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日月当空照中华 第三零七章 超级公知

《日月当空照中华》第三零七章 超级公知

作者:哼哈大王 字数:2266 书籍:日月当空照中华

  大明京师朝堂之上的决定,很快就变成了一道道圣旨,以六百里加急的速度,快速传到了南京。

  作为锦衣卫镇守南京的南镇抚司镇抚使,骆养性从上任以来就对崇祯皇帝惟命是从,因此,在接到了朝廷旨意之后迅速行动起来,短短数日之内,就将南京勋贵忻城伯赵之龙、家居苏州府的东林领袖钱谦益,以及浙江布政使惠世扬先后逮捕下狱。

  而南京户部尚书郑三俊、南京礼部侍郎钱士升和南京都察院右都御史张延登这三位南都重臣,在旨到之日也都免官去职,被勒令留在南京的家中,暂时由锦衣卫监视居住,等待朝廷钦差的进一步调查结果。

  一时之间,南京官场之上风声鹤唳、人心惶惶。

  各路官员震动之余,不少人又开始了新一轮的上书议政,但是这一次的上书议政,却不再聚焦于朝廷的开海政策了,而是集中在为这些个被免官或者被下狱的江南官员求救说情之上。

  当然了,其中不乏对崇祯皇帝的各种批评教育,有的指摘皇帝求治太切、处事草率,有的批评皇帝屡以小过而兴大狱,不是朝廷优待大臣之法,还有说皇帝的身边出了奸臣的,等等。

  不过这些南都的官员,也大都只是说说而已,很少有拿辞官致仕威胁崇祯皇帝,威胁京师朝廷的。

  敢于这样做的人,只有一个。

  那就是东林党色彩也十分浓重的南京礼部尚书钱象坤。

  钱象坤,是浙江绍兴人,万历二十九年的进士出身,同时也是翰林出身,是泰昌皇帝信赖有加的东宫官,天启年间就做过南京的礼部尚书,后来也是因为与魏忠贤作对,被免掉了官职,回家闲住授徒。

  天启七年八九月间,崇祯皇帝一即位,就马上令他恢复了原官。

  原本历史上,钱象坤还一度被崇祯皇帝请到了北京,做了北京的礼部尚书,并以东阁大学士的身份入阁辅政,可以说是深得崇祯皇帝的信重。

  然而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到了北京之后,钱象坤因为参与进了朝堂之上的党争,很快就让崇祯皇帝对他大为失望,不久就被迫辞官回家了。

  这一世,崇祯皇帝在登基之后没过多久就焕然一新,当然不会再让这个纯东林出身的大佬进京入阁辅政了。

  也因此,钱象坤在崇祯皇帝即位之后,将他起复原官以来,一直在南京礼部尚书的任上任职。

  这个钱象坤也是个人物,在崇祯年间的东南士林之中,与钱龙锡、钱谦益、钱士升三人,并称“四钱”。

  这几个人,都曾在南京为官,期间常常搞一些文会,搞一些讲学,搞一些诗词唱和,而且广收门徒、针砭时弊、议论朝政,所以在江南士林之中都很有名气,属于明末社会的超级“公知”,江南士林之中的读书人绝大多数,都是他们的忠实“粉丝”。

  或许钱象坤以为凭着自己在江南官场、江南士林之中的影响力,皇帝和朝堂上的大臣们,为了顾忌自己的名声可能不会处理他。

  又或许钱象坤是碍于自己在士林之中的名声太大,为名所累,不得不上书朝廷,以致仕辞官相威胁,要求朝堂诸公收回成命,赦免钱谦益、惠世扬以及郑三俊、钱士升等人。

  当然,也有可能是他真的想致仕回家。

  然而不管怎么说,钱象坤这样做,在他看来,都是名利双收的一件事情。

  即便是朝廷既不同意他致仕,也不无罪释放这些人,他的名声也只会更大,江南士子哪个不得树起大拇指,说他一句好。

  而即便是朝廷同意他致仕了,他也没有太大的损失。

  对他们这些“公知”来说,朝廷越是打压他们,他们反而越高兴,因为他们会借着这样的事情获得更大的名声。

  而且这个时代里,**不仅不违法,而且对他们这种人来说,反而是一种文人雅事,崇祯皇帝就是想收拾他,也没法拿**这种后世惯用的对付公知的方法搞臭他。

  然而,钱象坤到底是怎么想的,到底在想些什么,在如今这位崇祯皇帝眼里,却是根本就不重要。

  二月二十五日,崇祯皇帝接到钱象坤的致仕折子及其谏言之后,一点也没耽误,二月二十六日就批准了他的致仕折子,并在转给内阁的朱批之中,直接任命了京师礼部左侍郎周延儒为南京礼部尚书。

  而到了三月一日的建极殿朔日朝会之后,周延儒就陛辞出发,前往南京接任礼部尚书去了。

  至于其他官员上书救援钱谦益、惠世扬等被捕之人,并为郑三俊等免官之人的折子,崇祯皇帝一概置之不理。

  好不容易逮着这样的机会,把这些超级“公知”级别的东林党大佬们清理出朝堂,他又怎么会轻易地受到这些不明内情的官员上述影响,坏了自己早就谋划好的计划呢?

  这些东林党超级“公知”在明末社会上的负面影响,要远大于其在普及教育、开启民智方面的积极影响,正是因为这些人的存在,历史上崇祯皇帝才一次又一次地迫于朝野舆论的压力,作出了一些亲者痛仇者快的决策。

  而这些一贯以君子自诩的东林党“公知”人物,除了其中极个别的尚有节操之外,大多数都是闯来降闯、清来降清的伪君子,至少大名鼎鼎的江南士林“四钱”之中没有一个为崇祯皇帝的死而殉节。

  其中,尤以“四钱”之中的钱谦益最为突出,可以说是典型的两面派人格。

  这些明末的超级“公知”,在明朝的时候,一边做高官,一边当着大地主,同时还利用手中的权力,让家族中其他人经营商业,常常还是极其富有的大商人,但是他们却对大明皇帝和朝廷却毫无忠义之心,不管是写文章,办学校,还是招门徒,议朝政,最喜欢干的事情,就是与朝廷唱反调。

  你用他们,他们就在朝堂上当清流,除了站着说话不要疼,只会说些一大话空话风凉话之外,干啥啥不行。

  对朝野共知的财政空虚问题,他们这种人就知道劝皇帝修身养性、裁减用度、节省开支,一会儿主张裁撤驿站,一会儿主张裁减兵员,一会儿又要减免赋税、与民休息。

  至于朝廷缺钱、财政崩溃了怎么办,他们往往就一句话,那就是请发内帑。

  而若是你不用他们,他们就在朝堂之外搞讲学、搞结社,说你的坏话造你的谣,使劲儿抹黑你。

  反正他们都是大地主大商人出身,也不愁没钱花,整日里无所事事就是与当政者唱反调。

  然而,同样是这一波明朝公知,到了满清辫子兵席卷江南的时候,却一个个地都成了“乖宝宝”,满清大军在江南杀得是人头滚滚、血流成河,而这些人却投降得飞快,甘当异族的走狗。

  而且恰是到了这个时候,以前的种种公知和清流模样,也是早就不要了,好好的人不做,反而当奴才当得十分开心。

  对于满清辫子兵在江南各地的种种暴行,没有一个敢于公开站出来说一个“不”字,而之前的那种聚众讲学、专门与朝廷唱反调、不与当政者同流合污的清流气节和君子做派,到了此时也早就被抛到九霄云外去了。

  说到底,这些东林党的超级公知们,除了个别的几个经受住了历史的考验之外,大多数都不过是一群欺软怕硬的贱胚子而已。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