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重生之大唐逍遥王 第四百二十四章 伤仲永

《重生之大唐逍遥王》第四百二十四章 伤仲永

作者:悦小童 字数:3730 书籍:重生之大唐逍遥王

  ( ) 第四百二十四章 伤仲永

  洛阳城里见秋风,

  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

  行人临发又开封。

  这日,柴绍、崔瑾等人便已到洛阳。与长安便近在咫尺了。当然,这是李治从地图上看,不到一指的距离。崔瑾写了几封书信,令人速速送回京去。

  东都洛阳,是隋后期的首都,隋炀帝大业元年(605)营建。东南通江都、太湖、浙江,东北通山东、涿郡,西通关中长安的大运河,是华夏文明和中华民族的主要发源地,是东汉、曹魏、西晋、北魏及隋唐时期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隋唐大运河的中心枢纽。

  唐定天下后,将都城定在长安,但洛阳并未沉寂下来,反倒是更增添了历史的厚重与沉淀,加之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虽无京城长安的喧闹和拥挤,却多了几分从容不迫,多了几分包容大度,就如那看淡世间繁华的老人,面对一切荣华富贵都能淡然处置。

  行走在洛阳城内,嗅着那不时从高墙小院儿内飘来的国色天香,让人不由想推开那扇门,看看那门内富丽堂皇的“花中之王”牡丹。洛阳是牡丹之城,隋炀帝时“辟地周二百里为西苑……昭天下境内所有鸟兽草木驿至京师……易州进二十箱牡丹”。《隋志素问篇》中说道:“清明次五时牡丹华。”洛阳牡丹始于隋,盛于唐,而“甲天下”于宋,最终“花开时节动京城”。

  对这些花花草草,崔瑾是极有兴趣的,寻思着要给长孙聘婷收集一些绝好的品种,说不得便能培育出魏紫、姚黄、豆绿、墨魁、二乔、娇容三变等名贵品种。故此,崔瑾便建议多在洛阳修整几日。海货早就已经销售完,连同海上捕捞的鱼,若非特意留了一些到长安,也是卖得干干净净。

  此时,眼见距离李承干大婚还有十几日,柴绍便允许最多在洛阳待三日。

  崔瑾便立即令贵祥传唤本地的信息负责人,让他赶紧去收集各种较为名贵的牡丹品种。然后,便带着几个儿郎走街串巷观赏当地美景去了。

  后世,洛阳围绕“千年帝都,牡丹花城,丝路起点,山水洛阳”,打造成国际著名的旅游城市。第一站,崔瑾便要求去龙门石窟。众人不解,房遗爱直言不讳地问道:“小十三郎,你不是道家弟子么,怎要去拜那佛家神像?”

  崔瑾扬扬眉,自从拜了袁天罡为师后,自己便被深深地打上了道家的烙印。他只得解释道:“不为那佛像,只因两千余件碑刻题记。”

  崔玦笑眯眯地拍拍身边厚厚的一叠纸张:“房二叔,这可是功课哟!兄长说,每人都必须临拓至少十份碑刻。”

  房遗爱一听,赶紧闭嘴,心中一阵哀嚎。哎哟,这好不容易出来玩耍一会儿,都要做功课,这小十三郎真是太无趣了。

  程处默兄弟摸摸脑袋,憨厚地道:“表弟,咱兄弟的字儿虽有不少长进,但要拓写碑文,呵呵,怕是要把人家的石碑弄坏了?”

  尉迟兄弟连连点头,他们最是头疼读书写字了,但偏生崔瑾管得严厉,每日都布置了功课,将时辰分得清清楚楚,若一项未完成,那对不起,今儿你就不用吃饭睡觉了,得先将功课做好才行。为此,他们是吃够了苦头,比与人打架还要痛苦。

  崔瑾淡淡地扫了众儿郎一眼,却只问崔琰:“琰弟,你以为呢?”

  崔琰一本正经地回答:“能欣赏到前人巨匠之书法,真切感受其笔韵,是何等有幸?说不得,多拓写几张,多临摹几份,便能掌握更多的书法技巧。”

  崔珣点头表示赞同,崔玦欣慰地拍拍崔琰的肩膀。

  房遗爱撇撇嘴,这下子,便要一整日都待在龙门石窟与那些佛像作伴了。不过,他环视四周,还好,作伴的人挺多的。话说,他是追喜欢看尉迟兄弟笑话的,黑脸大汉,笨手笨脚,让他们舞枪弄剑倒也罢了,拿着那笔,却重如千斤,写一篇大字下来,便是汗水淋漓,全身湿透,也不知他们年幼时是如何启蒙的,会不会气死了老夫子。瞧着尉迟兄弟哭丧着的脸,房遗爱极不厚道地笑出了声。

  崔瑾扬扬眉,浅笑道:“房二叔如今的字正到了一个瓶颈,今次可要好生体会理解才是,多多拓写,反复临摹,如此才能有所突破。所以,你的任务可不仅是十份哟,加倍,不,至少三倍才行!”

  “啊?”房遗爱的笑声立即被掐断,张大了嘴,眨眨眼,“不会?小十三郎,叔父我好像这几日没做错什么?让我仔细想想,我敢肯定,每日的功课都保质保量完成的,没有偷奸耍滑,没有敷衍了事,非常认真。这个,晋王殿下可以作证。对不对,晋王殿下?”

  李治耸耸肩,拍掉他企图攀附自己的魔抓:“少啰嗦,让你做什么就做什么,表兄这是为你好,要知道,这是千载难寻‘突破’的机会啊!”

  “不会?晋王殿下,你太没义气了!”房遗爱不满地嘀咕着。

  崔瑾大手一挥:“出发!”于是,骑马的骑马,乘车的乘车,众儿郎向龙门石窟进发。儿郎众多,各家护卫便是好大一群,加上柴绍派出的士兵,便是上千众,惊得路人纷纷躲避。但看那虎狼一般的士兵护卫,便在知道这群人不好惹。其实,为防碰到路人,马速并不快。虽说扰民,但崔瑾并不敢真的做出那“微服私访”之事。这些儿郎,且不说有三位王爷,便是其余众人,一个个都是出身不凡,精贵得很。之前,他早就派人前往龙门石窟,将里里外外全都搜查几遍,但凡是鬼鬼祟祟、形迹可疑之人,都关押起来。上次京城遇险后,他便极为谨慎。即便自己还会有如此好的运气,能够躲避歹人的暗箭,但旁人呢?身边还有三个心爱的小弟。

  在龙门石窟待了整整一日,崔瑾才恋恋不舍地离开。若是以他的意思,即便是待上半月一月都是不嫌多的。只是,此次时间紧迫,只待下次再来了。

  马车内,崔玦认真地欣赏着各人拓写的碑刻,叹了口气:“还是兄长写的最有神韵,其余,哎,徒有其表罢了!”他又拿起自己拓写的那叠字儿,摇摇头,很不满意。

  崔瑾不由暗笑。不过十岁大的孩子,再如何努力,也只能是写得比旁人工整些罢了,如何能与自己这种两世人相比?“玦弟不要妄自菲薄,你还小,无论是手劲儿还是见识,都有所欠缺,再过几年,便能超过为兄了。”他安慰道。

  放下纸张,崔玦叹息道:“兄长无需安慰小弟,想当初兄长才三岁时,写出的字儿便已让虞师惊叹,十年过后,更是神采飘逸,入骨十分,一个个字儿就如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形态各异,有神有韵。就算再过几年小弟的字长进了,难道兄长不是再进一步?不过,小弟并不气馁,一直都以兄长为前进的榜样。”

  几个弟弟都一脸崇敬地看着兄长。虽为兄弟,崔瑾心中却视作儿子般。谁叫他两世加起来已经是中年蜀黍?摸了摸几个小弟们的脑袋,温和地道:“只要尽了自己最大的能力,做最好的自己,这便够了。兄长不求你们大富大贵,只愿你们能一生平安幸福,能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过自己喜欢的生活。”哦,还有,娶一个自己喜欢的妻子,生几个可爱的儿女,这便足够了。至于责任,便让自己担着,谁叫自己是长子呢?

  “此言差矣!”崔琰最是煞风景,肉嘟嘟的小脸板得严肃认真,“作为崔氏子,岂能不顾家族利益?作为兄弟,岂能不为兄长分忧?兄长为了这个家,为了弟妹们,不断筹划,没有一日清闲,小弟虽年幼无知,却也知道,这几年,兄长看似风光无比,实则处处谨慎小心,一步都不敢走错,一句话都不敢说错。所以,小弟要尽快地成长起来,尽快地成为兄长的左臂右膀!”

  “珣儿也是!”崔珣也急忙表态。

  天啦,这才是多大的孩子?六岁,刚刚当上小学生,便说出这番感人的话来。难道,这时代的小孩子都这般早熟?崔瑾好不心疼,对崔玦道:“玦儿,这些可都是你教的?琰儿、珣儿还小,不要剥夺了他们美好的童年,要寓教于乐,寓学于乐,不可为读书而读书,为学习而学习,为长大而长大。哎,都是为兄的错,这几年经常在外,忽视了对你们的教导。”他很是自责。虽然,他一再强调,小孩子要在乐趣中学习,在学习中寻找乐趣。但是,因为这几年大部分时间或是忙碌各项事务,或是出海,在家待着的时间少,只是给弟妹们布置下了各自的功课,其余便交给先生了。而崔玦前几年是他亲自教导的,所以感情自然不同,最是心疼自家兄长,恨不得早一点长大,为兄长分忧解难,所以,在教育几个弟妹时,不免就严厉了些,着急了些。又经常给弟妹们讲兄长是如何惊才绝艳,是如何聪慧过人,是如何辛苦操劳,是如何艰难涉险,并一再告诫弟妹们,不可辜负了兄长的期望,不可浪费了兄长的心血,学习要认真刻苦,生活要勤俭节约,等等。

  崔玦眨眨眼,自己好像没有如何逼迫弟妹们啊,也多是给他们讲道理摆事实,然后他们便乖乖地、认真地、努力地学习。爹娘都说自己管教得很好,没有让他们操心。虽然珣弟活泼了些,但也很有分寸,从未给家里惹麻烦。

  崔瑾按着他的肩膀,叹道:“以后,为兄亲自教你们。虽然比不得大儒,但教导你们也绰绰有余了。”不过小学生,难道让他们学成人的知识?拔苗助长最是要不得,伤仲永的故事让人警醒。

  于是,崔瑾便背诵了一篇《伤仲永》,当然,将其中的“明道中”(宋仁宗赵祯年号),和“王子曰”(王安石说),都一一修改。最后,他问道:“玦弟以为如何?”

  崔玦偏了偏脑袋,回道:“兄长,玦儿会让弟妹们安安心心读书,不许随意炫耀。”

  崔瑾摇摇头,再次道:“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

  助苗长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又问:“玦弟可解?”

  崔玦垂下头,低声解释,心中却道,自己真的是错了?可是,自己也是不想坠了兄长的好名声啊!别人都说,兄长是文曲星转世,所以才生而知之,而自己却是知道,兄长平素是如何勤奋,即便是出海在船上,每日都给自己布置了功课。别人都说,兄长之才识已比肩当世大儒,但兄长却是日日苦读不辍。

  毕竟是自己亲手带大的,崔瑾哪里不知他的心思。但是,他能说,自己是活了两辈子的人了,玦弟啊,你就不要和自己比较了,前世呢,自己便是专门研究历史的专家,许多书籍,咱都早已研究过了。而这一世,自己又有了得天独厚的好处,那便是记性超级好,看书是一目十行,过目不忘,所以才能记得那么牢固,加上“年龄”不同,见识不同,理解也不同。但是,他不能说,说了,传出去,怕要被架在火上烧烤。

  见几个可爱的弟弟听了自己的话,很是沮丧,崔瑾便笑道:“好了,玦儿,请房二叔他们到此处来,现在我要开始讲故事了。琰儿,你要做好记录,将故事整理一下,注释拼音,投给你嫂嫂,给自己赚点零花钱。”

  得了召唤,一群儿郎坐满了屋。好在,这是柴绍在洛阳的一处宅子,专门给崔瑾安排了一个有会客厅的院子。

  现在,崔瑾要讲的是《伊索寓言》中的《农夫与蛇》。白话文,通俗易懂。《伊索寓言》相传为公元前六世纪,被释放的古希腊奴隶伊索所著,搜集所有古希腊民间故事,并加入印度、阿拉伯及基督教故事,共三百五十七篇。崔瑾给大家的解释是,从收集到的各国书籍中得知,然后翻译过来。正好,他们才从天竺、波斯等地归来,又买了大量的书册,里面便有各种教育类、文学类的书。只是,因那些从各国买来的奴仆们还在学习汉语,其翻译能力还有待提高。那些书册,大量的是用皮革制作而成,到唐代,造纸术才逐渐传开,西方国家书本是用羊皮做的,只有贵族才能用得起。就如大唐,读书也是有钱人才能玩得转的,要不,你便得依靠家族,得了谁的资助,不然,连饭都吃不起,你还读什么书?自古,读书便是烧钱的事儿啊!古代如此,现代如此。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