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我们反派才不想当踏脚石 第2573章 佛生两面

《我们反派才不想当踏脚石》第2573章 佛生两面

作者:孤山有狸 字数:19 书籍:我们反派才不想当踏脚石

  [[早朝后的武英殿。

  摆在御案的那只盘螭杯,自杯口而出的腾腾热气,正徐徐往上飘着。

  内穿道袍、外披直领氅衣的弘治皇帝,沉着脸坐于御座。

  萧敬微微侧着身站于御案边,听候着差遣,其余宦官却离得远远的。

  弘治皇帝双手持着一份题本模样的文书,目光注视着其中的某处,久久不动。

  只见上面写着:“九月初九重阳日,儿臣已至山东布政司辖下的滕县,于官道一段较为狭窄之处,遭遇一伙三四十人的‘响马’拦路劫夺。

  在众护卫合力之下,这伙‘响马’不堪一击,未及一刻钟已被追击得四处逃散。

  领头的三人虽然武艺颇佳,但众护卫一同出手,很快便将三人擒拿下来。

  事后查点,我方车队及众人员毫无损伤。

  经审问,这伙‘响马’实为附近村民。因村庄遭了水灾,几乎家家无以为继,加上官府赈济不力,已现村民活活饿死之例。

  迫于无奈,这三四十名青壮年才拦路劫夺,不过此次为这伙人的首次之举。

  在儿臣劝谕之下,领头三人已憣然醒悟,会将其有用之身报效朝廷。

  临别前,儿臣赠了他们些许银两,以作其村庄赈济之用。

  事后,儿臣亦派人暗中查探,赈济已落到实处,那村庄已暂无饥饿之忧。

  然而,从北直隶,到山东布政司,仅一场水灾已让甚多地方民不聊生,就儿臣出京的沿路所见所闻,可谓哀鸿遍野……”

  弘治皇帝正在览阅的文书,正是朱厚照亲手书写的,经锦衣卫直接送达御案的“密报”。

  这是朱厚出京后,由锦衣卫传递回来的第二份“密报”,所提及的基本为他沿途所经之地的民生景况,多为忧心之事。

  过得好一会,沉着脸的弘治皇帝长长叹了声,接着喃喃地道:“哀鸿遍野,哀鸿遍野……”

  稍顷,他望向萧敬:“萧敬,这大明,到底是谁的大明?”

  萧敬吓得随即跪了下去:“大明自然是万岁爷的。”

  “那为何朕一直不知生民如此艰难?”弘治皇帝叹了声,又道,“众臣子,人人皆称‘政通人和’,何来的政通?何来的人和?”

  萧敬几乎伏在地面上,没有出言。

  “北直隶如此,山东布政司亦如此,难道南直隶也将如此?年年岁岁,蠲免那么多田赋。每逢天灾,各地赈济更不断,为何生民仍这般艰难?”

  弘治皇帝不管萧敬是否回应,仿似自言自语般,继续道:“蠲免田赋,到底蠲免了谁的田赋?那赈济,又赈济了何人?”

  虽然弘治皇帝所言清晰传入萧敬的耳朵,但萧敬如“雕像”般跪在地上一动不动,他那里敢回应。

  弘治皇帝神色怏怏,又叹了声:“起来吧,地上冷……”

  他边说着边缓缓合上手中的题本,放到御案的一侧。

  须臾,他伸出右手,端起那只仍热气腾腾的盘螭杯,凑到嘴边,往杯口轻轻吹了吹气,这才抿了抿杯中的茶水。

  “东宫的安危,东缉事厂和锦衣卫切莫掉以轻心。”弘治皇帝望向缓缓站起来的萧敬,压低声音道。

  仍躬着身躯的萧敬听得立马轻声回应:“万岁爷尽管放心,若千岁爷少了根寒毛,就拿老奴是问。”

  为何萧敬敢夸下这般海口?皆因东缉事厂上报的消息里,无一不反馈朱厚照的众护卫强悍之极,连真正的响马都闻风而逃。以普通商队作掩饰的朱厚照一行人,离京至今安然无恙。

  弘治皇帝颌了颌首,将手中的盘螭杯放了下来,未几,拿起御案的另一份题本,缓缓展开。

  仅览阅片刻,他微摇了摇头。

  原来这份题本,是进言于东宫千秋节当日,待早朝毕,先由文武群臣至文华殿向东宫行礼,然后于午门赐宴群臣,以示庆贺。

  这般进言的题本已不是第一回。

  还有数日,便到九月廿四,那是朱厚照的生辰,亦即千秋节。

  不过,朱厚照已暗中离京,虽然没有告知任何官员,但如今人不在禁宫是铁一般的事实。

  短短数日内,弘治皇帝又如何能将已到南直隶的朱厚照找回来,去接受这些文臣武官的行礼?

  故而,对于这类进言,弘治皇帝惟有置之不理,继续留中。

  紧接着,弘治皇帝又拿起一份题本,展开览阅起来。

  仅一会工夫,他已满面怒意,沉声道:“他们这是要干甚么呢?至于再,至于三?”

  虽然不知道弘治皇帝因何而怒,但萧敬刚放松的心情,却因他这道满含怒意的轻喝声,再次变得紧张起来。

  “萧敬,你来看看,内阁要做甚么?这已是几回了?”弘治皇帝怒意不减,将手中的题本一合,递给萧敬。

  萧敬听得那敢怠慢,马上应了声诺,一个箭步已跨了过去,躬着身躯伸出双手接过弘治皇帝递来的题本,展开快速览阅起来。

  这是内阁所拟的惩处章程,惩处的对象,包括右都御史史琳、都御史王珣、保国公朱晖、总兵官郭鍧、副总兵傅钊、右参将马隆和左参将左方,以及宦官苗逵和张僴等人。

  无论是对文臣,还是武官,甚至宦官,都以罚俸了事,只不过由前两回的罚一季和罚半年,加重到罚俸一年。

  对弘治皇帝在数日之前的“大发雷霆”,看来那三位阁老没当一回事,依然在寻求“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此前两回所拟的章程,弘治皇帝只让萧敬退回内阁,让内阁重拟而已,并没有说甚么。

  或许正因为弘治皇帝的态度如此,让内阁看到希望,故而在第三回修改中,只将罚俸加重而已。

  见得萧敬缓缓合上那题本,弘治皇帝问道:“何如?”

  “万岁爷,三位阁老这般拟定惩处章程,有些过轻了……”萧敬躬着身躯,将题本递回给弘治皇帝,犹豫了片刻才说道。

  弘治皇帝听得“哼”了声,接过题本,随即用力往御案一摔,随着“啪”的一声,那题本滑到御案边,堪堪停住。

  萧敬心中一惊,万岁爷又摔东西?

  “何止是轻……”弘治皇帝沉着脸,低喝一声。

  稍顷,他轻吁了口气,继续道:“传朕口谕,问问那三位阁老。他们要包庇到何时?难道他们眼中只得那几名文臣武官?那些无辜的生民士卒,就活该枉死?”

  虽然弘治皇帝没有动怒,但语气生硬得很,不知为何,萧敬竟听得有些心惊胆战。

  ---

  文渊阁位于左顺门外的东南角,在文华殿南侧,紧贴着禁宫墙垣而建,与武英殿的直线距离约莫也就二三百步。

  手持着题本的萧敬,从武英殿出来之后,脚步顿时慢了下来,神情更有些严肃。

  通往文渊阁这段不长的路程,他走了足足一刻钟。

  文渊阁本有十间房,东边的五间是用来收藏各类典籍的。

  而西边五间里,正中的一间悬挂着“文渊阁”三字的牌匾,其左右分别为制敕房。

  最西侧的那一间,在正统年间,已成为了内阁阁员拟票的场所。

  而到了天顺年间,重登皇位的英宗睿皇帝,又令工部修整文渊阁的门窗、增置门墙。自此以后,文渊阁便由十个房间变成了一个独立的小院。

  自从文渊阁成了内阁阁员入直之地,就已经成为禁地和秘阁,一般人是难以进入。那怕是其他官员,也要给牌查验方能进入。

  但萧敬又不是一般人,他这张脸就是“通行证”,又何须给牌查验,进出自然畅通无阻。

  正于阁门当值的一名中书舍人,见得萧敬,随即躬身唤道:“萧公公……”

  萧敬仅点了点头,已迈进阁门。

  内阁阁员票拟的地方本就不大,萧敬甫一进来,分坐在数张桌子前的刘健、李东阳和谢迁几乎已同时看见了他。

  对于被称为“内相”的司礼监掌印太监萧敬,刘健、李东阳和谢迁自然不敢怠慢,均站起来,朝着萧敬拱了拱手。

  “萧公公,你可是稀客。”

  “萧公公,什么风将你吹来了。”

  刘健、李东阳和谢迁见得萧敬沉着脸,只点了点头,没有出言回应,不由得愕然。

  虽然平时萧敬与内阁阁员没有甚么冲突,且基本好言相向,但今日他前来内阁乃代皇言,故而不苟言笑。

  萧敬目光缓缓从刘健、李东阳和谢迁面上扫过,略等片刻,故意清了清嗓子,才道:“三位阁老,闲话就先不说了。咱家是来传旨的,先接旨吧……”

  刘健、李东阳和谢迁听得脸色一正,移步而出,齐齐跪在萧敬跟前。

  “万岁爷口谕。”萧敬有意顿了顿。

  须臾,他声音突然提高甚多:“三位阁老,朕要问问尔等。尔等要包庇史琳、王珣、朱晖等人到何时?至于再,至于三?难道尔等眼中只得这数名文臣武官?难道那些因他们无辜而死的生民士卒,就活该枉死……”

  听着萧敬口中发出的又尖又高的声音,刘健、李东阳和谢迁的身躯竟微微颤抖着,三人纷纷道。

  “臣惶恐……”

  “臣有罪……”

  前两回,弘治皇帝虽然将惩处章程退回让他们重拟,但并不像今日这般,特意让萧敬来传口谕,厉声斥责。

  萧敬的声音停了良久,李东阳这才抬起头来,小心翼翼地问道:“萧公公,皇上可另有上谕?”

  “李阁老,最迟明早,万岁爷要见到重拟的章程。万岁爷还让咱家提醒三位阁老,切莫再避重就轻……”>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