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亡而复生 491 解药

《亡而复生》491 解药

作者:奘郁 字数:1738 书籍:亡而复生

  第二十八章

  话说昨日, 二苗背着竹篓出了镇子, 才想起来,诶呀一声,脸上尽是懊恼,说:“忘了说我姓姜了, 叫姜二苗, 家里住在大庙子村。”

  “也不知道以后还能不能见。”姜二苗回头望了眼背后,方向就是齐家, 齐家三少爷的夫郎,叫岑越。

  他把这个名字牢牢记住。

  大庙子村离镇上略近一些, 走回去脚程快了,那就一个多时辰,要是慢点那就两个多时辰了。姜二苗走惯了山路, 寻常不到晌午就能回家, 今个却慢慢走。

  岑夫郎说了,他脚上伤没好利索, 让他慢慢走回去。

  是了, 他还年轻,肯不能留病根, 成了瘸子。

  姜二苗自顾自的想着,要是他家里人知道了, 指定会说弟弟/阿哥倔脾气怎么还知道听劝了,稀奇。

  走了会,姜二苗摸摸怀里的铜钱, 因为鼓鼓囊囊一包, 他一个人就没装过这么多的钱, 老觉得听起来铜板和铜板撞的叮当声, 这要是人多了,肯定有人知道他装了钱的。

  可不成。

  姜二苗环顾了一圈,脸上一笑,撸着袖子就上手,是薅了一路的猪草回去,猪草放在背篓里,钱袋子丢进去,再给上头盖着猪草,这么一来——

  他原地蹦了下,半点声都听不见。

  于是等到村了,姜二苗是灰头土脸身上粘着草、灰,脸脏兮兮的,太热了,出了汗,他随手扒拉了下脸,脸可不就脏了,背上还是满满的猪草。

  大庙子村大,听闻最早是三个村,村口地势高一些的土坡上有一座大庙,里头供奉的是土地公,村里老人说,早年间闹灾,地里干旱的厉害,没什么吃,就围着大庙的三个村地里还能长出一些豆子来,勉强吊个性命不至于饿死。

  因此传出大庙有神灵,三个村都想求大庙庇护,也不敢起争斗,慢慢的时间久了,三个村叫什么外人不喊了,全都叫大庙子村了。

  “姜家的,这都晌午了打了这么多猪草?”

  村口闲聊说话的婶子阿婆打招呼。

  姜二苗就停下来,一一叫了人,说:“我早上进镇上给人家送山里野果子,耽搁了这么多天,果子也不好了,唉。”

  “回来没啥事,薅了猪草,比没啥强。”

  村里是藏不住事,就是谁家孩子放个响屁,没一会隔壁都能知道说起来。姜二苗前段时间进山摘那酸果子,说是进镇里卖,村里都知道。

  大家伙是暗地里瞧着、看着,那酸果子就那些点,酸不溜秋的又小,有啥吃头,还卖到镇上去,谁家不开眼了买这个?白跑路,费工夫腿都能走细了。

  没人会觉得姜二苗靠这个赚银钱,就是卖也卖不下几个钱。后来姜二苗还真卖了,回来一说,就卖了个几文钱,没敢多要,众人唏嘘,还说:看吧,没说错吧,费那功夫干啥。

  这会看姜二苗灰头土脸丧气模样,就知道没赚啥钱。

  有婶子可怜二苗说:“听你娘说,去摘果子脚还扭了,你说你还跑这么远的路送什么野苗子。”

  “我跟人家说好了,总不能不给。”姜二苗挠挠头,说:“大娘婶子们,我先回去了,晌午还没吃饿的慌。”

  “快去吧,这孩子。”

  “诶呦二苗跟他爹一样,都是老实头。”

  “我瞧着姜家迟早是要分家,姜老大是老实头,可也不能不管他孙子吧,听说孙子病一直没好利索,他奶都不给掏银钱,攥的紧咯。”

  “又不是没孙子,姜家娃娃多,姜老太不稀罕吧。”

  “那么大一家子,该分家就得分,你说老大孙子都有了,还不分家这是干啥啊。”

  “干啥?当然是指着老大一家干地里活了。”

  “可怜了。”

  “不过话也说回来,姜老头老太命倒是长,瞧着还精神着呢。”

  姜家人多院子大,地方敞快,虽是泥瓦房,不过前后左右都盖了屋。就是村头人说的那般,姜家没分家,姜老头老太一共生了七个孩子,活下来五个,一个外嫁女,剩下的全都是儿子。

  姜二苗是老大家的,他家住在靠里的侧屋。他有一个大哥,一个妹子。大哥成婚不到三年,侄子一岁多,前些日子侄子受了寒,一直没好利索。

  没分家,那就是田里庄稼、养猪养鸡换的银钱全部充公。

  姜老太是个过日子特别省的人,但凡贵价点的糖、油、盐,那都是锁起来的,每到点做饭了,再来亲自开了锁,多少油,多少面,都得在姜老太眼皮子底下放。

  这么过下来,姜家其实不穷的,是大庙子村的大户——田地最多,因为男丁不少,力气大,女眷也多,菜园都比别家大,养的猪鸡,村里谁家养猪是五六头的养?

  没那个精力照顾那么多猪。

  按理说,姜老太平日里抠一些就算了,但重孙子病了,怎么说也得给银钱看病吧?孩子才一岁多,不看病耽误下去咋办。

  就是姜老太不给,老大家也该藏私,不可能全交公了吧?

  剩了,他爹就攒了四十文钱。姜二苗一路回家,听背后村里人磕牙声,在心里说。

  奶每次都说,他家事情最多,又是大哥要娶妻又是盖屋,还要摆席给聘礼钱,大房花的多。他爹也这么认为,那是口袋有一文钱都要交出去。

  姜二苗以前也这么想,他爹兄弟四个,他家是花钱多些,听着像占了公家的便宜。所以喂猪养鸡,他也是勤勤恳恳,多干一些。

  现在想,他三个叔也都成家了,奶疼三叔四叔家的,私下里光他瞧见奶给四叔家娃蛋吃,就好几回了。那照奶这个说法,鸡还是他多伺候的,四叔还占了他的便宜呢。

  “你可是回来了,你说你一个哥儿,没嫁人,别老往外头跑了,要是被拐走了,找都不知道去哪找你去。”

  姜二苗喊了声娘,说没啥,“我模样又不俊,没事。”

  “拐子谁看你俊不俊,能干活能生娃娃就成了。”姜母说了声,又说:“没事就好,灶里给你留了馍,快去吃。”

  姜二苗抓了下背篓,想了下,最终还是没跟娘交代实话——他爹老实头,对家里是不藏私,他娘也是一般,任劳任怨的。

  上次卖野果子的十文,就是给侄子抓药,他娘拿着都战战兢兢,烫手一样,怕被奶发现了。

  那神色,他都能看出不对劲,更别提阿奶了。

  不过十文钱顶个啥,连着家里四十文,买一些寻常草药,豆豆还时不时的咳——

  “我嫂子呢?”姜二苗问。

  姜母说:“去河边洗衣裳去了,你别管你嫂子了,赶紧吃饭,你跑出去大半天,你奶一会得生气。”

  “气啥,我又不是去玩的,还打了猪草回来。”姜二苗小声咕哝,其实他也是怕阿奶,要是说这话让爹听见了,得打他。

  可姜二苗心里不满越来越多了。

  “我先去把猪草卸了。”姜二苗背着猪草去了后头,寻机会先把钱袋子翻出来,藏在了自己炕头枕头里。

  他和三花睡一个屋。

  三花没在,估摸看豆豆去了。

  大人干活,娃娃看小娃娃,在村里很正常的事情。

  姜二苗把猪草拌了,喂了猪,鸡舍收拾了,还碰见了他阿奶,阿奶看活都干完了,才没骂他,只说以后不许乱跑了。

  “谁家哥儿野的往山上跑,镇上跑,老大家也不知道管管,以后怎么寻婆家。”姜老太越说声越大。

  姜二苗学着他爹样,低头不吭气一脸老实挨着骂。姜老太骂了几句,“……真是跟老大一个样,打都打不出个屁。”然后走了。

  一直到傍晚,下田的人回来了。姜母下午和三个弟媳在灶屋做饭,因为家里人多,吃的也多,姜老太每次开锁拿东西都要骂,说是讨债鬼来的,吃的这么多。

  那男人干苦力活,不吃饱没法子啊。

  可没人敢说。

  儿媳妇儿们当没听见。姜老太骂骂咧咧,指挥,打饭的时候谁碗里干一些,谁碗里稀一些,都是姜老太说的算。

  不干活不下力气的人少吃些,干轻省活小孩娃娃吃那么稠干啥?姜老太盯着下勺子,装好了饭,豁了口的碗端到院子桌子上去。

  娃娃女人一桌,干活的男人一桌,这桌上东西实在稠一些。

  姜老太说:“饥荒闹灾的时候过的啥日子,那时候我还啃树皮,现在吃的够享福了,就是稀一些有啥……”

  姜二苗抱着碗蹲着吃,跟寻常没什么两样,就是问了下嫂子豆豆咋样,他嫂子小声说今天咳得不多了。

  “吃饭吧,多喂喂豆豆饭吃,吃壮了就好了。”姜母小声说。

  姜大嫂喂儿子稀粥,只是喂的急了还是咋,豆豆哇的一声吐了不说,是咳得不成。惊动了另一桌,姜老太骂骂咧咧过来,说:“给娃娃喂个饭都不会。”

  “阿奶,豆豆还没好利索。”

  “啥没好利索,谁家娃娃不咳两声,就是吃饭呛住了,拍拍就好了。”姜老太巴掌拍豆豆背。

  姜大嫂看的心疼,说她来就好。

  豆豆哭的撕心裂肺,还带着咳,姜母害怕,在旁嗫嚅说:“娘,我咋听着豆豆咳得厉害,别伤了里头,要不给娃娃看看?”

  “不是前些天才看过吃了药,天天看、看,有多少钱看病的?我早早说了,天还没热起来,就你们给豆豆穿的少,冻坏了,现在又问我要钱,有多少钱给瞧病的……”姜老太指着大房一家说了一顿,最后还是给了银钱。

  “老大家一会过来,给你五十文,给豆豆抓点药看看。”

  “一天天的,就是你们大房花的多,又是这又是那的。”

  ……

  姜老大脑袋埋得低,觉得娘说得对,可娃娃病了也不能不看,羞愧的接了钱,想着地里庄稼出来,他多干干,多出出力。

  夜里,西侧院屋。

  姜老大把钱全给大儿子,说再给豆豆抓药喝。姜大壮接了钱,眉头紧皱,“爹,之前豆豆喝的药,我看就没啥用,这不是还咳着,再继续喝没用了,不是白费钱。”

  “不然再问问阿奶,我想带豆豆去镇上看郎中。”

  姜老大一听儿子说‘问阿奶’就瑟缩害怕,娘都给了五十文了,还要的话——半晌不知道说啥,憋了半天说了句‘先给豆豆喂药看看吧’。

  “唉。”姜大壮满脸的苦,不说了。

  姜老大姜母也难受,姜母不住求老天爷开开眼,让豆豆好起来。两口子出去了。姜大壮闷头不说话,炕上姜大嫂抱着豆豆一脸麻木,哭又啥用啊。

  “要不,我回娘家借一些。”姜大嫂咬咬牙说。

  姜大壮:“先前不是没借过。”

  小夫妻俩沉默了,先前借了钱,没给,姜大嫂娘家日子过得还不如姜家。当初寻亲,媒婆说姜家村里大户,日子殷实,那确实是,家大田多,可姜大嫂没想到日子咋过成了这样。

  是不愁吃喝,要是豆豆没生病前,这日子也没啥,就是干活,家里活在哪里干不是干的,没啥辛苦的。

  可如今才知道难。

  怀里豆豆睡的不踏实,牵动的咳了两声,小身板呼吸都弱。姜大嫂害怕,紧紧抱着声声的哄,泪跟断了线的珠子一样掉。

  苦闷绝望的气氛中,门外姜二苗的声,问大哥大嫂睡了没。

  姜大壮抹了把脸,不让弟弟瞧见他哭过,开了门说没睡。姜二苗先把门关了,没啥别的话,从怀里把打补丁的钱袋子掏出来,递过去说:“一共七十九文,加上咱奶给的五十文,你们拿去镇上给豆豆看病。”

  “咋——你、你咋就这么多钱?哪来的?”姜大壮惊的结巴了。

  炕上姜大嫂也抱着豆豆站起来了,她太惊了,怀里豆豆差点醒,赶紧先把豆豆放炕上。两口子都看姜二苗。

  姜二苗:“我之前不是说了,有位夫郎问我买黑芝□□子苗么?我今个早上去镇上卖了,一根苗三文钱,一共二十三棵,还有果子给了十文。”

  这事大哥大嫂都知道,包括姜家,可全都没人当真,觉得那果子能卖价钱,还这么贵价。

  谁家夫郎这么大手笔,花钱买这个?

  别是诓骗二苗,想把人拐走吧。

  就是之前卖出的十文,姜家人都说那是哄骗二苗,为的就是拐人。不是拐人,那也是逗着哄着二苗这个乡下没见识的哥儿玩。

  姜二苗得不到家里人支持,他信岑夫郎,心一横倔脾气上来,一股子勇气就自己上了。

  “原来是真、真的?”姜大壮说。

  姜二苗有点得意,“我都说了是真的,岑夫郎才不是那种人,他还跟我说我伤着了,给我药油擦,给我饼子吃。”

  “我都不知道怎么报答他,咱家也没钱没啥好东西。”

  姜二苗说起来就情绪低落,他没脸再去找上门,也没个好的,再去找岑夫郎,这不是跟要饭的一样吗。

  “这钱爹娘我没说,我灰头土脸回来的,大家伙都不知道,你把钱收好了,别露出苗头,不然阿奶知道咱有钱了,那五十文得要回去。”

  “豆豆别再拖了,明个就去镇上看看郎中。”

  姜大壮犯了难,明日得下田,这咋跟阿奶说。姜大嫂也六神无主,明个去镇上咋去?抱着娃娃她肯定不成,还有问起来咋说?

  村里要是知道去镇上,那阿奶也就知道了,五十文去镇上瞧病,别到时候以为他们有私钱,骗公钱吧……

  这一家子的老实头,撒谎都不会,姜二苗以前也不会,也是老老实实的,如今有点不一样。

  “就说抱着豆豆去嫂子村找个神婆去看,先去嫂子娘家村方向,绕一绕到镇上这有啥。”姜二苗给出主意。

  “你们俩可别慌,不然咱奶得瞧出不对劲。”

  姜二苗这么一说,姜大壮和媳妇儿都怕,怕露馅,怕阿奶瞧出不对,到时候把银钱收走,那豆豆看病咋办?姜大壮说:“二苗,不然你也跟着一道去?”

  “对对,二苗也去。”

  姜二苗有点想去,要是能遇到岑夫郎,可遇到了说啥,也没东西卖了——

  “我脚伤还没好,就不去了,再说人去的多了,家里活没人干,阿奶得说。”

  夫妻俩想到二苗还有伤,当即是点头说那还是留家里养养。

  第二日一大早天还不亮,姜大嫂把豆豆包的严实,放在竹篓里,去镇上好背。姜大壮是打了一晚上的谎话,这会脸都是红的,吭哧着要跟阿奶说。

  姜二苗出来了,说:“我也去吧。”

  “好好,二苗去。”姜大壮顿时松了口气。

  然后不出所料又被姜老太骂了一顿,是劈天盖脸的,最后还是豆豆哭,姜老太才骂骂咧咧说:“一个个害人精想躲懒不是,他俩去给豆豆看病,二苗你去干啥……”

  姜母说家里活她干。

  姜老太才肯了。

  这么一耽误,天都亮了。姜大壮背着娃,姜大嫂姜二苗走旁边,出村的时候难免碰到下田的村里人,问干啥去,姜大嫂磕巴着,姜二苗说:“豆豆一直好不利索,想求求神婆子。”

  “对对。”姜大嫂点头,她差点说漏了嘴。

  村里人:“诶呦还没好啊?这都大半个月了,小娃娃别咳坏了。”

  “之前还烧了。”姜二苗说。

  村里人唏嘘,还烧了啊,这娃娃最忌讳烧,能烧成傻子,有人就说:“看啥神婆,还是去镇上看看郎中喝药要紧。”

  “对啊,看神婆还不如在咱村口庙里拜拜。”

  “都快一个月了,土地公不管娃娃病吧?要真是有用早就好了,还是得喝药。”

  姜二苗耷拉脑袋老实说:“没那么多钱。”

  等人一走,背后里村民还诶呦说:“你说说姜家那么多田,每年下来多少粮食,咋可能没钱,姜老太也太抠了,这娃娃病了又不是旁的事。”

  “可不是嘛,再抠再偏心那也有个分寸,老大家的孙子要真是被耽搁了,老实人也得逼出来的。”

  “可不是嘛,要我看还是得早早分家。”

  村里人磕牙说话,说着说着声就大了,可能也没顾忌走了的姜大壮几个听没听得见。姜大壮听见了,先说了句:“你说那个干啥,村里传闲话到了阿奶耳朵里,回头又得骂人。”

  “我不知道,反正就那么说了,可能觉得给豆豆看个病,还得担惊受怕窝窝囊囊的……”姜二苗嘟囔了句。

  姜大壮不言语,二苗是替他儿子受委屈,要是没二苗,豆豆哪里能去镇上看病,换了个话题说:“村里巴不得咱们分家了。”

  姜家不分家,干啥都是一股子力,在村里能说得上话,没人敢欺负。

  姜二苗低头说了句:“分家有啥不好的,起码手里有银钱了,以后出个啥事不用问阿奶要钱。”

  “你不懂,分了家人就少了。”姜大壮说了一半不说了。

  姜二苗说:“地那么多,每次卖的粮食银钱又见不到,跟咱们有啥关系,要是分家,你和爹的田,还有豆豆田总该有吧。”

  “算了我不说了,反正我说啥也没用,豆豆病要紧。”

  姜大嫂从头到尾没说话,可二苗提起分家时,她心里也是动摇的,以前老老实实的哪里敢生这等念头,这次儿子病了,看个病艰难,要真是分家了,好像也没啥不好的。

  姜大壮没出声,说了一半,其实也这么想。

  等三人绕了圈到镇上已经晌午了,是从家里带了饼,随便垫吧一口,豆豆自打早上精神就不太好,中间哭过咳过一次,后来哄睡了。

  齐氏平安堂。

  齐老爷在里头喝茶,端着茶杯还没到嘴边,先是叹了口气。林大夫刚给把完脉,见状说:“老爷心里郁气重了些,还是要放宽心。”

  “唉,老林啊。”齐老爷又是一叹,将茶杯放下。

  林大夫是齐老太爷在时聘进来坐堂的——那是林大夫还年轻,只是个小学徒,会看一些伤寒简单的,不过齐家的平安堂主要经营卖药,林大夫这般够用了。

  如今几十年过去了,林大夫还在平安堂坐诊。他比齐老爷大个十来岁,对齐家事也知道些。

  “不怕你笑话,杜氏愚蠢眼皮子浅,幼子又小,读书没什么增进,不是那方面的材料,只怕齐家家业……唉。”

  齐老爷还是没说昨日的事,家丑不可外扬。

  “老爷保重身体,再过几年四少爷也大了,书读不下去,没准经营有才。”林大夫说。

  齐老爷闻言摆了摆手,想到昨日发生的,摇头说不成,又不愿说出兄弟大打出手有间隙这事,只说:“少扉是举人,又是嫡子,齐家交在我手里,也是因为少扉……”

  虽是不想承认,但这就是事实。他爹看重他,他能娶到许氏,都是机缘巧合和生了个神童儿子。

  “前段时间老想起远在桃源乡的大哥二哥,是我对不住他们,要是齐家家业败在我手里,那我更没脸了。”

  林大夫听着没说话,知道齐老爷就是憋闷想诉诉苦。不过听齐老爷话里苗头,倒像是想把齐家如今家业还给前头俩哥哥?

  “不到万不得已时……”

  “前些日子,我不是跟你说,少扉的郎君还算几分胆子大,人也利索,知道护着少扉,我想着少扉举人身份在,有他夫郎顶一顶,等他们孩子生下来了,也是成,或是走科举,或是经营买卖。”

  齐老爷话说的很慢,像是把心里想法思索了千八百遍,也有还在犹豫,无法下决断,所以话音总是浮着,没那么肯定。

  “但昨日……少扉的夫郎太——太厉害了,少修有不是,那是少扉亲弟弟,总是一家人的,要真是让少扉夫郎顶一顶,怕以后齐家不宁。”

  齐老爷自从昨日起,之前起的苗头又犹豫不决起来。

  “唉……”

  林大夫能说啥,齐老爷也没拿定主意,最后只能安慰说:“三郎君还是年纪小,年轻锐气高,没准以后就好了。”

  正说话,外间小二来请,说有人来看病。

  林大夫便先出来了,一看门外是个庄稼汉背着竹篓,竹篓里装这个一岁多大的孩子,正卸着竹篓,旁边一年轻妇人,一小哥儿,都是农家人。

  “怎么了?”

  “郎中,我家豆豆一直咳没好,求您给看看。”姜大壮老实说。

  林大夫让把小孩抱起,还没把脉,先瞧着孩子脸红,一摸果然是发热了,说:“你们怎么看的,孩子都发热了。”

  “路上走来热,我以为是热的,一路赶过来没敢停。”姜大嫂都快哭了,咋就又热了。

  林大夫上手把脉,孩子脉象虚弱,胸口起伏缓慢,叫了两声,又咳嗽,声音微弱,“这耽误的久了,怎么不早早送来。”

  “之前用过药吗?”

  姜大壮夫妻忙说有,七嘴八舌却说不出草药名,还是姜二苗给说出来的,他不识字但记住了。

  “都是一些寻常止咳的草药,只是有一味不能用,孩子太小了,再喝下去,反倒是害了孩子性命……”

  姜大嫂一听腿都吓软了,阿奶还说给豆豆继续喂药的,要不是二苗说看大夫,要不是二苗,她家豆豆就真没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