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凉州辞 第三百四十章 武嵬成军(下)

《凉州辞》第三百四十章 武嵬成军(下)

作者:子夜镇魂曲 字数:3492 书籍:凉州辞

  点将台前,各营百人将以上级别将佐皆聚拢在一起,各自望着李延炤,默然不语。

  “先前李某已奏请使君批复,自今日起,我等一军军称,更名‘武嵬’。此番是想告知大家。自此之后,我等不再是令居一地县兵,而是护羌校尉麾下属军!炤取‘武嵬’之意,便是想令三军刻苦习练,勇武如同山嵬一般,令敌军无法跨越,闻风丧胆!”

  他环视在场的武嵬军将佐,语调平静沉稳:“军中袍泽,一路行来,不知有多少人已战死疆场,埋骨青山。我等有幸得存,更应不负袍泽遗志,惟举兵东进,定国安邦。军中将佐,如今胡汉兼有,然更当上下同欲,戮力而行。”

  “我等并非高门家兵部曲,所忠者,无非王业,所事者,无非明公一人耳。当今明公,弱冠之年假摄州事,英武果决,实非寻常。炤中人之资,得幸明公垂青,统领一军,已是非分。若不忠王事,则天理难容。”

  言罢,李延炤自身旁一名卫士手中擎过一面大旗,便是先前已制成的武嵬军旗。他将大旗高高擎起。微风拂动之下,旗面上“武嵬”二字若隐若现。而这面新制军旗,与营中依然挺立的其余旗帜一同微微摆动。通体黑色的旗面迎面便给在场的诸多将佐带来一种压抑的肃杀气氛。

  “自今日起,这面旗便是我等军旗。我自会将之立于中军。旗帜所在之处,便是我身处之地!旗帜所向,诸军皆须戮力前行。炤言出必践,每战争先。倘若有敢先退者,一概军法从事!”

  “武嵬万胜!”李延炤站在通体黝黑,绣着白色字体的军旗下,奋力将之举起,大吼道。

  “万胜,万胜!”下方数十名将佐亦是心潮澎湃,一同高举右手呼道。虽只寥寥数十人,但是声音却一直传出很远。

  辛彦自县府之中,便已听得军营方向传来的声声怒吼。他漫步行出县府,而门外负责护卫县府的王强见状,便立即迎上去,拱手待命。

  辛彦支起耳朵,细细听着军营方向传来的“万胜”声,一脸疑惑地望向一旁王强。王强看着满面探询之色的辛彦,便拱手道:“李长史正在营中,召集将佐宣布立军易帜。明府是否要前往一观?”

  辛彦听着那齐声呼喝,眼中流露出几分向往神色。沉默了片刻,他终于还是摆摆手,道:“不了,不了。定东立军易帜,自此之后虽驻防令居,然终究是护羌校尉府属军。我身为一县县令,前往一观,显然颇犯忌讳,至为不妥……”

  王强沉默着退到一旁。而辛彦叹息一番,便要转身回县府。然而望着内城四角不久前新立的望楼,又停住脚步。

  辛彦向着城西北角望楼的方向行去。王强见状,便唤过几名得力手下,在旁紧紧随行。辛彦穿过街巷,不过两刻钟左右便登上望楼。驻守望楼的健锐营弩手,见辛彦前来,顿时整肃军容,大气也不敢出一口。

  辛彦向营中望去,只见点将台前,通体黝黑的武嵬军大旗烈烈飘扬。而营中各将佐已将士卒纷纷集中起来。不多会,外城各营也相继带到,在营中校场上排列出一片片整齐的方阵。

  各营将佐相继向李延炤报告了自己麾下士卒到场及值守情况。整个校场一片肃然。不明所以的士卒们纷纷注视着点将台前飘扬的那面通体黝黑的旗帜。李延炤在旗下站定,抬手指向军旗:“自今日起,本军更名武嵬,归属护羌校尉府直辖,但仍驻守令居。诸君不必忧心与父母亲眷分别。但我等既归属护羌校尉府,便要听从府中征调!”

  此言宣布,场中士卒却仍是一脸茫然。不少人对于归属广武郡府,与归属护羌校尉府,感觉基本没有什么不同。而此时李延炤站在新制的军旗下,郑重其事地宣布这件事情,仍使得不少士卒心中明了,此事并不是他们看来那样没有分别。

  几名战锋营护兵自一旁扛着数面军旗行至面前,李延炤眼望军阵前列,喝道:“各营百人将跨前一步,准备授旗!”

  话音方落,各方阵前已有数名将佐出列待命。之前李延炤召集诸将宣布成军易帜之时,他们各自心中已是有底。此番将县兵划归护羌校尉属,各人前程立时便大有进望。

  如今营中有四位百人将,分别是战锋营百人将周兴,健锐营百人将王诚、雷融、新立射声营百人将魏旭,骑营百人将陶恒。另报请张使君批复,提拔了两名千人督。一个便是刘季武,另一个则是由别部司马升任的曹建。

  提拔了刘季武与曹建,一方面是因李延炤念旧,另一方面则是以这二人之能,皆足以胜任千人督的职位。如此一来他对于这支军队的掌控力便足够,二人倒也争气,立军之初,操练、粮饷、军械诸事皆是办得妥妥当当,下面诸将倒也说不出什么来。

  李延炤拿过一面军旗,展开一看,旗面上绣的却正是“武嵬骑营”。他望向缓步走来的陶恒,郑重地将这面军旗交到了他的手中。

  陶恒接过旗,缓缓退回骑营军卒前列。随即,战锋、健锐、射声诸营,亦纷纷授旗完毕。李延炤眼望诸将,朗声道:“我辈出生入死,既勤于王事,也是为身后父母亲眷挣得一分安宁祥和。还望诸君切莫忘记我辈职责,守土御敌,责无旁贷!”

  “长史训导,我等谨记!”最后一名接过旗帜退回队伍中的魏旭擎好军旗,抱拳俯首,声音洪亮道。随即,一侧诸百人将及麾下士卒,亦是纷纷抱拳俯首。连氐人头领雷融所部,也皆是动作一致。显然入营之后,这些往常散漫的氐羌武士,如今已是初步具备了军伍将卒应具备的基本素养。

  抬起头来的魏旭静静注视着李延炤,眼中已隐隐有激动的泪光闪动。当初被李延炤撞破他参与倒卖军粮之事,虽然有合作之功,不过那时魏旭也曾一度以为自己今后便只有默默在营中,待到终老或是战死疆场。至于到今日境遇地位,却是根本想都不敢想。

  不意先前想都不敢想的事,如今却是真切地摆在自己面前。如今武嵬成军,归属护羌校尉。未来诸将的境遇,只会更进一步。

  站在望楼上的辛彦眼见此景,也是拍着栏杆感慨道:“定东实乃将才。军心可用啊……”眼下武嵬军虽然规模不大,军卒也不过两千余人。不过眼观营中将卒这番行止气度,辛彦已经坚信,这支军队,确非令居一地可以局限。

  武嵬军的大旗插上了令居县城的四门,而李延炤出营望着飘扬在四门之上的那些军旗,坚信这只是一个开端。

  走下望楼,返回县府的路上,辛彦看到正在营墙上注视四门的李延炤。他便缓缓行至营墙下,唤道:“定东!”

  李延炤闻声向下看,当看到辛彦之后,便立时满脸堆笑,飞速自营墙上奔下去,而后行出辕门,握了握辛彦的手,道:“抚梁,如今营中之事既已初步告定,我便还有些事,想交托于你。”

  辛彦面露惊讶:“既是如此,定东为何不早说?”言罢,辛彦一指县府方向:“走,定东,回县府坐而对饮,慢慢道来。”

  二人一路行至县府,辛彦命两名家仆匆匆准备了些酪浆糕点之类,在内堂之中摆了一桌。二人便分坐在一张几案的两端,拿起酒杯,对饮起来。

  “前番征讨西域之时,我便与左右诸将有议,归于县府之后,便要自行筹集些财货,在县中开办一所学堂,收取忠烈遗孤恩养、进学。而前段时间军中事务繁多,尚无暇顾及。如今诸事已定,便又想起这桩事。然而最近风传使君正在募集诸军,准备进取陇西,想必依然抽不开身……”

  李延炤话音未落,辛彦却已哈哈大笑起来:“定东所议,倒是件好事!缘何如今才讲?忠烈遗孤,于情于理,本该县府照拂恩养,只是至今府库仍称不上宽裕,故而才屡屡搁置。我也曾想募资筹建一二学堂,供忠烈子弟进学。而内心却每每惶恐,生怕僭越,故而不曾提起。既然定东也有此意,彦便可以放心施为了……”

  李延炤听闻辛彦所言,当即也是一笑:“炤这些年,与抚梁一同买卖牛羊马鞍,除填补公帑,及军中各项所需之外,结余亦有十数万钱。如今便不妨将这笔资财皆交予抚梁,望抚梁早日促成此事。一应花销,可令王强做一账目,炤待戎马倥惚,再回来一观。”

  辛彦笑道:“好说。定东身负军务,便放心前去。彦若不能促成此事,甘受定东诘问。”

  李延炤点了点头,随后端起酒杯,将杯中酒一饮而尽,随后仰头望向辛彦,又问道:“如今书本匮乏,抚梁可有妙法?”

  李延炤所问,却着实将辛彦问愣了。他皱眉思索片刻,随即便抬起头道:“如今书籍,多为手抄。且纸牍并行。彦以为,可只将书本给予先生,令先生讲书。子弟们听书即可……”

  李延炤随手拿过一旁几案中一本线装书册,翻阅了一番,问道:“抚梁若是手抄如此一册,大致所需多久?”

  辛彦迟疑了一下,随后望了望那书厚度,踌躇道:“若事务不忙,或十余日。事务繁忙,足月也未必能抄成一本。”

  李延炤大笑着道:“确是如此!然我有一妙法,不知抚梁肯不肯一试?”

  辛彦闻言,面现异色,当即便好奇问道:“何种妙法?我之前只闻抄成一部书,所需时光经年累月。定东既言及妙法,自然要试一试。”

  李延炤哈哈一笑,拿起旁边一根筷子,筷头向上摆在几案中央,问辛彦道:“抚梁觉得,我若是在这筷子尾端刻上字,再刷上墨,取一纸覆于其上。再加以按压,筷子上刻之字,是否会印于纸上?”

  辛彦端详着那根筷子,思索半天,仍是一脸疑虑地望向李延炤:“莫说一部书,便是一页之上所容纳之字也足有数百。这又如何处之?”

  李延炤哈哈一笑,随即唤过堂外一名侍者,请他拿了一把筷子上来。李延炤将这一把筷子攥在手中,而后排列一番,让它们排列起来。李延炤又笑着问辛彦道:“抚梁且看,如此一来何如?”

  辛彦登时恍然大悟:“定东莫不是说,将这些字排列好,再盛装于书本纸张大笑的木框之中,而后刷墨,按压,便能印出一页书?若有大量这种字块,排列成每页所需字块,便可大量印书?”

  辛彦举一反三,自己想通了这种印刷术的妙用,也令李延炤感到欣慰。他笑道:“抚梁见微知著,果非常人。如此一来,忠烈子弟至学堂进学,人人皆可奉上书本。然此法终归只是炤之浅见,如何施为,尚还多多有托抚梁。”

  “不过,这字块刻制之时,需刻成反字!”李延炤说着,便抽出一根筷子蘸了些酒,在几案空白处,写下一个反着的“李”字。道:“如此一来,印出的字,便是正字!”

  辛彦见状,连连点头,随即又问道:“既是如此,这印书所用字块,当以何种材质所做?”

  李延炤望着桌案上那个反写的“李”,思忖片刻,便道:“可用木,可用黏土烧制,也可用铅、铜等。其中黏土烧制所耗资财颇为低廉,使用时限尚可。用木则使用时间最为短暂。用铅、铜等可用最久,不过所耗资财也是最多。个中实行,便请抚梁自行斟酌定夺。”

  “好,好!”辛彦笑着拿起手中竹筷拈了一筷子菜送入口中:“得此妙法,何愁学堂不立?定东宽心,彦必大力督办此事,以慰各位忠烈在天之灵!”

  “有托抚梁!”李延炤端起面前酒杯一饮而尽:“稍后我自将积攒资财送往县府,抚梁做成此事,炤与忠烈之灵,皆是感激不尽……”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