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至高密令 第245章 上穷碧落下黄泉

《至高密令》第245章 上穷碧落下黄泉

作者:泡泡妹妹 字数:2149 书籍:至高密令

  这次寄快递留下两个线索,一个是运动轨迹,一个是那封快件。

  大量的警力被投入进排查工作中,与此同时针对那封快件也开始细致的调查,调查主要针对三件关键证物。

  首先是矿泉水瓶被细致的检查了一遍,虽然在上面只找到了前台、行政经理、梁永清等无关人的指纹,但是非常幸运的在矿泉水瓶上提取到十几种皮屑和生物组织残留物,其中就包括一种唾液残留。

  这是关键线索,这些组织就被送去监测DNA,很快结果出来。

  这些生物组织和皮屑的DNA分别来自于五个不同的人,其中遗留样本最多的是DNA来自一个完全陌生的人,也正是这个DNA留下了唾液残留。

  这个人很可能就是发件者,很容易想象当时的情形,也许准备这个东西的时候,此人拿起手边的一个空矿泉水瓶子就开始制作快件,虽然他小心的抹除了自己遗留的指纹,但是他很难清除干净生物残留,所以这些就被带到特务部面前。

  其次是那封A4打印纸的信,这封信透漏出来的信息也很多,首先是墨,各个厂家的打印墨水的化学成分是不同的,对字体中的打印墨进行分子级分析,然后比对市面上经常出现的这些油墨,很快找到某个油墨厂家的其中一个批次的油墨与打印纸上的油墨相同。

  以这个批次油墨为线索开始追查油墨的去向,这批油墨最终发往三个省区,这三个省区经销这批油墨的代理商被框定出来。

  继续向下追查油墨的销售情况,锁定每一个销售时出现在监控镜头下人。提取他们的视频影像,与现在手头的人物肖像进行比对。

  纸张的来源同样可以追溯,纸张上所用的化学品品种以及含量,各家造纸厂都是有不同的执行工艺的,就算同一套技术下,不同批次之间也会产生差异。

  通过这种差异可以很容易锁定纸张来源,配合油墨的销售区域,采集这些区域出现过的纸张样品,很快纸张的生产商和生产批次被搜索出来。

  接着搜索这个批次的销售区域和经销商,寻找其与油墨经销商的重合度,利用这种重合度调取对应的监控,寻找可以人物进行肖像比对。

  第三个关键证物是那个快递单,这是嫌疑人亲手填写的快递单,上面遗留的字体可以透露很多信息。

  快递单上的字体被送往专门做笔记分析的专家手里,很快一个心理画像被够了出来:

  ......这是一个男性年轻人,年龄介于22岁到27岁之间,生活相对简单,没有过于复杂的社会关系,此人社会阅历不强,也许是在校学生或者从事不会与人频繁接触的岗位;此人性格偏内向,不善交际,类似于技术人员性格;此人也许小有成就,笔触间显示出一定的自信心和控制力,对现有的生活比较满意,心中充满希望,他最近情绪比较高昂,也许遇到什么喜事或者正在处在一次成功的恋爱中;如果是后者,也许他的女朋友会比较漂亮,远超他心理预期......

  一连串的信息汇总起来,特务部需要将所有这些信息综合起来,然后对比所有筛选出来的人,寻找其中可能的嫌疑人。

  这时整个特务部感受到巨大的工作量,以及极低的效率,这时刘怀毅不由得开始想念李孟华正在研发的那个大数据系统,如果有了电脑的帮忙,这些工作就是摁几个按钮的事情吧?

  这时刘怀毅也明白了,象这种大海捞针一样的案件,手边有一个好用的辅助侦破软件比什么都重要,一个软件往往顶得上数百甚至数千名训练有素的探员,关键它不知疲劳,永远精确,数据之间可以充分比对,比一个个单独的个体探员在信息互通和比较上优势强得太多太多。

  现在大数据软件还没开发完成,特务部只能因陋就简,不停的投入人力,就靠人堆吧!

  油墨经销商和纸张经销商相关的监控视频反复搜索了几遍,没有找到任何有用的线索,就只剩下DNA、心理画像和人物肖像了。

  接件地址当地的摸排也有了结果,在认真访问了数千人次之后,有五个人报告见过肖像画上的这个人,或者说这身打扮的人。

  这五个人被带回特务部进行深入调查,经过各种仪器测试,以及催眠唤醒记忆,结果发现其中三个人是误报,完全是因为警员语言误导形成的错误记忆。

  这种现象是比较常见,有人做过统计,受害者在描述罪犯长相,以及指认罪犯的过程中,错误率往往高达60%以上。

  因为人体的大脑记忆带有再加工属性,一个人获得的第一次视觉画面,当这个画面进入人体大脑之后,首先就要被加工一次,然后才能归类存储。

  这个加工是怎么进行的呢?

  首先一副画面进入大脑,大脑开始辨认这幅画面,比对双眼视觉的差异,将画面中的平面图像,转变成三维图形,在大脑中形成空间位置的立体认知,同时画面中的不同色块、线条开始被归入这个立体图形中,哪些属于一个物体,哪些属于另外一个物体,哪些是地面,哪些是房屋,哪些是人体,这都需要大脑一步步加工出来。

  迷彩服,空间视错觉,就是利用大脑的这个特性,来迷惑大脑,形成错误认知和归类。

  还有那种专门欺骗大脑的迷乱画,很多人看过以后都会看出完全不同的图案,这就是不同人的大脑,它们在进行视觉的抽象、归类、概括的过程中,加工结果不同造成的。

  正因为人体大脑的记忆形成是一个视觉信号再加工过程,所以它会受到很多因素影响,在经过语言暗示之后,一个人往往会把自己的记忆修改得面目全非。

  而误报的三个人就是属于这类的,他们实际上并没有见过嫌疑人,但是警察把肖像画拿到他们面前,他们认真看这幅画,不知不觉就在大脑中加工出一个虚假的记忆,认为自己在某个时候见过这个人。

  误报的被剔除,剩下两个真正见过的人提供的有价值信息很悠闲,他们只能记得大概的模糊时间段,并且还只是知道此人从哪个方向走向哪个方向,就没有其他有价值信息了。

  接下来有探员建议,既然有了一份打印纸,那么就分两种,一种是这个打印纸是嫌疑人在自己家或者自己的工作场所打印的,一种是他在路上打印的,既然已经锁定了快递邮寄地点,那么为什么不搜索一下周围的打字复印店?

  这是一个思路,以快递点为圆心的方圆五公里的打印店都被纳入搜索范围,当地警员一个个访问过去,结果还是一无所获,没有发现任何嫌疑人出现的踪迹。

  至此,案件再次陷入僵局当中!

  ps:今天更新给力吧?同志们也给力一下,狠狠的支持我一次!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