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大国军垦 第1001章 王老收礼

《大国军垦》第1001章 王老收礼

作者:大强67 字数:1842 书籍:大国军垦

  十一月的封州,天气不冷不热,是个非常舒适的季节。

  但魏达一行人没有代步工具,风餐露宿,还要防止连州军的追击,不敢走相对宽敞的官道,只能走一些偏僻的小道和密林。

  行程不可避免地被拖慢,原本只用两天左右就可到达,但现在已经走了三天半,距封州还有十几里左右。

  这几日,大家担惊受怕,日夜赶路,吃也吃不好,睡也睡不好,又累又渴,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

  好在前方便听到哗哗哗的水流声。

  魏达一喜,对身后这七八百名残兵说:“前方有水源,走,去那边喝点水,休息一会儿再走。”

  听说有水,已经渴得嗓子都快冒烟的士兵们也顾不得什么尊卑,什么纪律了,一窝蜂地冲到小溪边,捧起水大口大口地喝,喝完之后,又躺在旁边的浅草地上休息。

  魏达见大家实在是疲倦,四周又还算安全,便宣布原地休整半个时辰再出发。

  半个时辰后,魏达激励了大家一番:“弟兄们,走,只要一个时辰左右,咱们就可以回到封州了,到时候咱们大口吃肉大口喝酒,女人们也随便你们玩!兄弟们,走,咱们回家!”

  “回家,回家……”士兵们眼中迸发出渴望的光芒。

  他们实在是太怀念在封州城里呼风唤雨的日子了。这段时间的遭遇,简直跟炼狱似的,如今他们也没了什么斗志,只想着能够守着封州,在封州当土霸王,过好日子就行。

  可能是因为眼看就要到家的缘故,士气高昂了许多,行军的速度都快了许多,不到一个时辰,他们已经到达了封州城楼下。

  今日天公不作美,天上乌云云集,天色昏暗幽沉,到处灰蒙蒙的一片,连封州城上的士兵感觉都黑了一些。

  不过这对终于回到家的魏达部来说,都不算什么。

  旗手挥舞着残破的“魏”字大旗,声嘶力竭地大喊:“魏将军回来了。”

  上方的士兵往下探头,看到魏字大旗,欣喜不已,连忙高声疾呼,奔走相告:“将军回来了,魏将军回来了……”

  “快,打开城门!”

  “快去通知闵副将!”

  ……

  城门口顿时热闹起来,全是士兵们欢喜忙碌的声音。

  隔着厚重的城门,魏达心里也滋生出一种归属感。他好歹还有封州,等回去了,清点人马,再招募一批士兵,固守封州不出,连州军也拿他没办法。

  随着他的畅想,守城的士兵们合力打开了城门,站在两侧,恭敬地迎接他们回家,只是看到他们这身残破的样子,士兵们脸上都露出了疑惑、震惊、害怕的表情。

  魏达没管那么多,他实在是太累太累了。

  现在回到了自己的地盘,只想洗个舒服的澡,吃顿好的,补充体力。

  他身后的其他士兵也是这样的,都没多看守门的士兵一眼,就争相恐后地往前冲。

  七八百人的队伍很快就悉数入了城。

  封州城还是像以前一样安静,街上连个人都没有。

  不对!

  魏达敏锐地察觉到了异样,进城至今,除了城门口的士兵,他一个人城内居民都没看到,这未免太奇怪,太不合常理了。

  前阵子虽然居民们也大多不出门,但路上还是有零星的百姓。因为不是每一家家里都储备了足够的粮食柴火,能够一直龟缩不出,躲在家里的。

  还是有一些家里实在是没余粮,不出门就要饿肚子的百姓出来讨生活。

  但这大下午的,天气也还好,可路上却没有一个百姓。

  魏达的神经紧绷起来,手按在腰间的大刀上,眼睛悄无声息地打量着四周的街道,越看越心惊,交错的四条街道上都空荡荡的,沿街的商户全部一个个门户紧闭,一家开门的店铺都没有。

  他脸色一沉,忽地拔刀就掉头疾呼:“撤,小心埋伏……”

  他反应迅速,可那些疲倦至极,浑身都松懈下来的士兵完全没反应。

  看到魏达的这举动,一个个木木的,还傻乎乎地问:“将军,怎么回事?”

  魏达不管这些人了,带着亲信掉头就往城门口冲,但太迟了。

  街道两旁原本紧闭的店铺同时打开,一队武装森严的朝廷军出来,将他们这几百人的残部团团围住。数百丈外的城门已经严丝合缝地关上了,守在城门口的那些士兵一改先前的欢天喜地,一个个面色肃穆,拔刀对准了他们。

  而城楼之上走来一个二三十岁的身穿铠甲的精壮汉子。

  他大步走过来,讥诮地看着魏达:“魏达,你倒是敏锐嘛,可惜太迟了,还不快束手就擒。”

  魏达看着这张陌生的面孔:“你是谁?闵副将呢?”

  黄思严没说话,只是招了招手,马上有士兵,端着一个正方形的箱子过来,然后将箱子打开,呈在他们面前。

  里面是一颗双目大睁,眼神带着惊惧和不可置信的人头,人头上还沾着血。

  因为有两天了,人头脸部的颜色灰白,衬托着那对无光的眼珠子,看起来就让人瘆得慌。

  有几个胆小的士兵已经吓得瘫坐在了地上。

  魏达也是又惊又惧又恨,拔刀怒道:“我跟你们拼了,兄弟们,给闵副将报仇!”

  说着他挥舞着大刀冲了上去。

  但只有少量的士兵响应,几天跋涉,吃没吃好,睡没睡好,今天也赶了好几十里路,大多数的士兵都精疲力竭,实在没力气作战。而且现在这情况,但凡有眼睛的人都知道,他们打不过,必败。

  有些不想死的,更不愿这时候冲上去了。

  所以魏达带领的那一两百人,很快就被杀的被杀,被擒的被擒。

  他们的这番挣扎,连片水花都没激起。

  魏达大腿挨了一刀,被生擒,双目怒瞪着黄思严。

  黄思严没兴趣搭理他这个阶下囚,大手一挥说:“带下去!”

  等处理完了这些人,他立即让人快马加鞭回去给刘子岳报信。

  ***

  连州,天气阴沉,秋风阵阵,拂过林间,发出沙沙的幽响,似乎是在为这些战死沙场的好男儿奏一曲送英魂。

  刘子岳和于子林带着连州官员、部分驻军,还有无数自发前来给战死士兵们送行的百姓站在两丈高的纪念碑前。

  纪念碑上用楷体清晰地刻着牺牲的一千零八十二名阵亡将士的姓名。

  这是由连州城内的工匠自发加班加点在五日内赶出来的。

  纪念碑的后面,是一座座新垒起来的坟茔,一座又一座,绵延到山脚下,仿佛望不到尽头。

  纪念碑前,是无数失去亲人,伤心哭泣的父母、妻子、儿女、兄弟姐妹!

  似乎连老天爷都察觉到了他们的悲伤,跟着落泪,午时,毛毛细雨飘飘洒洒,为这方英灵安息之地更增添了几分悲伤。

  连州城内的官员、南越水师的将领们,挨个依次上前,给这些为保卫连州而牺牲姓名的将士致敬上香。

  肃穆、隆重的葬礼直到傍晚才结束。

  赵世昌负责派人护送这些阵亡战士的家属们回家。

  刘子岳和于子林一道回了城。

  刚进府衙,管家便递了一封信上来:“殿下,老爷,你们回来得正好,封州那边刚派人送过来的信,小的本打算让人给你们送过去呢。”

  刘子岳接过信拆开,看完后沉重的心情好了不少,脸上露出了一丝笑容:“好消息,黄统领已经拿下了封州,并生擒了那魏达。”

  “魏达果然逃回了封州。”于子林也大喜,“总算抓住这个罪恶滔天的家伙了。不过袁州和并州还在红莲教的掌控中,但据俘虏交代,这次魏达带来的人有一大半是这两州的,估计这两州中的红莲军已经不足为惧了。”

  刘子岳点头:“魏达的兵力应该是他们中最多的,我估计两州可能也就各自只剩一两千人。不过黄统领只带了三千人过去,现在封州刚刚拿下,他分不出太多的兵力去攻打这两州。”

  于子林也明白这个道理,道:“连州之危已经解除了,只需留下两千常驻兵员,其他的都可带走去协助黄统领。”

  “一会儿赵将军回来再议此事吧。”刘子岳眉毛拧了起来,“信上,黄统领说,封州的官员被杀了大半,其中就包括了封州知府。其余的,要么是躲了起来,要么是投效了红莲教。投效了红莲教的肯定不能用了,想要让封州尽快恢复,需要得力的地方官员。”

  打下封州容易,要封州恢复元气,平复战争的创伤,不容易!这需要有经验的地方官员,安抚民心,鼓励大家恢复生产和生活,平息战乱带来的影响。

  于子林在地方为官数年,自是知道这个道理。

  现在连州城的危机虽然解除了,但城里还有许多事情需要处理,王小二等人虽然被清除了,但难民中还有没潜藏的红莲教徒也不可知,还需进一步调查,安置这些人,他暂时走不开,而且即便能走得开,这也不可能长期呆在封州,兼任两州知府。

  可封州是他们牺牲了一千多名将士,耗费了无数的心力、财物才打下来的。而朝廷,不过就是给他们下达了一封收复封州的圣旨罢了。

  若是将封州这么拱手让人了,于子林不甘。

  他劝道:“殿下,封州是南越通往北方陆路的必经之地,可以说是南越的最后屏障。这次之所以有连州之危,跟封州的陷落脱不开关系。若是封州掌握在我们手中,南越将更加安全。”

  刘子岳虽然性子懈怠了些,但也不是那种为他人做嫁衣裳的傻瓜,更不可是会将自己的利益白白拱手相让的人。

  于子林这想法跟他不谋而合。

  他说:“那于大人有什么想法?”

  于子林马上明白这事有戏,立即将自己的计划和盘托出:“殿下,不若咱们举荐徐云川徐大人去封州任职。徐大人本就冤枉,事情已经过去这么久了,想必楚王也不会一直揪着不放,况且此事还有公孙大人和我家恩师从中斡旋,成的几率很大。”

  刘子岳认真思考这个可能。

  徐云川为官的人品没话说,而且他做了十几年的地方官,经验丰富,让他担任封州知府,刘子岳放心。

  “你这提议不错,不过咱们一旦要做,那就势必要做成,保证万无一失才行。”刘子岳说道,“而且这事尽量不要影响到陈大人。”

  于子林点头:“殿下考虑得甚是周详,可是有了办法?”

  刘子岳笑了笑:“办法是有一个,就是有些冒险,成不成不是很好说。”

  他也不卖关子,直接说道:“你与黄思严大力推荐曹正卿,回头让陈大人和傅康年等也鼎力支持曹正卿。而公孙大人,则极力举荐徐云川。你与黄思严受了晋王这么大的礼,怎么能不表忠心呢?这就是好机会。”

  于子林拍案叫绝:“还是殿下有办法,这计虽说冒险了一些,但若是用好了,可一举两得。”

  晋王如今平乱有功,在朝廷的威望剧增。

  朝中凡是觊觎那个位置的皇子,必然视晋王为大敌。

  而他于子林和黄思严都已经被打上了“晋王”的标签,妥妥的晋王党,这时候他和黄思严都站出来推举晋王嫡系曹正卿。曹正卿肯定会对此感恩戴德,觉得他们俩仗义,晋王也会更加信任他二人,以后想让晋王帮帮忙什么的也方便多了。

  但其他皇子看到这种情况,肯定不想看到晋王的势力在南越扩张,势必会想方设法阻止曹正卿担任封州知府。

  而这时候,公孙夏跳了出来,举荐徐云川,就给其他几个皇子释放了一个信号,公孙夏并不买晋王的账,还没被晋王笼络。

  众皇子自己安排人手到封州,其他人都不会满意的,肯定不答应。这时候最好的人选反而成了公孙夏这个谁都不站的耿直大臣。

  而徐云川前几年闹的那一出,可以看得出来,他跟晋王的关系并不好,跟楚王的关系更是很僵。燕王、太子肯定支持徐云川,楚王心里可能会有芥蒂,但在继续让晋王的势力在南越扩张渗透,还是选个谁的账都不买的头铁徐云川,这还用说吗?

  更何况,徐云川背后还有公孙夏。就是为了拉拢公孙夏,向公孙夏示好,他们也得选徐云川嘛。

  这样一来,徐云川被选中的几率比他们直接举荐徐云川大多了,而且不会得罪晋王一派,还能在晋王和曹正卿面前刷一波好感,进一步奠定他跟黄思严晋王一派人马的身份。

  于子林当即就表示:“我现在就写一封奏折,向朝廷报告这个喜讯,然后再奏请调曹正卿担任封州知府。同时给曹正卿和公孙大人写一封信。”

  刘子岳看他实在是很忙,笑道:“公孙大人这封信就由我来写吧,此事不宜拖,否则消息传回京中,万一提前定下了人选,咱们的计划就失败了。”

  两人在书房,各坐一边,开始写信。

  当天傍晚,便安排人将信送了出去。

  信送出去后,赵世昌也来了,刘子岳与其商量了一阵,决定明日带六千人前去封州,与黄思严汇合,商量拿下袁州和并州的策略。

  ***

  公孙夏接到信看完后,立即让人将徐云川请了过来,把信递给他看:“云川,你的机会来了。”

  徐云川看完后,指了指自己:“让我去,这合适吗?”

  公孙夏笑道:“除了你还有谁更合适这个位置?不过最让我心喜的事,此事是由平王殿下提出。”

  徐云川看着信上熟悉的字迹,也有些感慨:“我也没想到,当初认识平王殿下时,他还只是一个单纯的富家公子哥,单纯、无害,如今数年过去,殿下也长大了,心计谋略一样不落。”

  他是最早认识平王的人之一,也算是亲眼见证了平王这几年身上发生的转变。

  但公孙夏更高兴的是另一点:“平王殿下可能都还没意识到,他这么走下去,由不得他退了。”

  这就跟温水煮青蛙一样。最初平王的愿望是当个闲散王爷,多挣点银子,开开心心地吃吃喝喝玩玩,一辈子无忧无虑。

  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很多事情推着他一步一步往前走,起初只是一件件无伤大雅的小事,但汇聚成了溪流江河,最终形成汪洋大海,不争既是争。

  时至今日,平王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自保,也是为了他安闲的生活。

  但也正是这样,他这辈子不可能一直安闲平庸下去。

  他没看错人,平王这人表面和善不争,但骨子里其实是个强势的人,并不容许别人染指自己的东西,也不愿意交出所有,将自己的身家性命、荣辱富贵都交由他人掌控。

  他不争,他不想斗,但只要他还有一身傲骨,只要他还想护着手底下的人,那他就不可能往后无限制的退让,他最后还是得争。

  时至今日,见证了平王近几年一点一点的改变,公孙夏心里最重的石头总算是落地了。

  徐云川没有那么深的感悟,他选平王,只是性情和理想与平王最相投罢了。平王争是最好,即便不争,他也愿意交这么一个朋友。

  “公孙可安心了。”徐云川知道老友的心结,笑道。

  公孙夏大乐,让人准备一桌酒席,然后笑道:“我先写奏折,一会儿,咱们俩不醉不归,今日连州守住了,过阵子你也要离开高州了,这可都是高兴的事,一定要庆祝一番。”

  徐云川点头答应。

  ***

  三日后,赵世昌和刘子岳的人马才抵达封州。

  黄思严亲自出城迎接:“殿下,赵将军!”

  刘子岳抬手:“你辛苦了,走,咱们进城再说。”

  果然,战争历练人,几日不见,黄思严身上多了一股煞气,锐气,像一柄开过封的剑一样,绽放出他的光芒!

  一行人进城,黄思严先向刘子岳汇报了战况。

  城内一千名守军,俘虏六百余人,诛杀三百余人,其中包括了留守封州的闵副将。魏达残部,一百多人被杀,余下六百多人投降,主帅魏达被俘。

  他们这边共牺牲了一百六十七名将士。

  这还是攻城用了奇计,俘虏魏达时遇上的是力有不逮的残军的缘故,否则牺牲会更大,若是强攻,三千人损失大半都是很正常的事。

  一百多人就是一百多个鲜活的生命,涉及一百多个家庭,刘子岳心情有些沉重。

  倒是赵世昌见惯了战争的残酷,安慰道:“黄统领您已经做得很好了,凡是战争难免有牺牲,包括我们自己,上阵杀敌时,也做好了随时牺牲的准备!”

  刘子岳只说:“赵将军所言有理,我们如今能做的只有好好安葬牺牲的这一百多名将士,安葬标准和抚恤标准都按连州牺牲的将士来。明日将他们装上棺材,送回连州,此事交由于大人来安排。”

  一是因为这些人大多都是南越人,家在南越,落叶归根,死了也该回到生养他们的故乡。二是于子林有过处理此事的经验,再交由他来处理,轻车熟路,最合适不过。

  黄思严点头,又说:“殿下,赵将军,既然你们来了,那明日小的便率军去攻打袁州,争取尽快将袁州拿下。”

  刘子岳轻轻摇头:“此事不急,咱们慢慢商议,当务之急,是你写一封奏折送到京城。”

  “报喜吗?”黄思严除了这个想不到其他。

  刘子岳笑着将他和于子林商议出来的办法告知黄思严:“……你写信,一要报喜,语气得意点,表现出打了胜仗,有些小人得志的模样,并将牺牲的将士数目翻一倍报上去。”

  “殿下,这是为何?”黄思严有些不解。

  刘子岳说:“咱们牺牲了一千多人就大败魏达,奸敌一万余名,俘虏一千多人,轻轻松松拿下封州,这个战绩送到京城太过惊人了,我一是担心朝廷不会相信这事,二是怕你风头太盛,招来忌惮,反而不妙。”

  黄思严嘟囔:“哪里轻轻松松,咱们战前部署多久,连殿下您都亲自做饵,还牺牲了那么多的兄弟。”

  赵世昌到底是为官多年,更明白上面人的心思,叹道:“黄统领,您说的这些在上面人眼里都不算什么,还是殿下思虑得周详,依臣看,不若将阵亡人数再翻一倍,即便是以牺牲四千余人的代价拿下连州,生擒魏达,也是一场以少胜多的大胜仗了。而且,牺牲这么多人,问朝廷要抚恤金也能要到更多,让殿下少贴些银子。”

  估计朝廷能每人发放十贯钱的抚恤金就不错了,就这样,平王也还得自己掏一部分钱。

  黄思严一听能为他家殿下省银子,顿时什么都不计较了,嘿嘿一笑说:“赵将军,要不报五千的阵亡,不,六千怎么样?”

  赵世昌傻眼,怎么每次一提到银钱,这黄统领都比他心还黑啊。

  最后还是刘子岳拍了板:“总共翻四倍已经够了,黄统领,你不能太冒尖,但也不能一点风头都不出。让朝廷看到你的一些军事才能,以后才会重用你,不要老盯着那点银钱。”

  这样搞得他都要怀疑以前是不是在银钱一事上苛待过黄思严了。但刘子岳想来想去,也没有啊,估计还是黄思严出过海,知道海上贸易这种事虽说确实挣钱,但风险也大,海盗、海难、黑吃黑什么都可能发生,一不小心满船的人都要丢掉小命。知道赚钱不容易,因此更珍惜银钱。

  黄思严挠了挠头,不好意思地笑了笑:“小的听殿下的。”

  刘子岳轻轻摇头:“黄统领,如今你是一军统帅,不可再称小的,以后在我面前,跟赵将军他们一样。”

  “那小……臣知道了。”黄思严乐呵呵地说,“臣这就写信,殿下您一会儿帮臣过目一下。”

  刘子岳点头答应,黄思严这封信很关键,是决定徐云川能不能担任封州知府的重要因素之一,他自然要看一遍再放心。

  等黄思严写完信,让人快马加鞭送入京城后,大家才商讨起来攻打袁州和并州的事。

  黄思严说:“殿下,臣已经摸清楚了,袁州和并州派了大量的兵力来协助魏达攻打连州,现在两城大概都只有一千五百名驻军。臣有信心能拿下他们。”

  刘子岳颔首:“我相信你能拿下这两州,但现在咱们又不赶时间,若能想个完全之策,尽量减少我军的牺牲方为上策。”

  赵世昌也尝到了计谋带来的好处,无论是守住连州,还是攻打下封州,因为用了妙计,他们的损失都小了许多,不然硬拼,即便打胜了也是惨胜。

  “殿下此言有理。封州与袁州、并州相距数百里,他们这些人都是野路子出身,人数又少,恐怕还不懂情报的重要性,咱们先派斥候去打探一下,看看他们知不知道封州收复的消息,若是不知,咱们可利用此事做文章。”说道这里,赵世昌笑看向黄思严,“黄统领不是抓了不少俘虏吗?这里面兴许有用得着的。”

  黄思严点头:“有,有几个队长是从袁州和并州来的,咱们可劝降了他们,让他们带咱们入城。”

  这些人很多都是软骨头,贪生怕死,要利用他们并不难。

  赵世昌脸上笑出了皱纹:“黄统领跟属下想到一块儿去了,咱们一会儿去见见这些人。”

  刘子岳看他们俩越谈越起劲儿,干脆由他们去。有赵世昌这个经验丰富的老将指点黄思严是好事,若能以极小的代价,收复这两州是好事。

  他得考虑考虑,等这两州收回来后,要不要安插自己的人。

  可惜了,于子林不在身边,连个商量的人都没有,要不将冉文清先叫过来。封州虽是收复了,可城里现在乱糟糟的,就赵世昌和黄思严,让他们打仗还行,让他们在书房里坐一天,处理各种杂务,肯定不行。

  刘子岳当即写了一封信,让人送回兴泰,把冉文清叫过来。

  ***

  京城,自从晋王那边战事逐渐顺利后,延平帝脸上的皱纹都少了一些,笑容也重新回到了他脸上。

  更好的消息是,封州传来捷报,封州收复,生擒了魏达。

  延平帝高兴不已,在朝廷上就连说了三个好字:“黄爱卿用兵如神,实乃我大景之福。”

  一个草莽出身的家伙,不过就打赢了一场仗而已,不少武将心里酸溜溜的。

  但这时候没谁会去触延平帝的霉头。大臣们都喜气洋洋地向延平帝道喜。

  延平帝很高兴,皇帝心情一好,大手笔地赏赐黄思严黄金百两,锦缎百匹,又给他升了一级官,从三品参将,统领南越和封州、并州、袁州的军务,扩兵一万。

  经此一事,延平帝也意识到南越乃至以北的偏远地区,兵力还是太弱了,两万多名兵员不够,还得增兵。

  银钱的赏赐不算什么,最让人眼馋的是后三州的军务。

  太子、燕王、楚王几方人马心里都有些不痛快,但晋王现在正在势头上,这个黄思严也以少胜多,立了大功,这时候站出来反对,只会惹父皇不高兴。

  谁也不愿意当这个出头鸟,哪怕是不高兴,也没人吭声。

  “陛下圣明!”倒是傅康年他们很高兴,站出来道。

  延平帝摆摆手,脸上有些惋惜:“黄爱卿和连州知府于子林的奏折中都提到,封州知府储雷遭红莲教杀害,追封其为从三品少府监,谥号文忠。”

  大臣们连忙表达了一番惋惜。

  延平帝对储雷并没有多少印象,追封完后就又说起来另外一件事:“如今封州知府一职空缺,黄爱卿和于子林都上奏,推荐贺州司马曹正卿担任封州知府,诸位爱卿可怎么看?”

  太子的脸一下子拉了下去,楚王的脸色也不好看。

  曹正卿原是晋王府的主薄,晋王的亲信,年初闹出事来,秦贤等人都被发配了去边疆,这个曹正卿倒好,还不到一年,就想从九品官一下子跳跃到四品,就是兔子也没他窜得这么快啊。

  于子林和黄思严果然投效了晋王,这不一拿下封州就急不可耐地给晋王扩张地盘,安插晋王的人。

  这次说什么他们都不能忍了,否则封州的政务军务都要落入晋王的人手中。

  不过这事太子不方便站出来反对,他给国子监司业常为民使了一记眼色。

  常为民站出来道:“陛下,这位曹正卿曹大人,乃是九品司马,一跃而成四品知府,举朝上下都没这个先例啊,这不合规矩。”

  可规矩什么时候是来约束皇帝的了?

  延平帝早忘了曹正卿是哪号人物,也不记得曹正卿曾做过的事,淡淡地问:“就这个?”

  秘书少监俞开诚道:“陛下,这位曹正卿以前好像是晋王府上的主薄。晋王常年征战,晋王府由他理事,他却擅作主张,与民争利,强买强卖,败坏晋王府名声,还造成秦贤晋王府的争端,甚至将楚王殿下也牵扯了进来,如此品行不端之人,怎可重用,将一州百姓交给他?”

  这话说得那叫一个大义凛然,而且还站在了道德制高点上。

  连本来想给曹正卿说话的傅康年都有些犹豫了。

  皇帝的脸色也不大好看,他想起曹正卿是何人了。

  陈怀义看着这一幕,思量了片刻,于子林不会无缘无故举荐曹正卿,而且就曹正卿过往的经历,还有现在的品阶,也不是接任封州知府的最好人选。

  于子林和黄思严这么做必定别有目的。

  只是私人信件往来,速度比不上朝廷的急报,没法与他通气。

  陈怀义略一思索后,便在众臣惊愕的目光中站了出来:“陛下,臣倒是认为,曹正卿很合适,他在南越呆了快一年,应当了解当地的情况,封州与连州相邻,两地风俗习惯都相差不大。如今封州初定,需派了解情况的官员比较合适。至于曹司马身上的污点,当初也是红莲教逼得太急,晋王那边军需不足,他也是为了晋王殿下,为了大景的江山社稷,才做出此事,情有可原,况且他也受到了应有的惩罚,微臣认为,如今当从大局出发,先稳定封州比较重要,不必拘泥这些小节。”

  有了他打头,傅康年等人也立马纷纷附和。

  眼见皇帝有些意动,太子的脸都快气黑了。

  楚王垂下头,表情不明,燕王紧紧攥紧了宽袖下的手。

  晋王的势力膨胀得太快了,等他回京,他们这些兄弟还有哪个能与其相争?

  就在众皇子各怀心思时,太监从外面送了一封信进来:“陛下,公孙大人从高州送来的信。”

  旁的地方官员肯定是没这待遇,但谁不知道陛下其实一直暗戳戳地在等着公孙大人服软回京啊。

  延平帝果然高兴地说道:“呈上来。”

  看完信后他有些失望,气哼哼地说:“没想到公孙夏也掺和了一脚,他举荐徐云川担任封州知府。”

  太子和燕王等人听到徐云川的名字皆是眼睛一亮。

  徐云川好啊,他跟晋王不对付,公孙夏还举荐他,说明南越也没完全落入晋王手中嘛。那他们当然要扶持能对抗晋王的人马了。

  常为民立即跪下道:“陛下,徐云川此人,在地方为官十几年,经验丰富,远不是曹正卿能比得上的。况且,徐云川已经去了南越三年,若要论熟悉南越的情况,他也甩曹正卿几条街。他是比曹正卿更合适的人选,为让封州早日稳定下来,百姓恢复生活,微臣认为,让徐云川担此重任,再合适不过。”

  “是啊,陛下,徐云川为官多年,官声很好,爱民如子,封州百姓遭此大难,正需要一位得力的父母官。”吏部左侍郎陆跃明极力夸赞徐云川过去的从政业绩。

  陈怀义听了,垂下的眸子中闪过一模嘲讽,当初徐云川在大殿之上为江南无辜受害的百姓伸冤时,这些人怎么不记得他爱民如子了?

  不过现在陈怀义倒是清楚了于子林他们的真实目的。

  他配合着开了两句口争辩,坚持推荐曹正卿。

  但他这些理由都被人一一驳回,因为曹正卿在地方上的经验也好,还是论名声,都不及徐云川。

  再加上太子和燕王一派人马极力推荐,就连楚王这个跟徐云川有过节的人都没站出来反对这事,最后朝廷上的形势一面倒。

  延平帝也被说服了,大笔一挥,任命徐云川担任封州知府。

  太子和燕王都不约而同地松了口气,总算是没让晋王如愿!:,,.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