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民间绝密档案 第七卷 似幻又真_第四百六十章 结束了吗?

《民间绝密档案》第七卷 似幻又真_第四百六十章 结束了吗?

作者:吴一 字数:2585 书籍:民间绝密档案

  *

  鳌拜是南征北战的悍将, 安亲王也是转战千里的骁勇之辈,两个人光天化日之下打成一团,虽然最后被人拉开, 但是打的那几下也够他们疼的。

  都是战场上混出来的老油子,最清楚怎么打最疼,他们可没什么不打脸的讲究,揍人自然要照脸揍,怎么疼怎么揍, 不疼还叫什么揍人?

  鳌中堂没有一点带坏小孩子的自觉,当即开始给小阿哥讲怎么打人。身强体壮有身强体壮的打法, 身体没那么强壮有另外的打法,只要想打, 总能把对手打趴下。

  他平时在家就是这么教孙子的,看达福被他教的多好, 胖崽儿结实又强壮, 将来肯定和他一样也是巴图鲁。

  隆禧:……

  他觉得他不太行。

  做人要有自知之明,没有的东西不要强求, 比起自己当巴图鲁, 他现在觉得他长大后找几个巴图鲁到身边当侍卫更现实。

  所以,他们还是继续讨论上一个话题吧。

  七阿哥随手拿了本文书,翻开之后发现大部分字都不认识又讪讪放下, 假装刚才什么都没有发生, 绕到另一边问道,“整理的怎么样了?有办法解决问题吗?”

  “办法自然是有的,奴才出马,没有解决不了的事情。”鳌拜看出小阿哥的窘迫,只当自己没看出来。

  他又不是三岁小孩儿, 发现小家伙认字认不全还宣扬的全天下都知道。

  小阿哥当初发现他不认识汉字的时候是年纪小,还有就是他这个年纪,又是朝廷大臣,不认识汉字的的确不多,惊讶之下才那般反应。

  现在又不一样,小阿哥才多大一点,这个年纪的小孩子能看懂文书才稀奇。

  寻常人家这个年纪的小娃娃还光着屁股到处跑着玩,他们小阿哥满蒙汉三种文字一起学已经很厉害,也就是现在年纪小,等过些年长大了,怕是考状元都使得。

  还好他们小阿哥身份尊贵不需要考科举,这才给那些士子们留了个风光的机会。

  鳌拜讨厌一个人时,那人进屋先迈左脚都是错的,喜欢一个人时,就是什么都不干都是好的,夸起来不知道什么叫适度。

  幸好他是个武将,要是个文化水平高的文臣,只怕朝中又多了个彩虹屁能手。

  顺治年间关于圈地的文书很多,鳌拜找来的只是一部分,他也没那个闲工夫亲自看完。

  他把事情干完了还要户部作甚,主要的活儿当然留给户部的官儿。

  朝廷几次圈地又几次禁止圈地,顺治二年的时候下令,百姓谁家的田产房屋被满人圈占的可以上报朝廷,然后朝廷从其他地方分出土地补给他们。顺治四年时的政令更加详细,圈地之举被永行禁止,同样依旧让被圈占田产土地的百姓上报朝廷,朝廷从其他地方分出来东西补给他们。

  他找来那么多文书,就是发愁是从顺治二年之后开始清算,还是从顺治四年之后开始清算。

  主要是,他自个儿家这些年也没少圈地,一下子都还回去他也心疼。

  唉,早知道就不撂狠话了,一下子撩的太狠弄得下不来台,他的头发这两天都愁的掉了不少。

  隆禧托着脸听鳌拜讲几次圈地的区别,摇头晃脑听的入神。

  他三哥对圈地令的了解主要来源于以前的奏折文书,鳌拜则是亲身经历过几次圈地,讲出来的故事比他哥更详细。

  话说他们家二哥猜的真不错,鳌中堂现在看着的确像想后悔,不行,他们得好好唠唠,人要言出必行,不能说话不算话。

  小阿哥揉揉脸,拉着鳌拜去院子里晒太阳。

  这都中午了,不能一直待在书房里干活,劳逸结合最重要,不如叫达福过来享受一会儿天伦之乐,歇好了再继续干活儿。

  正好他也想知道前些年禁止圈地时说要给被抢的百姓重新分地有没有真的分给百姓,分的是良田还是盐碱地,抢了人家房子的有没有盖新房子还给他们?

  鳌拜让人搬来几张躺椅,听到这个问题有些尴尬,“上报官府的自然都还了,那时朝廷刚刚立起来,要是说话不算数,还不得被人嘲笑是草台班子。”

  上报官府的有官府管,那些没上报的自然是没人管。

  圈地令刚刚下来的时候八旗兵丁是什么德性他比谁都清楚,到手的地怎么可能再让回去。百姓被抢了就老老实实受着,不等去告状就被圈起来当家奴了,有机会状告旗人抢占田产的并不多。

  这种事情还是不要和小阿哥说了,他们现在已经入关,要治军严明,不能和以前一样肆意抢掠,军纪严明才是正道。

  小阿哥正是对什么都好奇的年纪,八旗的将士是他们满人的骄傲,小阿哥以往听到的都是将士骁勇善战一往无前,忽然知道他们推崇的大军曾经干过那么多缺德的事再心里不舒服就不好了。

  鳌拜挑着捡着给小阿哥讲圈地的门道,不该说的一个字都不多说,坚决维护八旗大军在小阿哥心目中的光辉形象。

  毕竟他自己是武将出身,小阿哥对官兵影响不好,恨屋及乌连着所有武将都不待见那就不好了。

  他们满人武将居多,小阿哥不喜欢武将,能被他喜欢的不就只剩下汉人?

  不妥,万万不妥,不该说的坚决不能说。

  可惜他不说隆禧也能猜出来。

  他是年纪小,又不是傻,还能听不出鳌拜藏着话没说完?

  清军入关时是什么情况他没见过,不过他觉得可能和鬼子进村有一拼,不然各地也不会一直有叛乱。

  除非他脑袋被门给夹了,不然绝对不会相信鳌拜的鬼话。

  已经发生的事情他改变不了,之后的事情却可以插手,圈地越早结束越好,鳌中堂既然已经放过狠话,那就不能反悔,说话不算数不是好汉所为。

  说话间,奶娘嬷嬷带着达福过来,鳌拜摆摆手让闲杂人等退下,一把捞过他实心的大胖孙子放在腿上,吱吱呀呀压的躺椅发出不堪重负的声音。

  隆禧朝达福招招手,让小胖墩儿来他这儿坐,他们俩都不占空,在一张躺椅上也很宽松,不用和鳌中堂抢空间。

  达福笑的眼睛只剩下一条缝,明明看上去像个小圆球,活动起来却非常灵活,吼吼哈嘿就换到新躺椅上面,“给阿哥爷请安。”

  “达福也安。”隆禧捏捏小家伙的脸,再捏捏那肉嘟嘟的小手,笑的同样看不见眼睛。

  自从认识了小达福,他就知道为什么他小时候那么受欢迎了。他两三岁的时候身上瘦,脸上却和正常小孩儿一样全是肉,软乎乎肉嘟嘟的小脸蛋儿捏起来是真舒服,要不是当着鳌拜的面儿不好欺负他大孙子,他还想凑上去吸溜两口。

  小脸蛋儿捏起来手感不错,吸溜起来应该和果冻差不多吧。

  隆禧和达福玩了一会儿,然后捏着小胖墩儿的爪爪给鳌中堂送上彩虹屁大餐,“我三哥说咱们刚入关时民间百姓过的非常苦,民生凋敝良田荒芜,朝廷下令圈地,最开始是为了安置入关的八旗将士还有流民,只是没想到政令发布下去后和想象中的不一样,所以才紧急叫停。百姓的日子已经那么苦了,流民已经那么多了,旗下将士还要把有田产的百姓赶出去变成流民,这样不好。”

  达福煞有其事的点点头,奶声奶气的鹦鹉学舌,“这样不好。”

  隆禧笑弯了眼,圈着小家伙继续说,“我哥还说圈地之事屡禁不止他也很为难,没想到鳌中堂会主动站出来扛起这事儿,如此有担当,不愧是满洲第一巴图鲁,我哥昨天提起这事儿的时候都快高兴哭了。”

  达福感受到手上的力道加重,无师自通继续捧哏,“巴图鲁!满洲第一巴图鲁!”

  两个小家伙一唱一和,听的鳌拜飘飘然几乎要上天。

  他的身份地位在这儿摆着,这些年来没少被吹捧,但是那些试图讨好他的家伙的吹捧和现在的吹捧不一样,别人吹捧他是为了从他身上得到好处,小阿哥和他们家大胖孙子夸他单纯是觉得他厉害。

  两个小家伙那幺小,还不到学习巧言令色的年纪,他们会说假话吗?

  肯定不会!

  由此可见,小家伙们说的都是真心话,他鳌拜就是那么厉害,就是那么强悍,就是那么威武不屈。

  他们入关后就不能再和以前一样,要像阿哥说的,打开眼界,看看他们如今要治理的江山究竟有多广袤。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为官者当修身为民。

  就像带兵,能让手底下的士兵吃饱肚子上战场是主将的本事,要是连打仗的时候都没法让士兵吃饱饭,肯定是主将没本事。

  当官也是这样,治下百姓日子过的好他脸上也有光,不能吃饱他一个饿着千万家。

  钱财都是身外之物,千金散尽还复来,攒够大孙子花一辈子的钱就够了,其他的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不如琢磨琢磨怎么让百姓和他们一样过上好日子。

  所谓民为邦本,民间太平和乐,军中才能有更多强壮结实的士兵,到时候有战事需要他们出马,兵强马壮的带出去也倍儿有面子。

  满洲的地位不能下降,但是首崇满洲和让民间安居乐业并不冲突,

  小阿哥和他大孙子正崇拜着,他要是因为舍不得钱财半途而废,以后哪还有脸在他们面前当大人。

  不就是得罪人嘛,他这些年得罪的人那么多,也不差这一回。

  眼看着皇上也长大了,他这也算是为皇帝分忧解难,有现在这份情谊在,他们家达福将来的路只会更加顺畅,不像他那个扶不起来的儿子,铺好了路都不知道往前走。

  为了他大孙子的前程,为了他们小阿哥的未来,他辛苦一些不算什么。

  鳌中堂打定主意,歇了这么一会儿也差不多了,他得回书房继续整理当年的留下来的政令。

  他干活没什么不能打扰的规矩,正好让小阿哥和他大孙子看看他们崇拜的人办起正事来有多正经。

  隆禧笑的灿烂,左右他今天时间宽裕,在书房里找个地方坐下,然后拿了本鳌拜看过的文书教达福认字,认他认识的字,同时不忘卖弄他刚听来的学问。

  分地之前要丈量土地,因为首先分地的是八旗的兵丁,户部派去主管丈量事宜的都是满人官员,让他们带着笔帖式、甲丁等人去需要登记造册的田里丈量。

  丈量土地不用尺,而是用绳。前后两匹马带着绳索来丈量,这种用绳子当基准的法子叫“绳圈”,每绳圈圈住的土地是七垧。

  这个绳圈具体是怎么回事儿隆禧也不清楚,他也不知道一垧是多大,但是不妨碍他现学现卖讲给达福听。

  旗下兵丁圈地时肆无忌惮,不知道的还以为他们圈多少就能占多少,事实上他们也都是这么干的,但是朝廷的律令却不是那么写的。

  土地丈量之后登记造册,怎么分给旗下将士也有标准,士兵每丁给地五垧,副都统以上的官员给地三十垧,不同的等级分的地也不一样,总之就是官越大分的东西越好越多。

  隆禧不知道五垧三十垧究竟有多大,但是他知道当时的“记丁授田”肯定不合理。

  记丁授田,就是先统计这家有多少丁口,然后根据第一次登记的人数来分田产,分过田产之后朝廷就不再给他们发口粮,让他们自己种地养活自己。

  到这里还很正常,可是那记丁授田后面还有个规矩。

  ——嗣后虽增丁不添给,亡故降革不退出。

  也就是说,不管你家以后生了多少娃,也不管你家是不是要绝后,记在你家名下的就只有这些地,再多没有,别人想抢也没那么简单。

  听上去和他三哥晚年那个“盛世滋丁,永不加赋”有异曲同工之妙,但是仔细一琢磨就琢磨出哪儿不对头了。

  一个是给钱,一个是收钱。

  交税的时候当然是越少越好,朝廷固定税额,民间百姓越多,平摊到一家头上的税就越少,政令出来后自然全天下都欢天喜地。

  但是分地的时候就不一样了,八旗入关后正是人口增加的高峰期,他们除了当兵当官没有别的营生,兵丁官员有定额,现在不是在关外的时候,是个男丁长大都能当兵,丁口一多总有当不上兵被刷下来的人。

  家里一共只有那么多地,当不上兵又没有田产,他们总不能干等着饿死。

  所以隆禧觉得,圈地屡禁不止可能和那也有关系。

  当爹的总会想法子给家里的孩子谋出路,谋不到官职就谋田产土地,养大一个孩子不容易,怎么能看着孩子连饭都吃不上。

  政策就是这么修修补补,他能想到的问题他哥肯定也能想到,事情留给哥哥和大臣们头疼,他只需要办好自己的差事。

  鳌中堂摩拳擦掌要清算所有圈地的人,但是有句话叫“法不责众”,几乎所有的八旗将士都参与其中,他总不能真的把所有人都罚了。

  田产土地也是这样,大官儿圈了地是囤积家产,就拿鳌中堂来说,他鳌拜就是把这些年圈的所有地都还回去,家里人也依旧可以锦衣玉食。但是小官儿圈地是为了填饱肚子,不能一概而论。

  先放鳌中堂凶神恶煞的出去得罪人,然后再让他哥拿出一个更好的解决办法来以理服人。

  那句话怎么说来着,要在墙上开一扇窗,有人会不同意,再提出在墙上开一扇门,那人就会同意开窗,想要得寸得先进尺,这样才更容易达到目的。

  嗨呀,完美!

  作者有话要说:康熙:鳌中堂!朕的肱股之臣!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