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三国之并虎 第六百九十三章 鹿门学子在雒阳

《三国之并虎》第六百九十三章 鹿门学子在雒阳

作者:执手墨羽 字数:1840 书籍:三国之并虎

  听到司马徽的话语,徐晃和李儒也是一愣,不禁问道:“司马先生,为何如此说?”

  司马徽当即解释道:“如今我们鹿门的师生,对雒阳城的重建十分好奇,想来不在雒阳城留个半月、二十天,恐怕大家都舍不得离开。”

  对此,徐晃和李儒也没什么办法,他们总不可能把鹿门师生全部绑出雒阳城带走吧?

  于是,二人只能暂时留在雒阳城,等鹿门师生对雒阳的兴趣减淡之后,再护送鹿门师生北上晋阳城。

  此时,司马徽带来的三十多个鹿门师生,全部都在雒阳城内外四周游荡观察,探寻着雒阳城重建过程中的秘密。

  对于这些鹿门师生而言,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从来没有来过这个大汉旧都雒阳城。

  不过,雒阳城被董卓军焚毁的惨事,这些鹿门师生却都是全部听说过的。

  因此,在来到雒阳城之前,这帮鹿门师生还以为雒阳城依旧是焦土一片。

  可来到雒阳城之后,鹿门师生才发现,那个本该断壁残垣、焦土遍地的雒阳城,居然已经重建成一个和荆州襄阳城差不多的城池了。

  这种翻天覆地的重建速度,令鹿门书院感到惊诧的同时,却也感到无比的敬佩,以至于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好奇,便才会如此按捺不住地探究雒阳城,想找到雒阳城如此迅速恢复元气的秘密。

  而这深入探究雒阳城之后,鹿门学子却发现了一些更多令人惊奇的东西,而这些东西却都是鹿门师生见都没见过的。

  ……

  首先是雒阳城施行的法律制度,已经和当世通行的汉律大相径庭,其管辖范围上分成了两大体系。

  一个体系为公法,包括《刑律》、《官吏律》、《环境自然律》、《诉讼律》和《宪法》;另一个体系为私法,包括《民商律》、《经济律》、《婚姻家庭律》。

  两个体系的法律中,公法规范的是官府内部间、官府和民众间的法律规定,私法规范的是民众和民众间的的法律规定。

  所有的发条总计千余条,可谓是从方方面面都有限定和管制,可谓是极为严格。

  但是,这些法律虽然十分严格,但是却并非严苛,法律规范中除了基本的底线原则之外,其规范内容并无任何苛刻之意,是正常人都能够轻易做到的范围。

  而为了展现出法律的作用,丁靖在各个城池都设立了地方审讯院,这些审讯院独立于行政衙门而施行司法之职,专门解决各种官府和民间的违法乱纪现象。

  正是这一套宽容而又严格的法律存在,令丁靖之下的官府和民众,皆能够稳定而迅速的发展富强。

  此时,鹿门书院的一个名为马良的学子,则坐在雒阳城审讯院中的陪听席上,在此旁听一件关于继承归属的案子。

  根据官府置办的《婚姻家庭法》,除了有明确公认的遗嘱之外,一个人身死之后,他的个人财产将被配偶和子女平均继承。

  无论是正室、侧室,还是妾室,无论是长子、次子,还是女儿,只要有婚配认证和直系血缘的,都有明确的继承权。

  对于这种偏离宗法嫡长子继承制的继承规定,马良一开始是感到极为震惊的,他甚至一度以为这种继承制度是在开玩笑的。

  可在旁听审讯院按照法规审理了一个继承案之后,马良才知道这一切并不是在开玩笑,它们全都是真实的法规。

  对于这些新奇而不同的法规,马良一时间不能判定他的好坏,他只能推测这个法规的存在,对一个大世家的延续是不利的,他会让一个经过几百上千年积累的大世家,在两三代之内就化作普通家族,比《推恩令》还要恐怖狠厉。

  因此,这也让马良产生了一个疑问,那就是河北的世家大族们,到底是为何如此屈服于丁靖,以至于丁靖能让这样的法律遍行河北。

  其实,马良的疑惑是有答案的,因为在丁靖置办的法律中,有一部名为《经济律》的法律。

  在《经济律》中,有这样一条规定,那就是世家大族的资产,可以统合筹计到一起,向官府登记申请成为一种名为“公司”的东西,这公司中有一个名为股份的制度。

  通过股份这件东西的存在,一个大家族可以化作一个大公司,而大家族的成员便通过执掌公司的股份来获取红利,以此避免了被强制分割继承的后果,而大家族的族长,也随之变成了名为“董事长”的职务。

  当然,这个法律只是给了一些比较团结的世家一个防止被分裂的办法,对于一些内部矛盾严重的家族,却是没什么实质性效果的。

  其实,随着丁靖对商业和制造业的重视,各大目光深远的世家,已经将家族经营的重心,从土地潜移默化到了商贸和制造上。

  这样的经营模式,其实更加符合《经济法》的内容,对于一个大家族的转型和延续,反而更加有利,这也是河北世家对《婚姻家庭法》的反抗烈度并不高的原因之一。

  ……

  除了审讯院中旁听的马良之外,在洛阳城北郊的徐庶、庞统、诸葛亮等人,却是同样惊奇不已。

  洛阳城北郊全是一片适合耕种的土地,如今这大片土地上,早已经种满了各种粮食作物,几乎每一块耕种土地都被利用了起来,连一个角落都没有遗漏。

  而最令这帮鹿门学子惊奇的,还是雒阳城北郊的水利体系。

  整个雒阳北郊,可谓是阡陌纵横、水网密布,每一块农田的划分、每一个水道的排列,全部都是错落有致、计算精准,令人观之以后,好似进入了一副规整的画中一般。

  此外,农田上农夫所用的各种耕种器具,以及灌溉水道旁的各种水利器具,更是让这帮鹿门学子叹为观止。

  “孔明,你说那些都是什么东西?怎么和我大汉通行的农具完全不同啊?莫非是什么杀敌利器?”

  此时,徐庶咋舌地指着灌溉水道旁的一个高大轮盘,极为惊诧地大叫道,以为那是什么战争利器。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