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女神不应有恨 第一百五十八章 草木曾八互品评

《女神不应有恨》第一百五十八章 草木曾八互品评

作者:铁汉玉书生 字数:1759 书籍:女神不应有恨

  远在江西的宋应星,此时接没接到调令尚未可知,但近在河南的王象晋,已经抵京。

  老爷子精神矍铄,丝毫看不出车马劳顿。进京之后也不休息,直奔文渊阁而去。他是明白人,虽然传召的差役一副不急不缓的样子,但那明显是做给外人看的,不想让人知道自己这一路进京与别人不同。但诏书的字里行间,那份焦急是明明白白传递给他了的。所以他虽然不晓得发生了什么,还是意识到肯定有大事发生,当然一刻也不敢耽搁。

  王象晋是内阁众人所能信任的人里面,最懂行的,得知他的到来,当日崇祯留下的阁老尚书,很快到齐。另有曹化淳代表崇祯,一旁见证。

  王象晋见着这一帮人,也是摸不着头脑。按说他与温体仁一党并不友好,如今温党势大,他也没想到会召自己回京。只是诏书催得急,他也就来不及细想。路上一直在寻思,最大的怀疑当然是崇祯病危,需要托孤。不说别的,以他兄长当年的威望,找他托孤也不是完全不能。就算辅政他级别不够,教育孩子却是他们家祖传强项,从太子少师到太子太师,他家都有人干过。

  可是进了内阁之后,他就知道事情不是他想象的那样。阁老们虽然严肃,但没有一丝一毫的哀伤,显然不是皇帝出了问题。那么为何会这么急着把他招来?

  只是两个阁老口风也是严,咬死了非得人齐了再说。其实也是两边都尴尬。温体仁,孔贞运几人,大约皆是六十三四岁,比他小了一轮还有余。但是职位却是在他之上。两边说话都得客客气气悠着来,否则就是失礼。所幸就该忙活的忙活,也让王象晋喘口气休息会儿,人来齐了再说。

  终于等众人来齐了,彼此一看,谁跟老爷子说话都不合适啊,你是敬老的姿态呢,还是摆一副官威啊?摆架子,人家老爷子面前,不合适啊!敬老吧,你明明是上官,却毕恭毕敬,人家怎么想?埋汰人?

  你瞅我,我瞅你,都不想先说话。

  好在一旁曹化淳跟他们不是一个系统的,又跟东林党老一代都熟,还没啥顾忌,当下道:“康宇公,此次请您老出山,是我们遇到难决的问题,向您老寻求经验了。”康宇是王象晋号。

  王象晋也不倚老卖老:“曹公公说得哪里话,老朽不过痴长几岁。只是老朽有一事不明,须得先问出来:怎么不见陛下呢?虽然没有让陛下迎接臣子的道理,但老臣入京之后不去拜见陛下,说不过去吧?”

  众人皆是尴尬,从不能说崇祯跑了吧?

  不过这个问题肯定是曹化淳回答:“陛下体察民情去了。”

  王象晋两眼圆瞪:“在京城能体察个什么民情?”

  众人更尴尬了,曹化淳也噎住了。

  王象晋看众人反应不对,联系进城以后的奇怪感觉,心中明悟:“陛下出京了?”

  看众人不反驳,又问:“为了安徽的兵祸?”

  众人摇头。

  曹化淳看其他人实在是没有跟老人家交流的动力,解释道:“不是。是去苏州。”

  接着,也不等王象晋再说什么,赶紧把事情的来龙去脉说了一遍。只是对于大小灾情预测,还没有讲。

  王象晋听得雨水成因的问题,摸摸头道:“你们问我天文,也是问道于盲啊!我对农学和医学,还有几分自信。只是这天文,我倒是对气候对种植的影响有些心得,可你说的这个问题,我确实不懂。”

  顿了顿,又摇摇头道:“陛下不会就为这个去苏州吧?这问题你们要问我也就是一封信,不需要招我进京。可是还有要事?”

  曹化淳便接着讲对于灾年的预测。

  王象晋一听就大点其头:“别的我不知道。这预测的前提没有问题。我对于近三十年的气候变化很有把握。他说的天气逐年变冷,绝对没错。”

  几个阁老尚书坐不住了,都问他怎么这么有把握。

  王象晋唏嘘道:“你们知道我一直都愿意摆弄花花草草。几十年间,各种尝试,对于草木的种植也算是颇有心得。这其中有很多次,我前一年试验的记录,跟后一年相比大相径庭。次数多了,我自然也有很多原因的推论,只是有些没有证实。如今听你们一说,我便反应过来,那些不一样的地方,的确是因为骤然变冷了导致的。”

  众人相顾点头,王象晋德高望重,他这么说,显然是可信的。那么一来,花雪的推测就更可能是真的了。

  温体仁是首辅,解释的时候他可以不出面,但安排工作的时候就得他来了:“王公,既然如此。那么那灾情的预测,就很可能也是真的。”

  说着便将花雪提前预测山西冰雹,以及手里还压着几个花雪的预测等待验证的事情,跟王象晋解释了一下。

  “灾情一旦发生,粮食问题,便是最大的问题。之后又可能有疫情,也需要囤积足够的对症的药物。而这两样,皆是王公所长。我们已经从各地,征调有农学特长的官员入京。这些人,还得王公来指导。”

  王象晋奇怪:“陛下不是去请那个异人了吗?放着此等高人,你们让我指导?”

  曹化淳便将花雪的情况也解释了一下,尤其强调其不愿出仕。消息自然是来自崇祯的八百里加急。

  王象晋一听编撰徐光启的《农书》,立马两眼放光,道:“那你们叫我来京城做什么?直接让我去苏州或者松江,帮着编撰整理《农书》啊!”

  他对农业也是真爱,跟徐光启自然是志同道合。两个人经常关于农业方面的问题进行交流。比方说徐光启曾经写的奏疏《甘薯疏》,在后世已经失传,但是这部书的序文,就被王象晋记录在《群芳谱》里面。序文里面有言说“同志者或不远千里而致”,所说的志同道合的人里面,便包含王象晋无疑。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