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限制级末日症候 1195 一周后

《限制级末日症候》1195 一周后

作者:全部成为F 字数:5418 书籍:限制级末日症候

  康师傅红烧牛肉面的热销也引来了有关媒体的关注,不过关注的重点不是产品本身,而是私有化企业成功的这个案例。

  辽北电视台为铁河区政府做了一期节目,题目就是“改革中的龙口面粉厂”,这期节目还上了辽北电视台下午六点半的辽北新闻。

  节目播出时,林学东父子,宋春涛、杜满囤、徐慧以及厂里的不少工人都坐在会议室里观看,电视台可是现场取景,还采访了不少人,说不得就能上电视,普通人能在电视上露个脸就是祖上烧高香了。

  六十四十分,节目终于播出。从十年前的龙口面粉厂说起。

  那时不过是一家生产面条的街道办企业,一台制面机养活着三十几个人。

  后来改革开放,面条不赚钱了,于是林学东承包企业,从银行贷款买了一台二手方便面生产线,带领职工开始了又一轮的创业。

  创业是艰难的,纵然林学东呕心沥血,成绩依旧不尽人意,终于,在今年八月份来自浙省的企业家宋春涛买下了这个濒临倒闭的企业,从此龙口面粉厂改名金龙食品有限公司,开始了新一轮的创业。

  私人购买国有制企业,在沈城尚无先例,区长杨立臣力排众议,拍板了收购方案,终于,金龙食品有限公司在浴火中重生。

  短短两个多月,企业先是改良产品,开发出新产品:红烧牛肉面。

  然后又贷款二百万元购进一台年产四百三十万袋方便面的生产线,再与丰和市面粉企业达成购买面粉协议。

  一套组合拳下来,金龙食品有限公司彻底扭转颓势,短短两个月就销售方便面五十万袋,实现产值近百万元,实现利税五万元,利税额已是之前龙口面粉厂十年的利税总额。

  短短两个月时间,原本濒临破产的龙口面粉厂凤凰涅槃,已经展现出勃勃生机,他们是怎么做到的?

  节目到此发出疑问,杨立臣率先出现在镜头前,他说道:“龙口面粉厂根本的问题还是解放思想,引入新的活力,用改革开放的眼光看待问题。

  当然,这一步说来容易,实则不易,但我们还是选择了改变,只要改变固有思想才能破而后立,现在看来,我们的选择是正确的,也是成功的。

  下一步,我们铁河区将继续深入改革,为金龙食品有限公司提供更好的帮助,让他们能上马第二期,第三期项目,同时也要对如龙口面粉厂这样经营困难的企业实行改革……………。”

  杨立臣讲完,宋春涛再次以企业负责人的身份登场。他说道:“我们企业以先进技术为本,再通过现代化的管理制度充分调动工人积极性。

  当然,我们也要感谢铁河区政府,政府负责人解放思想,为我们企业的创建提供了巨大帮助,而我们企业自身也将以更好的效益报答政府。

  我们企业已经计划在明年扩大建厂,引进更多的生产线,今年我们两个月就实现产值近二百万元,在明年,我们计划年产值突破一亿元,实现利税五百万元,为沈城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宋春涛的话绝对是有轰动意义,年产值一个亿是什么概念?整个铁河区有几百家工业企业,如今能做到这个数的也不过那么十几家而已,都是职工上千人的大型国企,你一个只有三十多职工的小企业凭什么做到?

  但林云就是要把“牛”吹出去,因为可以给自己添加谈判资本呀!

  这是年代就是一个“胆大妄为”的年代,你吹的牛越大,相信你的人越多,特别是政府,就喜欢这类企业。

  现在林云已经在和政府商谈扩大建厂的事情了,把牛吹出去也好为自己多争取一些。

  龙口面粉厂的旧址已经不够用了,两千平米左右的场地太小,新购置的生产线就占了最大的一间厂房,足有四百多平米,另外在二厂买的那套设备也占了三百多平方米,两套设备下来一半的地方没了,这哪够呀!

  铁河区准备在沈城经济开发区为金龙食品有限公司提供一块五千平方米大小的土地,不过林云觉得不够,起码得五万平方米起吧,结果开发区负责人吓得腿一哆嗦差点坐在地上…………。

  沈城经济开发区算是国内比较早的开发区了,八八年开始规划,专门用来招商引资,如今已经有五十多户入驻,多是外国企业和外地来的企业。

  沈城经济开发区属于省级开发区,有不少扶持政策,比如入驻企业可以减免两年税收,实现多少产值还有一定的奖励政策等等。

  另外区内基础建设也很好,基本上是七通一平,企业入驻后除了自建厂房什么也不用管。

  其实开发区最有价值的是土地,入驻企业得缴纳土地款,十几年后,进入开发区的企业就是直接买地,但在九十年代初,全国也只有粤省特区在允许买卖土地,沈城对买卖土地很谨慎,可以买卖,但土地面积要小,不能太大,尽量低调,或者先租也可以。。

  如果是五万平方米土地,租金每年七万两千块左右,平均是平方米每天租金一分钱,完全就是白菜价。

  林云的想法是直接买下来,可政府犹豫不决。

  国家的土地买卖最早是在深市出现,十年前深市成为特区,急需大笔资金开发建设,而国家只给了两千万,这点钱对于整个深市建设杯水车薪。

  好在国家给了灵活的政策,允许特区自己搞,于是深市模仿港城卖起了土地,最早是以商业用地一亩地十几万元的价格出售,折合一平米土地二三百元左右,卖家大多港城的地产商,对方买了土地进行房地产开发,两三千块钱一平米卖出,原地净赚十几倍。

  在一九八七年,深市首次举行土地拍卖会,公开拍卖一块八千八百平米的土地,最终以五百二十五万元被拍走,拿下的土地有偿出让公开拍卖的第一块地,不到一年的时间,企业在这块地上盖起了商品房住宅小区,一共一百五十四套住宅,出售的房价是每平方米一千六百元,远远低于当时的市价,一小时内售完。

  尽管如此低价,企业还是净挣了将近四百万元。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