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铁十字 第一百十四章 高加索(1)

《铁十字》第一百十四章 高加索(1)

作者:月影梧桐 字数:2723 书籍:铁十字

  “什么?你说他们全部投降了?”3月23日,克里姆林宫收到令人无比震惊的消息:6万多内无补给、外无援兵,后无退路的红军余部在绝望中放下武器投降。

  “是的,斯大林同志,无论是我们掌握的情报还是巴库方面最后发来的电报,情况就是如此。”

  “叛徒!叛徒!我要把他们统统绞死!绞死!”斯大林怒不可遏地发着脾气,所有人都噤若寒蝉。

  朱可夫和华西列夫斯基对视了一眼,露出了无奈的眼神:巴库守军投降他们无论如何也想不到,但仔细想想又在情理之中。莫斯科只强调让部队坚持打到“最后一人”,却什么援助、补给也不给,也不通过里海船只进行运输,只片面胡扯“大无畏的革命气势”,这当然不可能让守军坚持到底。虽然在敌人猛烈的空袭面前,通过里海开展大规模运输存在困难,但连希望都不给守军,怎么可能还让他们坚持到底呢?

  斯大林希望利用这些守军消耗轴心国兵力的企图破了产,整个外高加索战役,红军连伤亡、俘虏与投诚算在一起,一共损失了17万人,但他们给轴心过造成的损失——连德国人、伊朗人和土耳其人全部加在一起不过是2万余人,其中德国人只占了45%。

  从本月初开始进攻到巴库守军正式放下武器投降,轴心集团利用仅仅3周左右的时间,不但拿下了外高加索的大片领土,还占领了苏联的石油重镇——巴库。总算守军还有点良心,在投降前将巴库的油田设施炸成了一片废墟,但这于事无补,苏联的石油产量一下子就掉到1000多万吨这个可怕的数字。

  这场大胜(因为德军损失了近万人且很多都是精锐部队,因此在高斯眼中算不得完美)给了两个新加入轴心的小兄弟很大鼓舞:土耳其一下子拿到了包括格鲁吉亚、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在内的近16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而伊朗不但收复了全部国土,还在德国的默许和纵容下,借口多年来的传统民族势力与领土纠纷,从临近的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南部抢到了近3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虽然土耳其对此表示不满,但伊朗人说的也并非毫无道理,再加上外高加索的精华部分和巴库油田都掌握在土耳其手里,土耳其外交部长嘟囔了几句就不响了。

  实际上,这场胜利不但没有缓解土耳其伊诺努总统身上的压力,反而给他带去更多困挠:他原本只想见好就收,拿回外高加索的领土就可以暂时告一段落和苏联人谈谈了,没想到这个轻而易举获得的战果大大刺激了军内鹰派的野心,几乎是逼迫着政府同意再度扩军60万,土耳其国内所有的报刊舆论都口径一致地要求“复仇”和“收复全部故土”,在这样的风口浪尖,凡主张“趁势和谈”都被当成卖国贼看待。

  而且,伊诺努总统还发现他对军队分而治之的策略也在逐渐失效,因为德国人派出了博克元帅,土耳其军方几个主要高层可以相互之间不买账,但在老资格的德国陆军元帅、担任过中央集团军群司令官的博克面前,他们无一例外都表现得恭恭敬敬,这种恭敬不仅因为博克的名声和以往战绩,还因为德军强大的战斗力——外高加索最难打的战役全是德国人带头打的,逼降巴库守军也是德军的功劳。红军习惯性地对兵力比他们多几倍的土耳其军队保持蔑视,但在数量同等或更少的德军前却被打得溃不成军。

  伊朗国内就更不用说了,新继位的巴列维凭借光复国土、开疆拓土两项成就足以稳定国内的局势,再加上德国除了对石油有需求之外,并未有任何殖民伊朗的打算,在其他方面也给予伊朗很大支持,连最新式的虎式坦克都答应提供,还表示后续可赠送伊朗一批护卫艇、鱼雷艇用于近海防御、保障石油输出,这让该国本来就十分强大的亲德势力更加死心塌地,巴列维一口气新募集了6个师,准备全部交给隆美尔带领——他想得很清楚,外高加索地区因土耳其的缘故他没法再争,但伊朗东北部却与苏联土库曼接壤,而且上面也不是俄罗斯族,只要把部队练出来了,那里有大把的运作空间。

  外高加索战事告一段落后,轴心进攻的重点是在高加索山脉的隘口与据点上,这些任务不适合机械化部队,所以攻坚重任交给了伊朗和土耳其,隆美尔只派出党卫军欧根亲王师助战,以发挥该师山地作战的特长。在前期胜利的鼓舞之下,土耳其和伊朗人打得很疯狂,不过由于地形和敌军据险死守,他们只能打出1:1左右的交换比来,推进速度也不快。

  “高加索山脉各主要隘口受到了德国人、伊朗人和土耳其人的联合冲击,秋列涅夫同志打得很艰苦,一再要求我们派遣援兵给他,至少要派足够的技术兵器,尤其是飞机。”朱可夫说道,“我原准备调6-8个航空团给他,但是……”

  在高加索山脉作战,坦克不是第一位的,火炮也很难推到一线大规模运用,但飞机却万万不能少。在空中力量上,德国占据了显著优势,Ju-87改造而成的对地攻击机发挥了极大优势,而燃烧弹在很多时候比普通炸弹要好用。如果没有德国飞机助战,累死土耳其人和伊朗人也很难拿下这些隘口。

  “但是什么?”斯大林听到了朱可夫欲言又止的回答,疑惑地问道。

  “总参谋部估计敌人很快要在顿河流域发动大规模进攻,在这样的关键时刻,所有航空兵必须留在最要紧的地方。”

  “你们得到了可靠情报?为什么会有这种判断?”斯大林疑惑地问道,“最近1、2个月德国人不是保持了相对平静的态势么?”

  “第一,曼施坦因太平静了,这不符合大兵团对峙的情况,也不符合他的风格与习惯;第二个重要的因素是,天气回暖,再接下去就要入春了。”

  “天气回暖……”斯大林反复斟酌着这几个字,露出若有所思的表情。

  俄罗斯北部的高寒地带要在4月下旬甚至5月初才进入春天,但在南部地区,这过程会提前到4月中旬。在东线,进入春天对战争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参考,那意味着土地解冻很快要开始,大片冻得发硬、碾过去如同水泥地一样的土地很快就会变成一片烂泥浆,严重时车辆开过去能没掉半个车轮——那些轮式卡车、半履带装甲车很快就要动弹不得,而制造精密、减震性强的交错重叠负重轮们也将因泥土进入轮子缝隙间而不断被卡死,只有T-34们特有的全履带大负重轮才能最大限度地抵消这一影响。一句话,德军机械化部队马上就要进入举步维艰的时期。

  “这是好事,我正打算度过这个时期将顿河前线那三个方面军撤下来。”斯大林轻轻点头道。

  “我们认为敌人很快就要发动大规模进攻,目标就是那三个方面军。”华西列夫斯基解释道,“曼施坦因的南方集团军群前期相对平静并不是无所作为,我们有可靠情报,敌人利用这两个月积累了大量兵力和装备,大规模进攻很快就会发起,而且这个窗口期很短,进入4月份,特别是4月中下旬,土地解冻变成一摊烂泥地后就不适合德军机械化部队运动了。”

  “如果敌人进攻的话会是什么时候?”

  “快的话下周一,慢的话月底。”朱可夫汇报道,“而且不会打很长时间,最长可能就是一个月。”

  斯大林默不作声:现在发起大规模进攻就如同初冬时的那场进攻一样,唯一的区别是那时候刚刚结束翻浆期而土地冻结,而现在是即将进入翻浆期——都在避开严寒的同时保持了最大限度的交通条件。

  正沉默间,忽然有惊人的消息传来:2小时前,在500多公里的战线上,南翼德军发起全线进攻,40万发大口径炮弹在短时间内倾泻一空,战区上空德国战机数量高达1500架,升空迎击的200多架红军战斗机在半个小时内被悉数击落。各方面军一开始以为这只是德军的牵制性进攻,但等到以4个装甲师、3个重装甲营为突击力量的兵力出现在面前时,几个方面军司令员才明白过来——这不是普通进攻,是德军全线进攻了。

  “看来,既不是下周一也不是三月末,敌人的大规模进攻是在今天。”斯大林看了下地图,转过去问朱可夫和华西列夫斯基,“你们有信心挡住法西斯么?”

  “有!斯大林同志,我马上去前线。”朱可夫被曼施坦因利用中午进攻这出其不意的一手弄得十分狼狈,大声回答道:“我们这两个月来针对德军进攻有一系列预案。”

  “很好,命令前线的同志们挡住敌军,寸步不退。”(未完待续。)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