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仙剑掌门系统 第一百四十七章 战斗

《仙剑掌门系统》第一百四十七章 战斗

作者:拜日教主 字数:1738 书籍:仙剑掌门系统

  关了院门,许老太太让戚世军进屋暖和,戚世军摇摇头,摆摆手,他怕进了屋就会犯困,如果院外没事发生还可以,如果有事,他怕见了巴爷无法交代。

  堂屋的东卧室里,进门右侧,火炕与外间有一截隔断墙,墙上方挂着一盏煤油灯,直溜溜的灯苗把屋子照得敞亮,屋子里摆设简简单单,干干净净,除了南边窗户下有一个大炕,靠东墙根有一张梨花木的桌子,桌子上放着一个茶盘,茶盘上摆着茶壶茶碗,桌子两头各放着一把扶手椅。

  许老太太把小九儿放在炕上,一双脚拽着两条沉重的腿往左侧退了几步,扶着炕沿把身体塞进了椅子里,脊背紧紧靠着椅背,她一边用手捶打着腿,一边嘟囔:“不服老不行呀,腿肚子打哆嗦,后脚跟胀疼。”

  赵妈碾着小脚往前走了几步,靠近老人的脚边蹲下身子,把双手握成拳头,轻轻落在老人的腿上,自责说:“老太太,让俺来,您眯会儿,您累了一天了,中午也没躺会儿,俺也没给您烧壶茶喝,都怪俺,都怪俺照顾不周,在郭家庄住时这是哪有的事儿?”

  “赵妈,这怎么能怪你呢?你也跟着俺许家吃苦吃累,忙忙叨叨,没有一刻闲着,俺心里不落忍啊。”

  赵妈昂起头看着老人的眼睛说:“老太太,您老话重了,这都是俺分内的事儿,老太太您想喝茶吗?俺给您去烧点水沏壶茶喝。”

  许老太太摇摇头,伸出手抚摸着赵妈的头发,心里酸酸的,眼前的女人也奔五十岁的人了,鬓角两边和额头早早生出了白发。自从离开许家大院,身边只有这个女人,出门买菜、做饭洗衣服,也成了她的事儿,坐下也不闲着,还要缝缝补补,给孩子们做点手工,给没出世的孩子做虎头鞋,真真的不容易。上次江德州来说,许连姣也怀孕了,赵妈高兴地合不上嘴,比她这个祖母都高兴……想到这儿,许老太太眼眶湿润,抬起手呼啦一下脸,说:“他赵妈,俺好多了,你瞅瞅炕上的孩子,他半天没咿呀,是不是尿了?你先照顾这孩子吃点饭吧,大人好说,不要饿着孩子。”

  小九儿已经九个多月了,不仅能坐,扶着墙还能往前走几步。一双小眼睛在煤油灯下闪着晶莹的光,这儿看看,那儿瞧瞧,一点睡意也没有。时不时仰起头,咧着小嘴讨好地笑一笑,下巴颏上流着一串哈喇子。

  赵妈站起身,翘着脚后跟从炕柜上层拿下一个针线笸箩,从里面摸出一块四四方方的手巾,对角折起来,系在小九儿的脖子上。小九儿满眼稀奇,拽着耷拉在胸前的手巾玩耍。

  赵妈放下笸箩,从炕柜里扯出一床被褥,一边把小九儿抱到褥子上,嘴里一边喋喋不休:“这孩子懂事,让人稀罕。俺的宝根也到结婚的年龄了,如果今年结婚,明年这个时候俺也抱孙子了。”

  许老太太知道赵妈想她的孩子了,宽慰道:“赵妈,宝根和夏蝉还年轻,结了婚就会有孩子,如果夏蝉有了孩子,让孩子留在许家,俺和你一起照顾。”

  “好,俺巴不得呢,您老一定要爱惜自己,身体硬朗朗的,瞧瞧您许家,子孙满堂,羡煞旁人。”

  许老太太喘了一口粗气,借着煤油灯的光端详着小九儿,痛心地说:“……唉,这孩子可怜,没有妈妈,俺听那个白袍少年说,这孩子刚出生一个月他的妈妈就被鬼子杀害了,这个世道,孩子们生在这个世道真是不容易啊,以后就让这个孩子留在许家吧,孩子太小怎么能跟着他的爹风里雨里四处奔波。”

  “嗯,俺听说了。”赵妈吸溜吸溜鼻子,声音哽咽:“那个女人给巴爷留下一个依靠,挺好,挺好。”

  “赵妈,堂屋里的炉火还旺吗?不要灭了。年根下,这天怎么越来越冷?俺觉得今年最冷,你说呢?”

  “是,老太太,堂屋里的炉子先前还旺着呢,俺再去瞅一眼。”赵妈拽拽衣襟,把双手揣进袄袖里,又说:“俺顺路去火房看看,锅里煮的黄豆早熟了,本来是想给孙大少爷他们……”赵妈的脚丫停在屋门槛旁边,使劲咽了一下口水,把剩下的话吞进了肚子里,她很怕哪句话触到敏感的话题,戳疼老人的心。

  赵妈没说完的话让许老太太跼蹐(juji)不安,煤油灯的光照在她苍白的脸上,她眉头紧锁,双眉之间多了一条深深的褶皱,一天的工夫老人清瘦了好多,一绺惨白的头发遮住了她的眼睛,看不清她眼里含着什么?闪着婆娑的光,像是眼泪。

  在许老太太心里,许家的孩子是她的骄傲,老大许洪涛虽然懦弱,他和万瑞姝恩恩爱爱,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一个明,一个暗,把持着许家的局面,即使码头没有了,桂花茶楼掌控在手里,不是为了钱,为了给孙儿们一个落脚的地儿;老二许洪亮聪明,言行圆滑,能说惯道,为人处世不失涵养,有一份让人羡慕的工作,街坊邻居问起来,她脸上也有光,只是他那个媳妇李氏刁钻刻薄,诡谲怪诞,利欲熏心,败坏门风,这都是她做母亲的错,千挑万选给老二选了那样一个媳妇,钱没少花,人也丢尽了,幸好那女人为许家生了一个孙子,否则,她死了都无法与许家祖宗交代。

  许老太太不知道许洪亮两口子吸大烟的事情,没有人敢告诉她,她已经是六十多岁奔七十岁的老人了,经不起打击,眼目前,许连成带着戚老大他们在庄外打鬼子,出去半天了也没有回来,她心里害怕,觉得冷,一股股寒气从脚底升到她的头顶,袭击了她的全身。

  “赵妈,一定把炉子再添点煤,烧得旺旺的……”许老太太在赵妈身后絮絮叨叨:“赵妈,你给那个少年送一碗煮黄豆,他赶了一天的路,一定早饿了。”

  “是,老太太,俺马上去。”

  过了一会儿,赵妈从火房回来了,冻红的手里多了一个蒜臼子,一碗煮黄豆,一把勺子。

  赵妈用衣襟擦擦手,把煮熟的黄豆放进蒜臼里捣碎,一勺一勺喂给小九儿吃。间隙,她扭着身子,把目光瞄向桌前的许老太太,只见老人把胳膊肘杵在桌子上,半握着拳头托着一侧的脸颊,哈欠连连,睡眼朦胧,头从胳膊上滑落,猛地睁开眼睛瞄一眼炕头,再迷迷瞪瞪向挂着布帘的窗户上瞅一眼,满眼紧张。

  赵妈试探着说:“老太太,您去睡吧,您不要担心,炉子的火旺着呢……俺看那个巴爷不是一般人,一定会让孙少爷他们化险为夷。”

  “但愿如此。”许老太太把胳膊肘从桌子上移开,双手叠放在小腹上,忧心忡忡:“俺怎么能睡安稳了?孩子们,孩子们手里没有像样的武器呀……”

  在许家大院时,舅老爷让她把许家的金银财宝拿出一部分,给抗日队伍买武器,她犹豫,那是她留给孩子们的家底,怎么能撒手送人?今天想想,如果没有了人,留着那一些财宝做什么?如果有机会回郭家庄,不,她一定想办法回到郭家庄,把那把钥匙交给罗一品他们,手里只有精良的武器装备,才能打跑小鬼子。

  突然,不远处传来一声激烈的“轰隆”声,像打雷,擦亮了天井,窗户上投下梧桐树的影子,像披头散发的幽魂随着灯影飘忽,迟迟不愿意离去。随即从屋顶上落下一层灰尘,在眼前沸沸扬扬,久久不散。桌上的茶具咣当咣当响,煤油灯摇摇晃晃,忽明忽灭。

  许老太太打了一个激灵,撕扯着嗓子喊了一声:“赵妈,灯要灭了,不,不要让它灭。”

  赵妈慌乱地放下手里的碗勺,踢蹬掉脚上的鞋子,爬上炕,靠近煤油灯,从头上拔下一个铁夹子,一手捂着灯,一手用铁夹子挑着那点灯苗。

  煤油瓶子里的灯油还有多半,火苗依然不大,奄奄一息,赵妈试探地把手从煤油灯上移开,回头看看许老太太,想与老人商量商量给煤油灯添加点油,一个字没吐出口,一时罔知所措。

  许老太太直勾勾盯着煤油灯上的火苗,两行清楚楚的泪水从老人脸上滑落,这是赵妈第二次看到老人如此伤心难过,第一次是三小姐徐婉婷失踪,老人茶饭不思,躲在卧室里抱头痛哭。

  赵妈在脑子里竭力寻找安慰老人的话,话没出口,她自己哭了,这是什么世道呀?越想越心酸,直接用胳膊捂着嘴巴呜咽起来。

  半会儿,许老太太从衣襟旁抽出一方手帕,拭去脸上的泪水,哽噎着:“赵妈,俺,俺给你商量点事儿。”

  赵妈急忙跪着腿,退到炕沿边上,摁着炕沿出溜下炕,踢踏上鞋子,捧起炕沿上的碗,捂在手心里,矜持地站直身体,小心翼翼地说:“老太太,您说,俺听着呢。”

  “赵妈,待会儿,你跟着那个白袍少年,带着这孩子去庄子南边的碾房躲一躲,如果鬼子进了庄子,你们从碾房后面上山,躲进山里,眼下天寒地冻,拿两床被子,身上再穿一件棉袍,柜子里有俺一件新棉袍,是一品给俺做的,新表新里新棉花,穿着暖和。”

  听到许老太太这些说,赵妈手一哆嗦,碗里的黄豆汁撒在炕沿上,她慌忙用抹布擦着炕,两行眼泪再次顺着她惶惶不安的脸上流了下来,滴落在炕上,这十多年,她寸步不离地跟在许老太太身边,论感情超出了主仆关系,确切地说情同姐妹。

  赵妈自小失去双亲,跟着嫂嫂与哥哥生活,要吃的没吃的,要穿的没穿的,还有干不完的活,哥嫂没把她当自家妹子,而是不花钱的奴隶。长大后,一个做棉花生意的男人路过村口,嫂嫂独断专行把她卖给了这个小生意人,两人结为夫妻,在赵庄安了家。丈夫虽然大她几岁,知冷知热,那段有人疼、有人爱的日子维持了几年,丈夫去了北平,把她和孩子送到了许家,从此以后丈夫杳无音信。许家的舅老爷和许老太太对她如同亲妹子,许家小辈对她尊重有加,让她感受到了家的温暖。

  如今,许家面临困境,要留下也是她一个下人留下,替主家挡风遮雨是她的责任。

  “不,俺不能走,老太太,俺不能撇下您。”赵妈把手里的碗放在了炕上,她害怕她端不动这只碗,害怕的脸上肌肉抽搐,说不出一句完整的话:”老太太,您不要撵俺走,俺跟在您身边十多年了,许家就是俺的家,您,您就是俺的亲人……”

  “赵妈,鬼子不是混星子,俺可以震慑住混星子,俺没有能力阻止丧心病狂的鬼子杀人,鬼子不仅卑鄙无耻,更泯灭人性。庄外面的鬼子很难缠,你听听,如果顺手的话,孩子们应该早回来了,那个巴爷他们也去了,去了半个时辰了……只听到了枪声……赵妈,……如果,如果俺不在了,你去湾头村找夏婆子,夏婆子在蟠龙山睡不安稳,又回了湾头村,她惦念着她家的两间草屋,怕有人一把火给她点了,那是她花十个铜板买的。她还惦念着她接生的营生,湾头村有几个邻居家的媳妇要生了……过几天她会回蟠龙山,她要给一品接生,那个赵老大会安排人下山接她,你们就一起走……”

  赵妈用手抓着袄袖抹抹脸上的泪水,又抓起手巾给小九儿擦擦下巴颏上的口水,故作轻松地说:“老太太,俺一双小脚爬不动山路,您好歹一双大脚,走路比俺快,还是您走吧,俺留下来等孙大少爷他们,孙大少爷他们福大命大,不会有任何差池。”

  “连成和连瑜是俺的孙儿,俺留下来是应该的。”

  “不,俺,俺一直把许家当自己的家,许家的孩子也是,也是……”赵妈想说她心里把许家孩子也当成自己的孩子,她说不出口,毕竟主仆有别。

  “赵妈,连成、连盛、连娇、还有婉婷他们没有把你当外人,你是知道的,以后,以后,我不在了,还望你替我照顾他们……”许老太太说着说着涕不成声。

  赵妈更是泪如雨下。

  又一声比刚才还响的爆炸声划过了院子和屋顶,许老太太“腾”从椅子旁边站起身,往前疾走了一步,经过赵妈的身边,伸出手拍了拍赵妈的肩头,没有说一句话,蹒跚着脚步来到了屋门口,打开了屋门,一阵风吹来,不由自主打了一个冷战,她把袄襟往胸前拢了拢,把双颊两边的头发往耳后抿了抿,听着耳边一阵阵的轰隆声,她的心一揪一揪的。

  赵妈手里抱着一件棉坎肩追到老人身边,抖了抖,轻轻披在老人的身上,“老太太,天冷,您注意身体。”

  许老太太一手抓着棉坎肩,一手扶着门框,昂起头眺望着远处,硝烟扯着厚厚的乌云弥漫,像张牙舞爪的鬼怪,吞噬着那丝月光,转瞬间,满眼猩红飞溅……她使劲摇头,想把那个画面摇走,她多么希望那是一场梦啊。

  倏倏忽忽,眼前出现了她的丈夫,一个满腹经纶的男人,她仓猝双手合十,呢喃细语:“老东西,原谅俺,原谅俺好久没有给您上香了,等回到许家大院,俺双倍奉上……请您保佑许家的子孙,保佑他们逢凶化吉,一切劫难有俺一个人承担。”

  当年海家与许家定亲,她刚满十五岁,她满心不愿意,她不愿意给人家做小,可,海家长辈很称心这门亲事,更骄傲,这是皇上赐婚,许家也是皇亲国戚,不仅有万贯家财,还得皇上赏识。她被迫无奈带着惶恐不安的心情坐进了许家的花轿。

  新人进门,许家比过年还热闹,前堂喜幛高挂,红烛高烧,五颜六色的彩灯在院里、长廊里、屋檐下游荡,一桌桌酒席前坐满道贺的亲朋好友,从前院摆到了后院,只留下长长的走廊。丫鬟下人的脚步声、长辈骄傲放纵的呼唤声、地方县丞官僚献媚逢迎声、声声入耳,看热闹的四邻把院门口挤得水泄不通,巴头巴脑等着许家人出来分喜糖。

  走近院门口,偷偷从红盖头下面瞄着身旁,看到了一顶装饰华丽的花轿,轿围垂着金丝闪闪的彩缎,上面绣满了牡丹图案,四角悠荡着景泰蓝坠饰物和金珠子穗头,轿子旁边,走着一个健壮的男人,肩披十字红绸花,双喜字长袍的下摆处露出一条白色锦缎衬裤,一双崭新的绣钩藤缉米珠朝马靴……她没敢往男人脸上看。听着、看着四周的喜庆,她也没有意识到她是今天的新娘,听着大院子里的笑声,她也想笑,但笑不出来。

  嫁进许家之前,许家大太太已经过世好几年了,听说死的不明不白,当时还身怀有孕。街上流言蜚语说许家大少爷虽然文韬武略,性格暴躁,封建思想顽固不化,男女授受不亲,只因为大太太出门买布料与店铺里老板搭讪了几句,第二天就一命呜呼。

  洞房花烛之夜她见到了她的丈夫,一个仪表堂堂的男人,她以为走错了门,丈夫不仅知书达理,对待闹洞房的下人心平气和,没有一句埋怨。

  在她生下两个儿子,一个女儿后,许家二太太有孕在身,丈夫让丫鬟、下人好生看护,没有一丝怠慢,只是他从不踏入二太太的院子,为什么?没有人知道,这件事在许家大院是一个谜。

  二太太临死把许洪黎托付给她,她承诺不把许洪黎身世说出去,直到丈夫死,她也没说。

  丈夫躺在病榻上,弥留之际支开下人,有气无力地说:“我对不起大太太,没能保护她周祥,当时她已有身孕,老祖母听了闲言碎语,扔给她一根绳子,这是我心里最大的疼……我只有两个儿子,一个女儿,还有三个孙儿……还有你肚子里不知男孩,还是女孩?谢谢你,谢谢你给我们许家留下了这么多子嗣,我知足,死而无憾……”

  最后千叮咛万嘱咐:“我把许家交给你,一定把咱们子子孙孙照顾好,人丁兴旺……把许家买卖交给许家的人,不要落入外姓人手里。”

  看着奄奄一息的丈夫,她豁然大彻大悟,丈夫度量有多大,多么宽容,他早已经知道许洪黎是外姓人,临死都没有揭穿。他怕二太太像大太太一样自杀,他安排人好好保护,直到二太太把孩子生在许家,他也没有把许洪黎当外人,许洪黎一直蒙在鼓里。

  今儿,她做到了什么?不仅把许家生意双手交给了许洪黎,也没能阻止许家子孙后代拿着命去抗日。

  “老东西,您不要责怪俺,俺能力有限,不能保住许家的买卖,没能阻止孩子们出生入死打倭寇……”

  飕飕的寒风劫持着枪声,在大街上,在巷子里,在梧桐树上呼啸,滑进了院子,搜刮着地皮,冲击着墙壁,形成了一阵阵强大的、白茫茫的旋风,卷着玉米秸子与雪片漫天飞舞。

  这个时辰,大街小巷除了远处的枪声,风声,狗吠,孩子哭,没有多余的声音。

  她记得八国联军攻打紫禁城时,许多人爬上了屋顶、站在墙头看光景,皇城根下的炮火似乎不是杀人的武器,而是过年的爆竹。

  今儿,人都聪明了,不仅没有人爬上墙头看光景的,靠街的院门关得紧紧的,窗户也被棉被塞住了,透不出一点光。八里庄有五六百户人家,家里能拿的动打狗棒的至少有两三人,如果大家都拿起武器,不用带铁的家伙,只一根烧火棍子足以吓跑那几个侏儒,许老太太把日本人叫侏儒,她见过日本人,一个个腿短身子长,三尺多高,他们矮小的身影时常出现在北平大街小巷,鼻子下面留着一撮仁丹胡,身上穿着不男不女的长裙衫,脚上踩着木屐。

  日本人在二十年以前来到了中国,占领了东北三省,烧杀抢掠无恶不作。

  如今大半个国土都被日寇侵占,那一些老百姓无动于衷,为什么?因为他们曾经受到官府欺压,耿耿入怀当地政府袒护作恶多端的保长,家不和外人欺。唉,如果放下个人恩怨,把家国放在第一位,团结一致,坚如磐石,日寇怎敢逞强?

  月光冲破了雾霾,露出一点点亮儿,落在天井里,落在院中间的水缸里,水缸里结了一层冰,把月光冰封在缸里,封不住,又跑到了天上,反射在被雪覆盖的墙头和屋檐上。

  后院墙外面传来了脚步声和说话声,戚世军瞪大了清澈的瞳孔,双手紧紧握住了枪柄,警惕地注视着院门口的风吹草动。

  一个男人说:“连瑜,到家了,这儿是黛府,你祖母就住在这儿。”

  另一个男人哑着嗓子抽抽噎噎:“祖母,祖母……俺是连瑜呀……”

  许老太太猛地一哆嗦,棉坎肩滑落到了地上,她顾不得捡起来,三步并作两步踉跄到了天井,惊喜若狂地喊:“赵妈,俺,俺听到连瑜在叫俺,他们回来了。”

  赵妈皱皱眉头,耳边有风声,有枪声,有“轰隆隆”的爆炸声,没有听到异样的声音,她以为许老太太惦念孙子,耳朵出现了幻觉。“老太太,您是不是听岔了,您的耳朵……”

  “不,俺听到了俺孙儿的呼唤,是他,是他,快,快扶俺去后院……”

  戚世军打开了院门,只见一高一矮两个男人出现在门口台阶下。

  大个子是许连瑜,他一身狼狈,大衣上黏着冰碴子和草叶子;一脸泪,鼻涕邋遢。

  闵文智见到戚世军愣了片刻,低声问:“你是?”

  看着许连瑜魂不附体的样子,戚世军把头高高昂起,一副漠然置之不理的表情,视如敝屣。

  闵文智知道,眼前意气风发、俊郎的白袍少年不是坏人,是谁?他没时间刨根问底,当务之急是从鬼子包围圈里救回许连成。

  “连瑜,是,是你吗?”许老太太从前院踉踉跄跄窜了出来,老远伸出了双手,直扑许连瑜,嘴里喊着:“连瑜,我的孙儿,让祖母看看你……”

  听到熟悉的呼唤声,许连瑜“扑通”跪了下去,双手爬在地上往前跪着走了几步,走到许老太太身边,抱住老人的腿,痛哭失声。

  “连瑜,我的孙儿,你,你可好?”老人把她的孙儿紧紧揽在怀里,激动地泪如泉涌。

  即刻,老人抬起泪眼往院门口方向瞅过去,她只看到了站在戚世军身旁的闵文智,她的目光飞快地往院门口外移动,只有风摇曳着敞开的两片门扇,门槛外面不见她大孙儿许连成的身影,她的心猛地颤栗了一下,顿时生起一种恐慌,磕磕巴巴问:“连瑜,你,你看到你大哥连成了吗?他去找你了……”

  “祖母,俺看,俺看到了,他在村口打鬼子……”

  闵文智没时间听许连瑜哭哭啼啼,他走近许老太太,轻轻喊了一声:“妈,您别着急,俺去看看连成,连瑜交给您了,俺走了……”

  “文智,文智,你,你……”许老太太的话音没落,闵文智的身影钻出了院子,只留下了一阵风。

  一个多小时之前,

  假扮车夫的吕安拉着黄包车上坐着的许连瑜,与假扮挑夫的王晓,顺利跑出了坊茨小镇,在半路上休息了三十多分钟,然后继续赶路。为了躲避在沙河街驻扎的鬼子,他们从湾头村南边的小河道绕路去八里庄,由此耽误了一个多时辰。

  冬天的夜来的早,冰冷的夜晚,冰冷的湾头河,河水本来就不深,每逢冬季河水结成了冰,在夜色里银光闪闪,像一条弯弯曲曲的银链子把附近的几个村庄拴在了一起。

  湾头村和八里庄与郭家庄都属于坊子地界,只有一条官路,直通临近弥河支流边的赵庄。

  山间小路上人影绰绰,赶路的几乎都是往赵庄方向而去的小商贩。

  赵庄在八里庄西面,沙河街的南面,靠近一个小码头,是一个渔村,也是一个交易市场。家家用的煤油和洋火,甚至针头线脑、油盐酱醋都是由小渔船从弥河大码头运过来的。这个时辰小船刚刚靠岸,赵庄交易市场非常热闹,远远地看过去,赵庄的灯最亮,虽没有沙河街的街灯亮,比四周村子的灯光要亮好几倍。

  衣着褴褛的行人肩上搭着褡裢、推着独轮车、挑着担子。一个个、三三两两,借着朦胧的夜色匆匆往前走。空旷的原野,风更大,北风呼啸,雪尘滚滚,天和地浑然一体,灰蒙蒙的,如果没有那层雪的白,简直看不清前方的路。

  隐隐约约看到了八里庄的轮廓,这时耳边传来了懒懒散散的脚步声,脚步声来自沙河街的方向。

  王晓一惊,凭他多年战斗经验,嘈杂的脚步声告诉他,至少有三十多个人。站住脚步,撩起额头上草帽,手搭凉棚看过去,一队模模糊糊的人影出现在旋转的风里,看着、听着像是鬼子和二鬼子。

  鬼子喝过酒,嘴里吐着酒话,叽里咕噜不知说些什么?二鬼子肩上扛着刺刀,晃着膀子咋咋呼呼、哼唧哼唧着不成调的小曲,歌词被风撕碎,零零散散飘在半空里,一句也听不明白。

  王晓和吕安互相看了一眼,此时跑已经来不及了,鬼子的大皮鞋砸在坚硬的冰路上,越来越急,越来越响,甚至听到了拉枪栓的声音。

  他们心里清楚,这帮鬼子黑灯瞎火溜出沙河街是有目的的,出来做什么?只有一个可能,杀人抢劫。

  的的确确,鬼子和二鬼子是冲着去赵庄的人来的。鬼子身边的二鬼子大多都是附近的刁徒泼皮、恶叉白赖、奸诈之人,了解当地的境况,他们知道这条路上行人怀里几乎都揣着大洋。

  “什么人?站住。”这是二鬼子嘴里喊出来的人话,一句听得懂的话,这句话后面夹着“哗啦哗啦”拉枪栓的声音。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