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零六章国际象棋和中国象棋
三棋之中,以国际象棋棋子活动能力最大,其中皇后最多可控制27格,接近棋盘总格数的一半。中、西象棋每方各有双车,走法一样,但国际象棋棋盘较小,比例上,车的控制范围相对稍高,日本将棋只有一枚飞车,香车既不能横行,亦不能后退,实力较逊。国际象棋双方各有双象,日本将棋则只有一枚角行,中国象棋的象不能过河,加上只能不多不少斜行两格,走田字,还有塞象眼的限制,能力更差。日本将棋桂马只有前面两个位可走,远不及中、西象棋的马,有八面威风,然而国际象棋又少了中国象棋的绊马脚的限制,略胜一筹。中国象棋兵卒过河后可横行,亦算是升变的一种,但不能后退,落到底线则威力大减,但国际象棋的兵到底线可升变皇后或其他棋子,日本将棋步兵走到敌阵亦可成と金,能走六格。另外,日本将棋虽有金、银将,但每次只能走到邻格,活动较慢,中国象棋独有炮,可部份弥补其余各子之不足。总体上,以走动能力而然,国际象棋棋子能力最高,不过,日本将棋取掉敌子后,可放回棋盘上几乎任何空格,又大大增强棋子的活跃能力。西、日象棋的王走法一样,但中国象棋将帅不能斜走,又不能出九宫,更有双方将帅不可不隔子直对的限制,活动空间最小。因此,一旦受到攻击,象棋将帅最难逃生,这又与象棋各子活动能力较低相映成趣。
国际象棋因为有较多强子的原故,着重战术组合,以图充份发挥各子效力;而兵可以成后亦做就了不少靠进底线兵取胜的棋局。日本将棋可再用持驹,加上金、银将等许多棋子均擅长近距离作战,故在终盘时经常出现很多短兵相接的埋身近战,当中不乏弃子攻杀的凶险、复杂局面。中国象棋残局子少难用,难守亦难攻,有些残棋往往要在十多回合前迫使敌子走成某一特定形势,才能成杀,因而出现不少经典江湖残局,运用深远难明的着法取胜。
棋盘
国际象棋棋盘纵横各8路,共64格,棋盘格数在三棋之中最少;日本将棋纵横各9路,共81格,位列中间;中国象棋纵9路,横10路,共90格,棋盘空间最大。
棋子密度
国际象棋棋盘64格,开始时黑白双方各有16枚棋子,合共32枚,刚好占用棋盘格数一半。日本将棋棋盘81格,开始时双方各有20枚棋子,合共40枚,亦占用棋盘约一半空间。然而中国象棋双方共有32枚棋子,大约占棋盘三份之一空间。国际象棋与日本将棋一样,每条纵路均有兵,但中国象棋在九条纵路之中,只有五个兵,兵数稍大于纵路数目的一半。
布局
此特征做成中国象棋开局与西、日象棋大大不同。中国象棋第一著炮二平五即攻击敌方中卒,第三、四回合已可进车过河,冲入敌阵,占据有利位置,再配合其余各子进攻,其中以中炮过河车夹马一例最为突出。反观其余两者,日本将棋一方最少需要四手棋才能兑通飞车前面的步兵,在某些布局当中,更有各走十多手棋后仍然未有取子,其中矢仓战法就是一例,此外序盘时把飞车留于自阵,掩护银将、桂马等小驹上前进攻,亦是将棋常用手段。国际象棋方面,很多时亦会先用兵卒争取中心位置,继而出动马、象等弱子,才到后、车。
究其原因,中国象棋棋盘空间较大,尽早开动大子,抢占要道,有利日后局势发展。相反,西、日象棋子多盘密,过早开动大子反而容易成为敌方攻击目标,所以会有先活小子,再动大子的情况。
王的安全
国际象棋王车易位英文为「Castling」,棋外的字面意思为建立堡垒,而王车易位的主要作用有两个,一是开动车,另一是将王移离棋盘中心这个战场,走向一个较安全,较不易受攻的地方,受到保护。日本将棋的常见布局战法,如矢仓、美浓等,皆把王将从正中移至侧翼,并以三枚金银将围住,而穴熊战法更把王将走至棋盘的角上,被其他棋子重重包围。相反,中国象棋的将帅由于有九宫的限制,不可能走到棋盘两边,反而九宫中路底线的原位就最安全。
由于将棋局面不会因为交换棋子而简化,一旦开始激烈对攻双方很难停下来,终盘多为对攻或一攻一守局面,若认为自己的防御十分坚固,就算弃子后无法迅速攻入,给对方多些棋子在手上仍不会做成危险,便可放心攻击;相反若然自己的王将缺乏防护,濒临被将死的边缘,应以自保为上,不弃子、兑子进攻以免给予对方更多反击力量。因此,双方王的安全成为制订攻防策略的重要考虑。而在终盘,大部份的着法皆可轻易分辨属于进攻或防守,攻守兼备的较少。为使终局时自己较快击倒对方取得胜利,序盘时就花很多手在王的防御上,先行稳固阵形,中局时大可全力进攻。然而由于九宫的限制,中国象棋在将帅身旁的防御较为简单,如连起仕相或贴身车等,并将重点放在整体局面之上,自己阵型是否巩固,有否弱点等,因而在中残局常常走出攻中有守、守中有攻的手段,这方面在日本将棋较为少见。
棋规
中国象棋子力较不活跃,活动限制较大,其中以将帅情况最为严重,容易受到长将、长捉,若一场棋局因其中一方长将、长捉,不变成和,将大大减低下棋意义,所以中国象棋棋例禁止长将、长捉无根子。反观国际象棋,差不多每一枚棋子都有较多位置走动,较容易避免长将、长捉,所以国际象棋并无相关规定。日本将棋越进入棋局中后阶段,子力结构、形势、对敌方王将之威胁,较子力得失重要,所以有较多弃子取势抢攻的机会,因此日本将棋并不禁止长捉。
和局
中国象棋、国际象棋常会因为对局中途大量兑掉子力,做成最后双方均没有足够子力取胜,做成和局。日本将棋规定可以再用持驹,双方子力不会减少,因而不易成和,将棋和局可说百中无一,和局只会由千日手做成,而就算出现持将棋时,双方亦会按点数分胜负。所以,平常下将棋时,绝不会企图求和,更不可能为下和棋而留力。基于将棋非胜即负的原则,棋路反而更尽更狠。
最复杂的是围棋。先不谈棋盘大小,围棋的思维是更高的层次。围棋的棋子不分大小,没有先天的不平等,因而不能靠事先赋予的等级进行搏杀,围棋是靠团体作战,4个子才能杀死对方一个子,高效的搭配自己的团队,是唯一的进攻手段。危机感不同,象棋的子生命是一开始就决定了的,而围棋不一样,落地还必须生根,无眼不活,子再多都没用!另一方面,和另外两种棋不同,围棋是以占地多少取胜,尤其是空地,他不是以杀死你为最终目的,不是零和博弈,你活我也活,不矛盾。高手对决往往决胜于一目半目。由于要依靠团体作战,围棋特别讲究“形”和“势”,这也是思维中比较高级的层次和角度。
中国象棋和国际象棋都形成于公元5世纪左右,从棋盘和棋子的结构上来看,两种棋的同源性是毋庸置疑的,目前比较权威的说法是象棋起源于印度,由印度传入中国。很多中国的学者持反对意见,因此考古学上对此研究得很多,分歧也很大。造成分歧的原因有两个,一是中外考古学的交流不够充分,二是中国人有希望象棋起源于中国的主观意愿。不管意见如何,都说明中国和西方很早就有文化交流,象棋的形成就是中西文化交流的产物。
象棋的社会价值包括很多方面,它是一种娱乐方式,一种开发智力的游戏,它可以培养人们作出决策的能力,锻炼人们承受输赢的能力,等等。同时,象棋还具有其他作用,例如报纸上经常会刊登象棋的排局,排局的创作和解答过程就如同诗词的创作和欣赏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讲,象棋是一种艺术,在这一点上中国象棋表现得尤为突出。在电子时代,象棋成了人脑和电脑较量的平台,自从国际象棋棋王卡斯帕罗夫挑战IBM的“深蓝”以来,这样的活动就没有停止过,目的不在于让人脑和电脑比个高下,而是谋求其中的商业利益,从这个意义上讲,象棋又在参加社会经济活动,这一点国际象棋比中国象棋领先得多。
很多棋迷同时擅长中国象棋和国际象棋,现在这样的棋迷队伍正日益壮大。中国象棋和国际象棋存在很多共同点,也存在很多区别,可能有人要问,两种棋的学习是相互妨碍的,还是相互独立的,还是相互促进的?本文的回答显然是相互促进的,为此,需要对中国象棋和国际象棋做系统的比较研究。比较研究的目的有两个,一是找出彼此技术上的共同点,使得学习上不要花费重复的精力,二是找出它们的重大区别,使得棋手在技术的掌握上不致于混淆,通过比较来加深印象,这样棋手会把技术上的特点会掌握得更好。
中国象棋的棋盘比国际象棋大,但子力总价值却比国际象棋小,所以就“火力密度”(子力总价值和棋盘大小的比值)而言,国际象棋比中国象棋大一倍多。“火力密度”这个指标可以引出棋局的很多特征。
火力密度小的战场很容易造成兵力的相互突破,这一特点形成了中国象棋的特征——在中局时很容易形成对攻的局面,甚至对杀。因此,中国象棋对杀法比较重视,棋局更多地在中局收场,进入残局的机会不多。
火力密度大的战场很容易造成兵力的相互消耗,所以国际象棋的中局过程是频繁的子力交换过程,很容易进入残局。从这个意义上讲,国际象棋更重视子力的价值,这种价值通常会带入残局。另一方面,相对于杀法而言,残局的技术更加重要。
无论是中国象棋还是国际象棋,棋盘都是平面的,为什么称为“三维空间”呢?这是因为棋子的行走路线除了直线和横线以外,还有第三种方式。很显然,国际象棋的第三维是斜线,在兵形相对完整的情况下,斜线是首先考虑开发的线路,是国际象棋的大动脉。中国象棋则有三个独特的概念——马腿、象眼和炮架子,在短兵相接时,此三者必然主导着局势的发展,隐藏在纵横交错的格子中,很难理出头绪来,这就是中国象棋局势的复杂之处,也是中国象棋的乐趣所在。在国际象棋和中国象棋的“第三维”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分别是象和炮,这两个子存在微妙的对应关系。
中国象棋中除了帅和将不能直接相对以外,没有其他特殊的走法。国际象棋则有三个特殊的走法——王车易位、吃过路兵和兵的升变,每一种特殊走法都有很多规定,在国际象棋的入门教程上都有介绍,例如“王车易位”在五种情况下是不能进行的,这里就不逐一阐述了。
中国象棋的走法很简单,然而出现重复局面使棋局无法进行下去时,就需要用“规则”来解决问题,“长打”被判为禁手,不变作负,至于“长打”如何规定,规则上写得很烦琐。而国际象棋恰好相反,有非常复杂的特殊走法,但出现重复局面时却有非常简单的规则——不变作和。
另有一个特殊的规则——出现无子可动的局面,这一点上中国象棋和国际象棋判断胜负的标准截然不同,前者称为“困毙”,无子可动一方判负,后者称为“逼和”,判双方和棋。在国际象棋中,“长打作和”和“逼和”两个规则看起来似乎很不合理,但是其中蕴涵着无穷的魅力,这使得劣势的一方可以用各种战术谋求和棋,这些战术统称为“谋和战术”,这就增加了国际象棋的趣味。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