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启明星探案集 第三百一十四章 谁在乎我?

《启明星探案集》第三百一十四章 谁在乎我?

作者:镜月蓝 字数:2631 书籍:启明星探案集

  燃烧的火焰照亮了半边天空,当火焰熄灭,大明帝国的宫城已迎来新的主人。

  万众瞩目中,一道背影踏上御阶,一步一步向上走去,他身上原本属于藩王的衮冕九章逐渐发生变化,化为天子十二章。当他转过身来,整个人已经完成了奇迹judy换装,天子的威严与久经沙场的杀气融合在一起,形成一种独属于他个人的气质。

  这让水镜之外的众人看得有些恍惚。

  “……这就成功造反上位了?”

  “从起兵到如今也就四年而已罢……”

  “中间就在东昌败了一场……”

  离谱的难度、离谱的完成速度,与离谱的战绩结合在一起,带来的冲击是巨大的。

  ————仿佛看到有人砍瓜切菜般破解了地狱难度的副本,还反问一声:“就这?”

  朱棣的成功看上去是如此的顺理成章,如此的轻而易举,甚至给某些不自量力者造成了错觉-

  "区区一介藩王起兵造反,竟然百战百胜,唯一一场败仗也不过损失万人而已,朝廷百万大军仿佛儿戏……" 大唐武德年间,毫无自知之明的李元吉就忍不住撤撇嘴,"我看不是这明成祖有多厉害,是那大明朝廷从上到下都是一群废物!”

  他发出一句经典暴言:“我上我也行!”

  ————同为皇帝没有继承权的儿子,身份十分相似,过于强烈的代入感让他对最终成功当上皇帝的朱棣很是羡慕嫔妒恨。

  ——自己也有同样的才能,却偏偏不得老天誉顾。要是哥哥们全都暴毙,再来一个愚蠢的侄子,自己未尝不能当上皇帝!

  “噗!”旁边有人喷出一声笑。

  李元吉恼羞成怒扭头看去,一眼就看见讨人嫌的二哥李世民那张讨人嫌的脸。

  ——对方声音里的嘲笑,他听出来了。

  李元吉的语气变得很不客气:“好端端在朝堂上发笑,秦王这是什么意思?”

  李世民“啊”了一声,无辜又坦诚地开口:”齐王公然在朝堂上入睡,我身为兄长,于情于理,总该把你唤醒罢。”

  “胡说八道。我何时睡……”李元吉话说到一半,突然醒悟过来——这家伙是在拐着穹骂自己睡着了说梦话白日做梦呢!

  他

  气急败坏就要同李世民理论到底,袖子却不知被谁悄悄扯了扯,过头的情绪这才降下去,随后意识到这位二哥的身份:只沦战绩的话,这也是个"战神"啊。他是哪里来的信心和李世民理论战事?!

  另外,当初盘点赵匡胤时,仙人曾经随口提及唐太宗军略之强,这一特质怎么看都更像是秦王李世民而不是太子李建成。

  是以,这段时间李建成的太子之位愈发不稳,隐隐有更多立李世民为太子的声音,李渊同样被动摇,李元吉愈发不贲。

  ————明成祖身上的好事怎么就轮不到他?

  在众人的赞叹、憧憬、崇拜,与某些人的羡慕嫉妒之中,水镜中画面逐渐变化。

  首先出现的是一行行漆黑的文字。

  【公元1402年,自建文元年起持续四年的靖难之役以燕王朱棣的大获全胜而告终。朱棣入主南京,登基称帝,改年号为“永乐”————煌煌永乐盛世,自此而启!】

  【继位后,朱棣挥起了与他爹一脉相承的屠刀,清理掉不肯听话的建文余党,该杀的杀,该灭的灭,该夷族的夷族——其中也包括建文心腹方孝孺,但他这处于正常范围内的清洗传到后世,不知何时越传越夸张,变成了独一无二的"诛十族"。】

  “这就是诛十族的由来?”

  许多人恍然大悟,只觉得啼笑皆非。

  —造反上位之后清洗前任心腹不是帝王基操吗?诛十族这等子虚乌有之事,却被传得煞有介事,看来这位永乐大帝真是得罪了不少人,很不受某些人群的欢迎啊!

  永乐年间,朱棣一掀眉毛,冷笑起来:"都说史笔如刀,文人一支笔,写黑为白,划白为黑,朕今日算是见识到了。”

  “给朕查!将那背后造谣的贼子通通查出来……”这位永乐大帝可不是什么好脾气的主,杀起人来和他爹一样,老熟练了,"朕倒要看看,他们的脖子是不是和嘴一样硬,或者脖子上是不是有两个脑袋!"

  随着他一声令下,天下掀起腥风血雨。

  而高悬的水境之中,正蔓延着腥风血雨。

  【……完成了对不服从者的血腥清洗,接下来就是对靖难有功之臣论功行赏,在这一点上,朱棣倒是比他爹大方许多。】

  【结束一切关

  于靖难之役的收尾工作后,这位大明天子开始规划他的大明江山——建文帝费了半天劲都没完成反而把自己整翻车的削藩,在朱棣的手中得以实现。屯田养民,兴修水利,治理运河,贯通南北,迁都北京……破败的大明江山在朱棣的手中一点一点重新复苏,恢复旧貌,又向着新的高峰擎升,焕发出新的光彩!】

  水镜之中,是自上而下俯瞰的大明版图。

  原本被战争所摧毁的废墟像是被一只无形的手拂去,重新化作田野、城池、滚滚奔涌的长河,以及在大地上繁衍的百姓。

  弥漫在这片土地上的荒凉与萧瑟散去,取而代之的是牛羊的哞声,孩童的欢笑。

  【不仅如此,朱棣还命人编撰了一部集经史子集、释藏、道经、医药、戏剧、平话、工技、农艺为一体的《永乐大典》,这部世界历史上最大的百科全书无疑是华夏文化的辉煌结晶,全书共计3亿7

  宁公2037关仅品便有60关

  十万字,分22937卷、仪日求使有60卷,分装成11095册,可谓准定色者!I

  【遗憾的是,传到后世的《永乐大典》却已经遗失了90%以上,只剩下八百余卷,四百册左右,且并非正本,而是嘉靖年间的抄写本。正本《永乐大典》的去向至今不明,后世史学家多番探索,也只能得出一个结论——这部旷世之作要么已经被焚毁,要么被嘉靖皇帝带入了陵墓中。】

  “哎呀!”

  看到这里,无数平行时空的文士情不自禁嗟叹出声:"怎么就不见了呢?"

  那可是3亿7千万字啊,经史子集医道匠农无所不包,难以想象是何等旷世之作,怎么就这么没了呢?只要想想当初编撰这部书的人是如何呕心沥血,代入一下他们的视角,都忍不住痛心疾首啊!

  事实上,不用其他人代入了。此时,正在编写永乐大典的人都像是被敲了当头一棒,下意识把刚刚写出来的手稿宝贝似的捧在手中,一个个险些呕出一口血来。

  年纪大的老儒更是一头跌坐在地上,好半晌才爬起来,踉踉跄跄就往外走:"《永乐大典》不能丢!我要去见陛下……”

  ————他们一定要想一个周全的办法保住这部书,最好多抄写几份,放在不同的地方珍藏起来,以免将来再一次“下落不明”!

  ——这可是无数

  人的心血啊!

  为《永乐大典》惋惜的同时,也有很多人注意到了朱棣在文治方面的功绩————"永乐盛世"这四个字,已足以概括一切!

  这让众人惊讶万分。

  “想不到这位永乐大帝不仅能打天下,治理天下的本事也不一般……”

  战神皇帝这个头衔,带给人的固有印象就是武功赫赫,文治方面却不一定了。

  “永乐监世……”朱元璋也琢磨着这四个字。什么样的程度才能称之为盛世?

  “好一个永乐大帝!”

  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纷纷点赞。

  就在这时,水镜中传出一声骏马嘶鸣。

  只见滚滚沙尘里,无垠的大漠铺展开来,一支端肃整齐的大军在大漠中穿梭,他们鲜亮的铠甲上好像凝聚着日月之光。

  不多时,为首之人勒马扬鞭,回转身来。

  “我朝国势之尊,超迈前古。其驭北虏西蕃,无汉之和亲,无唐之结盟,无宋之纳岁币,亦无兄弟敌国之礼……”

  刚刚点完赞的汉唐宋三朝天子:“??”

  逃过一劫的秦始皇赢政:吃瓜看乐子。

  但转眼看到旁边的扶苏,他开心不起来了——那些朝代虽然被开了地图炮,可至少都有几百年国祚。秦朝倒是没有和亲结盟纳岁币,毕竟二世就亡了,满门都没了,他就算想有这个机会,也做不到啊!

  一时间,无论是被地图炮的汉唐宋,还是没有被波及的短命王朝,都郁闷起来。

  【当上皇帝后,这位永乐大帝却"不忘初心",他一生五征漠北,驱逐胡尘————尽管并未在狼居晋山祭天,其功绩却被后人视为封狼居胥;又平定了唐朝之后就独立在外的安南,将之纳入大明版图;并数次派遣宦官郑和下西洋,扬大明国威于域外!】

  哗啦啦的水浪声中,一艘艘高大的宝船扬帆远去,它们巍峨壮丽,凝聚着当今世界最先进的技术,携带着当前最强王朝的友谊,缓缓入海,驶向远方数不清的小国。

  【————以大明为中心的朝贡体系从此建立起来,万邦来朝的辉煌再现于诸夏!】

  水镜中白雾涌动,再次出现的画面,是数百年之后的后世,一座又一座庙宇出现在众人眼中,其上赫然写

  着“三宝宫”。

  【郑和下西洋,是当时世界最大规模的航海远行。这支船队有着世界上最先进的技术,远超同时代的宝船,将大明的丝绸布匹带往域外,又带回来自域外的香料珍禽以及千里迢迢前来朝见的番邦使臣。”三宝太监”郑和的名字,从此在这片海域上代代相传,直到如今的东南亚,依旧存在大量的三宝宫,三宝寺,三宝庙……帝王将相都化作尘土,这位华夏历史上最传奇的航海家,却在后世的香火中神化。】

  郑和本人此时已经惊呆了。

  ————他一介阄人,残缺之身,只是兢兢业业奉命行事,竟然也能有机会名垂青史!

  除非历代帝王,能得后人为其建庙,古今又有几人?诸葛武侯之流屈指可数矣!

  郑和忍不住遥望远方。

  一股说不清的情绪在他心中激荡,他仿佛直到今日才发现自己人生的价值所在!

  朱棣惊讶过后,开怀大笑起来。

  ————臣下的功绩就是他的功绩。郑和下西洋既然在历史上留下如此浓墨重彩的一笔,身为皇帝的他才是最大的受益者!

  不过,从前他只当这是扬威t外,控制诸多小国臣服大明的手段而已,但仙人如此刻意提及,可见还有他未料到的好处……

  果然,下一刻镜中人徐徐开口。

  【在那个风起云涌的大航海时代,大明已经领先西方一大步跨出了走向海洋的步伐。遗憾的是,受到华夏数干年的思想局限,永乐大地派遣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出于政治上的考量,并未将广袤的海洋视为可征服的领土,也不曾想过以此获利。】

  【来自番邦的香料在大明国土上卖出天价,大明天子对于来进贡的小国更是毫不吝惜赏赐,永乐年间郑和六下西洋,番邦大赚特赚,大明国库却消耗不少,大明百姓更是不曾获得丝毫好处……】

  【朱棣去世后,明仁宗朱高炽上位,下西洋之事宣布作罢。直到其子明宣宗朱瞻基继位,才有了最后一次郑和下西洋。】

  【在最后一次下西洋的途中,郑和去世。两年后,明宣宗去世。从此有明一朝实行禁海,虽民间私自出海屡禁不绝,但官方出海再无可能。郑和七下西洋,成为了大明朝航海史上最辉煌的巅峰,也是最后的绝唱!】

  水镜之中,传出一声长长的叹息。

  【与此同时,西方却开启辉煌的大航海时代,葡萄牙,西班牙,英国,一个又一个岛国在远洋航海中吃到红利。落后于诸夏的西方之国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强大起来,思想觉醒,工业革命……】

  【数百年后,当诸夏在满清闭关锁国的政策中不断向着深渊坠落,来自西方的征服者却远渡而来,用先进的坚船利炮叩开了诸夏的大门,为这片土地上的人民带来了永难忘记的黑暗、屈辱,与灾难。】

  炮火响彻在虚幻的华夏疆域上,水镜之前无数平行时空的人看着一双双无形之手将华夏的疆域分割,烙印上别国租界之名。

  所有人双目赤红,几乎喷出火来。

  ————他们不懂租界是何意,但从圈地盘的动作中也能猜出来。自己的家不再属于自己,反而要被那番邦小国强行“租借”?

  “英、法……”朱棣一个一个念着这些不认识的国名,突然目光一凝,“日本?”

  ……这个他熟啊!就在大明边上呢!

  积压在心中的怒火瞬间爆发出来!

  ——他暂时没办法远渡重洋去找那些不认得的国家,就在边上的日本还打不得吗?

  什么不征之国?没听说过!打就是了!

  而此时,这一篇盘点也来到尾声。

  但就连朱棣本人都不关心这些了。他现在满脑子都是:打日本!打日本!打日本!打日本!

  【公元1424年,朱棣去世,庙号太宗,谥号曰文。大约百年后,由藩王之子入继大统的嘉靖皇帝朱厚熄为了让生父入庙,不仅将明仁宗的牌位踢出去,还帮朱棣进一步升级,由明太宗变成了明成祖。】

  朱棣:“??”

  朱高炽:“??”

  父子二人对视一眼,只觉得有一肚子的脏话想说。

  朱厚熄是吧?这个名字他们记住了!

  ————我谢谢你啊!

  【这位集“祖”“宗”于一身的大明天子,以藩王之身造反,起兵八百打下天下,平安南,征漠北,下西洋,令诸夏开启了汉唐之后又一卷万邦来朝的辉煌篇章!】

  【倘使当初能抓住大航海时代的浪潮,使诸夏从此领先于世界,犹未可知!】

  【————惜哉!】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