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大明:我,调教木匠皇帝 第0864章 大明暴乱,揭竿而起!

《大明:我,调教木匠皇帝》第0864章 大明暴乱,揭竿而起!

作者:风少羽 字数:4622 书籍:大明:我,调教木匠皇帝

  武英殿中,朱由检在大发雷霆他认为自己是被张好古给羞辱了开玩笑,自己堂堂大明的皇帝,还需要张好古教自己怎么治国吗?

  」你们都给朕说说,难道朕还需要张好古教朕吗?!」

  犹是气不过的朱由检直接看向了自己的内阁大臣们。

  内阁首辅钱谦益,内阁次辅孙承宗,内阁大学士温体仁、刘鸿训、乔允升、杨昌嗣施凤来这些人是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愣是没有一个敢作声的。

  陛下你到底会不会治国,难道还要我们说出来吗?

  张好古什么段位,陛下你什么段位啊。

  一个倔的黄铜干嘛还要跳起来去打最强王者的波棱盖啊。

  论治理天下,大明这二百六十多年的历史里,能与张好古比肩的有几人,人家可是真的上马治军下马治国,一手搞吏治一手抓军事同时还能发展经济稳定民生。

  至于我们的崇祯皇帝朱由检,那只能说自信是有的,有自信是好事,但自信过头了就是另一个问题了。

  而崇祯皇帝还正在气头上,看着群臣不说话,他更恼怒了:」朕当初还是个皇子的时候,有师傅说朕不通军略,不知如何治国只能当个安乐藩王。那时朕只是个皇子朕认了。

  朕的兄长继位,朕为亲王时,尽管朕忧国忧民,可朕当时只是亲王,朕的文章论述被兄长说不可为君,勉强可当个盛世王爷。兄长之言,朕也认了。」

  可现在,朕已经位登九五,乃是天下至尊,大明的皇帝,难道朕到了如今这个份上,还不知道该怎么治国,怎么治理天下吗?!「

  钱谦益等人哑然了。

  像这种官做的越大就感觉自己懂得越多的蠢货不少。

  不过真觉得自己官爵地位上去了,就什么都懂了,那最后闹出什么笑话都不奇怪。

  哪怕是钱谦益,到了内阁首辅的位置上他都没感觉自己什么都懂,反而感觉自己什么都不懂,越是身居高位越是战战兢兢。

  但转念一想,有个这样的皇帝,似乎也不是什么坏事,起码大家更好糊弄了。

  因此众人齐齐拜服:」陛下圣明,唯陛下可作威作福。」

  嗯,皇帝您说什么我们都应和,看在我们这个卖力当捧眼的份上,国库里的银子多分我们一份不过分吧?

  而朱由检见群臣都附和自己,更觉得自己本事足够了,当即就下令:」既然如此那就厉兵秣马,朕要练出一支虎狼之师,然后去讨伐张好古那个逆贼!

  皇帝下令要训练虎狼之师,那么五军都督府自然是不可能闲下来的。

  五军都督府大都督,成国公朱纯臣坐在首位,一票勋贵候伯坐在两侧,大明的勋贵们开始讨论如何训练大军。

  如今各地已经招募了十八万乡勇,这些乡勇训练一番,倒是可以拿出去凑数。

  你也说了这是凑数,真正打起仗来,谁上去对抗大同社的大军?指望这些乡勇?他们不直接崩溃就谢天谢地了。」

  可不指望这些乡勇还指望各地那些卫所吗?那些卫所连临阵放三枪都做不到,乡勇训练好了,起码敢拼命。

  说起来我们现在还有二十万新军,能不能把这二十万新军给训练一番?」

  说得轻巧,这二十万新军训练要花多少银子?每个月四五十万两打的住吗?天启朝的时候,每年近四十万新军训练,一年消耗就要四五百万两银子。天启朝有这个钱,崇祯朝有吗?」

  听到这话有人不解了:」国库里不是说有十几亿两白银和成堆的黄金吗?朝廷怎么会没钱溧峪克耙呢?」

  听到这个问题一众勋贵哑然了朱纯臣看向那个提问的勋贵,一旁连忙有人小声解释:」大

  都督莫怪,这小子才刚进入都督府没多久,他是那边的人。

  朱纯臣看了看其指向的方向,顿时明白这是哪位勋贵的子嗣了。

  于是朱纯臣说道:」都是一家人,也没什么好隐瞒的,和他说说怎么个情况吧。

  个勋贵说道:」国库里的确有很多金准确的说,有白银不下十八亿两,有黄金足足三亿五千万两。这笔金银,就是银行发放宝钞的底气。

  」这笔钱有一部分存放在大明银行里作为银行和地方兑换金银的储备。可是那笔银子已经被拉到辽东去了,如今国库里大约有十五亿两白银和三亿两黄金。

  」而这笔钱,是不能动的。」

  那新人更不理解了:」如今朝廷到了危难的时刻,地方宝钞泛滥,百姓纷纷要求兑换金银,宝钞已经不值钱了。而军中又多有怨言,许久不曾发饷,地方卫所也是矛盾重重眼看天下就要动荡,这个时候不掏钱什么时候掏钱?」

  另一个勋贵无奈的说道:」小子,你当我们是傻子吗?」

  我们难道不知道什么重要么?只要能保住大明朝,就是保住我们自己,这个时候我们岂能音音金银?可国库里的金银压根没法动,它就在那里,但我们动不了,明白吗?

  勋贵们傻吗?

  勋贵们可不傻,他们很清楚自己如今的地位是怎么来的,如果崇祯朝垮台了,那他们谁也没有好下场。

  因此别看这些勋贵贪腐,喝兵血,欺压百姓,但他们也知道军队的重要性。

  而国库里经过天启朝多年累积,金银成山,可以说哪怕让崇祯朝挥霍一百年都挥霍不完。

  可是这笔金银虽然就在国库里,但没人动得了啊。

  据说东林党人在接受户部和国库后第一时间就去国库查验了,国库里的确是有那么多金银不错,当时看着国库里那码成山的金银,几乎要把东林党人给闪瞎了眼,这些东林党人都以为自己要发财了。

  可谁成想再去国库察验时,金银就没了!

  没了!

  十几亿金银,说没就没了!

  东林党的大佬们当时差点没疯了,身为户部尚书的施凤来更是当场两眼一翻,差点就去追寻先帝了。

  这么多金银没了!

  没了!

  这消息谁敢传出去?东林党人当时就下了封口令,谁也不敢把这事透露出去。

  而朱纯臣这些勋贵也是后来才知道,金银还在,只是被大同社人给弄到暗库去了。

  大同社那些人经营朝廷这么多年,国库被修的水火不侵刀枪不入,又分地上地下.明库暗库。

  如今明面上摆的都是些珍宝,例如什么名贵的玉石珠宝,什么古董良材,这些东西很值钱,但一时半会儿是不能换成金银的.这种东西属于盛世值钱,乱世就真的什么也不是了。

  而大明朝的金银如今都在暗库里,暗库在哪里,怎么开,这就不是东林党人知道的了,毕竟大同社撤走的时候可是干净利索什么也没留下来。

  眼下这国库里的金银都还在,但就是不知道在哪。

  而这件事一开始东林党那些人还打算瞒着,可勋贵们都知道了,那皇帝能不知道吗?

  皇帝知道了都装作不知道,那勋贵们自然更不敢轻举妄动了。

  谁都知道,那些金银肯定让大同社给藏起来了,但这个消息不传出去,那天下人对朝廷还抱有希望,知道朝廷有钱,随时可以解决一切问题。

  可如果这消息传出去,人们都知道朝廷没钱了,那各地动荡会立刻加剧,不仅仅百姓要乱,军队也会生出诸多事端,至于那些有野心的,一个个必然跳出来搞事。

  可以说

  这处于薛定谔状态的金银就是崇祯朝的底气,只要这笔金银不动谁也就不知道朝廷真正的底细。

  而这个时候如果去和辽东开战,那不是等着被辽东揭穿吗?

  更何况张好古那边什么配置,自己这边什么配置,拿什么去打张好古,拿嘴吗?

  朱纯臣看着呆愣的新人,很无奈的点了点:」这些事,朝中该知道的人,都知道了不该知道的,也都不知道。

  你迟早要知道,今日告诉你,就是让你嘴巴紧点,莫要把不该说的都给抖露出去又有勋贵说道:」国公,我们如今该如何是好啊,陛下可等着我们训练大军呢。

  朱纯臣说道:」如今这个情况只能问阵下要银子了。」

  要银子训练大军?」有人问道朱纯臣摇摇头:」不,是要银子我们自己分了。」

  说着,朱纯臣很无奈的对着皇宫的方向拱了拱手:」我等都是陛下的臣子,是大明的勋贵,自然要为陛下,为朝廷分忧解难。

  如今这情况,战端一开,刀兵一起大明必然陷入水火,天下动荡,,生灵涂炭而大明朝也必然势如危卵。

  为今之计,乃是不让战事打起来。

  陛下有钱,就觉得可以和辽东决一死战,但陛下不知兵事,单纯有钱又有何用?我们只有让陛下把钱都掏出来,等陛下没钱了,自然也就熄了开战的心思,到时候天下才算是太平了。」

  -那这笔钱...」有勋贵试探着问道朱纯臣拍了拍胸脯:」我等是勋贵,自然是要承担起这个责任,这笔银子就由我们暂时替陛下存着,等日后朝廷国力上来了有能力打仗了,再把银子还给陛下。

  这话说出来,众勋贵们是眼前一亮:是啊,如今朝廷不能打,打就是必输无疑,说不定连带大明社稷都要丢掉。

  这个时候他们吃喝卡要,那不是毁了大明朝,恰恰相反,那是在救大明朝啊。

  只要战事不开,辽东就不会打过来,辽东不打过来,大明还是大明,朝廷还是朝廷他们自然也还是高高在上的勋贵,而陛下也还是大明的皇帝。

  因此,这个时候拿皇帝的钱叫贪污吗?

  那叫伟大的拯救大明行动!

  至于日后什么时候大明国力回去了,朝廷又充满实力了。

  照眼下这样吃拿卡要下去,再等等吧等大家都富裕了,再让朝廷富裕。

  先富带后富,总能共同富裕的。

  勋贵们达成一致后,朱纯臣等人又去联系内阁的东林党人。

  显然要让朱由检掏钱,不是勋贵一家就能办得到的,这掏银子的风险不能勋贵们自己担着,当然分银子的时候肯定东林党的正人君子们也都是要分润的。

  毕竟正人君子们也要游船狎妓,也要购置田产的嘛。

  大明朝的画舫青楼里的清信人们还是很贵的,虽然说起来这些高贵的清信人和戏子没什么区别,但高级戏子价钱不一样啊,打赏都是几十上百两起步,若是要赎身或者要包个十天半拉月,那几百两银子都打不住,几千两几万两都是寻常事啊。

  大明的勋贵也好,东林党的正人君子也好,这些大明的大人物们可是最有爱心的,见不得清信人们没人捧,见不得这些弱女子受苦,富有仁爱之心的正人君子们可是时常就要去奉献一番爱心,好好安慰这些可怜人的。

  至于士地田亩那就更不用说了,大明的老百姓苦啊,苛捐杂税重啊,老百姓那十几亩地,几口人,怎么能供得起朝廷的赋税呢。

  老爷们心善,见不得泥腿子们奔波劳碌直接把泥腿子们的地买了,到时候泥腿子们给老爷种地,不就不用给朝廷缴纳赋税了吗?

  而只给老爷交租子,不比给朝廷缴纳赋税还

  要给老爷交租来的划算?

  本来朝廷要你三成,老爷要你五成,你只剩下了两成,可现在给老爷当佃户,老爷要你七成,你现在能剩下三成了,开不开心。

  于是,在勋贵们,东林党人们,地方官吏们不遗余力的贪腐,侵占田亩,压榨百姓,肆意索贿之下,大明天下是愈发动荡了而老百姓们更是欲哭无泪,想哭都不敢哭生怕被老爷们关进大牢里凭什么哭?你怎么敢哭?

  是对大明朝,对皇上有什么怨言吗?

  难道朝廷对你们这些泥腿子还不好吗?

  最后,百姓们哭都不敢哭了,只能麻木的看着自己的一切被贪官污吏,被士绅地主夺走,甚至只剩下的这条命,都要卖给这些老爷们,被当做骡马一样驱使。

  是的,是骡马而不是牛马。

  因为无论是牛还是马都是值钱的,泥腿子们不值钱,顶个骡马就顶天了。

  崇祯皇帝朱由检对这些并不清楚,他认为自己的崇祯朝还是好的,至于多收一点赋税,那也是应当的,谁让朝廷现在缺钱呢?

  朝廷要钱,地方衙门要钱,训练军队要钱,什么不要钱?

  大明朝的国库里有金银但动不了,朱由检也不愿意凡事都用自己的小金库,毕竟一个没钱的皇帝注定是悲催的,他必须要保证自己手里有钱。

  因此,那就只能苦一苦百姓了。

  毕竟百姓已经过了那么多年好日子,家家肯定不缺金银,粮食也是足够的。

  百姓都丰衣足食了,那再奉献出来供养朝廷,也是应该的吧?

  然而朱由检压根没考虑,自己定下一分的税,下面就敢报十分的税,然后最底下的那些人就敢要一百分的银子。

  人都是贪婪的,而在没有明确的限制和监督之下,这些掌握了权力的人,欲望也会变得无限大。

  百姓们在这样的重压之下,终于有得忍不住揭竿造反了。

  一时间山东、河南、山西、湖广、江浙等地都有百姓揭竿起义,这些百姓打击那些地主恶霸,不法士绅,聚众呼啸山林,竖起替天行道的旗子来,可是把各地官府折腾得不轻。

  而这些频繁的造反,地方的衙门基本都是隐瞒不报,他们可不敢让皇帝知道自己这里发生了百姓造反的情况。

  这些县老爷,知府老爷们手里有衙役有卫所兵,还能雇佣士绅地主的家丁,而由卫所兵,衙役和士绅地主的家丁打手组成的三方联军,就是这些老爷们的平叛主力。

  在这些县老爷知府老爷不惜一切代价的镇压之下,很多百姓的起义最后都失败了,但在这个过程中,也有很多百姓起义的实力越来越强,在一次次战斗之中逐渐锻炼出来甚至能抵挡住官军的镇压和扫荡了。

  在这样的情况下,为了避免事情进一步闹大,最终闹得不可收拾,这些县老爷知府老爷往往又会选择妥协,例如划定一块区域让这些造反的泥腿子自己去折腾,只要不来县城,不去一些大的乡镇捣乱,那老爷们就当做没看见。

  至于一些地主士绅被索要粮食金银,那就不是老爷们能管的了。

  毕竟自古皇权不下乡,乡镇应当有地方乡贤治理,这也是大明的祖制啊,老爷们管好城里就行了,城外要是出了问题,那就是地方士绅乡贤该想办法解决的,如果这些士绅乡贤解决不了,那你们凭什么和老爷我共治地方啊?

  这些地主士绅见官府不管不问,那也只能是自己训练家丁打手,去和那些造反的泥腿子死拼到底,总不能白白把粮食和金银交出去吧?

  而地方的地主士绅和泥腿子们打成一片没人再来烦老爷们时,老爷们就高兴了。

  县城安全了,那天下就太平了,大家又可以载歌

  载舞,继续过着无忧无虑的好日子去了。

  至于大明的天下到底烂成了什么样?

  这个不重要,只要皇帝看不到,那大明的天下就一点问题都没有。

  君不见地方造反的泥腿子那么多,可朝廷里还是天天报喜吗?

  没错,崇祯皇帝朱由检到现在还在感慨。

  朕虽然不如太祖成祖,但勤勉不缀总归是让大明走上正途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