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大明:我,调教木匠皇帝 第0890章 造反?不是解放大明!

《大明:我,调教木匠皇帝》第0890章 造反?不是解放大明!

作者:风少羽 字数:4541 书籍:大明:我,调教木匠皇帝

  大明,京师文渊阁。这座大明的中枢之一,内阁所在之地,如今寂静的有些可怕。

  往日内阁无论何时都是人来人往,六部的各种文书,各省府的折子,边关军报纷纷送抵内阁,让这里热闹且秩序井然。

  然而如今的内阁之中,温体仁、施凤来、杨嗣昌三人正坐在内阁之中那副忠公体国的牌匾下面,寂静无语。

  良久,施凤来才说道:“陛下,连下了三道罪己诏。”温体仁叹了口气,神情有些惭愧:“这是我等之罪过。若是我等能解决如今大明之困境...唉...”杨嗣昌打断了二人的对话:“莫要说这些无用的了,如今陛下的罪己诏也下了,若我们再无法扭转眼下的局面,如果我们再对付不了辽东,那我们也就该到头了。”施凤来瞥了眼杨嗣昌:“说得轻巧,都知道朝廷的心腹大患是辽东的大同党,可大同党是好对付的?旁的不说,这朝廷里人人对大同党喊打喊杀,可有多少人私底下和大同党有往来?”

  “这些人能挖出来吗?敢挖出来吗?整个京师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官员,一旦他们被挖出来,朝廷还存在吗?”温体仁有些头疼的揉了揉眉心,这些事他也清楚。

  大明是什么时候从蒸蒸日上变得江河日下?准确来说,是从崇祯元年下半年。

  朝廷中新党的官员越来越少,旧党和东林党的人越来越多,朝廷对地方的掌控力度变弱,而地方上的士绅大族再度野蛮生长,加上崇祯彻底否决新政新法,让那些老旧制度再次出现,整个大明运转体系再次变得臃肿且迟钝,到处充满了吸血的贪官污吏。

  把吏治变得清明很难,朱由校和张好古用了七八年才一点一点扭转过来,这不仅仅需要严刑峻法,还需要对人才的培养教导,需要不间断的宣传监督,需要让百姓对朝廷恢复信心,需要重塑律法,需要一个高效可靠的运转机构...总之,吏治清明一点也不容易,这种情况一般只发生在新朝开国之初,那些打天下的老将老臣还在,他们想着建设好这座江山,想着把百废待兴的局面恢复过来。

  而从第二代开始,就难免出现各种问题。大明到了天启朝时,吏治已经成了很大的问题,也不仅仅是吏治,商贾、边军、卫所、地方府衙乃至各个方面都出现了问题。

  张好古带着新党众人们以敢于赴死的觉悟来大刀阔斧的改革,来清理大明这个王朝身上的腐肉脓疮。

  直至天启十三年,大明南方依旧有许多省份只是表面完成新政改革而已,而大明各地也依旧有无数既得利益者的反对,那些人都在蠢蠢欲动。

  毕竟张居正的一条鞭法才执行了几年?那些人等得起,他们果然也等到了,他们等来了崇祯。

  构造一个健康的系统很难,但破坏它,却很简单。崇祯用粗暴的方法废除了新法新政,他本以为能建立一个新的秩序,但他错了,新政新法没了,大明原本的秩序也不存在了,他不是天启帝朱由校,他重新勾起了既得利益者们的野心和贪婪,所以大明走到了今天这个地步。

  如今的大明,朝中的大员谁不与辽东做生意?哪怕是那些义正言辞的东林党人,哪怕他们白天再怎么说大同贼子,说什么奸党逆贼,到了夜里还是要查看和大同党人做生意的收益。

  所以施凤来才说,一些事不能挖出来。这件事不能提,也不能说。三人再次陷入沉默,良久,温体仁说道:“先想办法把银子收上来,等各省兵马入京了,就有办法对付辽东了。”

  “也只能如此了。”杨嗣昌说道。如今大同党人别看占据的不是什么辽东就是西北这类苦寒之地,但大同党人的实力是不容小觑的,大同党人是有能力有决心的,他们能在辽东蛰伏这么多年,这是最可怕的。

  如今大同党人动作频频,这让杨嗣昌内心充满了担忧,他不知道大同党人要做什么,但他有预感,大明朝这风雨飘渺的日子,日后恐怕是要越来越难挨了。

  大明的社稷风雨飘渺,这是有心人都能看出来的,崇祯皇帝人菜瘾大,有志向没能力,偏偏朝野地方又都是旧党和东林党人,指望他们能治理好天下,不如先祈祷他们不贪。

  而直隶人心惶惶之时,辽东却是另一番景色。此时的辽东,沉阳城的百姓们还沉浸在上元节之后的喜庆余韵之中,相比较中原百姓的流离失所,辽东的百姓无疑幸福的很,他们可以安居乐业,可以吃饱穿暖,家里有余粮,手头有余钱,孩子可以读书识字,大人也都有能挣钱的活计。

  无疑,辽东如今已经有了几分天下大同的气象。原本沉阳的满清皇城,如今的大同社中枢内,源源不断有人进入这里,每个人脸上都带着喜色,显然是有什么好事要发生。

  急促的马蹄声越来越近,随着一阵长嘶,几人翻身下马,有说有笑的进入其中。

  “听说了么,西北的史总已经拿下山西,兵逼直隶了。”

  “是啊是啊,史总前些天就到了,听说这次是有大事啊。”

  “嗯,我听说西南的黄老总也到了,东洋的赵总也来了。”

  “这么多大将军回来,难不成首辅要下决心了?”

  “很有可能啊,如今我大同兵强马壮,那腐朽昏庸的大明朝廷还在压榨百姓,如今天下动荡,除了我大同以外还有谁能定鼎天下?”几人说着,越走越远。

  此时的勤政殿内,张好古也笑着和几人依次聊天寒暄。史可法、黄得功、赵玉琪、周遇吉纷纷赶回辽东,这些掌握一方军政的重要人物返回沉阳,无疑说明此次会议之重要。

  这是大同社成立第六个年头,也是大同党人确立以

  “退居辽东,埋头发展”为核心理念的第六年。如今各地大老返回沉阳,一位位军方重要将领和地方干部来到沉阳,无疑代表着新一次的大同社集体会议即将召开。

  而在此之前,张好古需要了解各地的实际情况。

  “首辅,如今南洋的局势,不太好啊。”黄得功捧着杯茶,神情有些疲惫,但那双眼睛中却是精光闪闪。

  张好古点点头:“南洋的情况,我多少了解一些,如今那些西洋人又开始搞风搞雨了吧。”黄得功说道:“不仅仅如此,眼下朝廷局势动荡,地方起义频频,朝廷的颓势已经展露无疑,之前因为朝廷强盛而臣服的那些土司和小国,眼下一个个正蠢蠢欲动呢。”

  “别的不说,单单交祉这南北两地,就有不少人跳出来说要复国,要重现大南越国什么的。”张好古哼了一声:“复国,大南越国,那些人是在异想天开!”

  “巴达维亚的情况如何了?”黄得功说道:“钱总督是个聪明人,几年前他就不断和我联系,驻扎巴达维亚的那个镇如今也在我的掌控下,如果不是有巴达维亚的钢铁厂,想维持四个镇的军械补给修缮可不容易。”张好古点了点头:“钱稚文是有能力的,也是有些格局的,在南洋这些年算是历练出来,是少有的能睁眼看世界的人,这个人是可以争取,也是必须要争取的。”黄得功说道:“嗯,我也和钱总督联络了几次,他也想和首辅你谈一谈。”张好古笑了:“人家想来,那我肯定是欢迎的嘛,和钱稚文说,说大同社,说我张宝瑞,欢迎他来沉阳。”黄得功也是笑着说道:“那是再好不过了,钱总督知道这个消息,恐怕会直接飞过来哦。”张好古又是笑了笑,这才正色道:“你的任务,很重要啊。南洋是关乎我华夏未来三百年国运之地,那里是东西方交流的枢纽,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要冲。巴达维亚是南洋如今的焦点,这里必须要站住脚跟。”

  “如果说巴达维亚是一个点,那交祉则是我华夏在南洋的触手。点和触手皆在,南洋才能稳定。”

  “如今中原烽烟四起,数千里外的南洋也是风起云涌,西洋人,南洋小国,还有大城、南诏、东吁这些国家,都要注意,都要谨慎啊。”黄得功神情也是严肃起来:“首辅请放心,我在交祉,南洋就丢不了。”张好古沉吟着又说道:“原本,我是打算给你派个人,帮你处理关于和南洋诸国交流一事的,毕竟我们未来相当一段时间的关注点,都是在中原。可如今既然钱稚文有加入我们的意图,那到时候可以让钱稚文辅助你,有你们在南洋,我也放心。”黄得功点点头:“嗯,钱总督是有能力的,这些年朝廷在南洋的威势越来越弱,钱总督能游走南洋诸国和西洋势力之中维持住巴达维亚的局势不乱,还能保全南洋的利益,着实令人敬佩,有他在,我也能放心对付那些人。”和黄得功谈罢没多久,张好古又请来赵玉琪:“赵大将军,这几年没见,你是风采依旧啊。”赵玉琪哈哈一笑:“元辅啊,你才是风采依旧,我在东洋这几年,可是想老家想的很啊。”

  “不止你想老家,将士们也都念着家乡吧?”张好古问道。赵玉琪点点头:“嗯,将士们听商人们说了中原的剧变,对家乡都挂念的很。”张好古微微颌首:“人之常情。”

  “说起来,让你带将士们坐镇东洋,对这些百战精锐也好,对你来说也好,都是委屈的,眼下我们的注意力要往中原集中,我打算把你和将士们调回来。”赵玉琪眼前一亮:“元辅,可是要...”张好古点点头:“嗯,东瀛不比南洋,南洋对我们的重要性远超东瀛,更何况南洋又与朝廷西南接壤,黄总是肯定要坐镇交祉的。但东瀛,如今已经被打断了嵴梁,一时半会是造不成什么威胁的。”

  “你回到东瀛后,安排好后续事宜,东瀛的治理还是交给幕府和那些大名,让他们去处理即可。”赵玉琪问道:“东瀛那训练的五六万幕府军?”

  “交给幕府,他们但凡不傻,就会死死依靠住我们,凭借那些幕府军和大名纠缠,不然无论那个大名上洛,他们都没好下场。”张好古说的很直白,幕府如今的掌控者都是亲大同的,或者说就是大同一手扶持起来的。

  他们但凡有一点脑子,就不会有其他想法,大同存在,大同强大,他们才能安稳的继续掌权,而不是哪天全家老小被人送走。

  随后张好古又见了周遇吉和史可法。周遇吉讲述了山东的情况:“首辅,如今山东的四镇将士,一半是新兵和投降的卫所兵,这些人短时间无法熟悉我大同的战术,但经过半年的不断训练,如今完全可堪一战。而且山东还有十万预备民兵,眼下是维持地方治安镇压那些不法士绅,但随时可以投入战斗。”

  “只是如今我们正和朱纯臣进行战略僵持,朱纯臣有些手段能力。”张好古点了点头,看了看地图后才说道:“山东不用心急,以发展为先。”

  “如今我们不比之前,每拿下一地,解放一地百姓,就要彻底扎根一地,发展一地,在这里打上大同的烙印。山东不比甘陕,甘陕原本就艰苦,可山东却是沿海富裕之地,钱粮重镇,也是工业大省,是我大同社的老基业。”

  “眼下好好发展,山东不就就是我大同社挺进南国的排头兵。”史可法也给张好古汇报了西北的情况:“眼下甘肃、陕西、山西已经在我大同社的掌控之下,但三省之地也到了我军的极限,我军本就是以三镇扩充而来,如今虽然有八镇,但想要彻底消化三省还需要一段时间,尤其是山西,这里更需要彻底清理一遍。”

  “如果再向河南或者直隶进军,我们怕是有心而无力了。”西北的情况,张好古很清楚,能有三省之地已经很不错了,毕竟史可法手里就那么多人,也就那么多东西,拿下一片,消化一片才是正理。

  “嗯,我们不是流寇,不是打完就可以不管,西北如今已经颇具规模,先以稳定为主,将士要多加训练,西北的敌人,可不是中原啊。”张好古缓缓说道。

  史可法明白张好古的意思,甘陕的三边,本来应对的就是草原和西域之敌,那些人才是西北最大的威胁。

  连续和几位大将交流完后,张好古又接连与张瑞图、卢象升、周进勇、黄立清等各部总长,曹文昭、方云出这些大将进行沟通。

  与这些大同社的核心高层分别交流之后,张好古又在勤政殿召开大同社核心会议。

  大同十二部的各部总长,军方的各位大将军都参加此次会议。会议上,张好古第一次正式提出了吊民伐罪,革新天下的想法:“之前我们在辽东发展,增强实力。是高筑墙,广积粮。”

  “眼下我们强大了,实力上来了,可以说是兵强马壮了,也到了正式涤荡天下的时候了,大同进取中原,到日子了。”对张好古提出来的与明廷正式决裂,逐鹿中原的想法,无论是大同十二部的总长还是军方各位大将军,都没人提出异议,所有人都是兴奋且激动的看着张好古,终于,他们终于等到这一日了。

  核心高层的意见统一只是开始,各部总长,各省的总督,军方的大将军们也开始通知各方人员,让所有人都有一个心理准备和思想准备,好为即将开始的大同社第二次集体会议做铺垫。

  崇祯七年,三月初六,惊蛰。沉阳,奉天殿内。大同社召开了第二次集体会议,大同社各部的总长,副总长,各省的总督,各府的知府,各县的县令,军方的大将军,各镇都统,协统、标统包括校尉、都尉都参与了这次集体会议。

  奉天殿内是人头攒动,放眼望去密密麻麻,所有人都穿着正装。主持会议的是张瑞图和卢象升,他们先是说了这五年来大同社在辽东的发展情况,又说了大同社在西北、山东和交祉的发展。

  通过粮食储存、工业发展、商业发展和百姓的人口等各个角度把大同社如今钱粮充足,兵强马壮的大好形势展现给所有人,让人们明白,大同社已经越来越强盛了。

  最后,坐在主位上的张好古开口了:“诸位大同社的干部,大同党的同志,我们用了五年,一步一步走到如今,为的是什么呢?为的是天下大同!为的是国泰民安。”

  “我们之前用了十年去推行新政新法,最终失败。可那次的教训警醒了我们,让我们清楚,在一个腐朽的世界里,想要完成革新,就必须有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觉悟。”

  “昔年蒙元暴虐,民不聊生,天灾人祸之下,华夏沉沦近百年。终有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如今明廷昏庸无能,百姓无辜遭难,我们大同党人逢此五百年之变局,岂能坐视生民受苦,华夏遭劫?”

  “那些封建的、堕落的、腐朽的旧社会,是时候彻底被扫清了!”

  “我们大同党人历经十五年的艰苦奋斗,终是到了该有个结果的时候了。”

  “从今天开始,我们的目标,就是解放整个天下。”

  “除六天之故气,开万世之新天!”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