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日月当空照中华 第一一二章 御驾亲临

《日月当空照中华》第一一二章 御驾亲临

作者:哼哈大王 字数:2495 书籍:日月当空照中华

  崇祯元年六月初一,是讲武堂第一期学员开学的日子。讲武堂的开学典礼,倒不像后世举办什么开学开业或者开幕典礼那样,搞得锣鼓喧天、彩旗招展的。

  不仅没有这种热闹,而且还显得有点肃穆。

  大明皇帝姓朱,因此不管是朝廷和军队都崇尚红色,不管是文官武官,但凡品秩稍高一点,制式官服多半都是红色。

  而六月一日的巳时正,讲武堂正门前面的一栋石头牌楼下面,就是一片红色。

  除了身着一片大红的朝廷高级官员以外,作为讲武堂第一期学员的一百五十名中下级武官,也各个身穿制式大红色罩甲衣、头戴制式铁笠盔、脚踩黑色牛皮短靴,精神抖擞、整整齐齐地肃立着。

  他们当然在等人,而他们正在等的这个人,正是当今圣上崇祯皇帝。

  讲武堂开学,拥有后后世灵魂的崇祯皇帝当然是一定要去的,毕竟这个讲武堂可是自己亲自提议建立的,而且讲武堂培养出来的各级武官,将来都要作为大明军队的中坚力量来使用,是自己无论如何都必须要掌握好的一支力量。

  与崇祯元年恩科进士不同的是,这些培养出来的武官,都是最直接地作用于皇明复兴的一支力量,将来是准备让他们上战场,为了大明,为了自己,抛头颅、洒热血的。

  因此,当讲武堂所有筹建工作都完成,而第一批学员也全部都入学完毕,孙承宗前来请示开学典礼有关事宜的时候,崇祯皇帝就提出,要亲自出席讲武堂开学典礼,并且要亲自为讲武堂开授第一课。

  当时在场的内阁阁臣、军机大臣,纷纷找出了各种理由劝阻,有的说大明的历史上没有这样的先例,有的说皇帝轻易出宫、以身犯险不安全,有的说大内距离通州路途太远、太劳累,总之,没有一个不反对的。

  但是崇祯皇帝坚持要这么干,并说要亲自到现场,给讲武堂带去一面由皇后亲手绣制的朱红底色的飞龙翔凤军旗,最后内阁和军机处看皇帝心意已决,只好赶紧安排下去。

  皇帝出行自然不是小事,一套礼乐制度异常复杂,沿途护卫的任务也很重,又得黄土铺道、行人回避什么的,牵扯很广,费时费力,非常扰民。这也是内阁和军机处不希望皇帝轻易出宫、到处乱跑的重要原因。

  尤其是,明代皇帝出宫的时候,他所乘坐的车驾,不是人抬的轿子,也不是普通的步辇,而是一辆二十四挂的巨型四轮马车,叫作大辂,也称作玉辂。

  二十四挂的意思,就是需要二十四匹马一起拉动。有的皇帝喜欢大场面,可能还需要三十六挂的大辂。而中国皇帝出行乘坐的这种四轮大马车,有一个非常坑爹的缺陷,那就是缺乏前轮转向装置。

  因此,多数情况下,最好都是走直道,否则需要转向的时候,就会很麻烦。遇到阻碍的时候,不好转向的话,只能是拆除掉挡在前面的一切东西。

  正因为这样,过去的朝廷大臣和民间百姓,都不喜欢皇帝没事老是兴师动众地出宫游玩,因为皇帝的四轮辂车十分宽大,转向又十分不便,出行一趟成本高昂,往往非常扰民。

  而且这种大辂,还有一个比较坑爹的重大缺陷,就是没有减震。

  因此,为了皇帝乘坐出行时的舒适度,大辂行走的辂道,必须铺上厚厚的一层黄色沙土,很多时候还需要重新修正路面。

  所有这一切,表面上看,是为了彰显皇家的尊贵,但实际上最初的目的,不过就是为了减震,为了让皇帝坐在辂车上面能少点颠簸,少受点儿罪。

  但是崇祯皇帝的这次出行,当然不会完全按照过去的老规矩办,要不然的话,别说提前几天安排了,就是提前个把月布置下去,皇帝出行的准备工作,也根本来不及完成。

  这次崇祯皇帝出行乘坐的辂车,并不像万历皇帝时期的那么巨大,那么奢华。

  最重要的是,这架辂车,还是天启皇帝朱由校亲手打造的,车上用的自然都是名贵木材,而车轴、车辐、车架和车轮等重要位置,要么是精钢所制,要么就是包裹了一层熟铁皮,尽管依然没有转向和减震装置,但却相对轻便了不少,只需要六匹马就可以轻松前行,同时也符合天子驾六的最低标准。

  当然了,这架辂车自从打造完成以后,天启皇帝就病重不起,自然是一次也没有乘坐过。

  而来自后世的崇祯皇帝,第一次见到这辆辂车的时候,当场就被震住了。

  一直到了二十一世纪,很多人都在说中国古代没有四轮马车,并把这一点作为中国古人愚昧落后的一个标志,可是皇帝乘坐的这种辂车不就是四轮马车吗?

  见过这辆辂车之后,崇祯皇帝还当即就找来了专管皇帝车驾的太仆寺官员,一问之下,才明白四轮马车在华夏实在是早已有之,不单单是皇帝的御用之物,在唐宋时期的民间,四轮车就已经有很多人在使用了。

  在后世大名鼎鼎的《清明上河图》中,就绘有四轮马车和四轮牛车在路上载货行驶的场景。

  至于为什么到了明代,四轮马车没有普及开了,除了缺乏转向和减震装置之外,恐怕与古代中国的道路交通状况有很大的关系。

  而且中国古代水运发达,比较长途的货物运输,绝大多数都是走水路,民间货运,推广使用四轮马车,可能就不是那么太紧迫。

  知道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四轮马车以后,崇祯皇帝在召见太仆寺官员的时候,就向他们解释了皇帝御驾辂车的缺陷,并向他们说明了前轮转向和车身减震的原理,如今太仆寺和工部正在组织工匠克服这些缺陷,解决转向和减震的问题。

  崇祯皇帝坚持要去讲武堂,并且乘坐天启皇帝亲手打造的简易六挂辂车,目的之一,就是要让四轮马车在文武百官和京师百姓的面前出现,一旦四轮马车的转向和减震问题解决好了,就可以着手推广和普及,至少要在驿站系统和军队里面推广和普及,以便解决陆路长途载重运输的问题。毕竟每辆四轮马车的载重量,要比两轮车或者独轮车大的多。

  有了类似后世的四轮马车以后,官道和驿道的整修,就会成为官民士绅甚至是商家的一种迫切需要,然后就可以继续以工代赈,既可以解决流民的吃饭问题,也可以解决大明的道路交通不畅问题。

  六月一日寅时正,皇帝的御驾,六挂辂车,在拱卫司、上直卫和神机营官兵的层层护卫下,正式启程出发,前往通州。

  当然没有搞什么黄土铺道,清水压尘,至于其他的金鼓礼乐等仪仗,也是能省就省,尽可能地轻车简从。

  就这样,也是在经过了两个多时辰的跋涉之后,算算时间,已近午时,皇帝的御驾辂车,才算是到了讲武堂大门前的石牌楼不远处。

  一路上的各种颠簸辛苦,崇祯皇帝当然是甘苦自知,但他始终保持着一种轻松微笑的面孔,后世有句话对此形容的非常准确,那就是自己约的炮,含着泪也要打完。

  远远看见皇帝的车驾到来,讲武堂石牌楼下的文武官佐,自然是呼呼啦啦全都跪在了地上,众口齐称:“臣等拜见陛下,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听见外面的呼声,崇祯皇帝推开辂车的窗子,王承恩连忙在外把车门打开,司礼监掌印曹化淳、东厂提督方正化、锦衣卫指挥使巩永固,神机营提督兼五城兵马司总指挥刘文炳等一干随扈人员,赶紧上前侍候皇帝下车,有的搀扶皇上,有的把着车门,有的跪在地上给皇帝垫脚。

  也多亏这些随扈人员前来帮助,否则颠了一路的崇祯皇帝,此时腰酸背痛腿抽筋,仅凭自己真有可能下不来这个车。

  崇祯皇帝下了车,借着其他人围着自己,为自己整理衣冠的间隙,算是短暂地调整了一下身体,然后朝着不远处讲武堂大门前石牌楼下跪着的群臣走去。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