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超级兵王 第284章 两个萌比

《超级兵王》第284章 两个萌比

作者:白与黑 字数:0 书籍:超级兵王

  弘书无辜道:“五哥怎么能这样说,明明是你说要给的。”

  弘昼气道:“我说的是给你发给那些奴才的工钱,不是内务府造这些东西用的银子。”

  “我给工匠师傅发工钱就是发了一千五百两啊。”弘书道。

  弘昼根本不信:“你少哄我,就内务府那些奴才,月俸能有多少,一千五百两?你拿你五哥当什么都不懂的冤大头呢?”

  弘历本不想跟弘书说话的,这时也忍不住道:“小六,我知道你喜欢赚钱,不想白送给你五哥,但你也没必要这样糊弄人。一千五百两,贝勒的年俸才两千五百两,咱们都还没有出宫开府,你哪儿来的这些钱?便是有皇额娘败占补,也禁不住你这样大手大脚的花吧?”

  弘书站起身,看向弘历道:“首先,我没有权利决定能不能给你和五哥免费换上玻璃窗棂,因为我已经把它献给皇阿玛,现在它是朝廷所有的东西,轮不到我来处置,说送谁就送谁;第二,我是喜欢赚钱,但我喜欢赚钱是想为皇阿玛分忧,国库不丰、西北动兵,前线耗费颇大,支撑的艰难,这次玻璃赚的钱都是要入国库的;第三,皇额娘有没有贴补我、以及我的钱怎么花都是我自己的事,大手大脚?我花的这些钱皇阿玛都是知道的,皇阿玛都没说我大手大脚,四哥你还是别急着给我扣帽子的好。"

  又是这样,又是这样! 弘历为什么后来都不愿意跟弘书说话了, 就是因为无论他说什么, 弘书都能扯到皇阿玛身上去,偏偏他还不能反驳,这种憋屈的感觉谁能懂?

  弘历憋着气道:“小六,皇阿玛每日日理万机,你不要什么事都拿去打扰皇阿玛,就花了多少钱这种事,有必要专门告诉皇阿玛一回?”皇阿玛,皇阿玛,你就只会说皇阿玛是吗?

  废话,当然有必要,不哭穷,怎么从阿玛那儿掏银子。

  弘书扯扯嘴角,假装苦恼道:"四哥说的有道理,可是皇阿玛喜欢我跟他说这些怎么办?皇阿玛还说,只要是于百姓有益的东西,想做就去做,没钱不用找皇额娘,他给我~”

  老子凡死你!

  弘历感觉有一口血涌上喉咙卡住,咽不下去也吐不出来,如鲠在喉。

  弘昼听他们的长篇大论听烦了,不悦道:“小六你不愿意给就不愿意给,说这些有什么意思?知道你得皇阿玛的宠,行了吧。哼。”

  甩身就走,回到自己座位上坐下,两腿一伸,架在桌子上,往后一仰,活脱脱一个暴躁不好惹的纨绔皇子形象。

  弘昼走了,弘历也不愿意一个人像个傻子似的站在这儿,转身回自己座位。

  弘书瞟了他们两个一眼,没再说什么,坐下思考,自己是不是凡尔赛的太过分了?引么昼毕竟还是个十三岁的孩子,在他面前展示阿玛的偏心,对孩子幼小的心灵可是一个重大的打击。这要是打击过大发展成抑郁症什么的,自己岂不是罪过?

  -弘历就算了,他承认自己先入为主、天然屁股歪,不想拿弘历当孩子对待。

  又想到历史上弘昼的样子,弘书苦恼的想,要不然以后还是稍微收敛一点吧,真把人逼成精神病对他也没好处。等他以后登基了,哪怕是做给别人看,也得关照或胁不大的兄弟,如果弘昼真变成精神病,那绝对会成为绑在他身上的责任。

  就这么愉快的决定了,在除了弘历之外的其他人跟前都收敛一些!

  造办处的人效率很高,不过五天时间,就将养心殿的主殿和配殿都换完了,胤从乾清宫西暖阁搬回来,最大的感觉就是敞亮。

  在这样的环境里办公,似乎心情都能好些。

  巡视了一圈, 胤开始批折子, 这两天的折子大多都是关于西北战事和几天后的殿试的, 偶尔中间穿插一些地方督抚的奏疏。

  在批完湖广总督杨宗仁关于盐价的折子后,胤摸打开下一份,瞄了一眼内容后眉心就不由自主皱起,脸上闪过薄怒之色。

  奏折是江西巡抚王企靖上的,内容呢,是替江西知府李英代奏,请胤模允李英进京陛见,当面奏陈任职期间的为政措施。

  知府没有请求陛见的权利,江西巡抚明知道这一点却代奏,是明知故犯。

  李英,胤对这个名字有印象:"把江西知府李英近两月有关的奏折存档找出来。"

  御前行走们效率很高,没一会儿就将存档奉到胤面前,并不多,胤起最近的打开一看,就瞧见查弼纳给的评语:"人平常,不守分。"

  想起来了,是弘时才保举过的人。

  “啪!”

  胤禧将存档摔在地上,压抑着怒火道:"传隆科多。"

  隆科多匆匆进宫后不久就带着一道圣旨回到吏部。

  左侍郎迎上来:“大人,皇上有何吩咐?”

  隆科多道:"陛下有谕,知府微员并无陛见职分,江西巡抚王企靖代伊奏请殊属不合,命其即刻入京待查。另,命裴行度新任江西巡抚,即刻前往江西赴职,会同江西布政使严查李英。为官若可,准其革职留任。若不好,将其拿送来京严行治罪。"

  左侍郎暗暗咂舌,领命而去不提。

  胤模动怒过后,命人去查引公时近段时间与何人有过来往,看到允徇和允祺的名字,心中火气又旺了些。

  不过他没有被怒火冲昏头脑,先转移注意力去处理别的折子,在稍稍冷静下来之后,才借着副都统祁尔萨上的关于满人丧事靡费的折子,下明旨给各部大臣,将允祺指名道姓地骂了一通。

  "……昔年廉亲王允祺,借母妃之事……大设筵席……沽取孝名……诸臣当汲取教训,崇尚实行、鄙薄虚名……”

  这般几乎明示天下的唾骂,令允撰丢光脸面,偏他请辞去总理理藩院之职,胤横还不许,令他每日都要正常点卯坐班。

  弘时此时还不知道允祺挨骂是因为他,但即便如此,他对胤也有了些许微词。在他看来,八叔一直兢兢业业的办差,没有出过丝毫差错,皇阿玛却借口旧事令八叔在百官面前丢脸,未免太过小心眼了些。

  等他知道胤模因为王企靖代上了一道奏折就直接将王企靖罢职,更觉皇阿玛对于官员有些过于苛刻,李英请求陛见乃是想要为君效忠,王企靖代奏乃是爱惜人才,就算两人有些许越职之处,其本意都是好的,皇阿玛便是觉得他们用错了方法,斥责两句便是,怎么能因为这一点小事就将人罢职查办呢。

  但弘时不敢上折子对胤摸说些想法,他都霭在心里,也不敢明目张胆的在这时候去和八叔接触,只是暗地里悄悄令人去廉亲王府上慰问了八叔几句。

  允祺在送走弘时的人后,叹了口气:"不如阿斗。"

  可惜,他在宫里的手都被砍得差不多了,否则也不会接触这一个,无可奈何,无可奈何啊。

  十月末的万寿节跟往常的每一天都没什么不同,甚至当天因为要钦定殿试一二三甲,胤模比平日还要更忙碌些,连晚膳都没来得及用。

  十月默默过去,养心殿的窗棂换完后,造办处新赶出来的玻璃窗棂果然不出弘书所料,俱被赐予了十三叔。

  十三叔之后,才是皇后、贵妃、隆科多、年羹尧等人。

  弘书自己的毓庆宫都没轮上。

  “皇阿玛,总该轮到我了吧?”弘书很郁闷,自己搞出来的东西,自己竟然没得用。

  果然人不该太过凡尔赛,这不就反噬了。

  胤道:“先给上书房换,你白日还不是在上书房的时间多,等你回宫要不了多久天就黑了,要玻璃窗棂有什么用,还不是得点灯。"况且先给你装,不给弘历弘昼装,落在外头人眼里又是话柄。

  虽然你说的有道理,但我还是好气啊。

  弘书也不说话,只是脸上摆满了不高兴。

  胤只当看不见:“再过几日便是你皇玛法的期年大祭,朕本欲亲自前往景陵祭祀,奈何朝臣们再三劝阻不得去,你便代朕去一趟吧。”等回来,也算立功,朕再赏你也就合适了。

  “我?合适吗?”不是弘书躲懒不想去,或者不懂这件事背后的政治意义,只是他已经恶补了宫廷的一些规矩,知道像这种大祭,一般都是要安排成年皇子去的,除非是皇帝没有成年皇子。

  这和皇帝看重谁无关,就算他是嫡出也是一样。像康熙时期,太子是嫡出又早早被立,在他年纪不够时,康熙派出去代祭的人照样是已经成年的允提。

  胤没有回答他的疑问,只道:“朕明日便下旨,你回宫收拾收拾,准备去景陵静心斋戒几日。”

  好吧,你都这么说了,我也不可能拒绝。弘书摇摇头,回宫略收拾了些行礼,便在第二日领旨之后直奔景陵,开始清心寡欲、每日焚香沐浴的斋戒日子。

  大祭当日,弘书身着礼服,在烟雾缭绕、梵经唱诵间庄重的行礼,祭祀众人都恍若见到了神仙童子,心中赞叹不已。

  弘书却感觉自己已经被檀香腌入味了。

  救命啊,真的不想再闻到这个味道了。

  他回宫觐见时, 胤就发现他面无表情下隐藏的生无可恋, 语气有些严肃:"你皇玛法的期年大祭是正事,不可不敬。”

  弘书没想到他隐藏那么深的情绪都被发现了,连忙敛眉肃容,拱手施礼:“儿臣不敢有丝毫不敬。”

  胤没有多说,只是警告的看他一眼,让他退下。

  弘书回宫昏沉睡了一天,第二日起来便见朱意远在床边守着,打呵欠道:“有张德佑呢,你守着做什么。”

  先帝期年大祭才过,朱意远不敢露出太多喜意,道:“是有两件好事想要第一时间告知主子。”

  “什么好事。”弘书跟拉着拖鞋下床,准备洗漱。

  朱意远跟着他:“一是昨日皇上下旨给造办处,言说主子您此次主持祭礼有功,该赏,令造办处给咱们毓庆宫换上玻璃窗棂。”

  霍,原来还能这么整啊,还算阿玛有良心。弘书脚步顿了一下,继续走:"第二呢?"

  “二是太医院的吴谦太医来禀,关于酒精的重症对照试验已经完成,等您回来召见。”

  弘书停下脚步,转身道:“什么时候来的?”

  朱意远答道:“两日前。”

  总算做完了,弘书吐了口气,吩咐道:“让他们在我下去下学后过来。”

  “嘛。”

  久别重逢的上书房没有对弘书热烈欢迎,只有允禧一人关心他斋戒饭好不好吃。

  "……"弘书道,"就跟咱们现在吃的差不多。"都是吃素能有什么区别。

  允禧有些失望:“我还以为那些和尚道士做的斋饭有所不同。”

  “哦,那确实还是有些不同的。”弘书面无表情道,“咱们现在吃素好歹还放些素油调料,斋饭也就有点盐味。”

  佛家的五荤是什么?大蒜、小蒜、兴渠、慈葱、菩葱,基本把现在常用的调料一网打尽。

  允禧下巴后缩:“咦~”

  拍拍弘书的肩膀,刚准备说声辛苦,反应过来弘书去祭奠的是他爹……默默收回手。

  下学后,弘书回到毓庆宫,吴谦等人已经在等着,看到他神情都非常激动。

  “六阿哥,您看看,您看看,酒精真是了不得啊!”吴谦抖着实验记录给弘书。

  弘书拿过来逐页翻看,时不时就满意的点头,不是为酒精的效果,这是他早就知道的事情,而是为这些人写的试验报告,虽然才跟他学过一回,报告却也写的有模有样。

  “不错,你们做的很好,辛苦了。”弘书道,“有了这两组试验报告,想来酒精的推行会顺利不少。"

  吴谦等人击掌而庆,然后厚着脸皮道:“六阿哥,您上次给的酒精都用完了,不知道您这里还有没有,臣愿意出钱买。”

  弘书无语:"……我昨儿才回来,哪有时间做,之前的也不剩下多少,我的实验室还不够用呢。"

  吴谦等人很失望,他们还想着拿酒精回去自己做别的试验呢,这次试验因为是六阿哥召集的,所以大家同心协力。但大家即为同僚,谁又能没点小心思呢,酒精的功劳是六阿哥的不容置疑,他们买酒精,只是希望能研究出新的治病方子来,功劳不功劳的再说,他们就想在同僚里独占一回鳌头。

  “好了。”弘书看不过他们那渴望的表情,“等我上报给皇阿玛,开始大规模制备,你们想要多少有多少。”

  做实验嘛,能用多少呢。

  “那可说好了啊,六阿哥,到时候一定要卖给我。”

  “对对,您可不能反悔,到时候又说不够了不卖。”

  “六阿哥,您看咱们都这么熟了,到时候能不能给个内部价?”

  到时候到时候……弘书感觉自己被几千只鸭子围着,谁说男人话不多的?!

  历经干辛万苦将太医们 请走’, 弘书烦恼的揉揉额头, 这还是酒精, 能大规模制备, 以后自己要是再搞出些以目前技术不能大规模制备的,会不会被这帮人烦死?

  脑补的弘书打了个冷颤,第一次感到害怕。

  养心殿, 胤看到儿子有些无奈:“才回来, 你就不能消停些?”

  他私库那点银子能保住多久?

  弘书道:“您确定要我消停?友情提示,儿臣手里这……”他晃了晃手中厚厚一叠资料,“……可是跟牛痘差不多的好东西。”

  儿子虽然顽皮了些,却从没说过大话,胤模选择性遗忘【包悠青史留名】,立刻严肃道:"呈上来。"

  苏培盛越发人精,这时候根本不上前讨嫌,任由六阿哥自己将东西呈上去,自己默默往远处挪了几步。

  “酒精?” 胤摸看到这个名字就有些不好的预感, 继续看下去, 很好, 证实了他的预感。

  将所有资料看完, 胤叹道:“确实是好东西。”然后轻瞪弘书, ”但你也是真会给朕出难题。"

  “你就不能做些不费钱粮的东西?”

  “不费钱粮就能做出的好东西?”弘书好生惊诧,“皇阿玛您怎么也发起白日梦来了?”

  胤禧面无表情地握住手中的一厚叠资料,“梆”地敲在弘书头上。

  弘书像偷偷冒头的地鼠被敲回去一样,抱着脑袋蹲下嗷嗷叫:"皇阿玛,下手没必要这么狠吧。”

  “哼,不狠你不长记性。”胤着脸道,“什么话都敢说。”

  弘书在他看不到的地方撤撤嘴,然后放下手,就着蹲着的姿势抱住胤模的腿:“那这不是只有咱们父子俩嘛,私下说说话都不行了。"

  胤用腿踢了踢他:“放开。”

  “不放。”弘书耍无赖,“您这腿我又不是没抱过,怎么以前能抱现在就不能了啊?”

  胤十分想再敲他一下:“几岁了,还要无赖。”

  “四岁零四个月。”弘书恬不知耻地道。

  胤无语,你干的这哪一件事像是四岁能干的出来的?

  “起来,说说这个酒精。”胤模只能拿出说正经事大法,“你这里说能用谷类、薯类、玉米、高梁和野生植物果实酿造。”

  “这个薯类有哪些?”

  说起正事,弘书就不好再要无赖了,站起身道:“马铃薯、白薯、红薯、芋头及山药等根茎类作物都能称为薯类。”

  胤模点点头,皱眉道:“朕没记错的话,你说的这个马铃薯、红薯和玉米都是番外传进来的吧?如今国内种植面积好像并不多。”

  "是。" 弘书是有查过这一时期的资料的, 因为这些从国外才传进来不久的作物不能作为税收上缴,且亩产量也没有后世那么惊人,所以大清官方对这些外来作物并没有强行推广,种植面积也没有进行统计,“这几样如今在南方种植的较多,北方也有百姓种,但比较少。”

  毕竟没有官方的推广,只靠民间交流。

  胤点点头:“若是能用这些番物来做酒精当然最好,朕只怕,这酒精面世以后,番物价涨,百姓纷纷去种番物,不种谷麦了。”

  “这几年连年天灾,前线又颇多耗费,朝廷至收上来的税粮本就捉襟见肘,若百姓再弃谷麦不种天下恐要动荡。"

  弘书道:“皇阿玛有没有想过,适当推广这些番物,也将其作为税粮的一种征收呢?儿臣翻阅典籍,发现这些番物在海外的产量颇高,许多国家都是靠着它们养育小民。虽然传进咱们这里之后,亩产表现不大亮眼,但那应该是因为还不适应,等种过几代之后,它们适应了咱们的土地,相信产量还会更高。况且它们现在的产量其实也并不算低,最起码是高于谷麦类的。"

  “你说的这些朕也有了解过。”胤祁并不是空谈国事的人,“你既然知道它们在海外的情况,就应该知道一它们不能代替谷麦作为主食,二它们病害太多,很容易绝收,可以在灾年应急让小民吃一时,却不能让小民吃一世。"

  “小民是愚昧的,他们不会懂什么是为他们好,若将这些番物添做税粮,他们只会看见这些作物的高产量,蜂拥而上,弃谷麦择番物,介时只需一场病害,天下完矣。’

  弘书知道阿玛说的是对的,这不是瞎担心,而是确实发生过的。后世的爱尔兰就是,全民种土豆,却在一场突如其来的 ''晚疫病'' 中绝收,当时饿死人数高达一百多万人。

  “儿臣明白您所担心的。”弘书道,“但我们也不必完全一刀切将其革除在外,可以想法子来逼制这种情况的发生,譬如可以规定小民所交税粮只能有两成用番物,其余八成还是上缴谷麦。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召集天下善种地的老农,对这些番物进行选育改良,令它们更加适应咱们的土地,病害更少、产量更高。"

  “我们不能看见困难就只想着放弃,事在人为。”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