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象棋 第八百零六章 国际象棋和中国象棋

《象棋》第八百零六章 国际象棋和中国象棋

作者:卡卡西大人 字数:3716 书籍:象棋

  第八百零六章国际象棋和中国象棋

  三棋之中,以国际象棋棋子活动能力最大,其中皇后最多可控制27格,接近棋盘总格数的一半。中、西象棋每方各有双车,走法一样,但国际象棋棋盘较小,比例上,车的控制范围相对稍高,日本将棋只有一枚飞车,香车既不能横行,亦不能后退,实力较逊。国际象棋双方各有双象,日本将棋则只有一枚角行,中国象棋的象不能过河,加上只能不多不少斜行两格,走田字,还有塞象眼的限制,能力更差。日本将棋桂马只有前面两个位可走,远不及中、西象棋的马,有八面威风,然而国际象棋又少了中国象棋的绊马脚的限制,略胜一筹。中国象棋兵卒过河后可横行,亦算是升变的一种,但不能后退,落到底线则威力大减,但国际象棋的兵到底线可升变皇后或其他棋子,日本将棋步兵走到敌阵亦可成と金,能走六格。另外,日本将棋虽有金、银将,但每次只能走到邻格,活动较慢,中国象棋独有炮,可部份弥补其余各子之不足。总体上,以走动能力而然,国际象棋棋子能力最高,不过,日本将棋取掉敌子后,可放回棋盘上几乎任何空格,又大大增强棋子的活跃能力。西、日象棋的王走法一样,但中国象棋将帅不能斜走,又不能出九宫,更有双方将帅不可不隔子直对的限制,活动空间最小。因此,一旦受到攻击,象棋将帅最难逃生,这又与象棋各子活动能力较低相映成趣。

  国际象棋因为有较多强子的原故,着重战术组合,以图充份发挥各子效力;而兵可以成后亦做就了不少靠进底线兵取胜的棋局。日本将棋可再用持驹,加上金、银将等许多棋子均擅长近距离作战,故在终盘时经常出现很多短兵相接的埋身近战,当中不乏弃子攻杀的凶险、复杂局面。中国象棋残局子少难用,难守亦难攻,有些残棋往往要在十多回合前迫使敌子走成某一特定形势,才能成杀,因而出现不少经典江湖残局,运用深远难明的着法取胜。

  棋盘

  国际象棋棋盘纵横各8路,共64格,棋盘格数在三棋之中最少;日本将棋纵横各9路,共81格,位列中间;中国象棋纵9路,横10路,共90格,棋盘空间最大。

  棋子密度

  国际象棋棋盘64格,开始时黑白双方各有16枚棋子,合共32枚,刚好占用棋盘格数一半。日本将棋棋盘81格,开始时双方各有20枚棋子,合共40枚,亦占用棋盘约一半空间。然而中国象棋双方共有32枚棋子,大约占棋盘三份之一空间。国际象棋与日本将棋一样,每条纵路均有兵,但中国象棋在九条纵路之中,只有五个兵,兵数稍大于纵路数目的一半。

  布局

  此特征做成中国象棋开局与西、日象棋大大不同。中国象棋第一著炮二平五即攻击敌方中卒,第三、四回合已可进车过河,冲入敌阵,占据有利位置,再配合其余各子进攻,其中以中炮过河车夹马一例最为突出。反观其余两者,日本将棋一方最少需要四手棋才能兑通飞车前面的步兵,在某些布局当中,更有各走十多手棋后仍然未有取子,其中矢仓战法就是一例,此外序盘时把飞车留于自阵,掩护银将、桂马等小驹上前进攻,亦是将棋常用手段。国际象棋方面,很多时亦会先用兵卒争取中心位置,继而出动马、象等弱子,才到后、车。

  究其原因,中国象棋棋盘空间较大,尽早开动大子,抢占要道,有利日后局势发展。相反,西、日象棋子多盘密,过早开动大子反而容易成为敌方攻击目标,所以会有先活小子,再动大子的情况。

  王的安全

  国际象棋王车易位英文为「Castling」,棋外的字面意思为建立堡垒,而王车易位的主要作用有两个,一是开动车,另一是将王移离棋盘中心这个战场,走向一个较安全,较不易受攻的地方,受到保护。日本将棋的常见布局战法,如矢仓、美浓等,皆把王将从正中移至侧翼,并以三枚金银将围住,而穴熊战法更把王将走至棋盘的角上,被其他棋子重重包围。相反,中国象棋的将帅由于有九宫的限制,不可能走到棋盘两边,反而九宫中路底线的原位就最安全。

  由于将棋局面不会因为交换棋子而简化,一旦开始激烈对攻双方很难停下来,终盘多为对攻或一攻一守局面,若认为自己的防御十分坚固,就算弃子后无法迅速攻入,给对方多些棋子在手上仍不会做成危险,便可放心攻击;相反若然自己的王将缺乏防护,濒临被将死的边缘,应以自保为上,不弃子、兑子进攻以免给予对方更多反击力量。因此,双方王的安全成为制订攻防策略的重要考虑。而在终盘,大部份的着法皆可轻易分辨属于进攻或防守,攻守兼备的较少。为使终局时自己较快击倒对方取得胜利,序盘时就花很多手在王的防御上,先行稳固阵形,中局时大可全力进攻。然而由于九宫的限制,中国象棋在将帅身旁的防御较为简单,如连起仕相或贴身车等,并将重点放在整体局面之上,自己阵型是否巩固,有否弱点等,因而在中残局常常走出攻中有守、守中有攻的手段,这方面在日本将棋较为少见。

  棋规

  中国象棋子力较不活跃,活动限制较大,其中以将帅情况最为严重,容易受到长将、长捉,若一场棋局因其中一方长将、长捉,不变成和,将大大减低下棋意义,所以中国象棋棋例禁止长将、长捉无根子。反观国际象棋,差不多每一枚棋子都有较多位置走动,较容易避免长将、长捉,所以国际象棋并无相关规定。日本将棋越进入棋局中后阶段,子力结构、形势、对敌方王将之威胁,较子力得失重要,所以有较多弃子取势抢攻的机会,因此日本将棋并不禁止长捉。

  和局

  中国象棋、国际象棋常会因为对局中途大量兑掉子力,做成最后双方均没有足够子力取胜,做成和局。日本将棋规定可以再用持驹,双方子力不会减少,因而不易成和,将棋和局可说百中无一,和局只会由千日手做成,而就算出现持将棋时,双方亦会按点数分胜负。所以,平常下将棋时,绝不会企图求和,更不可能为下和棋而留力。基于将棋非胜即负的原则,棋路反而更尽更狠。

  最复杂的是围棋。先不谈棋盘大小,围棋的思维是更高的层次。围棋的棋子不分大小,没有先天的不平等,因而不能靠事先赋予的等级进行搏杀,围棋是靠团体作战,4个子才能杀死对方一个子,高效的搭配自己的团队,是唯一的进攻手段。危机感不同,象棋的子生命是一开始就决定了的,而围棋不一样,落地还必须生根,无眼不活,子再多都没用!另一方面,和另外两种棋不同,围棋是以占地多少取胜,尤其是空地,他不是以杀死你为最终目的,不是零和博弈,你活我也活,不矛盾。高手对决往往决胜于一目半目。由于要依靠团体作战,围棋特别讲究“形”和“势”,这也是思维中比较高级的层次和角度。

  中国象棋和国际象棋都形成于公元5世纪左右,从棋盘和棋子的结构上来看,两种棋的同源性是毋庸置疑的,目前比较权威的说法是象棋起源于印度,由印度传入中国。很多中国的学者持反对意见,因此考古学上对此研究得很多,分歧也很大。造成分歧的原因有两个,一是中外考古学的交流不够充分,二是中国人有希望象棋起源于中国的主观意愿。不管意见如何,都说明中国和西方很早就有文化交流,象棋的形成就是中西文化交流的产物。

  象棋的社会价值包括很多方面,它是一种娱乐方式,一种开发智力的游戏,它可以培养人们作出决策的能力,锻炼人们承受输赢的能力,等等。同时,象棋还具有其他作用,例如报纸上经常会刊登象棋的排局,排局的创作和解答过程就如同诗词的创作和欣赏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讲,象棋是一种艺术,在这一点上中国象棋表现得尤为突出。在电子时代,象棋成了人脑和电脑较量的平台,自从国际象棋棋王卡斯帕罗夫挑战IBM的“深蓝”以来,这样的活动就没有停止过,目的不在于让人脑和电脑比个高下,而是谋求其中的商业利益,从这个意义上讲,象棋又在参加社会经济活动,这一点国际象棋比中国象棋领先得多。

  很多棋迷同时擅长中国象棋和国际象棋,现在这样的棋迷队伍正日益壮大。中国象棋和国际象棋存在很多共同点,也存在很多区别,可能有人要问,两种棋的学习是相互妨碍的,还是相互独立的,还是相互促进的?本文的回答显然是相互促进的,为此,需要对中国象棋和国际象棋做系统的比较研究。比较研究的目的有两个,一是找出彼此技术上的共同点,使得学习上不要花费重复的精力,二是找出它们的重大区别,使得棋手在技术的掌握上不致于混淆,通过比较来加深印象,这样棋手会把技术上的特点会掌握得更好。

  中国象棋的棋盘比国际象棋大,但子力总价值却比国际象棋小,所以就“火力密度”(子力总价值和棋盘大小的比值)而言,国际象棋比中国象棋大一倍多。“火力密度”这个指标可以引出棋局的很多特征。

  火力密度小的战场很容易造成兵力的相互突破,这一特点形成了中国象棋的特征——在中局时很容易形成对攻的局面,甚至对杀。因此,中国象棋对杀法比较重视,棋局更多地在中局收场,进入残局的机会不多。

  火力密度大的战场很容易造成兵力的相互消耗,所以国际象棋的中局过程是频繁的子力交换过程,很容易进入残局。从这个意义上讲,国际象棋更重视子力的价值,这种价值通常会带入残局。另一方面,相对于杀法而言,残局的技术更加重要。

  无论是中国象棋还是国际象棋,棋盘都是平面的,为什么称为“三维空间”呢?这是因为棋子的行走路线除了直线和横线以外,还有第三种方式。很显然,国际象棋的第三维是斜线,在兵形相对完整的情况下,斜线是首先考虑开发的线路,是国际象棋的大动脉。中国象棋则有三个独特的概念——马腿、象眼和炮架子,在短兵相接时,此三者必然主导着局势的发展,隐藏在纵横交错的格子中,很难理出头绪来,这就是中国象棋局势的复杂之处,也是中国象棋的乐趣所在。在国际象棋和中国象棋的“第三维”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分别是象和炮,这两个子存在微妙的对应关系。

  中国象棋中除了帅和将不能直接相对以外,没有其他特殊的走法。国际象棋则有三个特殊的走法——王车易位、吃过路兵和兵的升变,每一种特殊走法都有很多规定,在国际象棋的入门教程上都有介绍,例如“王车易位”在五种情况下是不能进行的,这里就不逐一阐述了。

  中国象棋的走法很简单,然而出现重复局面使棋局无法进行下去时,就需要用“规则”来解决问题,“长打”被判为禁手,不变作负,至于“长打”如何规定,规则上写得很烦琐。而国际象棋恰好相反,有非常复杂的特殊走法,但出现重复局面时却有非常简单的规则——不变作和。

  另有一个特殊的规则——出现无子可动的局面,这一点上中国象棋和国际象棋判断胜负的标准截然不同,前者称为“困毙”,无子可动一方判负,后者称为“逼和”,判双方和棋。在国际象棋中,“长打作和”和“逼和”两个规则看起来似乎很不合理,但是其中蕴涵着无穷的魅力,这使得劣势的一方可以用各种战术谋求和棋,这些战术统称为“谋和战术”,这就增加了国际象棋的趣味。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