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象棋 第六百八十三章 象棋小故事

《象棋》第六百八十三章 象棋小故事

作者:卡卡西大人 字数:3587 书籍:象棋

  【旗 .】,热门免费阅读!

  第六百八十三章象棋小故事

  名人,即社会上的知名人士,他们在各自领域中都有非凡建树,从而令世人注目。

  自古以来,象棋与名人就结下了不解之缘。尽管他们所处的时代不同,专长各异,甚至政治观点相悖,但他们却有一个最基本的共同点,那就是--都喜爱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尤其是被誉为“四大艺术”的琴、棋、书、画。举世共仰的***曾对知识分子说过这样一句话:“琴棋书画都要会一点,要成为通才”。

  所谓“通才”,就是多才多艺,就是人的文化因素。棋(本文仅指象棋)做为四大艺术之一,自然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与文化内涵。由于棋弈对智力,意志和思维方面的促进作用,故科学家认为,它是人类创造活动过程的一个缩影;是集娱乐、体育、智育、艺术与科学之大成的高尚活动。即为高雅艺术,自然成为帝王将相、文人学士与墨客骚人喜爱的项目。唐代,由于唐太宗李世民为倡导‘象戏’,武则天推而广之。‘当时社会风尚十分重视弈棋,文人学士会不会弈棋及其水平高低都与他在社会上的地位有一定关系’。故唐宋八大家人人善弈,其中白居易颇为自负,曾有”棋罢嫌无敌,诗成愧在前“之感叹!名臣狄仁杰,以棋局释政局,首开棋为政治服务之先河。

  唐相牛僧儒,梦‘金戈铁马,铜枰满床’,其扎记《玄怪录》为研究象棋史留下珍贵的借鉴资料。比唐更早的北周梁武帝萧衍对‘象戏’亦很欣赏,特命骠骑大将军,著名文学家庚信撰写《象戏赋》,扩大宣传。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更是一位象棋迷。他下棋输华山的故事家喻户晓,而且重信诺,不仅赐华山陈抟,同时‘免华山附近黎庶之征徭近三百年’。因下棋而使广大百姓长期免税,此举古今罕见。在他的影响下,宋朝涌现出一大批象棋爱好者,如王安石、秦少游、刘克庄、李清照、叶潜仲等。其中文学家洪迈撰写《棋经论》,成为早期的象棋理论家。曾编篡《资治通鉴》的史学家司马光对象棋大胆革新,发明‘广象棋’,在中国象棋史上有一定影响。著名学者陈元靓撰写的《事林广记》,更是我国早期的象棋谱。著名诗人叶潜仲据说棋艺水平很高,刘克庄称赞他‘纵未及国手,其高亦无对’。更值得一提的是南宋时期的民族英雄文天祥。人们只知道他留下的《正气歌》和‘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铿锵名句,却很少知道他还是一位棋艺水平相当精湛的象棋专家。他‘行弈决胜负,愈负愈乐,忘日早暮’。可见兴趣之浓。他在诗中多次流露出对象棋的浓厚感情,‘客来不必笼中羽,我爱无如桔里枰’。他还善弈盲棋,应该说,在中国象棋史上,盲棋第一人非他莫属。谁能想到,文天祥还是排局能手。被俘后仍未忘情象棋,曾精心制作过40多个象棋排局,可惜仅有‘单骑见虏“一局留传下来。从此局的着法中不难看出其构思之奇妙不仅凝聚着聪明才智,同时也闪烁着作者勇敢顽强和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与历代帝王相反,明朝朱元璋是坚决反对下棋的皇帝。但其子其孙却是嗜棋如命的‘高级棋迷’。这说明,象棋的艺术魅力是任何人也禁不了的。其子朱权不但下棋,还编写棋谱。另一子明成祖朱棣在组织编篡《永乐大典》时,还命他们编入一卷《象棋》。其孙朱高帜(明仁宗)爱棋更甚,他与状元曾子下棋兴浓时,还赋诗助兴,互相唱和,这里节录两句

  曾子曰:‘两军对敌立双营,坐运神机决死生’。明仁宗曰:‘等闲识得军情事,一着功成见太平’。可知雅兴不浅。帝王如此爱棋,老百姓呢?明朝学者杨慎(《三国演义》开卷词作者)在其著作《丹绍杂录》介绍象棋“芸夫牧坚,俄倾可解”。足以说明象棋在人民群众中的普及性。一生富有传奇色彩的著名画家兼文学家唐伯虎,也是一位象棋迷,曾留下不少弈棋诗。按说,清朝的帝王对象棋艺术该是比较陌生的。然而,他们也还是禁不住‘诱惑’,很快就被象棋征服了。譬如,乾隆皇帝既是戏迷,又是棋迷,而且一旦摆上棋就不肯再去看戏。总之,象棋在明清时期有着长足发展,特别表现在文化理论上。夸张点说,明清时期的社会名流大部与象棋有瓜葛。

  大家熟悉的家,文学家如冯梦龙、凌蒙初,吴承恩等,在他们的著作中,你可以找到不少弈棋诗作。曾官拜东阁大学士的著名书法家刘墉(刘罗锅)写过一首非常形象的《咏象棋》七律。有嘉靖‘八才子’之称的太常寺少卿李开先因抨击朝政,被罢官为民。从此开始诗文散曲等通俗文艺创作,唯一调节生活的便是下棋,而且水平很高。他给朋友的诗中这样写:“我爱敲棋君善饮,人称豪客与闲仙。”他‘敲棋编曲、竞日无休’,常以此为乐。康熙年间,曾编写《梅花谱》的作者王再越,一生不求名利,为人刚直不阿,常常借棋喻世,时有点睛之笔。请看此词:“叹英雄,勤勋立业类枰场;看世情,争先巩后似棋忙。”风流名士纪晓岚,曾为一幅《八仙对弈图》题诗,其中有这样两句:“局中局外两沉吟,犹是人间胜负心。”意思是说,神仙都免不了好胜之心,况凡人乎!就以‘八仙’中的纯阳真人吕洞宾为例,身虽离红尘,却仍向往着‘教著残棋山月晓,一声长啸海天秋’的精神生活。到了近代,随着列强侵入,国家战乱,许多文艺项目消声匿迹。唯独象棋依然出现,只不过形式不同罢了。一些名士的愤世之词也少不了棋的内容。‘政怨桑田会成海,岂直长安嗟如弈’-这是梁启超的心声。你听过象棋救国吗?这是百岁棋王谢侠逊的真实故事。青年时代,他用排局讽刺腐败的满清政府,讥讽袁世凯称帝,抗议丧权辱国条约等。辛亥革命成功,他又以排局形式祝贺,并在旁题写了‘匹夫倡义武昌城,扫尽鲸鲵草木惊’的诗句。为了给抗日斗争募捐资金,他频频下南洋比赛和访问……总之,谢侠逊对中国象棋事业的贡献良多,限于篇幅,就不细表了。马倥偬,许多将军常有棋具伴身,不仅方便易带,更主要的是可以启灵智,消沉闷,稳军心。其中最典型的代表要数左宗堂和陈毅了。象棋还可以是联系群众的桥梁。***当年化名胡服在敌占区开展工作时,曾以棋为桥,消除对方戒心,进而达到了解敌情的效果。

  从以上种种,不难看出象棋的感染力极强。一旦沾身,如影随形,很难摆脱。古人曾以“忘食,忘寝、忘忧”形容之。更有甚者,有人还写下如此词句:“若无翰墨棋酒,不必定作人身。”虽然稍嫌过激,但立意不差,无非劝人们多点文化情趣与豪迈性格罢了。说到这里,不能不说说名人的‘棋品’。凡古今名人,对象棋的胜负心大都较淡,他们讲求的是以棋会友,陶冶情操,胜了呵呵一笑,败了摆上再来,正如东坡居士倡导的‘胜固欣然,败亦可喜’。关键在于参与。人们很少听到有哪位名人因下棋而‘红脸’。我们也注意到,既便非常认真的职业棋手,其‘棋品’之优劣,也是与其本身具备的文化素养成正比的。有的‘品艺兼优’有的则‘艺高人低’。名人,不管哪一类的名人。或仙家,佛家、儒家、或文学家、艺术家、政治家、或帝王将相,或骚人墨客……他们和棋都有这样和那样的缘份和感情。随着世界象棋联合会的成立,象棋--这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已然成功地推向了世界,而负责各国各地区象棋活动的组织者几乎全是该地区的社会名流。确切点说,喜爱和支持象棋的名人不仅在华夏比比旨是,即使在异域他乡,也处处可见。

  象棋是真正的乡野游戏,比之围棋,流传面更加广泛,在民众中的影响力也更加大。

  一个乡下的孩子,很可能终身不知围棋是何物,但对象棋却是绝对不会陌生的。

  如果说围棋是阳春白雪,象棋就绝对是下里巴人,简单,通俗,易学,而又包含了数不清的朴素真理。我们的日常用语中就有很多是来源于象棋。像常用来比喻一个人身处没有回头路的时候,就说他是过了河的卒子;还有一些更是成了成语谚语,如弃车保帅,如棋差一着,缚手缚脚等等,这些话原本是下棋的人的一些感触,但流传开来后,不会下棋的人也跟着用了。

  一副象棋,不过区区三十二枚棋子,一边十六枚,棋盘成九宫状,纵横都是九路,中间以河界分开,就这么简单的一个形状,棋子在上面却能演变出千变万化。

  双方对弈,初始子力完全相同,棋子摆放的位置也完全相称,可以说双方是完全处在同一起跑线上的。然则等开局后,你一步我一步的走上几个回合之后,高下立判。多算者多胜,少算者少胜,不算者只会凭运气逮着对方的晕招儿偶胜。

  象棋有好几种玩法,一种是正儿八经的从头下起,一般要经历开局,中盘,残局三个阶段才算玩;第二种是让子玩法,这种玩法一般是棋力相差太多的两人为了拉近双方的棋力差距而用的,有让单马的,有让双马的,更夸张的是让单车单马单炮的;第三种就是残局玩法了,一个人布阵,让另一个人来破,颇有点三国中诸葛亮摆阵来让司马懿破阵的味道。只是在象棋中,一般布阵的人都会让另一人来选择,红棋黑棋任你挑,就看你有没有本事看破自己的布置了。

  象棋自定型以来流传了几百年近千年,留下的经典残局不知有几凡,其中很多都是充满了迷惑性的残局,你一眼看过去,往往会觉得一方已必胜无疑,可等你入了局,走上几步后,你就会痛苦的发现自己已入套了,自己以为必杀的一着会轻轻松松被人以解杀还杀的招数化解于无形,自己反而变成输家了。这些残局有明文记载流传下来的有不少,可有更多的却是流传在民间,成了一些跑江湖的人用来糊口的东西。

  象棋作为四大艺术之一,自然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与文化内涵。由于棋弈对智力、意志和思维方面的促进作用,故科学家认为,它是人类创造活动过程的一个缩影,是集娱乐、体育、智育、艺术与科学之大成的高尚活动。即为高雅艺术,自然成为帝王将相、文人学士与墨客骚人喜爱的项目。唐代,由于唐太宗李世民为倡导“象戏”,武则天推而广之。“当时社会风尚十分重视弈棋,文人学士会不会弈棋及其水平高低都与他在社会上的地位有一定关系”。故唐宋八大家人人善弈,其中白居易颇为自负,曾有“棋罢嫌无敌,诗成愧在前”之感叹!名臣狄仁杰,以棋局释政局,首开棋为政治服务之先河。唐相牛僧儒,梦“金戈铁马,铜枰满床”,其扎记《玄怪录》为研究象棋史留下珍贵的借鉴资料。比唐更早的北周武帝对“象戏”更是欣赏,特命骠骑大将军,著名文学家庚信撰写《象戏赋》,扩大宣传。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更是一位象棋迷。他下棋输华山的故事家喻户晓,而且重信诺,不仅赐华山陈抟,同时“免华山附近黎庶之征徭近三百年”。因下棋而使广大百姓长期免税,此举古今罕见。在他的影响下,宋朝涌现出一大批象棋爱好者,如王安石、秦少游、刘克庄、李清照、叶潜仲等。其中文学家洪迈撰写《棋经论》,成为早期的象棋理论家。

  (未完待续)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