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都市之无上辰皇 第五百二十八章 就是要战斗(第十四更)

《都市之无上辰皇》第五百二十八章 就是要战斗(第十四更)

作者:城有良人 字数:2037 书籍:都市之无上辰皇

  未时四刻,换了一身便服的朱厚照又来到武英殿。

  为何要说“又”呢?只因他今早已经来过一次武英殿。

  那时,他本想藉着徐溥成功乞休之机,要弘治皇帝准允自己去振屯务和整盐政。

  谁知道关键时刻,秦纮竟然进京了,还直至武英殿面圣,经一番详谈后已近午时,弘治皇帝又赐食。

  而午膳之后,弘治皇帝更移驾回乾清宫小憩去了,朱厚照根本就没机会再提半句振屯务和整盐政。

  朱厚照一迈进武英殿,已望见换了一身道袍的弘治皇帝,正端坐在御案前,低头览阅着题本。

  他蹑着脚朝御案缓缓走了过去,离弘治皇帝仍有数步之距经已双脚站定,躬身行礼道:“儿臣见过父皇……”

  弘治皇帝眼角已瞥见他,口中只“嗯”了声并未抬头,目光仍停留在手中的题本上,

  礼也行过了,朱厚照随即慢慢走到御案一侧,驻足静候着。

  过得片刻,弘治皇帝双手将题本一合,一边递给他,一边说道:“皇儿,你大半个月没往文华殿读书,今日又来了一道《劝学疏》……”

  朱厚照接过题本略翻了翻,立马说道:“哎,还是老杨呈递的啊?他是不是太闲了?半个月内接连上了三道劝学疏?”

  “你啊,老杨前老杨后,都唤顺口了?”弘治皇帝轻笑道。

  “不就是一声称谓嘛?”朱厚照笑了笑,又道,“如今西北边事频起,老杨就不能为御寇安边献献策?反倒劝我读书?”

  “杨卿家乃翰林侍读,如何能知边事?”弘治皇帝摇了摇头。

  “父皇,翰林侍读也是朝中臣子,为何就不能知边事?若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那就有些迂腐了。”

  他一边将手中的题本放回御案,一边说道:“父皇,说起边事,儿臣倒想起另一位杨卿家来……”

  “另一位杨卿家?”弘治皇帝“哦”了声。

  “吏部考功司的主事杨子器杨卿家,其职为掌管官吏考课和黜陟,但他为何就知边事?上月曾进言御寇三事,还得到父皇的嘉许。”

  弘治皇帝恍然,微颌了颌首。

  “两人均姓杨,还同为正六品,为何差距就这么大呢?”朱厚照故意轻叹一声。

  少顷,他又道,“父皇,如今延绥、宁夏、固原和甘肃四镇正是用人之际,儿臣以为,若将老杨和杨卿家遣过去,定能助秦先生一臂之力。”

  “胡闹……”弘治皇帝轻笑道。

  “怎会是胡闹呢?”

  “如何挑兵选将,秦卿家自有分寸。若将两位杨卿家遣过去,万一不合其要求,你让秦卿家如何区处?是留还是送回京师?”弘治皇帝又摇了摇头。

  “父皇,并非要他们领军打仗。两人均为进士出身,若‘巡视边镇,询察利弊,抚治军民’,会做不到么?”

  “让他们巡抚边镇?”弘治皇帝反应过来了。

  朱厚照点了点头:“儿臣以为,两位卿家现职不变,再加衔监察御史,一人巡抚宁夏,一人巡抚固原。待边地回归安宁后再召回京师,根据其功绩另行嘉奖。”

  弘治皇帝听了不由得沉吟起来,过了好一会才道:“这个容后再议吧……”

  自他上月随朝观政以来,每每有所提议,弘治皇帝多半都会回一句“容后再议”,所以朱厚照也没有纠结下去。

  未几,他口风一转:“父皇,说起这御寇安边。秦先生不日将奔赴陕西。待他到任后,要整饬军备、招募新兵、建总制府、修固原城、增设堡所、修筑城墙等,这一应事务需调拨的资财可不少……”

  朱厚照掰着手指头,逐一说道。

  “你还想着为朕分忧?仍要振屯务和整盐政,是吧?”弘治皇帝眉头轻轻一皱。

  “为免父皇担忧,儿臣今岁不提振屯务……”

  正在弘治皇帝舒眉颌首之际,朱厚照却道:“儿臣只整盐政,可好?”

  弘治皇帝哑然失笑,摇了摇头:“整盐政?那你可知我大明如何处置盐政?”

  “父皇,真问这个?”

  弘治皇帝一时还没反应过来,朱厚照已经说道:“我大明设了六处都转运盐使司、七处盐课提举司和一处盐课司。

  各都转运盐使司、盐课提举司岁办盐引有定数,行盐有定区。为防盐政上下贪墨,设了两重监察,一为都察院的巡盐御史,一为按察司的盐法道。

  六处都转运盐使司,计有两淮、两浙、长芦、山东、福建和河东,下辖十四分司。

  七处盐课提举司是广东、海北、四川、黑盐井、白盐井、安宁盐井和五井,而盐课司设于灵州,亦即上月曾被虏贼毁墙侵扰之边地。

  各盐司的职责为督理辖内各处盐场盐井,对盐场灶丁征收盐课,依盐引将盐场食盐分给各家盐商。盐引由户部签发,无盐引即为私盐。”

  听着朱厚照几乎毫无停顿的回应,弘治皇帝顿时觉得自己做了件蠢事,这皇儿既想整顿盐政,又怎能不熟记于心?

  朱厚照似意犹未尽,马上又道:“父皇,是否要儿臣再说说六大都转运盐使司、七处提举司和灵州盐课司各有多少盐场?”

  弘治皇帝连连摆手,轻笑道:“不用了,朕知你记性了得。”

  朱厚照一脸认真地望着他,再道:“父皇,既然盐政年年整,为何我大明每岁盐课仍如此缺额,如今更不足以支边?皆因盐政整饬不得其法……”

  见弘治皇帝脸色慢慢凝重起来,朱厚照又道:“想必父皇心存疑虑,为何儿臣断定整饬不得其法?其实儿臣解释再多也没用,不如证明给父皇看。”

  弘治皇帝轻吁一口气:“如何证明?”

  “只要让儿臣整饬一处都转运盐使司,今岁之内即能见成效。”

  弘治皇帝沉吟了片刻,才问道:“何处?”

  朱厚照嘴角一抿:“就两淮都转运盐使司。运司在南直隶扬州府,有泰州、淮安和通州三分司,下辖三十盐场,两个批验所。

  若让儿臣前往整饬,最少亦能让两淮盐课翻倍。父皇,你说可好?”

  “盐课翻倍?”弘治皇帝一愣,少顷已摇了摇头,接着竟轻笑了起来,“朕若说不好,你又如何区处?”.c0m

  “哎,父皇,你说边镇危险,不能置身险境,那儿臣不去边镇就是了。但南直隶无兵荒之乱,扬州府有何危险可言?难道父皇仍认为儿臣是‘黄口小儿’,毫无自保之力?”

  弘治皇帝笑而不语。

  “父皇可还记得,上月儿臣曾在小校场演练过箭艺,五十步外的五箭均中靶心?”

  “朕自然记得,你皇太祖母还赞不绝口。”

  “其实,儿臣的箭艺已能百步穿杨。”朱厚照挠了挠头。

  弘治皇帝脸上毫无惊讶之意,只微笑着。

  “父皇莫非不相信?儿臣可当面演练。若有失误,任由父皇责罚,且儿臣今岁再也不提整饬盐政。”朱厚照眨了眨眼睛。

  “朕为何不信?但仅凭箭艺,就足以自保了?”

  “刀枪剑戟,任父皇随意察看,要不儿臣至小校场演练一番?”

  听得弘治皇帝口风转软,似有转机,朱厚照暗吁一口气,想看武艺,又何惧之有?我还怕你不看呢。

  “仅你自己演练?那可不够。”弘治皇帝笑意更浓。

  在朱厚照猜测其为何意之时,弘治皇帝已把萧敬唤了过来,问道:“今日游驸马有否当值?”

  萧敬躬着身应道:“回万岁爷,游驸马此刻正在大殿之外。”

  弘治皇帝和萧敬口中的游驸马,姓游,名泰,字仲享。

  其先祖名黑厮,于元至正十六年便追随老朱打天下,多次获得军功,荣膺军职,最终升到千户。

  而游泰更往前跨了一大步,他在成化九年娶了隆庆长公主为正室,职官为驸马都尉,地位介于侯爵和伯爵之间。

  这隆庆长公主是宪宗纯皇帝的妹妹,按辈份就是弘治皇帝的姑姑,不过,二十年前已病逝。

  自宪宗纯皇帝开始,游泰便是御前带刀侍卫,禁宫的安全保卫少不了他。

  ---

  清宁宫西侧的小校场内,靠南边的那扇通过文华殿的宝善门已紧闭。

  在宝善门北边数尺之外,紧贴着墙垣边自西至东,每隔七八步,摆放一个数尺高的木架,共五个之多。

  而每个木架上,各放置了一个以干草编织成的圆形箭靶,约莫二尺五寸见宽,靶心朝北。那如拳头般大的鲜红靶心,甚为夺目。

  在小校场东面的清宁宫墙垣边,由南至北,亦摆放了一般模样的五个箭靶,靶心是向西。

  一身短衣装束的朱厚照背负着一箭筒,左手持着一把长弓,面朝南边,已站在小校场的空地上。

  与上月演练时所不同的是,小校场的地面上画了不少图案和文字。

  此刻朱厚照所站的地面,就有一个红色图案和两个文字。

  红色图案由线段和箭头组成,线段呈东西向,约有一尺长,而箭头则从线段的中间引出,直指向南边,亦一尺左右长。

  文字是红色的“百步”二字,紧邻图案的西侧。

  也就是说朱厚照所站之处,离南侧墙垣边最近的箭靶也有百步之遥。

  弘治皇帝坐于奉先门前的一张临时加设的御座上,正打量着小校场上的朱厚照。

  游泰和萧敬分列其左右,一众听候旨意的宫女宦官从景运门排起,错落有致地站立着。

  而何文鼎、刘瑾和王伟却站在朱厚照西边十多步之外,贴着墙垣边而立。

  何文鼎左手牵着一条缰绳,缰绳连着一匹通体雪白、一丝杂色也没有的高头大马,马鞍马蹬已披挂于身。

  王伟手里端一茶壶,刘瑾是两手空空,其身侧是数根齐眉短棒,斜靠着墙垣并排而立。

  地面上摆了三截粗约五寸、长约二尺的有把手的竹筒,以及一只装满清水的木桶。

  “父皇,儿臣已在百步之外……”朱厚照扭头朝北,向弘治皇帝高呼道。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