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穿越平行世界之战争重启 三百三十二。事故

《穿越平行世界之战争重启》三百三十二。事故

作者:火机和香烟 字数:1937 书籍:穿越平行世界之战争重启

  这一段时间,李儒晋过的繁忙而又充实,每天早上先去内阁点个卯,和大长老就“大文帝国国有企业筹备发展中心”的构建一起商议一下,更多的时候是李儒晋提出建议,大长老去实际操作。

  组建一个新的的部门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特别是这个部门的权力还比较大的时候,再加上李儒晋并不擅长处理政务这方面的事物,所以大长老为这个部门的筹建可为是殚精竭虑,费足了心思。

  可李儒晋这小子又没有将心思放在这个上面,大半的心思放在了研究所上,气的大长老是郁闷的不行,可是那小子现在研究的东西又太过于重要,不放人是不行的。

  下午则到研究所里和发动机研发小组一起就卯榫结构发动机和主动式消音技术进行研究,卯榫结构发动机已经定型,研发小组主要是对发动机进行优化,希望能够进一步提升发动机的性能。

  这一方面。李儒晋参与的并不多,他更重视的是主动式消音技术,并且以一名普通研究员的身份加入研发小组,而不是以类似于导师的身份加入研发小组。

  现在李儒晋已经不需要用一些功绩来证明自己,他只希望自己前世的一些技术和经验能够推动主动式消音技术的研发速度,希望这项技术能够早日成熟,并且得到应用。

  沪海,在李儒晋辞去宝山钢铁厂建设总指挥职位后,内阁又重新派遣了人员负责这个项目,其中担任总指挥这个职位的是内阁高级官员陈近民。

  陈近民是二长老的人,现在宝山钢铁厂已经是一块香馍馍了,大文帝国第一家国有企业,具有特殊的意义,虽然现在还没有建设完成,但前景广阔,未来的发展是前途无量啊。

  为了这个职位,二长老付出了不少的代价才把陈近民给推上位的,临行之前,二长老也是再三交代,希望他能够在新的岗位上有一番作为。

  为了能让陈近民能够坐稳宝山钢铁厂的位置,二长老亲自保驾护航,送陈近民去沪海,去宝山钢铁厂,其中的意义不言而喻。

  刚上位的陈近民,并没有一般官员采取的什么新官上任三把火的手段,反而在宝山钢铁厂表现的是可圈可点,谦虚、内敛、平易近人。

  更重要是是这家伙能够放下身段,和下面的基层干部打成一片,拉拢人心很有一套,没到两个月,他就成功的在宝山钢铁厂树立威信,成功立足,掌控了宝山钢铁厂。

  既然已经成功是掌控宝山钢铁厂,他就要施展自己的抱负、理想,准备大展拳脚,大干一场了。什么最能展现自己的能力?非钢铁的产量莫属了。

  这个时候,宝山钢铁厂已经拥有四条生产线了,两条普钢生产线,两条特种钢生产线,其中特种钢生产线只保持一条线正常运转,另一条线则作为备用线。

  而两条普钢线正常运转,三条生产线每个月的产钢量已经接近十万吨的产能了,这还是生产线没有发挥最大产能的情况下,每个月十万吨的产量已经足可以自傲了。

  陈近民想要扩大钢铁厂的产能就要绕过李儒晋制定的那些条条款款,在陈近民到来之前,李儒晋为了确保安全生产,同时利用已经开工的生产线为后续生产线培养、储备人才。

  限定了生产线的钢铁产量,陈近民想要扩大产能,所以他就必须绕过李儒晋之前定下的条款。

  陈近民不是庸官,能在内阁混的,能是庸才吗?很懂得为自己造势,在大文帝国,钢铁是紧俏物品,再加上宝山钢铁厂的钢材质量好,价格却和别的厂家一样,所以宝山钢铁厂的钢铁常常还在钢炉里就已经被预定。

  钢铁厂的门外更是常常有等待货源的车辆在门口等着。陈近民又联系了一些人员,把在门口等待的车队规模扩大了许多,造成一种供不应求,急需提高产能的情况。

  同时利用利用招揽过来的下属不断的在钢铁厂内发表言论,造成一种钢铁厂不扩大产能就对不起大文帝国,对不起大文帝国第一家国有企业的名头,形成舆论上的优势。

  然后他又在生产会议上顺势提出扩大产能的提议,第一次提议,他并没有成功,反对的力量主要来自技术人员和负责安全生产的相关领导。

  会议之后不久,陈近民施展政治手段,清洗反对他的人员,能调走的调走,该下放的下放,实在不行采取明升暗降的方法,把障碍清除干净。

  结果,第二次提议顺利通过,虽然有人担心,这么搞下去会出问题,但前车之鉴摆在那里,顺昌逆亡,宝山钢铁厂成了陈近民的一言堂。

  追求产能,宝山钢铁厂的单线日产钢量是迅速提升,从原来的1000吨,几乎是一天一个新台阶,迅速的爬升到1300吨这个数值,百分之三十的提升率,相当的恐怖。

  产能提高了,别的方面就会有所松懈,特别是安全生产方面,虽然暂时还看不出来,但时间一长,一场恐怖的生产事故就在安全隐患中发生。

  由于氧气顶吹转炉工艺需要跨间工作,需要把一炉炉的钢水从这个生产房间转移到另外一个房间,负责转运任务的是行车吊转。

  由于钢水的温度高,对设备的腐蚀大,所以李儒晋制定了详细的安全检查制度,每日必须要检查行车,钢丝缆绳等设备,消除安全隐患,而现在为了追求产量,检查的次数变少了,过程也松懈了。

  这样做终于酿成了严重的后果,在一次吊转过程中发生了钢丝缆绳崩断,一千多度的钢水直接倾卸在生产线上,造成六名操作工人当场死亡,另有十多名工人不同程度的烫伤,其中四人伤势严重。

  有两人死在送往医院的途中,一人因伤势严重,抢救无效而死亡,四名重伤者,只有一人存活了下来。一条生产线大部分报废。经济损失直接超过亿元。

  陈近民也在第一时间赶到了现场,但他不是参与抢救、善后工作,而是直接将事故定性为因工人操作不当,严重违反操作规程,从而引发了这起严重的生产事故,将自己的责任推的一干二净。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