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智能工厂 第三百六十二章 命运开启

《智能工厂》第三百六十二章 命运开启

作者:观星的乃粉 字数:4580 书籍:智能工厂

  1937年五月,中国的局势重新归于平静,以孙科和宋庆龄为首的孙党份子,凭着过去孙逸仙的关系而在内部对姜瑞元一派进行制肘,对外则是勾结红门左派,寻求军事力量作为外援。

  并且姜瑞元的主要精力还是停留在四川的军队整编这件事情上,中央军将全面收编川军,将整个四川打造成为**政权的大后方。

  手下大将薛岳更是全力肃清滇黔一带的红门余孽,极力为党国的未来打造一个铁桶江山。

  广州城头,街头熙攘,热闹非凡,李宗仁率部进入贵州,扩展了华联的版图,与**军共同瓜分地理位置优越的大西南。

  与此同时,华联内部也在整军备武,总兵力已经突破一百二十万大关,下设五大军团。军团长分别是李少杰、程文力、李宗仁、季效良以及王立文这五位华军大将,他们统合着整个华军正规军体系中超过七成以上的部队。

  其余还有敌方的预备队成员还未计算在内,如果有必要的话,华军还可以在一个月内紧急征召六十万人。

  一旦遇到危急时刻,关乎国运生死,华联还可以不计成本,在三个月内继续追加三百万士兵

  数十家超大型实体企业联合而成的兵工产业联盟,旗下包含数百家军火生产厂,各式各样的武器装备以及相应的弹药补给,从流水线上源源不断的生产出来,在仓库之中堆积如山。

  在产经联的统一管理之下,粮食消费管制、药品供应管制、民用工业产品仅仅保留着最基本的需求,整个社会的生产力都在全面朝着军事化领域倾斜。

  华联已经做好了战争准备,这就是钟泱的谋划,无论**军与赤军在中原和西北如何闹腾,各种计谋与扯后腿的小动作,对于钟泱来说都只是一些比较有意思的政治表演。

  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斗争,民族利益的碰撞,归根结底还是必须要依靠工业化的军事力量来决定胜负。其中武器的制造水平和产量,更是成为了近代战争胜负天平上最为沉重的筹码。

  姜瑞元与马子任等人的争斗,始终还是立足于权谋和兵变,没有自己完整而独立的工业化生产体系,一切只是镜花水月,美丽而虚妄。

  王仕聪拿着手中的日本军费支出状况调差报告,神色匆匆地来到了钟泱的府邸,在下人的引路下,终于是来到了钟泱的书房门外,扬起手臂轻轻地扣响了房门。

  “进来。”

  “会长,这是日本的军事状况准备文件。”

  眉宇之间凝结起了一片冰寒的冷冽,钟泱细细看完了手中的文件,长出了一口叹息:“终于要开始了,命运的齿轮。”

  放下了手中那几张轻飘飘的纸片,钟泱却是觉得上面的内容重逾千钧,日本已经完成了军事化的动员准备,在经济规模、产业结构、政治体制、军事能力和国民动员程度上,全都达到了可以与中国全面开战的地步。

  离着前方的黑夜,已然不远,只是在这一片时空里,已经有十分之一的中国人做好了准备,不会再如同历史上那样,被外地欺辱而毫无还手之力。

  “仕聪,宣布下去,龙腾计划全面启动,我们必须在12月以前,对侵华的日军部队进行毁灭性打击”

  “是不是太早了一些,我们还没有万全准备好。”听了钟泱的话,王仕聪还是有着犹豫和疑惑,他并不是反对,而是再次提醒以及确认钟泱的意思。

  这一份顾虑,是很多人心中共同的意见,但钟泱知道时间已经不多,国家不可遭受原本时空里的那种国耻。华军必须在日本全面发动侵华战争之后,对敌进行全面打击,哪怕华军没有完全准备完毕,也早所不惜

  钟泱以毋庸置疑的语气下着最后一次命令:“照做吧,仕聪,为了华夏一族的荣耀,我们付出任何牺牲都是值得的。”

  华军必须成为在黑夜降临之时,点燃第一道耀眼的焰火,**党和红门无法做到的事,那就让古文会来做好了。

  自1931年第一波侵华攻势发动以来,已经过去了六年的光阴,在这段晦涩暗淡的日子中,日本已经向梦想中的大陆投放了将近四百万的移民。

  东北的工业产能和经济总量甚至超过了日本本土,一百三十万受过日本正规军事训练的伪满洲国部队,武器装备的水准已然超过了不少中央军的嫡系部队,其近代的陆军战术更是凌驾于大多数的中国军队之上。

  唯一做好准备并且打算对日本摆出强硬姿态的国内势力,只有华联。

  关于侵略东北三省与侵略全中国的关系,《田中奏折》里说得很清楚:“欲征服中国,必先征服满蒙”。

  不夺取东三省的资源,日本就没有能力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假如日本从华东方向侵略中国,那么日本就无法夺取足够的铁、煤炭等战争物资。

  日本的扩张战略带有强烈的赌徒色彩,它必须把本钱和一次赌博赢到的钱全部压上去,进行下一次更大的赌博,只要一次输掉了,它就只有倾家荡产,退回最初的起点。

  事实上,日本对外投资,大部分集中于满洲,在满洲的外国资本中,七成以上是日本资本。除了苏俄在北满的铁路及其附带投资外,满洲几乎是日本资本的独占市场,日本史中说:“满铁是日本帝国主义的插钱树。”

  时任日本陆军步兵大佐,板垣征四郎在《从军事上所见到的满蒙》这份报告中提到满蒙的资源很是丰富、有着作为国防资源所必需的所有的资源,是帝国自给自足所绝对必要的地区”。

  其核心思想就是日本必须对控制满蒙资源、改变日本国内产业等进行充分的研究和准备。花费了六年的时间,日本由下层军人推动的赤化改革总算是全部完成,国家经济军事化转变更是成为了推动战争的源动力。

  实际上,1931年的日本未做好全面与中国开战的准备。

  在其经济规模、产业结构、政治体制、动员程度、军事能力方面并没有足够的国力来侵略整个中国,都不可能支持一场大规模战争,甚至无法支持一场长期的局部战争。

  在“918”事变后,日本侵略者才积极进行全面侵华的战争准备。在政治上,通过1936年“二•二六”政变,建立起以军部为主体的法西斯统治体制,为扩大侵略战争铺平道路。

  在思想上强化军国主义思想教育,鼓吹“战争是创造的动力,文化母”,军人是“国家之花”,大力灌输“八纮一宇”的侵略思想和武士道精神。

  在经济上,大力发展以军需为主的重工业,使国民经济转入准战时轨道。

  在军事上,积极进行扩军备战。1937年日本陆军兵力已由1931年23万、居世界第6位上升到56万、居世界第3位

  同时,日军还大幅度增加军费,1937年军费占同家财政支出的49%,并于1936年5、6月间就确定了全面侵华的战略方针和兵力部署。

  日本得到东北就如同为其军国主义野心加上了强劲的发动机和能源,占领东三省,使日本获得了巨大的财富、资源、劳动力、商品市场。

  这些财富与物资帮助日本摆脱了30年代世界性经济危机,政治、经济、军事上完成了向军国主义道路转变,支持了日本以后进行的侵略战争。

  1937年日本军费增加到32.7亿日元,从1931年到1937年,日本军费增长了7倍,步枪生产增长了10.8倍,机枪增长了3.2倍,火炮增长4.3倍,飞机增长2.8倍,坦克增长38.9倍汽车增长20倍。

  这时日本才初步具备了发动大规模侵华战争能力,同时期中国除华联之外,其余政治势力的经济增长根本无法和日本这种‘超速过热‘的扩张相提并论,从经济总量和质量来考虑,实际上37年**党政权同日本的差距要远远大于31年时候的差距

  1931年日军要发动全面侵华战争要比1937年困难多了,除了没有东北战略基地的地理优势外,即使全面开战,那也就是提前7年陷入长期抗战的泥沼.这也就是日本为何等到1937年才全面侵华的原因。

  ••••••

  广州,华联政府的军事防御总部,一栋只有七层楼高,却占地六十五万平方米的超大型集群建筑。

  在这里工作的是华军内部的两万两千名在职员工,其中绝大多数都是现役军人,兴建于1934年,1936年6月才正式完工,如今是华军的海陆空三军指挥中枢所在,负责整个华联的军事防御工作。

  新任元首陈炯明,正带着他的几位内阁幕僚,在指挥总部这里主持着军事会议,五大军团长全部到齐,在司仪的宣告声中,会议正式开始。

  五月的天时是一个昏闷的日子,但是在这栋气势恢宏的军事指挥部大楼里,陈炯明正开始起草一份“旨在拯救国家”的计划。

  他情绪激动,因为他如今正面对一个四分五裂的国家,马关割地、庚子赔款的往事历历在目。他简陋的书桌上摊着一本小册子,那里面收录了一些日本文件,其中包括曾在国内公开发行、引起举国哗然和警惕的《田中备忘录》。

  仅仅才过去了三十年,昔日的巨龙,如今居然如此腐朽与虚弱。

  “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国,欲征服中国,必先征服满蒙”。这个曾经强烈震撼过中国、让许多爱国者心头发酸的备忘录,现在已经成为了事实

  想到不久前从日本传回来的消息,据潜伏在那里的情报人员描述,如今的岛国大街小巷处处可见的狂热的侵华情绪。

  陈炯明面色沉重,他开口说道:“自甲午海战以降,数十年来,日本朝野处心积虑。台湾、青岛、旅顺、大连陷日本后,我国已无海防可言。海事已毕,陆事又开,思量日本蚕食计划之周密、经历几代而意志弥坚,令人不寒而栗。万宝山事发后,观察日本的军心民情,日本政治,在此后必以亡我中国为首选。中日战事之不可免,不因日本现内阁是否在朝而变。若规、币原之流,何尝不欲亡我国?”

  他所忧心,日本陆军之策动发难,现迹象处处,几近明了。九一八事变的惨痛经历犹在耳旁,而更加大规模的入侵也是爆发在即。

  与日本形成对照的,是**党治理下的地方去国疲民弊。江西赤匪作乱,一剿二剿再剿,不得戡平,原因在于民众对**政府彻底之绝望。

  三四年来,民变年年有省省有,官吏麻木不仁,早已忘记孙逸仙所说的民生纲要。不过这也难怪,就连孙逸仙自己都是说说而已,更何况其余?

  华联记下来发展的计划,由此进入正题。

  陈炯明言辞简略,但态度坚决,他认为造成国疲民弊的根源,不是天灾,而是人祸。除却地主的重租外,军阀的割据,历史遗留的烟患、民众的蒙昧,以及南京当局的施政措施,是更深重的人祸。

  他自三月份高票当选为华联元首之后,已经接触到了更深层次的资料,得知了在日本入侵危机前民众漠然的根源。

  “民生艰困,而军阀、豪强,遍布国家。底层平民漠然国事,中产人家惟利是图,至于亡国祸在眉睫,而民心冷漠,无人欲应大变……民之罪?乃权贵、豪强倒行逆施而致”权贵、豪强为一己私利,不惜毁灭掉这个国家”

  说到这里,陈炯明的面容渐渐刚毅起来,他的眼前掠过了当初主政粤省岁月。那是从来不需要想起、但永远也不会忘记的岁月。那时,前线激战的消息,不时弥漫、笼罩着粤军上下,每天都有庆祝、动员、集会。

  可如今,一切具往,他现在是华联的元首,几乎贵为一国之君,统治的疆域也比当初的粤省大出四倍以上。

  不过陈炯明心中非常明白,他能够坐上这个位置,是因为他的内政能力获得了产经联的认可。华联内部是一个复杂而高效的体系,权力分配异常明确,层层官僚各司其职,相互构建起了一个庞大的帝国。

  是的,华夏联邦依旧属于完全的帝国主义国家体制,不过是取消了皇帝这个权力核心,以元首这样的虚衔取而代之。

  但无论如何,陈炯明手上还是掌握着相当的权力,他这次主持军事会议,就是为了让内阁和军方达成共识,在即将到来的战争中协调指挥,统合战力。

  “元首阁下,军事动员早就已经开始,五大军团的集结命令也已下达,但是还希望内阁能配合军方的安排,统筹规划后勤支援事务。”

  自莫荣新病故之后,王立文就逐渐成为了军方的核心人物,其余几大军团长,或多或少都以王立文马首是瞻。此时第一个出声支持陈炯明的,就是他。

  对于一个主战派的内阁元首,军方还是非常满意的,故而王立文才能率先表态,而其余李少杰等人,也是随声附和。

  “王司令请放心,国家危难,我等自当奋力一心,共济危局。**中央政府的抗日准备还未完成,况且姜瑞元此人犹豫不决,唯恐日军突然发难,整个长江以北尽皆沦丧。加之日军凶残,百姓恐怕也是难逃厄运。”

  陈炯明之所以如此担忧,还是因为当初旅顺陷落之后所发生的惨剧,况且南京就是帝都金陵,以日军的强大攻势,现在的还未完成物资积累准备的**军根本无法对抗。

  “元首阁下,初步的计划是以自愿军牵制日军兵力,我军主力则沿海而上,一举包围日本的第一批登陆部队,来个瓮中捉鳖。”

  李少杰将此前商议好的军事行动计划和盘托出,大略与细节都是到位,对着陈炯明一一讲解。

  在立体成像技术的帮助下,高度真实的地形数据浮现在空气中,就如同一个无限接近真实世界的沙盘,只是在规模上小了许多。

  李少杰通过操作将计划的细节展现给在座众人,对于这样的技术力量,陈炯明也是见惯不怪,坐在自己的位子上静静看着,思量着整个计划的可行性。

  “自愿军现在维持着三万人左右的编制,是三个属于机动性极高的轻型步兵师,如果能够灵活运用,的确可以牵制日军的部分主力。”

  “如果依靠海军进行登陆作战,维持一支五万人左右的远征军压力不大,但是可能要出动半数以上的舰队,内阁是否认可这个作战计划。”程文力不无担忧的望向陈炯明,目光之中满是探寻的意思。

  “一次性投入八万左右的部队,维持前线的态势平衡绰绰有余,现在更多的考量是**军的态度。我们双方虽然还签署了暂时性的和平协议,但本质上还是敌人。”陈炯明叹息着拒绝了军方的此项作战计划。

  劳师远征,胜是小胜,败则全军覆灭,更会引发**党的不满甚至是敌意,这并不好。这一次军事会议,唯一达成的协定就是日本一旦全面侵华,而**军都难以低档的话,华联将收复这些“失地”。

  失而复得,就是战略计划的宗旨所在。

  主宰未来命运的齿轮,现在就掌握在陈炯明手中。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