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带着成都回三国 第二九三章 文人

《带着成都回三国》第二九三章 文人

作者:安哥的小弟 字数:2050 书籍:带着成都回三国

  刘鑫将自己的想法告诉了苏佳,苏佳依旧是呵呵一笑,一脸神秘的对刘鑫说道:“主人你何必担心呢,唐诗宋词没有了,那我们就可以弄个汉诗汉词嘛,这不是一个道理吗,至于四大名著之类的,我们也可以换一种思维方式,将它们都“汉化”不就好了吗,就算《红楼梦》这种时代特色明显,不容易“汉化”的,我们也可以说是架空朝代嘛,毕竟某点的架空还是很受欢迎的。”

  刘鑫一拍脑袋,自己果然又陷入思维的误区了,太过于纠结那些以后的事情,就算自己改变了未来,自己也能将未来的事物提前带到大汉来,就像黑色土豆和杂交水稻这些一千多年后的产物,现在还不睡出现在了汉朝吗?

  所以,刘鑫觉得自己可以将“汉诗之父”,“汉词之祖”的名号收为己用了。

  毕竟像曹操这样的一代枭雄,就算其他方面被人黑的飞起,但是在文学造诣方面还是被后人广泛认可的。

  就连郭沫若这样的人渣败类,还不是靠着不错的文学水平混了个“文豪”当当?

  而且对于华夏五千年的历代雄主来说,诗词歌赋无疑算是一个加分项,所以刘鑫觉得自己也可以朝这个方向发展。

  想到这里,刘鑫有些迫不及待的询问苏佳道:“苏佳,那你觉得我应该怎样弘扬我的文名呢?毕竟唐诗宋词的出现与发展都和时代背景息息相关,如今大汉还是以歌赋为主,就算我想要推广唐诗宋词,恐怕也会被某些所谓的文人抹黑吧。”

  文人相轻,这是一个恒古不变的真理,毕竟有一句话说得好,文无第一,武无第二。

  武将可以通过在战场上的厮杀,武者可以在擂台上进行比斗,很容易便可以分出个高低来,毕竟总会有一个人先倒下,倒下的那人便是败者,另外一个人便是胜者了。

  就像三国时期的第一武将,便是公认的吕布,哪怕是张飞怒骂吕布是三姓家奴,也不敢对吕布掉以轻心,至于其他遇见过吕布的三国知名武将,都不得不承认吕布是三国时期的第一武将,毫无悬念。

  而那句流传甚广的“一吕二赵三典伟,四关五马六张飞,七黄八夏九姜唯”,基本上都成为了公认的三国时期战力榜单,由此可见在对于“武”的排名,还是非常容易排列出来并且获得大众的认可。

  但是就拿三国时期来说,天资卓绝的文士也有不少,无论是卧龙孔明还是凤雏庞统,东吴周公瑾或是火烧连营的陆逊,荀家双龙的荀攸荀彧,抑或是早夭的天才曹冲,又或是阴谋家司马懿,毒士贾文和,能争那个三国第一智者位置的人仔细算一算,就将近两手之数了。

  但是在三国“文”榜的排名上,一直没有一个真正能受到广泛认同的榜单,每一个三国文士都有冲击第一名的希望,但是又和其他竞争者相比有所不足,总之在后世的贴吧或是论坛中,对于文士的排名永远都是争论最多的。

  而且这还是后人为前人进行的争论罢了,放在现在的大汉,刘鑫可以肯定自己只要敢推广唐诗宋词,绝对会站出一堆汉赋的支持者来抨击自己,而这些汉赋的支持者恰好也是现在大汉舆论的引导者,刘鑫可不好对付他们。

  毕竟文人杀人不见血,光是那支笔杆子就能让刘鑫忌惮不已。

  就像董卓进了洛阳那会一样,就算董卓手握重兵,杀人无数,但是董卓对于像王允这样的文士反而是非常尊重的,特别是那些大儒指着董卓脸来骂,董卓也只能口头上进行一些威胁,而不敢轻易动手,只能拿一些普通的官员出气。

  就在袁家两兄弟逃出洛阳时,董卓直接杀了袁家满门,由此可见对于董卓来说,文人的地位要比袁家这样的世家大族高的多了。

  所以说,刘鑫觉得自己还是不要随便招惹这些文人才是。

  苏佳当然对此表示非常赞同,古代的文人可不是那么好惹的,哪怕刘鑫当了皇帝,想要推广唐诗宋词这样新颖的文学形式,也得要得到一些文人的认可与支持才行,所以刘鑫想要推广唐诗宋词,任重而道远啊。

  因此,苏佳给出了自己的建议,“主人,你也知道大汉文人的性格,他们极端推崇歌赋这种形式的文学,如果贸然推广唐诗宋词,势必会遭到大汉文人的反击,所以此事急不得,我们必须循序渐进,一步步的来;首先我们必须寻求支持者,最好是像蔡邕,孔融,马日磾这样大汉名气最盛的文人,只要有他们其中一人为主人撑场面,那寻常的普通文人就不敢造次了,在这其中我最推荐的便是孔融了。“

  孔融,字文举,东汉末文学家,鲁国曲阜人,建安七子之一,孔子二十代孙,孔宙之子,最著名的典故便是孔融让梨,曾先后任虎贲中郎将、议郎、北海相等职,最后因为曹操所忌,而遭杀害,而且由于曹操杀孔融的罪名极重,甚至直到西晋时陈寿著写《三国志》时,都不敢为孔融立传,成为《三国志》中缺少的最著名人物之一。

  苏佳之所以推荐孔融,便是因为作为孔子的后人,在大汉的名声极佳,并且最重要是孔融出生于公元153年,如今虽然才28岁而已,但是年少成名的孔融已经成为了东汉末年不折不扣的儒家代表人物,在东汉文人的圈子里颇有名气,而且因为古人重视的是辈分而不是年龄,因此辈分极高的孔融自然又多了一层光环,成为了当今最著名的文士之一。

  因此,岁数相仿的刘鑫应该能与孔融进行良好的交流,而且现在还不过而立之年的孔融,应该比其他年龄较大的大汉名士要更容易接受唐诗宋词这样新的文学形式才是。

  所以,苏佳对于推广唐诗宋词的第一个建议,便是让刘鑫找机会搭上孔融这条线,如果能有孔融为刘鑫撑场面,那么对于唐诗宋词的非议,就能少上一大半了。

  刘鑫听到这里,不禁点了点头,但是还有些郁闷的说道:“苏佳,你的这个建议是很不错,但是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孔融基本上都是在他老家曲阜为官,除了黄巾起义时被举荐为侍御史才进洛阳当了一段时间的官,然后就又跑回老家假装养病去了,然后才被征辟为司空府为僚属,拜中军候,迁虎贲中郎将,到了献帝初平元年,才因为忤逆董卓,被转为议郎,出至黄巾军最盛的青州北海郡为相,所以我们现在应该没时间与孔融搭上关系吧。”

  ps:第二更晚上见,我去忙事了。。。(未完待续。)

  :。: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