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妃舞天下:误惹神秘王爷 第2章 诡异2

  黎丞接到圣旨,果然头痛了。

  扩军到两万,朝廷就给十万两银子,这点钱够干什么?

  晋王领军平乱,每年可是要花数百万两银子的。哪怕他们南越地方偏僻,人口少,扩充的兵员也相对较少,不及晋王的一半,也不至于给十万两就打发了吧?多少给个晋王兵费的零头啊。

  这是既要马儿跑,又不给马儿吃草,朝廷一道圣旨,下面的人跑断腿,还不一定能办成。

  这时候黎丞就庆幸他前不久选择站到了平王这一边了,旁的不说,平王手里有钱,出手大方啊。若不是平王出银子,光指望朝廷的那点拨款,这南越水师早因为发不起粮饷解散了。

  不过问要钱这事,怎么只能他一个人急呢?

  黎丞派人将黄思严和赵世昌请了过来。

  黄思严虽说挂了个水师统领的名号,但到底是侍卫出身,而且升官也有很大的运气成分,因此见了黎丞态度很是恭敬:“下官参见黎大人。”

  黎丞笑得异常和蔼,摆手道:“黄统领、赵将军,不必多礼,请坐,今日将你们请来,是朝廷下了一道圣旨。”

  说着他让人将圣旨捧给二人。

  黄思严和赵世昌看完了圣旨后立即表态:“朝廷要咱们水师剿灭红莲教,我们水师责无旁贷,听从大人的吩咐。”

  这事黄思严前几日其实已经接到了刘子岳派人送给他的信,让他暗中将水师的成员也给排查一遍。

  可能是因为水师一年前就到了广州,一直在营地中训练,不怎么与外界接触的缘故,而且水师中的北方流民极少,所以到目前为止还没发现红莲教的踪迹。

  水师没被渗透,黄思严松了口气。但为了谨慎起见,他与赵世昌商议后,安排了信得过的人盯着从北边来的那部分士兵,以防万一。

  因此他也深知红莲教之患,黎丞一提,他便答应了。

  黎丞笑眯眯地说:“多谢黄统领和赵将军,有你们这话我就放心了。只是圣旨后半部分,朝廷要求将水师扩军至两万,你们怎么看?”

  黄思严没想那么多,眨了眨眼说:“扩啊,咱们听朝廷的。”

  赵世昌带兵多年,倒是大约明白了黎丞的意思。

  这养兵是件极费钱的事,朝廷给的那点银子根本不够。黄思严一直跟着平王殿下,从未缺过钱,而且平王缺谁也不会缺了自己人,所以黄思严完全没想到这一茬。

  可府衙显然是拿不出这么大笔银子的。黎丞现在提起这事,应该是希望黄思严能主动揽下这个差事,想办法凑齐这笔银子。

  但黄思严不接,他也不好提,毕竟他跟平王的情分还没到那份上,养兵又不是只掏一次银子的事,他不可能越俎代庖,替平王答应下来。

  黎丞见他们俩一个似乎没听懂,一个沉默不语,有些头痛。他最怕跟这些武将打交道了,不将话说得直白点,他们就听不明白。

  吐了口气,他干脆挑明:“黄统领,赵将军,朝廷给的这十万两银子够招募一万四千名士兵吗?”

  论算账,黄思严不输给他们俩,只在心里默了片刻后就道:“不够,光是配齐这些人的武器、铠甲等物这笔银子恐怕就没多少结余了。他们这么多人每天还要吃饭,月底还要给他们发军饷呢?”

  黎丞苦笑着说:“是啊,如今朝廷困难,需得咱们自己想办法筹措银子。黄统领和赵将军想办法克服克服吧?”

  黄思严当即拧起了眉头:“黎大人,这不合适吧?朝廷就拨这么点银子,那么大的缺口,你让我们上哪儿去找银子填这么大个窟窿?”

  虽说他知道平王有银子,可能花朝廷的为何要花他家王爷的?铲除红莲教本来就是朝廷的责任,没道理回回都问他家殿下要钱啊。

  黎丞揉了揉眉心,给他陈述这里面的厉害关系:“朝廷应是真拨不出银子来了。江南大乱,战事持续了两年多,还在向中原和西南地区蔓延,打仗每天都要消耗银子,相反江南多地征收上去的田赋却少了许多,早就入不敷出了。这几年,朝廷已经连续三次加征了田赋和盐税,百姓负担很重,府衙也不能再增加田赋了。黄统领,平王殿下最有办法了,这事恐还得求助你家殿下。”

  黄思严听他卖完惨,嘟囔道:“我看你就是瞧我家殿下好说话。”

  黎丞哭笑不得。

  名正言顺扩军这种好事,别的王爷求都求不来好吧。这黄思严不愧是跟平王殿下最久的人之一,真的跟平王一个性子。

  “黄统领,此事不宜迟,还是快快决断吧,这多拖一天,红莲教就可能增加几十名教众。”黎丞催促道。

  黄思严不干:“黎大人,这事我可不能轻易代我家殿下应承了。朝廷就拨了这么点银子,以后拨不拨?不拨,那用完之后呢?这些人怎么办?继续留在军中,谁掏银子?总不能以后都我家殿下掏吧?”

  黎丞赶紧说:“这个困难,我会向朝廷反映的,咱们先过了这一关再说吧。黄统领还不知道我是什么人吗?若能讨来银子,我自是不愿意让殿下掏的,这不是实在没办法吗?”

  黄思严说:“黎大人,你说的话我相信。只是这事太大,所耗费的银子也不是小数目,我不能代殿下做主,咱们一同去见殿下吧。”

  黎丞想想也是,这可不是几百几千两银子的事。若长期养这两万人,一年怎么也得费个六位数的银子,朝廷下拨的银子不够,余下的都得平王出,长年累月,可不是个小数目。

  “好,那有劳黄统领了,正好我还没去过兴泰,这次就去见识见识。”黎丞兴致勃勃地说。

  两人商议好后,次日上午便从广州出发去了兴泰。因为出发的时间门比较晚,当天晚上只得在野外露宿,次日上午才抵达兴泰。

  一进入兴泰,黎丞感觉自己眼睛都不够看。

  与过去半天所见皆是荒野不同,兴泰像是镶嵌在无边绿林中的一颗明珠,规模抵得上一个县城,房屋栉次鳞比,很新。而且房屋的建设应该是经过细心布局的,甚至街道上还修建了排水的沟渠,上面用青石板铺着,既不影响下雨天排水也不影响走路。

  当然,这还都不是最让黎丞意外的,毕竟要论建筑的雄伟和城市规模,兴泰哪怕发展得再迅速又如何比得上广州这座千年古城。

  黎丞意外的是兴泰居民脸上洋溢的笑容。

  每个人的脸上都充满了希望,与他经常看到的穷苦百姓大不相同。虽说这些人的衣服上也有补丁,但都不是破布拼凑的衣服,而且相对比较整洁,孩子们也不是那种瘦骨嶙峋的样子。见了他,也不害怕,有些孩子还好奇地打量他们,认识黄思严的,还挥着小手喊“黄叔叔”。

  在兴泰,他能感受到一种勃勃的生机,而不是日复一日的麻木求生。

  以小见大,黎丞似乎有些明白,公孙夏为何会来了兴泰一趟后就转而支持平王了。

  ***

  他们还没到达王府,刘子岳便收到了消息。

  因为这几日在清理兴泰的红莲教徒,镖局的人员都留在了镇上,一发现有新鲜面孔,当即报告到了王府。

  刘子岳对冉文清说:“跟黄思严一块儿回来的,应该是广州的某位官员,咱们去看看。”

  两人走到门口,正好遇到了黎丞和黄思严。

  “臣参见平王殿下。”二人赶忙行礼。

  刘子岳赶紧伸手扶他们:“黎大人,黄统领不必多礼,两位里面请。”

  进了待客的厅堂,双方落座,闲话几句后,黎丞当即说明了来意,将圣旨给了刘子岳看。

  刘子岳看完就知道怎么回事了。

  朝廷可真有意思,让下面的人扩兵,结果就给这么点银子,打发叫花子呢,也真干得出来。

  黎丞平日给了他不少便利,刘子岳也不跟他打哈哈,直言道:“黎大人辛苦了。”

  仅仅一句话,让黎丞眼睛不自觉地有些湿润。

  他还没诉苦,平王就看出了他的难处。这样善解人意又体恤下面的态度,与朝廷这张冷冰冰的圣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他苦笑着说:“食君之禄,忠君之事,臣拿了朝廷俸禄,当尽职尽忠,只是,这事臣实在是为难啊。臣也是没法子,因此才让黄统领带着过来叨扰殿下。”

  刘子岳同情地看着他:“黎大人一向兢兢业业,忠于职守,这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事。你的难处我理解,只是……黎大人,如此也不是长久之计。若咱们轻易就将银钱的事解决了,只怕以后南越再遇到难处,朝廷还会如此处置,甚至,十万两都不会有。”

  刘子岳不是出不起这笔银子。

  但他不能让朝廷产生南越富得流油,多少银子都掏得出来的想法。

  一旦形成了这种印象,以后朝廷别说拨银子了,恐怕没钱的时候就会盯上南越这只肥羊,变着法子加征赋税,最后苦的只能是南越广大的普通百姓,因为税赋都会加到他们头上。这几年连续加了好几次税,百姓的负担已经够重了,他不能做这个雪上加霜的推手。

  就像这次,朝廷不知道出十万两银子不够扩兵吗?

  怎么可能,那些大臣跟人精似的,如何算不清楚这笔账。

  只不过一是朝廷在财政上确实吃紧,比较困难,二则是看到上次南越海盗霍乱,朝廷没出钱没出力,最后还是解决了。大家都抱着一种不出银子,兴许南越也能像上次那样自己解决这个难题的想法,能省一笔钱是一笔钱。

  如果这次他轻易答应了黎丞掏银子这事,只会给朝廷造成一种南越果然有钱,他们十万两都出多了的想法,从而得寸进尺,指不定会怎么想方设法从南越搜刮银子。

  所以这笔银子,他不能轻易出。

  经刘子岳这么一提醒,黎丞如遭雷击,半晌后苦笑道:“还是殿下想得周到,是臣想得太简单了。”

  他只看到了这件事对平王的好处,对南越的好处,却忽略了这背后潜藏的危机。

  刘子岳轻轻摇头:“黎大人也是一时没有想到。朝廷便是再困难,养两万士兵的费用还是掏得起的,正所谓会哭的孩子有糖吃,这一家子中调皮捣乱会哭会闹的孩子总是不大容易被忽略,同理,做官亦如此,黎大人有时候实不必太实诚。”

  要说黎丞这人吧,圆滑是圆滑,但有一种唯上的思想。朝廷下派什么任务,他都老老实实完成,从不讨价还价,这样可不好。

  黎丞被刘子岳说得老脸一红:“是臣一时糊涂。只是,殿下……即便苦恼,朝廷恐怕也是拨不了太多银子给咱们的。”

  他不想争吗?当然不是,他之所以第一反应是自己想办法解决,全因南越的重要性远不及江南和中原。

  朝廷势必会先紧着那些地方,先将江南和中原的红莲教清剿了再说其他的。至于南越,能守住更好,不能以后再慢慢收回就是。

  所以哪怕收到了南越多地的奏报,朝廷也没派兵过来,就给了十万两银子,下了一道圣旨,就把这个担子丢给了地方。

  南越红莲教的清剿,最终还是只能靠他们自己。

  刘子岳站起身,背对着黎丞,思虑半晌后道:“黎大人所言也有道理,这笔银子最终还是得咱们自己想办法,但咱们不能让朝廷觉得咱们凑齐这笔银子很容易。黎大人若信得过我,就上奏朝廷诉苦吧,直接说十万两不够,请朝廷再拨点款。另外,我再给于大人和公孙大人写封信,请他们也上奏朝廷,再次陈述南越红莲教的危害,铲除红莲教是一件迫在眉睫的事。让朝廷能够更重视此事。”

  能要来多少银子是小事,最关键是要给朝廷他们南越非常艰难,非常不容易的印象,这样后面才不会被盯上。

  黎丞听到刘子岳条理分明的处置方案,松了口气:“殿下这安排好,臣马上就写信。”

  不就诉苦吗?他们南越就跟后娘养的一样,赋税没少交,可轮到他们时,朝廷却最不重视他们。他有一肚子的委屈,正愁没地方哭呢!

  刘子岳含笑点头:“辛苦黎大人了。”

  冉文清马上让人准备了笔墨纸砚。

  刘子岳也提笔写信,只是信写到了一半,陶余就过来禀告:“殿下,于大人来了!”

  刘子岳挑了挑眉,今天刮的什么风啊,怎么一个两个都往他这里跑。

  他刚起身便看到于子林大步进来。

  “臣见过平王殿下!”于子林的目光随后落到了黎丞身上,有些诧异。

  刘子岳笑道:“不必多礼,坐,正好,黎大人也来了。”

  双方见过礼,于子林目光在黎丞和刘子岳身上打转,好奇地说:“让我猜猜,黎大人,你来兴泰的目的莫非与我一样?”

  听到这话,黎丞诧异不已,但转念一想,谁不知道于子林在京城有人脉啊。他含笑点头:“应该是,我是为了朝廷下旨扩充水师一事来寻求殿下的帮助。”

  “巧了,我也是为这事而来。”于子林拱了拱手,说道,“黎大人,非是我故意针对你,殿下不能轻易出这笔银子。”

  黎丞无奈地笑了笑:“殿下已与我陈清了利弊,此事是我太急切,没想周全。”

  听他这么说,于子林笑了:“哪里,大人也是为南越百姓着急,一时没想到这点。”

  看来他是白担心了,他还真怕平王财大气粗,一口就答应了黎丞的恳求,因此接到恩师的信,他连夜赶了过来。

  给了黎丞台阶下后,他笑着问:“殿下,你们是否已经有了解决的方案?”

  刘子岳将先前的安排简单地说了一遍。

  于子林食指轻点桌面,沉思少许道:“殿下,黎大人,朝廷如今是什么情况,咱们都清楚,黎大人便是诉苦,恐怕朝廷也不会拨多少银子给咱们。若最后还是靠咱们自己解决了这事,朝廷还是会认为南越可以榨一榨,许能榨出一些油来的。”

  如今大景多地爆发红莲教之乱,连朝廷下派的赋税都不能按额完成。南越虽说叫了苦,最后却能自己养两万人的军队,这让朝廷怎么想?

  所以光叫苦还远远不够。

  刘子岳点头:“于大人说得有理。于大人心里可是有了对策?”

  于子林笑呵呵地说:“殿下,臣有一计,既能替殿下节约不少银子,又能让朝廷不会因此事盯上南越。”

  刘子岳感兴趣地问:“哦,说来听听。”

  于子林指了指北边的方向:“殿下有所不知,连州偏东北的地方发现了一处铁矿,临近高州的地方也有煤矿。我们可向朝廷上书,就说南越缺银子,十万两不足以装备两万大军,然后再提到南越缺少铁器,武器需得从江南或是京城运过去,恳请朝廷先送一批武器和铠甲过来。”

  “朝廷肯定不会答应。”黎丞说道。

  那么多铠甲和武器,要花不少钱暂且不说,还有一个原因,战乱波及多地,不少矿山受到了波及,而武器的需求又很旺盛。还是那句话,朝廷肯定先紧着更重要的地区,如果有剩的才会给南越。但现在这种情况,哪有多余的武器给他们。

  于子林笑得意味深长:“朝廷不答应就对了。”

  黎丞静默少许,已经明白了他的真实用意。

  “于大人是想让朝廷允许我们开采铁矿,打造武器?”

  于子林端起茶杯轻轻抿了一口:“殿下出了那么多银子养兵,维护南越的太平,总不能什么都让他掏吧?正好将这座矿山划拨给刘记商行,以后水师的武器就完全不成问题了。”

  一句话都没来得及说的刘子岳不知是该笑还是该哭,他的商行已经被他们安排得明明白白了。

  只是这么搞下去,事情越来越多,他什么时候能够真正闲下来?

  刘子岳总有种自己要被套上缰绳的感觉。

  可他也不是那种不识好歹的人。于子林这个提议,分明是他占了大便宜,盐铁专营,这两者的利润都极大。获得矿山的开采权,并开设器械局,铸造武器,不光能赚银子,还能满足武器的需求,也就是现在情况特殊,他们才敢想。

  若是太平时期,提这个,轻则被训斥一顿,重则乌纱帽不保。

  而且以前水师六千人和镖局这三千人的武器,都是他们费了老大力气弄来的,有些甚至是从南洋弄回来的铁器打造的,成本高不说,关键是麻烦。

  一旦南越自己开采铁矿,这些困难都将不复存在。

  只是这事还得黎丞配合才行。

  刘子岳不便多言,只是微笑着看着他们。

  黎丞只犹豫了片刻。

  他既已答应了徐云川,站平王这边,自是希望平王的势力越大越好。

  于子林这个时机把握得刚刚好,此事不但能解决南越的铁器问题,而且也能解决他目前面临的困境。

  因此他很快就开口表了态:“于大人这个提议正好解了朝廷和南越的燃眉之急,我这就上书陛下。”

  说着,他将先前写的那封奏折撕了,重新铺了一张白纸,落笔。

  两刻钟后,一封洋洋洒洒的奏折完工。黎丞将奏折装入了信封中,拱手道:“殿下,广州事务繁忙,臣就先回去了,水师之事有劳殿下了。”

  刘子岳起身送他:“让黄思严与大人一道回去吧,银子的事你不必忧心,另外,水师先动起来,将广州的红莲教众铲除了。”

  至于其他地方,只能慢慢来了。

  黎丞和黄思严应是:“臣等明白,回广州便行动。”

  送走黎丞,刘子岳回到厅堂,对于子林说:“于大人和陈大人帮了我这样大的忙,真不知道如何感谢。”

  他也不装傻,黎丞光写这封信给朝廷肯定没用,朝廷还得有人主动提起这事方可行得通。这事陈怀义肯定会帮不少忙,自己表达一番感谢也是应该的。

  于子林道:“殿下言重了,若有了铁矿,于连州也是一件好事。对了,听闻兴泰抓到了不少红莲教徒,可处置妥当了?”

  提起这事刘子岳脸上的笑容顿时不见了:“一共抓了两千二百人。兴泰地方小,几乎都是熟人,好盘查。这些人中,有红莲教的骨干两百余人,已经处决了,剩下近两千人比较难办。”

  若是搁朝廷,肯定是将这些人一并给杀了。

  但刘子岳骨子里毕竟是个现代人,还做不到杀两千人眼都不眨的程度,尤其是这里面有很多老弱妇孺。他们就是纯粹被红莲教洗脑了,加入其中,做着死后升天或是下辈子投胎个富贵人家的美梦,愚昧又虔诚,而且也没做过什么伤天害理的事。

  全部杀了过于残忍,不杀留着也是个隐患。

  于子林轻轻点头:“不光是兴泰,连州也有不少这样的百姓,全部都杀了肯定是不行,不若安排他们去服役吧,同时每日给他们普及红莲教所做过的恶事。”

  刘子岳想了想,补充道:“还可将部分干过不少恶事的红莲教骨干,拉出来□□,让被蛊惑的百姓来批判他们。”

  一是能够破除掉红莲教中上层领头人的权威,二是能让被蛊惑的百姓知道,他们所谓的坛主大人、护法大人并不是那么无私,甚至是拿着他们这些信徒给的银子花天酒地、纵情享乐,吸他们的血,让百姓识破他们的真面目。最后百姓们揍过这些骨干,双方结了仇恨,以后这些百姓恐怕也不敢再信红莲教了,毕竟他们可是揍过神使的。

  于子林赞同:“这个法子可在其他州县一并推行。我们南越本就地广人稀,若全杀了,未免太可惜了。”

  估计总共得杀好几万人。

  “好,回头让人捎一封信给黎大人和公孙大人。”刘子岳说道。

  铲除红莲教迫在眉睫,刘子岳虽说不想让朝廷觉得他掏这笔银子太容易,但也不可能眼睁睁等朝廷下了旨意再行动,不然依南越到京城的距离,得好几个月去了。

  这期间门只怕又会有不少无知单纯的百姓被蛊惑进红莲教。

  所以为了避免此种情况,刘子岳次日写了一封信给池正业,让他拿一笔银子支持黄思严扩兵。当然,此事不会对外说,只说是先用着朝廷拨下来的银子。

  这次一共要招募一万四千名士兵,肯定不能再全部从兴泰拉人了。兴泰还要筹备采矿炼铁的事,再加上又清除了两千多人,人手相对比较紧张。

  因此这次的一万四千人,多是从广州、高州等地招募。

  黎丞等人一面下发朝廷招募兵员的通知,一面上书朝廷诉苦。

  ***

  半个多月后,朝廷收到了南越的几封急报。

  公孙夏、于子林等人都上报了当地排查出的红莲教众的大致人数,然后再次恳请朝廷出兵,铲除红莲教余孽。

  在奏折中,他们一个比一个急,就只差说南越危矣,此事刻不容缓了。

  延平帝和众臣看了自然是着急。

  南越再不重要,那也是大景的一部分,而且这几年,南越相对稳定,也为朝廷贡献了不少赋税收入。若是失了这么大片地区,朝廷不但要损失掉一部分财政收入,还将面对红莲教从南向北的反扑。

  所以,不但万不得已,他们也是没打算放弃南越的。

  可要再出一大笔钱,朝廷又没多少银子了。

  正为难时,太子道:“父皇,南越的红莲教还处于起步阶段,正是最好扑灭的时候。这时候若能及早将其铲除,所用的代价最小。”

  延平帝点头:“此言有理,太子你可否有对策?”

  太子拱手道:“父皇,儿臣私以为江南战事交织数年,僵持不下,短期内怕是难以破灭,依儿臣看,不若先派一部分兵力又或是多拨些银子,先绝了南越的红莲教,不给其坐大的机会!”

  这话听起来挺有道理,其实太子是在给晋王上眼药,同时挖晋王的墙角。

  如今国库就那么多银子,这里用得多了,那里可不就用得少了。

  晋王一派的官员听了,连忙反驳:“陛下,万万不可,江南重地,岂容有失?晋王殿下如今已剿灭数十万红莲教众,若这时候抽调兵力,岂不是前功尽弃了?”

  双方都说得挺有道理的。

  延平帝有些犯难,这手心手背都是肉,南越他不想有失,可江南更不能落入红莲教手中。

  “父皇,周大人所言有理,不可轻易调兵,以免乱了大哥的布局。只不过,南越也很重要,不若让户部多给南越拨些银子吧。”燕王站出来,一副两边都想保全的样子。

  这番话最合乎延平帝的心意,因为他也是哪个都不想放弃。

  他拿起黎丞的奏折翻开:“银钱是一方面,南越缺的不光是银子还有兵器、铠甲等物。黎丞上书朝廷,恳请朝廷拨一部分兵器送去南越。”

  “陛下,如今武器司已无多余的兵器了。”工部的官员连忙出来诉苦,“陛下,江州、东州等数地的矿山遭到反贼的冲击,已不能采矿,短期内,武器司无法锻造出如此多的兵器。”

  延平帝恼怒地瞪着他:“这不行那不行?那拿你们还有什么用?”

  被骂的官员老老实实跪在地上,大气都不敢出一声。

  这时候兵部一官员道:“梁大人,咱们知道工部有难处,可你也不能让将士空着手上战场杀敌吧?这事工部得想想法子才行。”

  梁大人苦不堪言:“陛下,非是臣推诿,实乃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

  没铁矿让他上哪儿冶炼兵器去?

  这倒是,便是指责他的兵部官员也没话说了。朝中再一次陷入了死寂。

  良久,翰林院一年轻的官员站出来道:“陛下,这事可否让南越想办法自己解决兵器一事?南越如此大的地方,焉能没有一处铁矿?”

  这本来是不合规矩的,可现在都什么时候,还讲什么规矩,先保住大景的领土,灭了红莲教再说。

  延平帝缓缓开口:“毛爱卿说得好。诸位爱卿,可知南越何处有铁矿?”

  没人吭声,就在延平帝脸色变得难看时,陈怀义慢吞吞地站了出来,上奏道:“陛下,微臣当初在连州呆了数年,发现一处地方好似有铁矿,若将其开采出来,不但能供应南越水师的武器需求,若有多余,还可援助江南等地。”

  这话说得甚是得延平帝的心。

  延平帝大喜:“好,陈大人不愧是个有心人,如此一来,铁矿的事就不用烦了。”

  大臣们见圆满解决了这事,也纷纷向延平帝道贺:“恭喜陛下,真是天佑我大景。”

  “有了铁矿,南越的危机可解决矣。”

  ……

  听着大臣们的马屁,延平帝很是高兴,将黎丞那封奏折翻开又看了一遍,询问道:“黎丞在奏折中说,十万两银子不足以养两万兵员,恳请朝廷再拨些银子,诸位爱卿怎么看?”

  也不是延平帝大发善心,突然这么好说话了。

  实在是黎丞哭得太惨了,说是一把鼻涕一把泪也不为过。说什么,广州府衙已是想方设法,百姓衣不蔽体,食不果腹,实无能为力,他这广州知府当得实在太不称职了,对不起陛下,对不起百姓,请皇帝责罚云云。

  似乎是有了辞官不干的念头。

  延平帝对黎丞还算满意,现在南越正值多事之秋,他不干了,派个不了解当地情况的去,出了乱子怎么办?

  而且,延平帝隐晦地打量了一番下面的臣子,这些人恐怕都不愿意去南越挑起这个大梁。

  对于掏银子这个事,除了户部和晋王的人,其他大臣并不是太反对,毕竟黎丞的要求也合情合理嘛,养兵不需要花银子的吗?采矿炼铁、锻造武器也得花钱。

  “陛下,十万两银子对两万大军确实有些捉襟见肘……”

  “陛下,不可,国库已无多少银子可用!”户部坚决反对,这回掏了,下次没钱,陛下还不是得拿他们问责。

  延平帝被吵得头痛:“再给黎丞拨五万两银子,告诉他,这是朝廷想方设法挤出来的银子,就这么多了。”

  双方这才停止了争执:“是,陛下。”

  延平帝揉了揉额头,不耐地说:“退朝。”

  大臣们各怀着复杂的心思,出了宫,有幸灾乐祸的,也有叹息的,没能为此给晋王添点麻烦,也有感慨这南越的地方官不好做,千万不能流放到那里去。

  殊不知,黎丞接到圣旨和意外得来的五万两银子,心里乐开了花。

  果然还是平王殿下有经验,这哭一哭,嚎几嗓子,不但哭来了铁矿开采权,还额外多了五万两银子。他啊,从前就是太老实了,以后得学着点,今年上缴赋税时也少征一二,免得朝廷明年又给他们南越加征赋税。

  不,不光是他,公孙夏、于子林他们也得一并通知到。

  说干就干,黎丞马上提笔给相熟的几个府县官员写信。:,,.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