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日月当空照中华 第四十三章 盐官盐商

《日月当空照中华》第四十三章 盐官盐商

作者:哼哈大王 字数:2478 书籍:日月当空照中华

  接下来的两天,领旨负责整顿盐务的钦差巡盐御史鹿善继,通过锦衣卫传回来了第一封密折。

  鹿善继一行人虽然最终是前往两淮、两浙方向去的,但如今天下盐务都归他管,路经河北沧州的长芦盐运使司衙门,自然没有过而不入的道理。

  长芦盐运司负责河北、天津,直至与山东半岛接壤的全部沿海盐场,与南方沿海的所有盐场一样,以盛产优质海盐著称,其中最大的一个盐场,就是位于天津的塘沽盐场,后世年产海盐百万吨,即使在明代产量低,也达到了年产海盐五百万斤的规模,如今供应大明北方的食盐,就是以长芦盐场为主。

  长芦盐运使司,最早是洪武年间设立,当时的治所设在天津,后来到了永乐年间,治所又迁到了河北沧州的长芦镇。

  鹿善继一行出了北京,就绕过天津,直奔长芦盐运司辖内、沿着渤海海岸分布的汉沽、塘沽、长芦、大清河等地盐场,微服走访滩户灶户了解盐务的实情。

  鹿善继对皇帝的心思很了解,所以巡查盐务的目的,主要就是除旧立新,为重新施行开中制,扫清一切人事和制度障碍,说白了还是杀贪官、抄脏银的套路,只不过要在这个过程中把新的规矩立起来罢了。

  盐运司的官,不管在哪朝哪代都是肥缺,朝廷厉行开中制的时候,盐场官办,盐运司衙门的人可以监守自盗,要么通过盘剥盐场灶户,比如克扣盐场灶户的工钱、截留盐场上交的食盐,要么通过收取盐商的贿赂,吃盐商的回扣等途径,损公肥私发家致富。

  开中制废除后,这些人则通过超额收取盐场盐税,压榨各地盐场获取收入,至于每年上交的盐税,过去是给户部,后来则是交到内库,沿海从北往南七个盐运使司衙门,每年上交的盐税银子却不到二十万两。

  与此同时,天下盐价居高不下,结果是皇帝背着贪财的黑锅,而这些盐官们却捞着大量的实惠。这就是盐务的现状。

  鹿善继的想法其实很简单,也不是要把那些已经转归民营的盐场重新收归官办,毕竟要把所有盐场收归官办,也需要大量的银子来赎买,这是朱大明目前做不到的。

  当然了,若是采取不负责任的办法,直接颁布一道圣旨,将天下盐场全部强行收为官办,估计也能推行下去,但是这么干的话,引起的反弹可就大了,皇帝的名声也就全完了。

  而鹿善继建议的办法则是掌握食盐,只要食盐专卖的制度立起来了,执行好了,至于盐场到底是官办还是民营,可以留待以后再说。

  而要掌握食盐,把食盐专卖的制度立起来,就必须以官方定价,收购所有盐场出产的食盐,由朝廷设置的盐运司衙门统一批发给各地的盐商,不许盐场直接卖给盐商。

  对盐商则采取许可制,通过发放执照来征收盐税,通过给予盐引来调控配额。这样一来,盐商想要拿到较大数量配额的食盐,就只能听从朝廷的招呼,或者以相对高价直接购买,或者以运粮到九边换取可以免征盐税的盐引,如此一来开中制就能够继续推行了。

  而且朝廷统一收购的食盐,也可以通过批发给相应地区中小盐商零售的方式,调控市场上的盐价,不至于让老百姓吃不上盐。

  这样的政策,当然有疏漏之处,对盐场和盐商可能也不公平,但是朱大明如今考虑的,不是公平不公平的问题,而是通过食盐专卖制度,让盐场和盐商能够更好地为朝廷所用的问题。

  事实上,开中制并不是明朝的时候才有的,早在宋朝的时候就已经广泛施行了,宋太宗赵光义的时候,为了鼓励商人运粮到西北边境,就开始施行盐引制度,商人将若干粮草运至边关,可以得到一张盐引,凭借这张盐引到指定盐场,可以领取一引盐,然后凭引贩卖获利。没有盐引,那就是私盐,而贩私盐在历代都是重罪。

  这个制度到了宋仁宗的时候,有了改变,商人可以直接花钱向朝廷购买盐引,但是此时的盐引不是领盐的凭证,而是购盐的凭证,有了盐引才可以购买和销售食盐。

  这个时期,盐引成了商人经营盐业的凭证,通过购买盐引获得经营盐业的许可,而且在商人之间还可以相互转让。

  到了明朝,一开始为了消弭北方边患,鼓励商人运粮到北部边境,采取的是宋太宗时的做法,到了后来北元彻底衰落,朝廷对长城以外的异族采取羁縻政策,开中法随之被废,朝廷对待盐务就采取了宋仁宗时的做法,直接出售盐引,有了盐引才有运输和贩卖食盐的资格,朝廷则在出售盐引的同时,对盐场和盐商征收盐课,也就是盐税。

  由于发售盐引已经收取了银子,所以朝廷定的盐税并不高,三十税一,跟后世比,这个税率简直低到令人发指,就这样一些盐商还是不知足,勾结盐官、盐场一起偷税漏税。

  最可恨的则是,万历后期盐引由户部发售改为内廷发售以后,滥发盐引的问题日益严重,特别是到了天启年间,辽东边患越来越严重,发售的盐引原来越多、越来越低廉,而盐引的有效期也是越来越长了,有的甚至长达五十年。这些做法属于典型的杀鸡取卵、寅吃卯粮,一点也不给后人留余地。

  到了崇祯登极的时候,盐政问题已经集中难返,而崇祯又是个好面子的皇帝,对万历晚期以及天启年间超额超期发售的盐引一律采取默认态度,想提高盐税的额度,又屡遭朝臣之中利益集团的反对,结果白白看着大量盐税流失却毫无办法,最后终于财政破产,亡国亡身亡天下。

  这一世,朱大明当然不会眼睁睁看着这样的事情再次发生,对天启年间发售的盐引,凡是未兑现的,一概重新核对并更换新的盐引,凡是有效期限超过三年的一概按照三年计算,从此禁止发售超过期限超过三年的盐引。

  鹿善继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打破如今盐务问题的利益格局。如今涉及盐务的有三方,一个是盐官,另一个是盐商,再一个就是盐场。这三方之中,盐场处在被盘剥的地位,不管是官办的还是民办的,盐场的盐户都是最苦的阶层,而盐官和盐商则相互勾结,一些大盐商更是富可敌国。特别是扬州的大盐商,家资千万,富甲天下。

  鹿善继临行之前,皇帝有过旨意,那就是不破不立,对各地盐运司的盐官和作奸犯科的大盐商必须杀一批,抓一批,有了威信,然后才能把新的规矩立起来。所以一路上,鹿善继都在考虑怎么执行皇帝的旨意。

  皇帝任命鹿善继为钦差大臣整顿盐务的圣旨,是明发天下的。虽然圣旨发出的第二天,鹿善继就带着王则古和孙钤等人出发了,但长芦盐运使司毕竟距离京师较近,很快就得知了消息。

  新皇帝喜欢杀富济贫的做法也早已传遍天下,如今派出军机处的心腹担任钦差大臣,专门巡视整顿盐务,让这些天启年间任职的盐运司官佐们非常担心,害怕被查出问题,再被杀头抄家。

  如今的长芦盐运使,名叫汪文政,浙江乌程人,万年年间进士出身,天启四年从顺天府同知的位置上,被提拔到了长芦盐运使这个正三品的位置上。

  一般来说,能得到这样的肥缺,要么是皇帝的心腹,要么就是阁臣的故旧,总之必须朝里有人。鹿善继来之前,当然要做功课,但是对于汪文政到底是靠什么当上长芦盐运使,他还没有弄清楚。如果这个人廉洁自律可用,他也不会栽赃陷害为抄家而抄家;如果这个人跟他印象中的多数盐官一样贪赃枉法,那他也绝不会心慈手软,如今新皇帝登基,百废待兴,正是革故鼎新、有所作为的时候,他可不会错过建立功勋、名垂青史的机会。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