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村口那家冥纸店 第两百七十九章唱戏招魂

《村口那家冥纸店》第两百七十九章唱戏招魂

作者:梦飞翔的羽毛 字数:1869 书籍:村口那家冥纸店

  明远指着那两件毕升于身后留下的“活字大转盘”, 笑着说:“是啊,就这两件,我刚开始时打算出价2000贯的, 费了好一番说辞, 才总算买下来的。”

  很明显种建中听说这两件值2000贯的时候,整个人都震了一下。

  但他没有马上责怪明远乱花钱, 而是抱着双臂,认真将明远打量了一番,才说:“远之必然有自己的道理。”

  明远几乎伸出大拇指:什么时候种师兄竟然也有这样的觉悟了?

  “可若是说不出来……”

  种建中神色这才慢慢变冷, 露出一副“那你就完蛋了”的表情。

  明远告诉自己保持微笑,不要被吓到。

  当他总算是叽叽呱呱将事情的前因后果解释完毕, 又将他最终要花的实际数额说明,种建中才点点头, 脸色温和, 表示这个解释说得过去。

  明远瞟了他一眼,心想:这可是“活字印刷术”唉!

  他甚至都觉得很可惜,因为蕲州的田亩太过便宜, 他为毕升买下二顷地, 也不过花上200贯而已。

  他本该几千几万贯地花出去的。

  “不过, 你钻研这‘制版术’, 是为了上次应承苏眉州的‘版权保护’?”

  种建中继续问:“为了不让他人盗印, 你的做法就是自己建一间刻印坊?”

  明远点点头, 他自己想想其实也蛮好笑的。

  但可不能让种建中就这么笑他。

  于是明远反将一军,问种建中:“怎么, 师兄今天刚去过‘香水行’吗?”

  种建中束在脑后的黑发湿漉漉的, 身上有一种清新淡雅的皂荚香味, 甚至他那张因为风吹日晒而变得微黑的脸, 看起来竟然也细致了几分。

  听了明远的话,种建中一呆——万万没想到,明远竟然会问起这个。

  “种师兄也觉出‘香水行’的好了对吗?”

  明远继续笑嘻嘻地“反击”。

  种建中索性坦然地回应:“是不错。”

  “今日我还特地叫人来帮我搓手臂上沾着的‘猛火油’,几个人搓了半天,又用皂荚洗,差点连皮都擦破了。我特地多给了十文。”

  明远听种建中将他今日的“奇葩”经历说下去。

  原来种建中当了军器监丞,今日第一天上任,除了与前一任军器监丞交接之外,自然也要到军器监中走走看看,了解情况的。

  他原本是武将,对于军器有相当的了解。不需要别人指点,自然了解军器监中各坊各作都是做什么的。

  谁知竟让他发现了“猛火油”,与寻常物品一样,混杂着藏在库房里。

  “猛火油”这东西在陕西不止是民间已有,军中也在探索该如何使用。因此种建中认得。

  他一见到便惊出一声冷汗——但凡有一点火星,溅到这些存储在军器监作坊的猛火油上,估计明天他就不用到这军器监上衙了。

  之后自然是忙忙碌碌地转移危险品,临了种建中还被毛毛躁躁的小吏泼了半身的油。

  因此种建中才“破天荒”叫了“香水行”里的伙计帮他清洗最是难洗的油渍。

  “我越想越是觉得远之说的话有些道理。”种建中难得地夸赞起了明远。

  “我若多花上十文,就会有一人能多得十文,他拿了这十文钱,再花出去,便又能养活一人……”

  明远微笑点头:“孺子可教也!”

  然后他脑壳上便被指节轻轻敲了一下:“你才孺子……”

  种建中纠正了明远,突然叹了一口气,低声说道:“那军器监……关系到西军成千上万将士的性命。旁人却只当它是加官进爵的阶梯……”

  种建中任的军器监,原本是开国时设立的南北兵器作坊和弓|弩院。开国皇帝赵匡胤曾亲自到此,督办武器的生产状况。

  一百年后,世易时移,大宋文风愈盛,军器监所受的重视却不如以前。监内人浮于事,从“猛火油”一事便可见一斑。

  如今官家于边事上锐意进取,有人便将军器监当成了晋升的阶梯。种建中被匆匆指定了差遣,就是因为前一任受到嘉奖,“高升”调离。然而种建中今日一见,却知道“前任”留下的摊子表面花团锦簇,内里却乱七八糟。

  在明远面前,种建中不用隐藏自己的心意。

  他轻锁眉头,低声叹道:“远之,师兄是个愚直的性子,原本想着武职转文职,便一生与疆场无缘了,谁想到竟进了军器监,好歹是个与军务有点关联的衙门。但在那样的衙门里,怕是腾挪不来……”

  他虽然如愿以偿,从武职转成了文职,但是内心始终闷闷不乐。如今去了军器监,面对这烂摊子,种建中难免发愁。

  “不,”明远却双眼亮亮地望着他。

  “师兄焉知你这么快去了军器监,不是朝中意图振作,因此点了一名熟悉军事的文官主理军器监?”

  他记得眼下的官家赵顼是一力拓边的,将尸位素餐的官员从要紧的职位上调走,未必不是为了近两年西军的战略而有所考虑。

  “再说,放眼朝中,又有谁,能比师兄你,更适合这个位置呢?”

  种建中听明远这样一说,略略沉思,微咬着下唇道:“远之说的有道理。我在这边多造一件神臂弓床子弩,远在西北的袍泽们上阵就能多杀一个西夏狗贼,能多打制一身铠甲,袍泽们就能多一分保障。”

  “既然如此,我种建中个人的功名荣辱,又能算得了什么?”

  他说这话的时候,双眼聚焦于远处的虚空,眼中却神采奕奕,与适才相比,似乎已经换了一个人。

  明远在一旁望着他刚毅的脸庞轮廓,和他眼中那团炽烈的火,心里升起崇敬之情。

  都说“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①。

  然而种建中被挪到这样的位置上,依旧能耐得下性子,甚至愿意消磨一生的时光,只为了袍泽们能多几件利器,多几分平安。

  他不能不怀疑:这样豪迈的人、热忱的人,奋不顾身的人……难道真的会埋没于历史,从此籍籍无名吗?

  *

  刚送走毕文显,陕西那边却又来了人。

  长安那边,刻印坊有一名工匠叫祁真,有个姐妹嫁到了汴京一带。因为新添了外甥,家里老人便命祁真到汴京来探视。

  但两地路途遥远,跑一趟不容易,祁真便和家里说了,要到汴京来投奔东主,在汴京打上一年工再回去。

  祁真到了汴京,在牙人行会里寻行老一问,马上就问到了明远的消息,很快就寻了来。

  明远当然巴不得祁真能在汴京。两下里一拍即合,便去官府里又订了契约,将祁真的工钱直接翻了一倍——毕竟这里物价也高。但祁真可以住在史尚已经找好的院子里,估计一年下来,祁真能赚的也不会少。

  明远将毕文显留下的那两件毕升遗物给祁真看过。

  祁真完全惊呆了。

  他是已经对“活字”有所了解的制版工匠,自然明白毕升这一整套工具对提高制版的效率有多大的意义。

  明远将毕升留下的那两枚活字也交给祁真,问他的建议,是像毕升那样制泥活字呢,还是一步到位,制铜活字或者铅活字。

  祁真想了想,回答给出答案——先制泥活字,再制铜活字。

  他的理由是,铸铜模需要用到泥活字,这边常用的泥活字做出来,就可以交给铜匠,先去铸铜字,铸出铜活字就一劳永逸,可以直接用来制版了。

  另外,掌握泥活字的技巧也有好处。毕竟有时会遇到生僻字。这时制版工匠也不必等,直接刻一枚泥活字,制出来就可以用。

  明远一听祁真说的,和他那些模糊的记忆完全能够相互印证。

  他马上安排史尚去雇佣靠谱的铜匠,擅长雕刻的制陶匠,另外再采购铸铜活字和烧制泥活字需要的原材料。

  再加上史尚已经事先在汴京城东找好了一处场地,周围设施齐全,距离城市内防火用的望楼和水井都很近,赁下的年租金在1000贯上下。

  至此,明远在汴京城中的第一项大手笔投资总算是投出去了。

  这间刻印坊前期投资特别大,尤其是铜活字的铸造。

  这也一定程度上解释了毕升为何选用了泥活字,以及他的泥活字印刷术为何推广起来很慢——前期投入太大了,除非有明远这种不差钱的“天使投资人”在,没有谁能轻易将这样的刻印坊建起来。

  明远大致算了一下他在这里的开销,第一年,连场地带人工带材料带赠给毕家的祭田,明远的花销在8000贯上下。往后每年作坊需要1000至2000贯的投入,视业务量决定。

  当然了,他这刻印坊也会赚钱。只不过赚钱多少不在明远的考虑范围之内,他只需要把钱都花出去就行。

  将整个计划与1127交流了一番,金牌系统相当激动地回复明远:

  “我最最亲爱的宿主,这是印刷史上迈出的巨大一步,您这次可以获得的‘蝴蝶值’,可真是老多了。”

  明远:“那我现在能换‘刀枪不入’卡”吗?

  1127:“差不多了。”

  明远:不错。

  1127:“宿主,您会考虑使用‘百病不侵’卡吗?”

  明远:“咦,这听起来不错!”

  1127:“那您还需要继续努力哦。”

  明远:……谢谢,再见!

  *

  那日苏轼与他在琼林苑匆匆一见,曾经提到过可以去“洗面汤”的小店去找他。

  明远左右无事,那小店又离得近,明远便每天早上起床后溜达到那间店面里去梳洗,却一连好几天都没碰上苏轼。

  明远便问店里的伙计,那位“脸特别长”的客官。

  伙计们也都对苏轼那张长脸有印象,其中一人笑着告诉明远:“小郎君,那是位官人,只有旬休的时候会来。”

  明远恍然大悟:北宋官员每十日有一天休假,叫做“旬休”。苏轼算起来也是个“上班族”,也就只有休假的日子才能到这小店里来,慢慢享受洗面、修脸、饮汤茶药。

  他忙问明了旬休的确切日子,那天一大早便来到店里,慢慢等候苏轼。果然,没多久便见到苏轼穿着一身寻常的文士襕衫,趿着布鞋,睡眼惺忪地姗姗来迟。

  两人一起刷牙漱口,濯水净面,然后各自点了汤茶药慢慢地品着,随意聊天。

  苏轼听明远说他自己要建一间刻印坊的时候,也惊讶得睁圆了眼,反应与种建中如出一辙:“你为了不让苏某人因他人盗印而受损,便打算自己开一家刻印坊,刊印某的文字?”

  明远向苏轼一拱手:“按照刻印的数量与苏公分润。此外若有新作,另有润笔之资奉上,苏公千万莫要推辞。”

  “倒也不是为了钱……而是这一番心血……”

  苏轼眼中浮现感动,看着明远,仿佛望着他天字头一号“粉丝”。

  苏轼恼恨盗印,也并非为了他所得的润笔钱少了多少,而是因为盗印书籍的质量参差不齐。现在他听说明远宁可自己辛苦,也张罗出一家刻印作坊,来为苏轼刊印“正版书”,他便感动不已。

  然而想起今日到这里与小友会面要聊的正事,苏轼长脸一红。

  “说起来,某也真是惭愧啊!”

  明远一听,兴致也来了:竟然有这么一回事?

  原来苏轼前日里将先父苏洵与自己兄弟近年来的诗作文章整理出来,找了上规矩的刻印坊印了,准备刊行。他却发现这书本放在书肆里,根本无人问津。

  盗印泛滥,自家的书却卖不出去。

  苏轼郁闷不已,来找新认得的“明小友”商议。他想着明远既然有办法保全正版,没准也能有办法和渠道帮他把手中的诗集慢慢售出去。

  明远一想,他大可以将苏轼手中的存书全部买下,然后放在哪一间书肆里慢慢售卖。

  但是他也可以拉着苏轼一道,为确立汴京百姓的“正版”意识做点儿小贡献。

  于是他拉着苏轼,将想法一说。

  苏轼一挑眉:“这样也行?”

  明远点点头,眼里流露出鼓励的眼光。

  苏轼天性中本就有着乐观与诙谐的一面,当下瞄了明远一眼,见他成竹在胸,便点点头:“就依你!”

  于是,两人约好了日子,在大相国寺万姓交易的时候见。

  *

  汴京城中相国寺虽然是一座香火鼎盛的佛寺,却也同样是一个热闹非凡的集市。相国寺每月五次开放,便利万姓交易。

  站在相国寺门口,苏轼扭头望望身后跟着的挑夫,忍不住苦笑。这些挑夫将他积压在手上的所有诗集都一次性挑出来了。

  但他怎么也没想到,明远给他出的主意,竟然是来相国寺万姓交易。

  明远还说了一个挺奇特的名词,叫做——“签名售书”。

  好像是这么个词儿。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