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药女晶晶 26 曲族办学堂名声远播

《药女晶晶》26 曲族办学堂名声远播

作者:忆冷香 字数:1966 书籍:药女晶晶

  次日清晨,李家人多半在睡觉,客房里突然传来广明子激动的大笑声。

  原来他醒来穿衣,看到手背上的褐斑消失,验证李晶晶制的去斑膏药效能够一夜去斑,药效完胜先辈制的同类膏药。

  广明子站在曲氏跟李晶晶的卧室窗户外,大声道:“李药师,快出来看我的手。”

  曲氏早就起来进厨房做早饭。

  李晶晶穿上中衣外裤,站在板凳上,双手推开窗户,露出一张白嫩可爱的小脸,做个息声的动作,轻声道:“我家人都没醒呢,你小声点。”

  广明子只有把声音放低,将双手摆在李晶晶眼前,激动道:“李药师,你快看我的手,斑全部消失。你制的去斑膏药效极好。”

  李晶晶打了个呵欠,声音稚嫩软糯道:“你的手没斑是比有斑好看些。”

  广明子并不觉得好笑,一本正经道:“李药师,妇人脸上生得斑,涂上此膏不知效果如何?”

  李晶晶轻笑道:“你找个生斑的妇人来试试不就知道了。”

  广明子毛遂自荐道:“李药师,你能否将去斑膏给我,我负责找各种肌肤生斑的人试药效?”

  李晶晶点头笑道:“好啊。我多制几罐。你好多找些人试试药效。”

  广明子大喜,赞道:“李药师,你是我见过的最爽快的药师。”

  李晶晶见曲氏站在厨房门边瞧过来,摇头道:“你别叫我李药师。你叫我晶妹子。”

  广明子认真道:“你我之间以后就互称名字。有外人时,我仍叫你李药师。”

  李晶晶打了个寒颤,吐吐舌头,“广明子,外面好冷,我关上窗户去穿棉衣了。”

  广明子在李家又住了两晚,共得了李晶晶六药罐去斑膏、三罐冻疮膏、两罐秋梨膏。

  他回到太清观立即写了两封信,派望风将一封信与三药罐去斑膏送到太明观交给观主子风道姑,让子风道姑找观里的道姑试药膏的药效。

  子风道姑跟广明子同辈,以前麻烦他制了许多回药丸,这次难得他开口,自然痛快的同意。

  她将观里几个年迈脸上生着老年斑的道姑找来,让她们自愿涂抹去斑膏,等着明日药效出来,再过七日身体没有副作用,就让全观肌肤上生斑的道姑试用。

  广明子派望阳将另一封信与密封的三罐去斑膏、一罐冻疮膏、两罐秋梨膏送往京都白云观,转交隐居深山不问世事的师父药神赤灵子。

  信上如实描述李晶晶的年龄性格制药术,并附上她制的新药去斑膏和冻疮膏,秋梨膏是请赤灵子鉴定她的制药术。

  秋梨膏早在几百年前就有了,道教、佛教及各大药堂的药师都会制此膏,只是药术有高有低,熬出来的膏药效也同样。

  赤灵子年幼时家境贫寒,还是婴孩的妹妹患了百日咳,家里没银钱又重男轻女,没给他妹妹请郎中看病。

  五岁的赤灵子在亲戚家尝了三勺秋梨膏,回去求双亲花了五文钱买了个破了口的药罐,用自家的梨子、桔皮熬成了秋梨膏,给妹妹吃了十日,就医好了咳嗽。

  广明子特意附上秋梨膏,意在勾起赤灵子的回忆,入世收李晶晶为弟子。

  李老实夫妻以为广明子要收李晶晶为徒,却是低估了他的人品与眼光。

  且说那日早晨曲快手向族人借来驴车,邓氏叫小邓氏给不肯离开的林氏收拾行礼,林氏跪下相求,曲快手心意已决,林氏终究被邓氏送进了太明观。

  曲家村以前从未有过妹子、堂客被送到太明观久居的事。

  村人听闻林氏去了太明观养病,开始不以为然,后来打听到林氏虐待小邓氏,使得小邓氏两年未怀上子嗣,都道林氏丑人多做怪、妇人心思毒。

  林氏在太明观被管事道姑安置在最偏僻的香房,环境优雅,一日吃三餐,伙食不比曲家吃得差,只是按照房费分成档次。

  她吃的是香房里面最次的一档,感觉非常不受重视,妒忌那些住三餐吃好的女子,天天生着闷气。

  住在一个院有两个老妇人是居士,有三个青年女子是未成亲与男子私奔名声毁了被家人弃在此地。

  两个老妇人瞧不上林氏,林氏又瞧不上三个年青女子。

  她交不到朋友,又在屋子里坐不住,就在观里到处游走,哪怕下雪天,也不打油伞乱逛,年前冻着得了伤寒。

  她是故意患病,寻思此时曲长久父子已经回到曲家村,曲长久不来,曲多肯定会来瞧看,到时她就逼着曲多把她接回家过春节。

  观里给曲家送了信,直到年三十都没有人来探望,她气得大骂曲家人,过了一个充满怨气的年。

  正月刚过完热闹的上元节,一个晴天的早晨,曲家村曲族祠堂召开全族大会。

  老族长宣布开春二月二龙抬头族里成立学堂,地点就在祠堂,先生是浏阳县里前朝的老秀才刘定江。

  本族的孩子无论男女,五岁以上都能免费上学堂。外姓跟本族有姻亲关系的孩子只收六岁以上小童,每年束修费六分银钱。

  曲族老少欢呼,对老族长的决定感激不尽。

  消息传出去三天,本族三十七个孩子报名,跟本族姻亲关系外姓人家有三十二个孩子报名。

  老族长赶紧跟族里的几位长者商议,又去浏阳县请了一位老秀才李森,在祠堂外盖了一大间砖瓦屋。

  到了学堂开学前一天,报名的孩子人数已多达一百二十七人,最大的孩子十三岁,最小的孩子刚满五岁。

  本族的三十七人,外姓的竟有九十人。束修费便收了五十四两银钱,除去盖砖瓦屋的四两、两个先生的费用四十八两,还余下二两。

  曲族的名望远播,都传到了浏阳县。

  县令派师爷在二月二那天送来给学堂亲笔题名的金匾,并将此事当成政绩上报潭州府。

  曾在旧朝是贱籍身份的曲族在新朝竟开明的用祠堂当了学堂,并且对族里孩子免收学费,对外姓孩子收取微薄银钱的学费。

  新朝即将首届科考,潭州府为了表彰曲族,在潭州一带引起家族学潮风,特额外批给浏阳县县试曲族七个秀才名额。

  三月中旬浏阳县县衙大门外的白墙,告示栏里贴出了县试榜单,曲族此次所有参考学子的名字赫然在列。

  老族长的二孙曲定林位列榜首,长孙曲定山第三,另有曲族三位学子排名前三十,曲多排名第四十一,曲长久的名字排在最后一名。

  ------题外话------

  喜欢本文的亲们请以各种方式支持哦!

  多谢!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