的一日。

  因为,只要将陈氏皇族攥在手中,那些忠于陈氏的老臣便能成为我的人。

  这一刻,李绥将最后的心底话压在喉间,不曾出口。

  因为,这才是她不为人知的真心话。

  “那个人是谁,你该知道的。”

  李绥话语犹在耳畔,陈之砚双拳禁不住一点一点收紧,从李绥的眼眸中,他已经得到了答案。

  那个名字早已深深印在他的脑海,他的心上。

  “而今为何我要帮你,也很简单,一来,我说过我不想看到明珠蒙尘,二来——”

  察觉到李绥的停顿,陈之砚静静看着李绥,只听到了了了数语,却足以震撼人心。

  “敌人的敌人,便是朋友。”

  ……

  上巳节按照惯例总会有达官贵人,寻常百姓最喜欢看的击鞠赛,然而谁也不曾想到,今岁的击鞠赛却是甚为激烈,而最让人意外的,是拔得头筹,赢得场上阵阵欢呼的不是旁人,竟是早已消弥在世人目光中的陈之砚,从前那位天纵英才的骄子,这一幕无不让在场之人为之太息叹惋,便是从前那些周室老臣亦是忍不住落下泪来。

  就在这一波惊浪还未湮没之时,数日之后,无数的周室老臣开始向天子进言,直谏天子向来求贤若渴,如今既有现成可用的治世之才,何不就此启用,也算泽被天下。为此,朝臣们甚至还引用当年曹操重用有杀子之仇的张绣典故,借此请求天子重新启用当初的陈氏皇族人才,而这其中最为人推荐的便是上巳节击鞠赛上一展风采的陈之砚。

  就在天子尚未给予明确回复时,半月后,亳州便传来了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

  亳州叛乱了——

  原来,起初是亳州刺史解弘之子仗势欺人,当众于州学学堂上殴打同窗学子,一时之间引得亳州州县上下万千学子愤愤不平,当即罢课一同前去刺史官邸声讨。然而解弘非但未惩治其子,反而以麾下兵卫镇压,甚至抓了不少学子入狱。

  此事一出,顿时引得州县百姓声讨请命,就在这民怨冲天的关头,一本账目彻底激怒了亳州百姓。

  原来,此账目竟是一笔一笔写清了亳州刺史解弘这些年来贪污受贿的一切明细,更有解弘私下提高赋税,层层盘剥百姓,缴纳朝廷一半,自己却私吞一半的所得。

  此事一出,亳州便彻底爆发了民乱,直至百姓冲入官邸,杀了解弘之子,将其剖心取肝分食,吓得解弘仓皇而逃,再也压制不住时,此事才传入长安。

  然而此时的亳州已然陷落了大半,震惊整个大兴。

  天子虽盛怒不已,但也知此刻当务之急是派人前去平息民乱。

  可如今亳州民乱非同小可,要知道此次民乱主心骨并非是大字不识一斗的草民流寇,而是起源于饱读诗书的学子,若是一味带兵暴力平息,一来指不定会火上浇油,使得叛乱蔓延更盛,二来若真的杀尽亳州饱学人才,只怕就算平息了叛乱,未来史书上还不知会如何赘说,当年秦始皇如何雄才大略,不也因焚书坑儒一事为人诟病了一代又一代?

  可见这个差事如今就是烫手山芋,干成了或许也在天子那讨不得半点好,干不成,更是一大罪状。

  因而一时之间,满朝文武竟无一人愿意前往亳州平叛。

  直至一个深夜,当朝天子近身宠臣,向天子举荐了一个人。

  “陈之砚?”

  杨崇渊蹙眉不愠地看向苏徽,却见苏徽神情自若地道:“陛下,如今亳州局势紧张,已是箭在弦上,此番若派陈之砚前去,一来可堵住那些旧周老臣的口,如此便无人再质疑陛下圣人胸怀,二来——”

  听到苏徽话中深意,杨崇渊凝眸看去,便见苏徽眸中微芒一闪道:“陈之砚去了亳州,若是不能如愿平叛,那便向天下人说明他的无能,那么又凭何宵想重用二字,亦或是他就此死在叛乱的百姓之手,便更是一劳永逸了——”

  “那若是他平定了?”

  苏徽闻言看向杨崇渊道:“若他当真有此能,便全看陛下如何了。”

  杨崇渊闻言眼眸微微沉了沉,良久才道:“好,那便叫他试一试,朕倒要看看,这没落的陈氏可还有无可用之人。”

  真是超喜欢阿蛮指点江山的样子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