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象棋 第七百八十八章 国际象棋和中国象棋的渊源

《象棋》第七百八十八章 国际象棋和中国象棋的渊源

作者:卡卡西大人 字数:3787 书籍:象棋

  手机阅读

  第七百八十八章国际象棋和中国象棋的渊源

  中国国际象棋的运动成绩引起社会各界尤其是新闻媒体的广泛关注。1991年以来,对谢军获得世界冠军的宣传,一浪高过一浪。而从1998年起,中国国际象棋的成就多次登上中央电视台、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国体育报等评选的当年全国10大体育新闻榜。其中,2000年由于世界比赛女子金牌大满贯(谭中怡获世界10岁儿童冠军;徐媛媛获世界青年冠军;许昱华获世界杯冠军;谢军和秦侃滢获世界女子个人冠亚军;以及谢军、诸宸、许昱华、王蕾组成的中国女队获世界团体冠军)而被列入10大体育新闻第2条(第1条为悉尼奥运会中国健儿金牌数列世界第3)。

  2003年国家体育总局正式批准成立国家国际象棋队。

  目前在棋牌运动管理中心备案的国内、国际比赛总数,每年约为60项。迄今为止,中国全国性的传统比赛有“李成智杯”、“棋童杯”、“广播杯”、“希望杯”等,参赛的规模也日渐扩大,千人以上出席的赛会不属罕见。这些比赛面向广大青少年爱好者等业余棋手。??专业赛以全国团体赛和个人赛为主。全国体育大会也把国际象棋列入正式项目,比赛形式为25分钟快棋,以利于新闻报道。

  自1996年来,中国举办的国际比赛无论从形式和规模上,都比以前更胜一筹。重量级的赛事诸如1999年女子世界冠军赛决赛、1999年亚洲团体锦标赛、2000年个人世界杯、2001年中国国家女队与世界女子明星联队对抗赛、2001年中俄对抗赛、2002年中美对抗赛等,使中国成为了亚洲国际象棋的中心。??一代棋王卡尔波夫于1997、1998、2000年三次访问中国,其轰动效应一时无二,不仅吸引了新闻记者的眼光,客观上也给了中国棋手一个近距离观察和学习世界棋王才华学识的好机会。??国家体育总局和中国棋院非常重视对国际象棋教练和裁判的培训,以适应训练和比赛的需要。其中初级、中级教练员培训班多次,高级教练员培训班两次。刘文哲、陈德、林峰三人先后被国家体育总局批准为国家级教练。现有高级教练十五人。全国裁判培训班和国家级裁判考试近十次。1981年至1988年徐家亮、王品璋、林峰、萧冠军四人先后被国际棋联批准为国际级裁判。1998年到2002年,黄希文、李继祖、李昂、文根洪、殷昊等又被国际棋联批准为国际级裁判。现有国家级裁判近百名。

  国际象棋在中国的发展不仅在实践上成就显著,在理论上也有所突破。“中国学派”这个概念最早于1997年由英国权威杂志《国际象棋》提出,西方理论家普遍认为中国棋手思维方式别具一格。刘文哲的专著《中国国际象棋学派》于2001年出版,它详细阐述了“中国学派”的棋艺理论,许多观点发前人之未见,不仅是中国国际象棋成绩的一次总结,更有助于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国际象棋理论体系,树立中国学派的形象。2003年在英国出版了《中国国际象棋学派》的英文版。

  国际象棋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国际象棋书刊在普及和提高两方面都担当重要角色。在中国出版的将近两百种图书中,中国国际象棋协会秘书长林峰的作品特别引人注目。在20多年的时间里,他撰文近3000篇,计约300万字;出版棋艺著作和译作(含合作、合译和主编)60本,计近1600万字。在刊物方面,1991年发刊的、中国国际象棋协会和蜀蓉棋艺出版社合办的、由高级教练、国际级裁判、高级教练萧冠军长期编辑的《中国国际象棋》,因为发表叶江川、谢军等中国男女国际特级大师们的棋评文章而享誉海内外和具有广泛影响。??国际象棋之所以能够取得今天的成绩,与中央和地方各级领导的关心密不可分。从国际象棋开展之初,***总理、陈毅和贺龙副总理就曾经亲自过问国际象棋发展的情况。近年来,李铁映同志始终关心中国国际象棋的成长,并亲自担任中国国际象棋协会名誉主席。每次中国获得个人和团体世界冠军之后,李铁映同志都接见棋手。国家体育总局一直对中国国际象棋的发展予以高度重视,伍绍祖同志、袁伟民同志都曾亲切接见棋手代表,为国际象棋的发展指明方向。

  中国象棋和国际象棋都形成于公元5世纪左右,从棋盘和棋子的结构上来看,两种棋的同源性是毋庸置疑的,目前比较权威的说法是象棋起源于印度,由印度传入中国。很多中国的学者持反对意见,因此考古学上对此研究得很多,分歧也很大。造成分歧的原因有两个,一是中外考古学的交流不够充分,二是中国人有希望象棋起源于中国的主观意愿。不管意见如何,都说明中国和西方很早就有文化交流,象棋的形成就是中西文化交流的产物。

  象棋的每一种棋子走法都具有象征意义,它们或多或少体现了当时的社会价值,研究象棋文化背景的人很多,他们的意见是一致的,中国象棋更多地反映了几千年禁锢的封建制度,而国际象棋则反映了西方资本主义萌芽阶段的历史背景。

  由于中国象棋简单易学,以及中国人口众多,因此中国象棋的群众基础比国际象棋广泛。至于国际象棋在欧美的普及程度,比起中国象棋在中国的普及程度,肯定要差很多。因为就国际象棋的难度而言,要掌握这门棋必须经过比较正规的培训,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接受这种培训的,就像围棋在中国得不到很好的普及一样。

  象棋的社会价值包括很多方面,它是一种娱乐方式,一种开发智力的游戏,它可以培养人们作出决策的能力,锻炼人们承受输赢的能力,等等。同时,象棋还具有其他作用,例如报纸上经常会刊登象棋的排局,排局的创作和解答过程就如同诗词的创作和欣赏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讲,象棋是一种艺术,在这一点上中国象棋表现得尤为突出。在电子时代,象棋成了人脑和电脑较量的平台,自从国际象棋棋王卡斯帕罗夫挑战IBM的“深蓝”以来,这样的活动就没有停止过,目的不在于让人脑和电脑比个高下,而是谋求其中的商业利益,从这个意义上讲,象棋又在参加社会经济活动,这一点国际象棋比中国象棋领先得多。

  中国象棋和国际象棋存在很多共同点,也存在很多区别,可能有人要问,两种棋的学习是相互妨碍的,还是相互独立的,还是相互促进的?本文的回答显然是相互促进的,为此,需要对中国象棋和国际象棋做系统的比较研究。比较研究的目的有两个,一是找出彼此技术上的共同点,使得学习上不要花费重复的精力,二是找出它们的重大区别,使得棋手在技术的掌握上不致于混淆,通过比较来加深印象,这样棋手会把技术上的特点会掌握得更好。

  无论是中国象棋还是国际象棋,棋盘都是平面的,为什么称为“三维空间”呢?这是因为棋子的行走路线除了直线和横线以外,还有第三种方式。很显然,国际象棋的第三维是斜线,在兵形相对完整的情况下,斜线是首先考虑开发的线路,是国际象棋的大动脉。中国象棋则有三个独特的概念——马腿、象眼和炮架子,在短兵相接时,此三者必然主导着局势的发展,隐藏在纵横交错的格子中,很难理出头绪来,这就是中国象棋局势的复杂之处,也是中国象棋的乐趣所在。在国际象棋和中国象棋的“第三维”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分别是象和炮,这两个子存在微妙的对应关系。

  中国象棋和国际象棋的最大区别在于特殊走法和特殊规则。????中国象棋中除了帅和将不能直接相对以外,没有其他特殊的走法。国际象棋则有三个特殊的走法——王车易位、吃过路兵和兵的升变,每一种特殊走法都有很多规定,在国际象棋的入门教程上都有介绍,例如“王车易位”在五种情况下是不能进行的,这里就不逐一阐述了。????中国象棋的走法很简单,然而出现重复局面使棋局无法进行下去时,就需要用“规则”来解决问题,“长打”被判为禁手,不变作负,至于“长打”如何规定,规则上写得很烦琐。而国际象棋恰好相反,有非常复杂的特殊走法,但出现重复局面时却有非常简单的规则——不变作和。????另有一个特殊的规则——出现无子可动的局面,这一点上中国象棋和国际象棋判断胜负的标准截然不同,前者称为“困毙”,无子可动一方判负,后者称为“逼和”,判双方和棋。在国际象棋中,“长打作和”和“逼和”两个规则看起来似乎很不合理,但是其中蕴涵着无穷的魅力,这使得劣势的一方可以用各种战术谋求和棋,这些战术统称为“谋和战术”,这就增加了国际象棋的趣味。

  对于“长打”的定义,中国规则和亚洲规则不完全一样,以下几种“长打”在国内规则中是禁止着法,而在亚洲规则中却是允许着法:A.?长要杀;B.?长要抽吃;C.?多子长捉一真根子;D.?一将一捉;E.?分捉多子。

  从以上几例可以看出,中国规则的原则性比亚洲规则强,只要打的过程中存在得利的行为,例如要杀、要抽吃、多子捉一真根子,长打就算禁止着法。但是,亚洲规则的判断方法比中国规则简单,在没有裁判的网络对局中,计算机可以判断将、捉等直接攻击的着法,而对于要杀、要抽吃等间接攻击,计算机很难作出判断,因此在可行性上讲,亚洲规则比中国规则更合理。

  因此,在对局过程中,对局者必须对规则有所了解,了解程度包括以下几个层次:

  1、熟悉规则上明确禁止的着法,避免不必要的判负;

  2、熟悉规则上规定的不变作和的着法,避免在优势局面下被对手利用规则判和,例如兵和将长捉是允许着法(中国规则和亚洲规则都这样规定),在遇到对手用兵长捉,并且自己局面占优时,必须主动变着,否则就会判和;

  3、善于利用规则采取谋和战术,这是针对亚洲规则而言的。例如在局面处于劣势的情况下,要争取制造对手无法避免的长打,例如长杀、长要抽吃、一将一捉等,这和国际象棋中的谋和战术是类似的。

  4、把握规则的操作办法,在规则允许的情况下通过长打来消耗步数,争取时间,这是针对快棋赛而言的。通常长打发生后,允许相同的局面重复三次,当出现第四次重复局面时,就由裁判来判负或判和。所以当自己时间紧张时,例如需要在30秒种内走完5步,就可以考虑制造长打,3次重复局面就消耗6个回合,这样就可以安全进入下一个计时段了。

  无论是中国象棋还是国际象棋,开局是棋手研究得最多的内容,和开局有关的著作在棋类书刊中的比例最大。????无论开局体系有丰富,它们必然遵循某些局原则,这些原则包括:A.?子力出动顺序;B.?子力控制区域;C.?子力的协调与配合;D.?帅(将)或王的安全。????比较中国象棋和国际象棋,两者的原则不是完全一样的。

  首先,子力出动顺序是两者最大的区别,中国象棋要求先出动重子,其原因就是两种棋的“火力密度”不同,中国象棋火力密度小,出动重子可以最及时地控制局面,达到先发制人的目的。而国际象棋正好相反,如果过早地出动重子,就可能把重子暴露在前线的火力下,反而陷于被动。

  其次,子力控制范围也有很大不同,中国象棋讲究占领通道,因为中国象棋的子力是“定域”的,有明显的可以占用的通道。而国际象棋由于“离域”和“兵阵”的特点,开局时线路模糊,所以区域的概念才显得突出,而中心区域则是整个棋盘的制高点,因此争夺中心就成了开局的焦点。

  至于子力的协调性与王的安全,原则性就不是很强了。过分讲究子力互保或兵形完整,会影响出子速度,失去战场或失去先手,对王的过分保护也一样。

  本书来自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