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惹上妖孽冷殿下 第1313章 1314:小治的变化~!

《惹上妖孽冷殿下》第1313章 1314:小治的变化~!

作者:晨光熹微 字数:1652 书籍:惹上妖孽冷殿下

  王雱离开之后没多久, 苏轼就到了。

  明远还挺庆幸的,毕竟苏轼是旧党,不止一次上书反对王安石正在推行的新法。如果苏轼与王安石的大衙内面面相对, 尴尬的就是他这个主人。

  然而苏轼与王安石的女婿蔡卞相处起来却毫无压力, 笑眯眯地称赞起蔡卞在殿试上得到状元的那篇文章。这让明远和蔡氏兄弟都舒了一口气。

  苏轼晚到,自然是因为开封府推官要忙的公事繁多, 不似王大衙内的经义局那般清闲。他一到明远家中,就拍着肚子嚷饿。

  天气兀自热着,明远就又让人把事先准备好的冰粽取来。

  这冰粽其实就是煮熟的粽子,但是这个时空里没有冰箱, 而汴京城中各家冰窖也还没有开窖售冰。明远家中的仆从就把粽子盛放在小木桶里。然后吊在井中,和浮瓜沉李是一个做法。

  浸凉的粽子取出,明远便亲自为苏轼剥去粽叶,然后在白嫩的粽芯上淋上蜂蜜。

  苏轼吃得头也不抬。

  一旁围观的人们也大多没想到,文章动天下,名满汴京城的苏轼苏眉州,竟然是这么一副吃相。

  蔡卞望着苏轼,又在发呆;蔡京脸上的招牌笑容并未更换。

  倒是种建中与贺铸相互看看, 都觉得苏轼的吃相很对他们的胃口。

  这两位原本都是武职出身, 对“吃”也有着一致的认识:大块吃肉、大口喝酒, 见到喜欢的吃食就大快朵颐, 蝎蝎螫螫的做什么?

  明远却只管问苏轼觉得他的冰粽怎么样。

  苏轼只答了四个字:“饥——火——全消!”

  即便只有四个字, 也有“双关”在里面。苏轼在夸这冰粽, 既解了他腹饥肚饿,又令他暑意全消。没有比这更好的餐食了。

  明远顿时嘴角上扬, 露出好看的笑容, 仿佛听到了这世界上最好听的赞赏。

  苏轼望着食盒中盛放的白色冰粽, 忍不住感慨:“同样是白米饭,做成粽子,便美味如此。想苏某当年入京赶考,身无长物,囊中亦羞涩,只住在小客栈里温习,每天两餐,饭桌上只有白米饭、白萝卜和盐,便是一天混过去了……那时某每天自嘲,说某吃的是‘三白饭’。”

  三白饭?

  众人都是一愣:这又是什么特别的饮食?

  但随即回想起苏轼刚才说过的:“每天两餐,白米饭,白萝卜和盐……”

  原来竟是这“三白”呀!

  众人一时唏嘘:原来名满天下的苏轼,在取中进士之前,竟然过得也如此拮据。

  明远见气氛有点沉默,突然伸手一拍额头,道:“哎呀,原本今日我也该请苏公吃‘三白饭’的才对!”

  咦?——众人一听,怎么明远家又能拿出一个“三白饭”了呢?

  只见明远匆匆而去,自去厨房取了一样物事——是一只小缸,看样子是家常陈放腌渍小菜用的。

  这一只小缸摆到苏轼面前,这位生性开朗的性情中人探头一瞧,突然指着明远哈哈大笑:“好!好一个‘三白饭’!”

  明远也笑着点头,将缸里的物品展示给众人。众人一看,却是一小缸醋渍的藠头。

  蔡京这时也已经想明白了:“原来是这样的‘三白饭’。”

  “藠”这个字中就有三个“白”字,再配上饭,可不就是“三白饭”了?

  明远和苏轼,都能给朴素无华的餐食起上同一个别致的外号,偏生还让人浮想联翩,以为是什么顶顶新奇的美食。

  “我来之时,各位似乎正在读着几张仿单?”

  苏轼待众人笑过,转移了话题。

  “对!”

  明远赶紧将刚才大家翻看的,各家瓦舍的“节目单”拿了出来。

  “子瞻公不妨替我们参详参详,今晚该去哪间瓦舍。”

  苏轼拿来那些节目单,顿时哈哈一笑:“难为远之,竟收集了这么多瓦舍的仿单。”

  “只不过,某可不愿每天去街面上讨来仿单,一家一家地翻阅。如实有什么人,能将这仿单都收集全,编成一本印出来,递到某手里,那我苏某人,就舒服喽!”

  “这怎么可能?”

  闻言,其他人一起笑了起来。

  “如今这些瓦子的‘节目单’可是每天都印。据说是前一天晚上送去刻印坊,第二天早晨再印出来了。若是按照苏公所说,岂不是每天都得有人等在瓦子门口,等那节目单一出来,编成一本,再送去刻印?”

  贺铸一看就是个往娱乐场所跑得勤的,对这些事门清。

  “等到印出来,恐怕也已是两三天后,瓦子的‘节目单’又换过了。”

  “也未必要刻印。”

  蔡京淡淡地说。他此前刚饮了汤茶药,此刻用手巾子轻轻在嘴唇上按了按。

  “只要在汴京中有权,或者有钱,那些瓦子每天会派人把这‘节目单’直接送到府上来。”

  “据在下所知,冯京冯枢密家中,王珪王参政家中……”

  蔡京转过脸来望着明远:“当然还有我们远之兄这里,都是不需要每天自己去收集这些仿单的。”

  明远微笑着点了点头。

  的确,各家瓦子每天都会把节目单送来他家里,而且人人都盼望着明家的管家通知他们一声:今晚去你们家的合子。

  然而,他也确实不需要自己去收集各家瓦舍的“节目单”。这些东西都是他的刻印坊印出来的。

  苏轼闻言顿作愀然不乐状:“某每次去勾栏,连赏钱都不肯多给一文,确实也不值得瓦子专门给某递来仿单一看。”

  明远却笑着起身,去了书房,取出一张比寻常书页和仿单都要大上两三倍的纸张,递到苏轼手中。

  “子瞻公请看这个,是不是就是您想要的?”

  苏轼接过来一看,只见最右侧印着四个油墨淋漓的大字:“汴梁日报”。这四个字一旁,正写着今日的日期,熙宁三年庚戌年五月初五。

  苏轼只扫了一眼内容,便惊奇地出声:“咦,真的有!”

  只见那纸张的版面下方有一方栏目,栏目最右印着一行加粗的文字:“今日瓦舍节目一览”。然后是小字,列出了各家瓦子在晚饭后观众最多的“黄金时段”里上演的主打节目。

  一时间人人都来了兴趣。苏轼将一家家瓦舍的名字报出来,蔡京等人就去翻看“节目单”核对,一张张对下来,竟然一个不错。

  “这我就不明白了。”

  贺铸指着苏轼手中的《汴梁日报》,问:“这各家瓦子的仿单,都是今天一早才印出来的。这张东西,却又要人去整理,编排,再送去刊印,这……怎么这么快的?”

  种建中在一旁已经想明白了:“这刻印仿单的,和刻印这张‘报纸’的,是一家呗!”

  明远顿时嘻嘻一笑。

  一下子整个院里的人都明白了。

  敢情能在这么短的时间里,既印出各家瓦子的“节目单”,又能印出汇总所有信息的“报纸”,这样的刻印坊只有一家,就是明远名下的。

  苏轼托着这份他生平头一次见的“报纸”,飞快地阅读上面的内容。

  “今日前往孙羊正店用饭,奉送雄黄酒与时令粽子。”

  “遇仙正店开售冷淘②……”

  “宣德门外太平坊某户丢失狸奴③一只,户主愿偿二贯求送还……”

  读惯了各种圣贤文字的苏轼,从“报纸”上抬起视线,用怀疑人生的眼光望着明远。

  “远之兄弟,这……”

  蔡卞已经直接从苏轼手中接过这张“报纸”,匆匆扫过,塞给身边的蔡京,笑着说:“这就是市井文字。”

  “对,这就是市井文字!”

  明远竖起大拇指,给年轻的状元公点了一个赞。

  苏轼还是没能从他的震惊中醒过神来,问明远:“远之,你又为什么要刊印这个?”

  他指着蔡京手里的“报纸”,喃喃地道:“日报日报,难不成日日都要印?”

  “对,日日都要印。”

  明远断然答道。

  “这就是市井小报,是为升斗小民传递信息之用。上面刊登的,也都是一些鸡零狗碎,鸡毛蒜皮的小事。哪里开了新店,哪里招工人伙计,瓦子晚上上演什么节目……”

  “但只要里面的消息对本地百姓有用,这报纸办来就有意义。”

  蔡京这时已经将报纸读完,随手将报纸递给身边正翘首等候的贺铸,用波澜不惊的声调问明远:“远之难道不考虑在上面刊登一些朝中大事吗?”

  “没有这个必要吧!”明远双手直摇,“朝中大事,难道不是有朝报、邸报就够了吗?”

  “市井中升斗小民,识字的也不算多,就算拿到了这种‘日报’,恐怕也读不来吧。”蔡京还是觉得明远多此一举。

  旁边苏轼却插话了:“不然!市井之中如今识字的人也很多。否则寻常店铺也就没有必要挂招牌、招幌之类在店门外了。市井百姓就算读不了圣贤书,这些日常见到的文字,多半还是能认得的。”

  有苏轼帮明远说话,明远顿时笑成一朵花,连连点头:“就是,就是!”

  蔡京说不过苏轼和明远两人,也不动气,反而问明远:“远之这‘日报’,打算公开出售吗?定价几何呢?”

  明远笑着摇头:“不要钱。”

  不要钱,免费在汴京的街上派送。

  这个答案将院中所有人都震住了,蔡卞依旧在发呆,蔡京的笑意终于不见了,种建中扶着额头,贺铸望着他,似乎在问:“种彝叔,你给我介绍了一位什么样的朋友啊!”

  唯有苏轼,听到这个答案之后笑嘻嘻地接话:“可见远之你是真的有钱!”

  明远:……我这个“免费”策略可是跟1127讨论了半天,好说歹说,才被算成了是“等价交换”的。

  他面对一院子惊讶不已的眼神,也不卖关子,慢悠悠地将打算以“广告”养报社的主意说出来。

  “广告?”

  “凭广告就能养活一家刻印坊?”

  每个人都露出难以置信的表情,但明远淡定从容的神情证实了这确实是有可能的。

  毕竟明远又不是个傻子,明知是亏钱的生意还去做。

  几个人都将信将疑着,属苏轼最先拈着胡子点起了头。

  “难怪,这‘日报’既然兼有‘广而告之’的功能,难怪远之不肯售卖换钱。这不要钱的东西,接受的人自然多。”

  明远鸡啄米似地点头,暗暗感慨苏轼的反应就是快。

  “远之既然这么笃定……那么某便拭目以待。”

  苏轼微笑,给后辈送去宽和而鼓励的模样。

  明远也说:“就盼着苏公哪天也能为小报题上一幅字,或者赋诗一首。小报好借苏眉公的名气,在汴京城中推而广之。”

  “元长兄,元展兄,两位的书法造诣小弟也是仰慕已久,将来《汴梁日报》求字求到两位跟前,万望两位勿要推辞。”

  “还有方回兄,若是有新的词作,不妨也交给小弟刊印,保证一夜之间能在汴京传唱!”

  贺铸伸手摸摸胡子,有点纳闷:初次见面,这位明郎君怎么知道我会填词的?

  “当然了,各位的润笔之资一定会按时奉上。”

  听说有润笔费,院里坐着的人们相互看看,纷纷笑了起来。

  苏轼笑得尤其不好意思:上回他卖出的全套文集,已经都补贴了家里,如今明远又指给他一条赚家用的明路。

  座中就蔡京一人还在沉吟。

  他斜眼看了看明远,突然开口问:“远之兄,办这《汴梁日报》可是有深意?”

  明远笑笑,没有答话:当然有深意,只是不能告诉你。

  蔡京也只能讪讪地作罢。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