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盗墓志异录 第三百七十四章 苏靖的手段

《盗墓志异录》第三百七十四章 苏靖的手段

作者:青丝晨雪 字数:1821 书籍:盗墓志异录

  “是嫂子啊,快请坐。”书致隔着屏风笑道,又道,“十六奉茶,替我招待嫂嫂。”

  “是。”十六应了,请了卢氏到中厅小坐喝茶。

  书致方才压低了声音,凑到哥哥耳边笑问:“怎样?洞房花烛的滋味如何?”

  成德瞥他一眼:“干你何事?”

  “当然关我的事!”书致挺了挺胸膛,得意道,“首先,我尚未娶亲,不识个中滋味;做弟弟的遇到不懂的事求教于兄长,不是理所应当?其次,我是大夫,万一你有什么力不从心的地方,我也很乐意提供医学上的帮助......咳咳咳。”话音未落,已经被成德按倒在床,抄过一个枕头打在身上。

  书致正要笑出声来,忽然想起卢氏在外面,连忙双手捂嘴,苦苦忍笑。兄弟俩在床帐内打闹玩笑、互相讥讽,书致质疑哥哥在新婚之夜的表现有没有丢了纳兰家的脸面,成德则嘲笑他在女孩子面前支支吾吾连句囫囵话都说不出来,两个人变着法儿地互相讥诮。

  又闹了半晌,才双双更衣起身,出至外间和卢氏一同用茶。

  书致这才有兴致打量这位新的家庭成员。

  前几次他见卢氏,对方都是穿着小袄、马面裙,梳长辫,戴珍珠耳坠,一副汉族少女的打扮;如今却换了一身大红遍地金的旗装,外罩一件灰鼠褂子,梳着两把头,踩着花盆底子鞋,两耳戴着三对金钳珊瑚的耳钳子,一副满人少妇的打扮。

  那三对耳洞中,有两对明显是新穿的,耳骨微微发红,愈合得并不理想——满人才有“一耳三钳”的规矩,这是她为融入这个家庭,付出的代价之一。

  书致有些心软了。虽然他不喜欢哥哥成家这件事,但卢氏孤身一人从汉人的原生家庭,嫁到满俗为主的夫家,显然也并不容易。

  殊不知,卢氏也在暗暗打量他。昨儿隔着盖头的红纱,没能细看,今儿看时只觉得这是一个高大俊美的青年,比旁边的哥哥还要高出半个头来,肩宽腿长的身体挺得像枪杆般笔直,眉目异常深邃,一看便知有满蒙血统,比起公公婆婆在满人当中偏柔和的长相,显得异常勇武彪悍。

  单看相貌倒是很有相府公子、天子近臣的威风。可是偏偏刚才听见了他向哥哥撒娇,顿时有种......大狗狗向主人讨食一样的感觉。

  卢氏想来不由笑盈盈地福身道:“二公子,真是闻名不如见面啊。”

  书致笑道:“额娘起不了这么早,不如由我做个向导,绕道花园前往上房,顺便引嫂嫂参观一下府内风景如何?大哥也一同作陪。”

  成德听他叫自己大哥,先是一哂,正欲打趣两句,忽然又想起当着妻子的面揭破自己被弟弟叫了十几年的小名这件事,好像也不怎么光彩,只好暗自忍笑。两人遂引了卢氏往庭院中去。

  纳兰家的宅子进过历年扩建,规模已成。偏偏又属于民宅,不似公门王府有固定的几进几间的格局限制,而是庭、台、轩、榭、假山、鱼池、小桥看似随意地分散在院落之间,中间有回廊相连。那些回廊或是穿山,或是临水,或是飞虹一般悬于两栋小楼之间,打破了院墙的限制,将景物连缀起来,形成院中有景,景中有院的独特风光。

  尤其是纳兰成德经常宴请朋友的渌水亭至望海楼一带,更是点睛之笔。不仅有什刹海的湖光山景,更是挂满了名人名家的题字,有“康熙九年曹子清题于成府”、“贞观与成生醉而论道高歌归题”之类的注脚。

  成德遂向妻子解释这些注脚背后的趣事。卢氏听得兴致盎然,笑颜如花,与他一问一答,聊着些朋友聚会、南北风光之类的事。

  三人一边说笑一边到了正房。却见那里一片寂静,婆子们都还在正房穿堂左面的三间小厅里吃早饭,见他叔嫂三人联袂而来,都惊讶地

  放下碗筷,起身相迎,说道:“二位爷好早。”

  卢氏这才信了,婆婆说让他们安心休息、晚些过来,并不是说的客气话。又见觉罗氏的心腹、昨天引她进门的刘氏、富察氏两位嬷嬷,也跟一众丫头媳妇挤在一起,在同一个桌上夹菜吃饭,不由大感诧异。

  自有人引了他们三人到正房小坐,又过了半晌才听见里面叫水,丫鬟们鱼贯而入,伺候明珠夫妇起床更衣。不一会揆叙揆方也被抱来了,趴在奶娘怀里直打呵欠。

  早有仆妇拿了两个软垫铺在地上,见父母出来在正堂落座,成德连忙带着妻子上前跪拜行礼。

  明珠夫妇自然是极为感慨。

  对于做父母的人而言,长子长女的意义本就尤为不同。成德出生在他们正当盛年、事业起步的时候,见证了父亲起家立业的过程,明珠夫妇在他身上倾注的关注和期待,是后面两个儿子拍马也赶不上的。

  纳兰明珠本来不是多愁善感、情感内敛的人,也像寻常满洲汉子一样,习惯了得意的时候就大笑,愤怒的时候就骂娘,又见惯了大场面,在康熙面前也能侃侃而谈,但这个时候接了卢氏献的公公茶,他居然端着茶盏,久久说不出话来。

  书致便从旁笑道:“阿玛不赏点什么吗?我都瞧见您身后那个红布盖着的托盘了。”

  “赏,赏你个老婆好不好?”明珠转而笑骂,又指着小儿子向妻子笑道,“老大婚事上打的那些金银裸子,没用完的也不用熔了,你再添上些,留着他娶亲的时候使。”

  “阿玛,我也要。我也要。”揆叙从椅子上跳下来叫道。他早就对大哥婚礼上那些金银裸子觊觎已久,只是被嬷嬷们教训说这是用来打赏下人的,都约束着不许他拿。如今听说二哥也有,揆叙撇撇嘴,顿时不依了。

  觉罗氏笑道:“你又不娶亲,要这个做什么?还是等过年的时候,额娘给你们打福禄寿喜的裸子。”

  揆叙急道:“我娶!我娶!”

  众人顿时大笑起来。成德随手从桌上的锦盒里抓了一把裸子,递给他玩。

  卢氏看时,只见那些裸子每个重约七八分,都是比着模子浇出来的,银的被打成两只大雁比翼双飞的样子,金的则呈两朵缠枝莲花、花开并蒂的样子,颜色鲜亮、花样精致,比寻常的首饰还要精美,难怪小孩子喜欢。

  这样的东西,竟然只是用来打赏婚礼上的厨役、工匠、杂戏、轿夫等人的。卢氏不由暗暗心惊,又端了茶恭敬地献给觉罗氏:“婆婆喝茶。”

  “好孩子。以后老大就交给你了。”觉罗氏温和地说,又命人端上赏赐。托盘上放着一个一尺多高的酸枝木匣子,想来是头面首饰一类的东西。

  卢氏命人收了,又让自己从娘家带来的两个陪房,四个侍女上来给公婆磕头。

  觉罗氏自然又有赏赐。一时下人上来禀告说饭菜齐备,一家人又挪到偏厅用饭。卢氏带来的丫头也被刘嬷嬷引下去,仍在后院的三间小厅里用饭。

  纳兰家从来没有分桌而食的规矩,也没有食不言寝不语的说法。明珠一边嚼着蜡蒜,一边和妻儿天南海北地闲聊,不免说起昨儿婚礼上的事情。

  觉罗氏道:“昨儿四姑姑家里还派人送了一份礼来。算上冬哥他外祖父还活着的时候,我跟他们家得有几十年没走动过了,倒吓了我一跳。”

  上一个突然跟他们家恢复来往的亲戚(建宁公主),险些一把火烧死书致。

  卢氏自然听得一头雾水,并不知这四姑姑是哪一家人,为何婆婆一副心有余悸的样子。

  还是成德在她耳边解释道:“已故的辅政大臣钮祜禄·遏必隆大人,他的生母是太/祖第四女穆库什公主,按辈分算,是我们的姑外祖母。她家的长孙女纽妃娘娘如今隐然是后宫之首。”

  卢氏点点头,迅速思考道:“也就是说,纽妃娘娘是你的姨表妹?”

  见她这么快就理清了爱新觉罗家那源自努尔哈赤的复杂亲戚关系,成德不由赞许地看了妻子一眼,低声笑道:“按理说,是这个关系,只是‘表’得太远了些。”

  明珠一想便明白过来:“中宫之位虚悬,钮祜禄家的人这是撞我的钟来了。”

  书致皱眉道:“法喀(纽妃之兄)太着急了,立后的事情哪里是外臣能够插嘴的呢?”

  明珠冷笑:“先后一去,索额图又立了起来,明知道太皇太后属意纽妃做继后,他还处处把他那好侄女挂在嘴边儿上,惹得皇上怀念旧人、迟迟不愿意立后。谁的女儿谁心疼,钮祜禄家的人怎能不急?”

  “罢了,都是别人家的事,跟咱们有什么关系?”明珠转向书致笑道,“我给你找了个差事。皇上要派人到前线去巡视军务,让从兵部和侍卫处选人,内举不避亲,我点了你的差。”

  “当真?”母子三人俱是一惊。

  觉罗氏一下子紧张起来:“那书书岂不是要去江西前线?”书致担心的却是:“我从来没有参赞过军务,这不会误事吧?”

  “怕什么?”明珠先轻描淡写地对儿子说,“你在宫里干了四年,乾清门上也没几个人比你资历还深。你若误事,就更没几个人能行了。我已跟佟国维打了招呼,这事就这么定了。”

  然后明珠又转向成德:“编书的事情你也要抓紧了,早些把第一册拿出来。皇上有意开博学鸿儒科,已经在叫礼部议论日程了。到时候你那些汉人朋友十有**都要被叫去当翰林官,你再想请他们编书,可就难了!还有弟弟南下的事情,你也帮着准备准备。这几个月他不在家,庄子上、铺子里交账的事情,也都由你管着。”

  成德自是应承。

  卢氏隐隐会意过来,公公好像存着把官场上的政治资源给二弟,却把家产都留给自己这一房的意思。长子守家,次子外出打拼,也倒是大家族的惯例。

  一时用完了早饭,明珠是个大忙人,即便儿子结婚也只得一天假,吃了早饭就自去衙门上班了。

  觉罗氏也不要媳妇在跟前伺候:“我们满人原本没有晨昏定省的规矩,都是那董鄂妃在世的时候,为了讨好太皇太后,这才生出来这假情假意的规矩。咱们犯不上学那狐媚子,难得书书有假,你们年轻人出去玩去,把这两个猴儿也带去,让我一个人在家清清静静的。”

  一语落地,卢氏还没说话,书致先哭笑不得地埋怨母亲:“您直接说免了嫂嫂立规矩不就完了,干嘛拉扯人家董鄂妃。”

  “是是是,费扬古竟成了你的亲哥了。快出去,别在这里碍我的眼。”觉罗氏笑道,赶了儿子媳妇出门。

  几个年轻人一走,管家娘子李嬷嬷便上来,轻轻地替她捏着肩膀。

  觉罗氏便问:“大奶奶身边的几个人怎样?”

  李嬷嬷轻声道:“四个丫头、两个嬷嬷,吃饭都慢条斯理的,举止也都细致。看着倒不像那种没受过调/教、粗手粗脚的人。”

  觉罗氏不由微微点头。

  可见卢氏虽然自幼丧父,但却得到了母亲李夫人的悉心培养,不仅自己有些才艺,身边的丫头也都是拿的出手的。倒省了她好些功夫,不用担心儿子受委屈了。

  李嬷嬷又在悄悄地在她耳边说:“只是奴婢见大少奶奶的四个丫头,都像那天鹅似的,喜欢把碗摆得远远的,然后伸长了脖子去吃饭。”

  觉罗氏不禁噗嗤一笑,骂道:“你这老货!”

  把碗摆到桌子边上,固然不用伸长了脖子去吃饭,但却很容易弄脏衣裳。以这个年代的染印纺织技术,一套新衣裳洗不了十回就再也不能穿了。为了节省花费,丫头们只好把碗推到桌子里面,然

  后伸长了脖子远远地去吃,这样即便汤汁溅出来,也只会溅到桌子上。

  在明珠发迹之前的一两年里,她们也是这样小心翼翼地吃饭。

  可见卢氏在娘家的生活只维持了最基础的富足,绝对谈不上无忧无虑。很有可能李夫人把仅有的金钱都花费到了儿女的教育上,其余的都是减省度日。

  否则,看他们家的揆叙揆方冬天在花园里玩雪,身边的嬷嬷丫头都跟着小主子在雪地里打滚,不知道一天要换多少套衣裳,哪里会注意到这些?

  觉罗氏便叹息一声:“我看这孩子也挺不容易的。一会儿把我那个红宝钿子给她,回娘家的时候戴。”:,,.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